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一
溫森特·梵高,一個一想起來就聯系起他那幅狂熱的絢麗的的向日葵的畫家,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的畫,一直對他有著一種同情才華橫溢的落魄的藝術家的情感。今天終于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并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著眼淚,想要記錄點什么。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溫森特·梵高,出生于一個顯赫的藝術家族,這個家族有著全歐洲最好的畫廊,以販賣藝術累積財富。但諷刺的是他的畫在有生之年始終不被家族認可。他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本來按照正常的路,他也應該被人尊稱為尊敬的梵高牧師,可是他的一生貧困潦倒,時常因為貧困忍饑挨餓,甚至因為饑餓而高燒不止的日子占據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遠都是一副流浪漢的樣子,胡子拉雜,眼睛刺紅充血,衣著襤褸,那是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單純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的敏感,讓他走上了一條為藝術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著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后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系上講。在梵高自殺死后的六個月后的前后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納里,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里承受著(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饑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里,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后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后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閃爍的星星《星夜》,張揚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們在教材圖畫書上不陌生的一些畫,那一顆顆呈漩渦狀旋轉的星星,是充滿光芒的閃耀的力量,耀眼的黃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
不知道自然創造的是哪條法則,人世間事物的好壞總是需要時間來甄別。梵高的作品在歐文斯通寫完傳記的時候(1934年)都還是一文不名的,到現在卻是人類藝術的瑰寶,作為無價之寶在藝術的最高殿堂懸掛,正如他在第一次精神分-裂中出現的瑪雅說的那段一樣。他把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一直留在了世界上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溫森特梵高,短短地生活了37年,藝術生涯從繪畫開始也只有短短的20xx年時間,卻創造了人世間最輝煌的藝術。在世期間他只售出過一幅畫。
我想,也許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陽,冒著被藝術灼傷的危險不躲閃的向日葵吧。僅此,膚淺地寫完讀后感,以此紀念這顆為藝術而生的靈魂。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二
學會感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下面小編整理了感恩生活讀后感400字,歡迎閱讀!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我有記憶以來最有意義書《感恩生活》,相信同學們也都讀過,也許我們的想法不同,但那一個個生動的事實讓我不能平靜。
的確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或高或低“墻”,可為了生活著墻得過,我們最苦能苦過用手爬土救人的向孝廉嗎?4個小時刨土救人,累,我們有用菜刀劈路挽救60條生命的民警嗎?生活要步步扎扎走,每一步要有意義,不能浪費光陰,金錢買不到時間,可父母為了我們的生活,學習每日沒黑沒夜掙錢,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沒浪費一分鐘就是浪費父母血汗,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學習。
我們一生的追去是什么?也許我們現在還想不出多大理想,但我們必須有一個目標,不能生活在夢想中,要回到現實中來,腳踏實地學習,一步 一個腳印,夢想和現實差別太大??傊覀兊娜松幸粋€正確選擇,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滋味要過得有意義,不能虛度光陰,要用一顆感恩心去對待我們的父母,老師,他們是我們生活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
美好的人生,我們要發出最耀眼光!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本書,名字叫做:《感恩生活》。這本書里有許多愛的真言。如:善良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多一份微笑,世界就少一份悲苦;多一份幫助,世界就少一份冷漠。每天在你的心里開一朵善良的花,用愛心的泉水去澆灌它,終有一天,荒漠也會擁有美麗的春天。
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于美國第一位共和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故事。故事的簡單內容是這樣的:圣誕節的前一天晚上11點的時候, 一個小男孩來到了史密斯夫婦的鞋店旁。。那個孩子是一個窮人,他的目光一直在一雙美麗的鞋子上。之后,他的目光又移到了史密斯先生的身上。
