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lǐng)和行動方案。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一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跟農(nóng)民來往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quán)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跟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跟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gòu)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跟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gòu)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二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于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借助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故事,傳遞著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nèi),作者用飽蘸著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說,每一處都洋溢著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著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平淡表述背后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xiàn)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為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 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guān)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guān)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 復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并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并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并結(jié)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禮記》中關(guān)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guān)系,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圣氛圍中走入文本)
二、翻譯--走近桃花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為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注釋口頭翻譯,并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里,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diào),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注釋,不交流。然后查閱注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著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nèi)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為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注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三、品讀--走進桃花源
2、學生自由發(fā)言。可以引導出“神奇”“美麗”“幸福”等詞。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里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組內(nèi)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nèi)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為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fā)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guān)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nèi)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借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為最幸福最優(yōu)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里沒有羨慕,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為什么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jié)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四、感悟--神往桃花源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jù)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yè)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三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四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出自我國屈原以后的又一偉大詩人、晉宋時代杰出的詩辭散文大作家陶淵明的手筆。《桃花源記》即《桃花源詩》前邊的記。記,是一種文體,為記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詩,“記”又相當于該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并序》。它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寫這篇名記的動機和思想來源何在呢?這與陶淵明的身世有關(guān)。
他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6年)一個沒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長沙公,贈大司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無從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為桓溫長史,名為州里之冠,時稱盛德,而孟氏又為陶侃之外孫女。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陶淵明自幼聰明好學。史稱“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男,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劉裕殺晉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權(quán)全歸劉裕。為了籠絡人心,征淵明任著作佐郎,淵明說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稱。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國導宋,改元永初,廢晉恭帝,晉朝滅亡。第二年,恭帝為劉裕所殺。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淵朗使寫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詩并序》。
陶淵明逝世前幾年,生活因苦極了。因為年老多病,完全喪失了勞動力,經(jīng)常斷炊,而靠乞食度日。當時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給他送來糧食和肉類,勸他做官,都被淵明所拒絕,一無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己63歲了。他為自己寫了《統(tǒng)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顏延之作了《陶征土誄》稱他為“有晉征士”,把他比為巢父、許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節(jié),說他“心好異書,性樂酒德”,又介紹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并說他:“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謚典。于是詢諸友好,溢他為“靖節(jié)征士”。
當然,陶淵明寫出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礎(chǔ)的。一些學者指出,《桃花源記》的產(chǎn)生,其思想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莊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影響。他們說,在原始社會,人們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共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二是受了魏晉以來嵇康、阮籍、鮑敬言等人的思想影響。嵇康說;“刑本禁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阮籍說:“蓋無君而遮物定,無臣而萬事理。”“君主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鮑敬言創(chuàng)“無君論”,認為君主是社會一切丑惡、災難的根源。他說:“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爾自得,不竟不榮,無榮無辱。”這種言論,反映了農(nóng)民階級對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抗議,表達了廣大農(nóng)民希望擺脫一切剝削壓迫而過安居樂業(yè)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響。《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餅情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yǎng)也,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上一篇:《桃花源記》說課稿2
下一篇:浙教版八年級上《外婆和鞋》教案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五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nèi)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jié))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教學內(nèi)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jié):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jié)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3. 漁人(側(cè)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jié):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xiàn)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gòu)的)
2.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gòu)?聯(lián)系當時社會現(xiàn)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jié)結(jié)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jié)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六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jié)構(gòu)?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jīng)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jié)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jié)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zhì)有關(guān),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jù)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七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1.請同學復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jié)構(gòu)?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jīng)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jié)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jié)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zhì)有關(guān),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jù)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八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nèi)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lián)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jié)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nèi)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jié)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nèi)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xiàn)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xiàn)在我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或你們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