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一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上面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一句句經典而又耐人尋味的.話語貫穿整本《傅雷家書》,讓人深深體會到其中飽含的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傅雷家書》,收錄了1954年間到1966年間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100多封,是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對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間的激烈爭論,使他良心上的責備消釋不了。直到兒子離家遠行——留學于亞歐大陸另一邊的波蘭時,“胸口抽痛,胃里難過”的痛苦滋味他才嘗盡。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書信來抒發自己對兒子無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藝術造詣將孩子的道路鋪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談美術,讀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談藝術修養。不管是留學波蘭或是獲國際大獎,還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終關注著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澆灌孩子懵懂的心田。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謙,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在生活中,雖然也有像他那樣飽含父愛的父親,但給予孩子的卻是溺愛。他們將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當作溫室的花朵呵護著,卻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們期盼像傅雷一樣的父親。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樓適夷這樣評價《傅雷家書》。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詣的父愛填滿了兒子的心靈,指引了兒子的人生。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二
在老師要求下,我極不情愿的打開了在床頭的那本書——《傅雷家書》,我本是不愿看的,心想:一本家書,往來的信,不就是父母對孩子常說的教導嗎?
但當我打開后才發現,傅雷對兒子的教導絕不僅僅是我想的那樣,不單單是“飲食寒暖要極小心一點兒差池不得”“不要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飽滿)的精神”,更有“現在正是設計你下一階段生活的時候,應當振作精神,面對當前,眼望將來,從長考慮”“希望你們二人除了相親相愛之外,永遠能互相尊重事事商量,切勿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更有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理解“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
傅雷言語間透露的溫情,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沒有傅雷高深的學問,沒有傅雷對藝術的感悟,更沒有傅雷對生活的樂觀。但傅雷面對兒子出國時的傷心,面對兒子不來信時的急切,和我的爸爸對待我的擔心一樣。我想,這更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
我的爸爸的確在有些方面不如傅雷,但是他會在下雨天幫我打傘;在天冷時給我加衣;會在我驕傲時提醒我做人要謙虛;會在我迷茫時給我指示前方的路;在我無助時給我光的希望。他是我的偶像,更是我的英雄。
當我們在父親面前任性地逆反時,有多少人發現父親雙鬢的微白?
我們漸漸成長,父親卻在一天天老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現在的我們更應該懂事,不讓父母操心,趁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盡自己所能理解父母。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三
父愛與母愛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閱讀《傅雷家書》后,我對父愛和母愛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譯著宏富的翻譯家,為人坦蕩,稟性剛毅,對兒子傅聰可謂苦心孤詣。無比真摯的家常話,流露出濃濃的父愛,沒有半點虛偽,也用不著裝腔作勢,感情是那么純真、質樸。這位學貫中西的父親同每位父親一樣,對孩子疼愛有加。但在這基礎上,還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v觀全中國,能做到這層境界的,未知能有幾人。
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人生道路的細節和常見問題,都像良師益友般給予指導。傅雷與孩子之間除了骨肉相連的父子,還是人生和藝術方面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每個人生來都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之愛。當我讀到這封家書,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嚴格戒子又對其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用音樂譯著與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豐富的養料,但父親在這位游子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教誨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境和艱險。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萬里外所給予兒子的殷切教誨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對于這個家庭都不是問題。
翻讀全書,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間的談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翻動每一頁,心中都如泛起漣漪。
看著現在自己的父母,想到將來要為人父母,那種責任與光輝,自己能背負嗎?《傅雷家書》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家風,更是家人之間羈絆的縮影。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四
媽媽在我讀四年級時就為我買了這本書,便沒有去好好品味。這當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讓人怎樣兼顧事務與學業。有了它,我便確定了路該如何取走,事該如何處理,人要怎樣去做。
《傅雷家書》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兒子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兒子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必灤┤考視那橐猓且獌鹤又绹业臉s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p>