史密斯先生說:“圣誕節快樂,我的孩子。你想要些什么?”“我想讓上帝給我雙鞋子?!倍访芩瓜壬]有給他一雙鞋子,只給了他一雙襪子,并給他洗了腳。那孩子沒有得到鞋子,十分失望。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年長的史密斯先生收到了一封感謝信。寫信的人,就是那個孩子,此時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一片草原,“感”是凈土,“恩”是芳草。如果人人常懷感恩之心,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感恩系列中的《感恩生活》,接受了一場關于感恩的心靈洗禮,讓我這個懵懂頑童真正品嘗到了感恩的滋味,讓我真正學會感恩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三
我沒有見過他,史鐵生。只是從那些鮮活的文字里覺得他是一個剛毅的男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先前曾拜讀過他的幾篇文章,都感觸很深。因為雖然上蒼對他很不公正,可他卻依然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是強者。史鐵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輪椅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就如他在《病隙隨筆》中說的一樣,他的職業就是生病,48年來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來生病??删褪沁@樣一個受到命運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舊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纏身,卻仍對生活抱著十分的希望。
我很佩服他。史鐵生說:“生病是生活的體驗之一,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彪y以想象他的心中擁有多么大的勇氣。我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一種樂觀的氣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臉,那一定是一張很自信、很燦爛的笑臉,他的眼光中沒有焦躁和憂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一種生機,一股極強的生命力。
有一些話他說得極有道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一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其實我覺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部雷屛覀兏诱湎鶕碛械囊磺?,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捌鋵崳覀兠恳豢潭际切疫\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笔疯F生這樣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仡^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福他,史鐵生,祝他的身體和心靈上每天都存在著陽光的溫暖,祝福他可以繼續與命運抗爭,繼續頑強地走下去。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遭,因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諦。史鐵生說,如果讓他來選擇墓志銘,他會選擇這樣一句話:“我輕輕的走,正如我輕輕的來?!睊弑M塵囂。生命有時很脆弱,有時很堅韌,關鍵在于它由誰主宰。史鐵生是個生命強者,在坎坷中贏得了明天。作者以細膩筆端抒發了對史鐵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四
從來不說自己不行,從來不說做不到。
瓊尼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瓊尼是一個先天畸形的孩子,雖然經過了治療后,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但是醫生卻說:“他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跑步”。七年級的他自己決定參加橫穿全美比賽。他每天都堅持訓練,雖然他比其他人都刻苦,比其他隊員都努力,但都落在隊伍后面。于是他決定每天跑4—5公里。有一天,他發燒了,他還堅持跑步。最后,他終于進了決賽。
一個有先天雙足畸形的`人,都可以參加穿越全美比賽。我連他的一半都不如,更何況他發燒還去參加訓練呢!瓊尼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堅持永不放棄,信念可以改變一切。信念就像一盞明燈,照亮自己生活的軌道,獲得向上的動力。你看故事中的小瓊尼身殘志不殘,我真的很慚愧。
就說現在吧!我正在學習速度輪滑,我沒有學兩天就打起了推堂鼓。記得有一次,教練讓我們練習彎道交叉。我一聽不禁冒出一身冷汗,要知道我最怕做這個動作了。輪到我了,我心驚肉跳地做了一個后,就開始直線滑行。李教練一臉嚴肅地問:“你在干什么?你的彎道交叉上哪里去了”我很久都不回答,李教練見我一言不發,氣不打一出來,就罰我靜蹲。我抱著自認倒霉的心情,開始了靜蹲。蹲在那里的時候,我心里覺得委屈極了,太痛苦了。我再也忍不住了,在訓練場地大聲地哭了起來。淚水汗水直流,我再也不來訓練了。看看瓊尼我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一個簡單的彎道交叉就難倒了我。瓊尼真的好佩服你,我以后要加強訓練了。
瓊尼雖然先天不足,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成功的追求。當他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時,他成功了。所以,我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向著自己的夢想飛。堅定信念,就沒有什么做不到。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五
當感恩的心這首歌傳唱大江南北時,很多人的心被觸動了。在它的字里行 間,我們聽到了來自內心的呼喚。感恩的心,為生活增添色彩。 書中講述了生活中的點滴,讀著它,像覺得一幕幕生活的影片正回放在眼前。
