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5分鐘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包身工》
一、說教材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二課的一篇報告文學,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非常強。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來組織材料,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行動地展現了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帝國主義、資本家、帶工老板的壓榨和掠奪,對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了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把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種新聞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新聞強調真實,關注的當下發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①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所傳達出的信息。
②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寫作特點
而教學難點在于如何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手法進行寫作。
三、 說學生情況
初高中階段,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同時也是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培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時候。課文的價值在于作者以確鑿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辟的評點,表現了苦難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體現出來的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能給學生以學習的榜樣。
四、教學方法
新聞閱讀準確的反應了方方面面的社會信息,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傳達出時代的精神。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過新聞想要表達出來的內容。據此,本課教學我會采用閱讀指導法法、質疑法、討論法、講讀法等來教學。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借助情境,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當代社會反應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生活,從而引出夏衍所寫的《包身工》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整體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來感知包身工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對包身工命運的同情,對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帶工老板無比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思考作者寫包身工群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點面結合手法的運用。既有對群體的“面”上的描寫,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寫。特別是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三次提到“蘆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寫瘦得像骷髏一樣也不放過,表現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慘命運。以此突破教學難點。
④尋找有關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的語句,合作探究多種表達方式的有機融合,同時探究包身工的具體含義。
⑤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報告文學的特點在于它的新聞性,主要表現于針對帝國主義的殘 暴掠奪進行了有力的揭發和嚴厲的抨擊,對于動員人民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還在于它的文學性和評論性,分別表現為文中主線和副線。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會讓學生們在查詢一些新聞的寫法,認真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寫一篇通訊。
六、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5分鐘篇二
《師說》是古文運動發起人韓愈的一篇代表作,諷刺恥學于師的不正之風,全文論點清晰,論證有力,觸類旁通,值得尋味。選編本文一方面學習作者的行文技巧,體會語言特點;<另一方面學習作者思想內涵,體會作者剛正不阿的品格。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積累,了解文章大意與作者觀點并非難事;<但是學習本文要結合當時社會風氣,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故此處為難點之一;<另一處重點是體會作者的論證妙處。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了解文意,學習文中的論證方法。
2、通過朗讀法把握文章脈絡及作者情感,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的合作能力。
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培養謙虛好學的學習風氣。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觀點思想,學習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言外語境學習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一)導入新課
通過名句的討論調動學生的興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生談自由體會;<并說說現在的從師觀是怎樣的。從古文出發,落腳點在今天的從師觀,便于與延伸部分引出的本文背景形成呼應。
(二)整體感知
古文的學習需要依靠一遍遍的朗讀,故在此環節我設置了遞進的朗讀。
1、根據課下注釋及手中的工具書疏通文意。
2、播放錄音,學生根據錄音畫出間隔及重音。
3、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關注:節奏及情感。
4、學生自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基調。
這個環節不涉及過多的文本分析,重在學生整體把握文章,重在鍛煉學生的語感,重在運用朗讀法,達到以讀促悟的學習效果。
(三)深入研讀
本篇古文議論性強,可遵循議論文學習的方法來解讀文本。
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全文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其次,引出作者推崇的從師條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再次,通過教師在ppt出示表頭學生填表的方法,完成對文章主體段落的分析,此處操作源于作者鮮明的幾組對比,語氣逐層深入的特點。詢問學生,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從這個列表中,學生可以直觀的學習,對比論證,作者語氣變化和作者語言特點。
最后,引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分析孔子的從師經歷和從師觀。
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在教學中處處的分析都應從原文出發,一遍一遍地朗讀短句,而非翻譯成今天的語言講解,一方面是文本不難,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語感。
至此,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授完畢。
(四)拓展延伸
本著知人論世的方法,此處引導學生分享韓愈作此文對當時的影響,引發學生思考。
(五)小結作業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我將再次讓學生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情感。
