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篇一
前幾天看了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的視頻講座《哲學與人生》,我感觸很深。從這個講座中,我不僅了解了哲學是什么,哲學研究什么,哲學家的思考方式,我還清楚了哲學與人的關系,哲學對于人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的最大收獲。
孫正聿教授在演講中說道:“學科學,我不說,你糊涂;我一說,你明白。學哲學,我不說,你明白;我一說,你糊涂”。這句話就完全的把哲學和其它學科區分開來了。
其他學科的目的是讓人們在現實中更為具體的存在,這種具體是看得見或者可以從人的行為中體現,從人們的思想中感知。哲學于人的目的是讓人們“作為人而成為人”。這句話含義深刻而且踐行艱辛。從邏輯上剖析這句話大致應該是——大前提:哲學作為各門學科思想精華的歸總,哲學作為所有道德體系在一定時期的升華,哲學作為物質和精神本原的載體,可以將一切物質過程和思想過程過渡到一個更新,更高的層面。小前提:人作為人而存在,人在哲學層面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結論:人從作為人過渡到成為人。從邏輯角度不難看出,哲學匯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學、藝術的本質,甚至演化為有關終結的思考。
因此,對于人們來說,哲學是一個走向更高境界的階梯,哲學意味著終結和開始——對于作為人的終結,對于成為人的開始。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哲學就是一切事物的終結和開始——對巔峰的完結中不斷催生。
談到了哲學對人生的意義,孫正聿教授又從三個方面談到了哲學與人生的關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來說,人的存在性是無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學存在的前提。從更深一層意義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孫正聿教授提到了五個不能忍受: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無法忍受凝固的時空,無法忍受存在的空虛,無法忍受自我的失落,無法忍受徹底的空白,人的這五種無法忍受,意味著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其實,從進化論來看,五個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們會忍受來自物質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實,人的存在是作為人。沒有經過哲學的改造,在作為人這一階段人是適應物質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層面,人具有作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愛、布施......人的精神優越感來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為人到成為人的過程,人的意識開始向更高層面進步。
人們思想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物質世界的發展,但人們思想提高的速度永遠達不到物質產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個開始分化的過程,這種分化是兩個層面的對立,在物質層面上,開始有了貪欲,征服欲......在精神層面上,開始追求更高的哲學修養。這兩方面,有統一,有對立,但更多的是對立。
人們開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進了伊甸園,而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觀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兩個完全對立的哲學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對物質世界的貪婪追求,二是達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學家會作為引導著的身份把人帶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學家不得不作為一個斡旋著從中調停。哲學的角度是轉變的。哲學本身沒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評活贊美哲學的罪過功勛,只有當人們的觀念發生陡險的變化時,人們才理解,哲學與人,更多的是人強加于哲學。
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篇二
暑假拜讀了中國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于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里,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于那些奔波于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鍵在于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著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為教授,最終成為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后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為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化的機會,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篇三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只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獲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小學階段;
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
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群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么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么?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么!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篇四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北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北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所著?!墩軐W與人生》是傅先生對于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征,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
重讀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讓我有種回味和共振的感覺,那種經歷后的精煉總結讓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攝的一部人生電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為有些是意氣風發,有些是沖動不顧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樂趣,書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經歷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對未來,我也有撥云見日的功力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些枯燥的為什么,看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會發現,哲學真的距離我們很近很近,而且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好,像是我惡魔呢聞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讀的好書。
本書的作者不是以寫書為生的專業作家,而是臺大的一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所以此書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還可看作是一本勵志書。但它與一般教材和勵志書又截然不同,因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書卻全是傅先生個人思想的結晶。對于這樣一位思想大師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評論,只能把我的一點感悟說與大家聽。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币虼耍创藭c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并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里,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中有句話得好,對我影響很大,從中受益匪淺,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帶走,故要與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單指財務,還應包括關懷,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東西,封閉自己的心靈呢?這樣或許守住了自己的財產,卻錯失了許多機會,但與人分享后也許就不同了。
“人類的典范,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痹诮榻B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薄叭松鷳B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后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钡鹊?。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