在書中我也讀懂了自己面對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腳亂地去過。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讓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條不紊,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寬自己的事業要求。不因為自己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而影響了自己分內的學習任務。做好自己,老師的作業認真完成,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父母多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理解你,懂你。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后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五
《傅雷家書》,滿滿浸透著傅雷對傅聰成長的關懷和教育的苦心孤詣。
這份巨大的心力投入,從傅聰的音樂天賦在童年顯現時便已開始。傅雷在《傅雷讀書與做人》一書中給朋友成家和的信中寫道,“拿事實來說,他(傅聰)今天的路,沒有一條不是我替他開辟的,但畢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無成績的”。
作為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足夠好,且多是唯恐自己付出不夠而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究竟應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傅雷 在“傅聰的成長”一文中有關教育理念的論述值得參考: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絕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為基礎。 ”
對成年后傅聰的教育,傅雷說,“有一個基本原則,我始終覺得并不錯誤,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
這是傅雷的教育觀。
從這本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以他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視野,經年累月地,如春雨潤物般滋養和開化著傅聰的內心,使他完成了人格和世界觀的建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艱難的攀登,攀登的高度,便決定了視野的所及。這也是本書給讀者的啟示。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六
讀完《傅雷家書》后,給我的感受是這不僅僅是家書,更是一本教人育人的書。在這里,傅雷不只是一個父親,同時也是兒子的好友、老師。書中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朋友的關心勉勵,老師的諄諄教誨。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傅雷在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為此,他不斷寄送大量中國本土文化的學習資料,生怕兒子離開故土后把本土文化淡忘。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黨和國家的愛以及對兒子的深切期望。信中,傅雷就告訴兒子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對待生活的問題,對兒子進行了引導,如在學習上應該勞逸結合,先學習樂理,切不可操之過急。還有母親的無微不至的關心,如在婚戀方面。都像是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
從“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就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者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后,處處是要依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傅雷希望兒子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體現了對兒子深沉的愛,同時也告訴我們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他們都是為了我們好,希望我們有所建樹。傅雷對兒子的理解和希望也是天下父母所想的。
家書涉及各個方面,內容富有哲理。告訴年輕的一代做人做事要有條有理,不能激進,要學會如何做人,在學習上更是要刻苦下功夫,不負眾望!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七
這個暑假,我讀了課本上推薦的《傅雷家書》,讀后深有感觸。
《傅雷家書》本書一共有三十二封家信,在這三十二封家信中,提到的問題有大有小;創新與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錢包,讓你的演講充滿魅力……有宏觀指導亦有不勞其累,不厭其煩的細微關懷,都讓我們感受到傅雷夫婦對這兩個孩子:傅聰——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培養。
博雷先生在對博聰的家信中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然而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先生在數萬里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所謂‘一個父親勝過百個教師’啊!
現在人們都知道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情只有兩件,即做人與做事。因此他們的家庭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教。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八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贊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為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傅雷家書>是男女老少都適合的書,定會使人們有所收益。
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400字篇九
讀完《傅雷家書》后,給我的感受這不僅僅是家書,更是一本育人的書。
傅雷作為一位父親,他對孩子的愛是嚴肅的,他反復地與兒子討論藝術上、事業上的問題。當他細細回想孩子小時候的情景,醒來后因想念兒子而無法入眠時,更多的溫情彌漫在字里行間,催人淚下。傅雷在信中經常提到對兒子的愧疚,認為在兒子的童年時代沒有給他足夠的愛與溫暖,更多的只是批評、指責和條條框框的禁錮。也正因為這些,傅雷后悔不已,他用自己的余生為兒子在藝術事業上指引方向。他不僅是一位兒子的父親,也是兒子最好的朋友,他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位偉大的父親。
看完傅雷對自家孩子的教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文化程度不高,但常年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父親把教育我當成首要任務,他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父親對我的成績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做人的道理。父親常常給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親“苦口婆心”的教誨,但是我知道父親想讓我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雖然父親并不是像傅雷一樣偉大的人物,但因為父親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我這個年齡沒有經歷過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學習的人。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了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