課后安排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題為,韓愈的選擇。引導學生進一步深挖文本內涵。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高中語文說課稿5分鐘篇三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細心品味所引詩文的含義;<
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1、領悟作者小中見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種淚水中包含的豐富感情;<
3、對“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通過瀏覽展示學生自己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鑒賞的能力。
《淚珠與珍珠》是臺灣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滿真情的懷鄉之作,然而作品又不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本文由書中淚寫起,談及生活淚,借說信仰淚,表達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即人隨著人生經驗的的豐富,精神境界也會隨著提高,這樣人的淚珠就會變為晶瑩剔透的珍珠。文章說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1、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搜集與“眼淚”相關的詩詞,分小組繪制成幻燈片;<
2、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本課質疑并寫在預習本上交上來;<
3、教師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話語導入。
導入:世界是變化萬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們都品嘗過,其中的喜怒哀樂我們都經歷過。大家可曾記得自己流淚時的情景?也許是激動的淚光,也許是幸福的淚花,也許是傷心的淚水……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琦君的作品《淚珠與珍珠》,一起去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的幾種淚水所蘊含的深意。
(一)介紹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20年。臺灣著名作家,曾任教于臺灣中央大學。本文作于1987年,選自《琦君自選集》,略有刪節。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說兩類,而以散文的成就為大。多次榮獲文學大獎,著有《淚珠與珍珠》、《桔子紅了》、《琴心》等作品極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有人評論其散文不是濃妝艷抹的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婦,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
(二)整體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① 書中淚——生活淚——信仰淚。
②書中淚包括:憂患淚、真情淚和自我淚。
③生活淚包括:分離淚、親子淚和奮斗淚。
④信仰淚包括:感恩淚和慈悲淚。
2、作者的認識過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懷鄉思人) (感悟人生)
3、書中淚有什么含義?
答案:書中淚有三種:憂患淚、真情淚、自我淚。
注:引文1(馬區夫人的話)是說人的眼睛因流淚而變得更加清澈透明;<心因經歷生活的磨礪而變得更加墩厚仁愛。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話)是抒發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詩句)都是為自己而流之淚。只是前者為欲哭有淚,而后者為欲哭無淚。
4、又是一根什么線把這淚珠和珍珠連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5、文章中三次出現了“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話題,雖然喜愛,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貫穿全文,說明戰勝苦難與憂患的韌性與意志。
③與開頭呼應,更深切的體會到我們應感恩這個世界。
6、淚珠是如何變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對書中淚的初解談起,經歷生活的風浪洗滌后,作者對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淚的真諦。最后作者談到信仰淚,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個升華,由生活中的各種為自己而流的淚水上升到為眾生而流的仁愛的淚水。
7、本文抒情的特點有哪些?答:妙引詩文和小中見大。
(三)通過習題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四)課外遷移練習:讓學生找來有關淚水的詩詞,加以鑒賞(主要體會情感)。
(五)小結: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動人,或是寓意深遠,都要透過生命的錘煉,以及情感的激蕩,才有可能產生。透過琦君的文章,我們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歷經種種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讓那顆心靈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滿光澤。
(三)展示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聯系實際以“一次流淚的體驗”談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教師在此環節中,一方面參與、啟發,提示、點評;<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一次流淚談談感受。達到師生情感交流,體驗人生真情的目的。
對學生口頭作文的簡單講評,總結鑒賞散文的幾個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內容(思路)、情感(過程)、文章主旨、表現手法。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鑒,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學習后,對于散文的學習要求和語言特色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他們對于一些較淺顯的散文已經能夠把握學習方法和寫作技巧。通過兩個單元詩歌鑒賞的學習,他們對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體會,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來抒發他們自己的情感。)
鑒賞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簡單地說,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鑒賞散文的情感及表現手法,教師就要將鑒賞的思路及技巧傳授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本節課上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的互動,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學生自己設計制作幻燈片,可以令學生對“淚珠”與“珍珠”有一個直觀上的感受,便于學生展開聯想、發散思維,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高中語文說課稿5分鐘篇四
(一)課文分析:《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了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游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議論的部分,我的說課內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說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悟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了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游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我將結合作者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會作者所闡發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養能力。
(一)導入
同學們,南朝劉勰說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之樂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給我們諸多的聯想與點滴的感慨,你們也會有這樣的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