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幼師愛崗敬業演講稿篇一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在這里參加“愛崗敬業,愛校如家”主題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做最好的老師,最平凡的自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的超過了責任感。”一個人不論從事什么行業,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他才會全心全意的投入。而熱愛自己職業的動力在于能在工作中得到快樂。
愛崗敬業,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
“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我經常重復的一句話。這是說給學生聽的,也是說給我自己的。彈指一揮間,我已在講臺上站了十多個年頭。風風雨雨,酸甜苦辣,為人師者的種種滋味嘗遍過后,我愈來愈感覺到,自己離不開這個職業,這個職業也需要我。我們是職業學校,學生素質普遍不高,每當我看到學生們因為無知而顯得調皮,因為幼稚而感覺空虛無聊的言行舉止時,我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之重。
十多年的歲月就在繪聲繪色的講課聲中,就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就在一節又一節課的交替聲中滑過。回顧耕耘之路,有歡笑也有淚水,雖然腳印參差不齊,深淺不一,但每個腳印里都傾住了我滿腔的愛心和辛勤的汗水!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心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
我所說“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敬仰的霍懋征、竇桂梅、李鎮西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我所說的“最好的老師”也不敢與5.12大地震中“英雄教師”相比——向倩老師用雙臂保護學生,身體被砸成三段,劉寧老師救出全班學生卻永失愛女,他們用鮮血甚至生命踐行了師愛的無私與永恒。而我只是滄海一粟。只是懷有一顆熾熱的心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我是默默的耕耘者,我是悄悄的播種人。每天做的只是一些非常細膩、瑣碎的工作,僅此而已。
但我要和一個人比,那就是我自己。和自己比!就是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相比——備課是不是更認真?上課是不是更精彩?讀的書是不是更多?布置的訓練任務是不是更科學?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更誠懇?幫助“學困生”是不是更細心?教育反思是不是更深刻?聽到各種“不理解”時是不是更冷靜???我堅信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現在我可以驕傲地說,同樣是教師,今天的我與十年前的“我”相比,可以說是“最好的教師”了。但對于明天而言,和未來相比,我還不算是“最好的教師”。所以我還會繼續和自己比,因為“做最好的教師”是我永遠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做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內心的寧靜,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閑適與從容,更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我出生在一九七九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國富民強。法制中國,和諧社會,科教興邦,復興中華,做最好的老師,是對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最莊嚴的宣誓。做最好的教師是激情、是豪情、更是扎實的行動!
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課堂,我的生命在學生。雖然那間教室里守巢的是自己,可它卻放飛了希望, 雖然那支粉筆灑下了淚滴,可它卻畫出了彩虹。我覺得作為教師,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是學生的純潔凈化了我的心靈,是職業教育教學促進了我的學習成長,是職教的光輝激起了我對教育事業深深的愛,我為自己能從事職教工作而幸福,為自己找到尊嚴和價值而幸福;我為自己每天的學習成長而幸福,為超越自己而幸福!
愛崗敬業,還要愛校如家。家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的加油站,我們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職中就是我們的家,一周之中,有
80%的時間是在這里度過的,在這里,我們相互學習,相互研究,汲取營養,喜悅和快樂的事情常常發生在校園里。在這里,還有熱情友好的同學和我們朝夕相處。所以,這個整潔、可愛的校園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家,我們應該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它,關心它。
在班里,辦公室里,我總是以身做則,做好示范。每天我總是下班多次,親自檢查窗戶是否關好,燈是否關閉,走廊燈亮著,親自把它關掉,還經常教育學生,當我們彎一下腰撿起身邊的一張廢紙;當我們拿起抹布擦掉墻上的污跡;當我們擦除課桌椅上亂涂亂畫的印記;當我們拿起掃帚掃去樓梯上的灰塵;當我們隨手擰緊水籠頭,關掉日光燈;當我們輕輕地關每一扇門;當我們認真地書寫每一項作業;當我們自豪地說出我們來自“旬陽職中”,這就是我對學校的愛。愛校如家,就是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真誠的愛護我們共同的家。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她的綠蔭的。”的確,我也是一片平凡的綠葉,雖平凡但無悔,雖平凡但無私。是啊,“吃也清淡,穿也素雅,心懷淡泊,起始于辛勞,收結于平淡。”這不正是教師的人生寫照嗎?既然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也就選擇了平凡。但我將會用自己的那份鐘愛寫下一生的承諾:做一個平凡的營養師,幫山里娃為飛越大山蓄積力量;做一個平凡的導航員,為山里娃飛越大山導向;做一個平凡的孩子王,和山里娃一起在職業教育中展翅飛翔。
幼師愛崗敬業演講稿篇二
各位領導,同仁們:
大家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習相遠。”人性本善良,人的差異受后天影響非常大。因此,后天的道德修養顯得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人的本性相差無幾,主要是遺傳基因、家庭背景、學校教育、人生經歷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造成性格差異。而品德形成與后天修煉關系更密切。下面我說幾種加強修煉品德的幾種方法,與大家共享:
學習是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加強品德修煉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要脫離無知、愚昧、粗俗和不明事理,總是要與知識、文化相聯系的。而知識文化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此品德修煉的首要方法是學習。只有學習才能明白為什么要進行品德修煉,只有學習才能辯明善良和邪惡,只有學習才能清楚道德品質在社會交往、工作創業中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學習才能理解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之間的關系。
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識和強烈的道德情感,并且把這種意識和情感化為道德行為。如果單單學習而不思考,那么學習的是死知識,不能運用到自己的品德修煉和境界提高上來。
自我反省是一個思想斗爭的過程,就是自己與自己打官司。分析自己的行為動機,檢查自己的行為結果,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思考自己與品德高尚者的差距,發現自己的品德缺陷。這些都是自我反省的行為,通過自我反省,明白了自己那些行為是正確的,那些行為是錯誤的,從而品德修煉就有了依據和方向,有的放矢,提高自己道德認識,加強品德修養。
品德修煉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當你放下思想包袱,心神寧靜之時,思考自己的道德行為和思想觀念,往往會做出比較正確、比較客觀的決策。
克己自律的作用就是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快樂和成功,而約束眼前的、暫時的本能欲望,管制自己的私心雜念,不讓它危害自己的長遠利益。
品德修煉,事實上就是改善自身弱點與不足,征服本能欲望,抵制不良誘惑的自我約束管理的意志過程。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須學會克己自律,時刻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體察,不斷清除、管制內心的私欲邪念。
自制力越強,克己自律能力越高,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就越小,自己的道德行為就越自由。達到一定程度,外在的道德規范不再是一種束縛和負擔,而轉化為積極的、廣闊的展示舞臺。
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經過長久的道德行為而形成的道德習慣。所以在實際生活中,對某些人十分友善,在眾人面前冠冕堂皇的,偶爾幫助別人,都不算是高尚品德。一貫地友善和藹、平等待人;在沒有任何監督情況下遵守社會公德;幫助別人成為一種自覺習慣,才能稱之為美德。
一個人道德修養的程度如何,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和和驗證;
一個人正確的道德信,只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加強和鞏固;
一個人美德的力量和價值,只能在社會實踐中發揮和應用
一個人品德境界的提高,只能借助于社會實踐來實現。
幼師愛崗敬業演講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晚上好,我演講的題目是“除了奉獻,我們別無選擇”。 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前輩們說,選擇做一名教師,你就選擇了清貧。
是的,教師的職業無疑是清貧的。特別是在開放自由,物欲橫流,躁動不安的現代社會里,教師的職業更顯清貧與狹隘。看吧,窗外變幻著撲朔迷離的現代風景。經商、大款、股票、汽車、日益膨脹的高消費……就像是一只只誘惑的手,狠狠地撕扯老師們易動的心。于是有人跳槽了,一頭扎進商海,去追尋遲到的那份幸福;有人借商潮來臨之際,利用學生暗自拉起利益的關系網;剩下的人倦怠了,他們被歲月無情地磨去了激情與信念。身在課堂,心卻在游蕩,有的認為,金錢薄待了我,我又為何不能薄待學生,薄待自己的事業。于是校園不再平靜,講臺不再圣潔。
但!無論是物質貧乏的過往,還是物欲橫流的現時……仍然有數不盡的老師們無怨無悔,像春蠶、像蠟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來捍衛這個職業的圣潔。譬如,我生活的地方,我工作的隊伍,來自松滋一所偏遠鄉鎮學校的教師群體。他們,默默地堅守著貧瘠的土地,期待著幸福的心靈!
宛市中學,這所曾經幾度創造教育輝煌的老校。很多的老師,一屆屆的學生,為她奉獻,為她添彩,又以她為榮。當她面對挑戰,遭遇挫折的時候,還是他們扛起質量的大旗,挑起學校的大梁義無反顧而艱難負重地前行。
“正本清源,立足課堂,精講強練,再創輝煌!”聽,這是校長的聲音,擲起有聲;這是發自肺腑的聲音,引人共鳴。 誰能想像,不堪回首,涴市中學三年的陣痛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三年汗水,一年流干;欠債太多,得不償失;思想沉舊,無所適從;重教輕練,練不落實。領導的詢問的話語我們無言以對;群眾不解的表情我們痛徹心底!
“學校發展了,教師才能發展;學校有形象,教師才能有地位!”我只記得,每一次的大會,校長都要像這樣和老師們談話。
當改革的大幕開啟時,就是老師們最忙碌最辛苦的時候,而這場前所未有的改革,催生了一支忍辱負重艱難前行的隊伍。 老者不服老。本已退居二線,年已五十的老領導,在中考前50天的時候又重新拿起課本走上初三的講臺,接受管理的重擔,拿起查寢巡夜的手電筒,還在初三的會議上向老師們承諾“向我看齊”。一位老班主任,在發現班上還有4名學生未按時到校的情況,冒著磅砣大雨,穿梭于鎮上的網吧,將他們一個個找回。又有幾次深夜里去網吧找回沉迷網吧的學生,我們無法記錄,唯有用心靈感懷與感恩。就是他們,在面對問題生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誨后,或許還要承受家長不解的白眼與責難的語言。就是他們,也要和年輕的老師們一起,參與到學校的改革行動中去,從事同樣繁重的備批,但一步也不落后。 青年就是青年。有一位最年輕的教師,在最基層的學校里成長。他把白天交給了學生,他還要向夜晚索取。就是一只粉筆,一只鋼筆,加上鍵盤,他的名字每周都會出現于全國中學語文報刊。他帶著語文老師們,教作文教出了一個幾十萬字的系列,這個系列受到著名特級教師與語文教學專家的肯定。他帶著文學社的社員們,筆耕不輟,每年發表百篇的習作,社團也成了學校的品牌。一人先行,他人跟上。語文組的青年教師們,開始了辛苦的鉆研,“趁著年輕多做事”,這是他們的青春宣言。語文組老師共同設計的“中考復習教學案”以獨特與實用的特點被語文報刊全文出版。我也是語文組的一員,我為這樣一支群體而自豪。
集體的力量最動人。宛市中學的精講強練,最辛苦的莫過于批與考;最充滿智慧的莫過于備與講,而走在最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