讀了《感恩生活》這本書,我深受啟發。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在最困難的時候,別人幫助了他;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又向別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這本書正是由這一個個發人深省、令人深思的故事組成的。
《感恩生活》一文道出了老一輩人的心聲,寫出他們兒時的美味,在這 些平乏的物質中,他們得到了滿足。也描述了當時的困境與他們想吃水果,誤 把牙膏當成水果吃的趣事。我和作者雖生活在不同年代,但對兒時的美味的懷 念卻一樣深刻。至今懷念第一次吃冰激凌、香腸、奶油蛋糕的滋味,像絕世美 食一樣,香到骨頭里。
雖然這些食品在現在的市場上玲瑯滿目,但無論吃多少, 去怎樣細細的品味,也找不到當年的那種感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滿足了我 的很多物質需求,但我的嘴巴卻似乎越來越挑剔了,在享受美食后,卻沒有往 日家中困難時吃上一小塊茄子的滿足感。
難道是失去了滋味?盡管它美味依舊, 可我為什么不能產生那么大的滿足感?難道,當年的美味已化為記憶了嗎? 生活是什么?我們從當年的貧窮到現在的富有,為什么覺得失去了很多? 想想兒時的美味,才發現兒時的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是呀,有時困難并不難克服,需要克服的其實是自己心理的障礙,只要鼓起勇氣,逾越那道心理的鴻溝,突破恐懼的假想,突破心靈的束縛,突破習慣的力量,才能將那些看似不可更改、不可逆轉、不可實現的事情完成,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就是《感恩生活》告訴我的生活的真諦。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六
春天是運動的季節,蟄伏一冬的人們已經開始運動了。于是天天都能在微信上、微博上、咕咚運動上收到數條這樣那樣的“運動排行榜”,是個好現象,生命在于運動。運動也是按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流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是交誼舞,當時的大學生或初涉職場青年才俊,開始了以“嘭嚓嚓”為基點的華爾茲、倫巴、恰恰、探戈等舞場大賽,并產生了一大波舞林高手,一直出沒至今;本世紀流行廣場舞,于是又出現了一個“中國式”的奇特街景:無冬無夏、不分白晝黑夜,只要有一個小廣場、小花園,就會有一些震耳欲聾的舞曲伴隨著黑壓壓的鍛煉的人;近年來流行“走酷”,同樣是浩浩蕩蕩地大部隊在節奏感極強的樂曲伴奏中整體推進,時常跟著數個落隊的人,急急如失魂孤雁,匆匆如漏網之魚,一路小跑迤邐在隊伍的尾部。不妥!我認為這樣的跟從有點“小失誤”。運動就像是著裝,適合自己的最好,以自己的方式打造專屬自己的生活才能讓人在運動中享受到運動的快樂。不管不顧地盲從,不僅運動,甚至生活,想明白了,其實都是一種痛苦。
愚笨如我者,知道自己的小腦不發達,不擅運動,因而對各種流行運動只是淺嘗輒止,滿足一下自己“追星”的樂趣,然后依舊自說自話地開始自己的行程。交誼舞跳得、廣場舞跳過、走酷加入過??我參與了,我知道了個中滋味就好,發現自己不適合那些大批量人群的活動后,果斷撤離。一個人開始了以散步為主的不惟運動而運動的運動。
步行上下班,無論寒暑。于是我總能在同樣一條線路上看到不同的風景:春天第一朵迎春花綻放的鵝黃柔軟,秋天蔥蘭葉子的舒展張揚、夏天紫薇樹上的氤氤氳氳、冬天席天幕地的風雪如煙,都曾經是我一路的旅伴,讓我在不開心時釋懷、高興時放縱;失落時放下,得到時坦然。萬物有靈,這一路的風景應該也是懂得我的,因為它們在以“默”的方式伴我四季行走的同時得到了我一路歌聲不斷的回饋,我們曾經分擔過寒潮、風雷、霹靂;我們也曾共享過霧靄、流嵐、虹霓,再也沒有比不會說話的朋友更是長長久久的朋友了,因為世間畢竟還存在有《春閨怨》般的評價“甜言蜜語真好聽,誰知都是假恩情”!
從事著極簡的運動,選擇的同樣是極簡的生活。單純地工作、讀書、行走,坦然地處事、為人,不為名利所累,不逐錙銖之較,行出一片清風明月,動出一派月白風清。因而我能在工作之余,品茶為享、聽歌以喜、讀書為怡、養花為樂;因而能在職場ol與春閨碧玉的角色中轉換從容;因而能有暇思考一下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因而能期盼一種哪怕“昭昭不足”但能“冥冥有余”的另類情感,并由此衍生出“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欣喜的輕愁;因而能在有閑且有錢的時候,來場隨心所欲的旅行,放松自己為生活、為工作而緊繃到極限的心弦,從而能快速讓自己滿血復活,進而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戰。
極簡運動讓人享受極簡生活,不攀比、不刻意,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累了自然放松自己的靈魂,渴了馬上潤澤自己的心靈,喜了可以開懷大笑,痛了自顧暗自哭泣,即使偶一為之的失眠,也能讓人感受到夜涼如水時自己沉浸于瀲滟夜色那種如癡如醉的唯一感??撿一抹春天的新綠,避一刻夏日的濡熱,迎一種秋季的豐碩,接一粒冬雪的花瓣。四季為我盛開,我迎接萬物的親近,以佛心溫柔對待世間的一花一葉;用蓮韻清潔自己蒙塵日久的素心;象末日將至一樣的欣喜于每一個日出日落;如初生般的新奇發現角角落落里每一段不為人知的情愫。
就象現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風拂面,風光旖旎的時刻感動著滿城熱愛生命的人,我更是深深地明了——我是如何用了一冬臃腫的蟄伏,才換來當下這一派春光的明媚!
2016年3月6日早8:00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七
歐文·斯通編著的《渴望生活》講述的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一生。從前,我看不懂梵高的畫作,認為他的技法極差,難以欣賞,但是異常燦爛的畫面令我印象深刻,后來學習了更多知識改變了自己曾經狹隘的認知,現在再看他的《麥田云雀》、《向日葵》、《羅納河上的星夜》那流動的筆觸,高純度的油彩短促熱情,濃郁明亮的色彩狠狠地刺入我的內心深處。我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是動態的流動的,他對未來是有過憧憬的,否則不會用畫筆飽蘸出那樣美麗絢爛的油彩,構筑出絕妙的配色。他還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但是到了后來,他無法把自己的世界觀和客觀世界融合起來,這世上永遠不會有盈滿的月亮,而一種到了極致的情感等待著他的是消亡,《麥田上的烏鴉》讓我萌生恐懼和迷茫,透過畫面,我幾乎能感受到他作畫時那壓抑窒息的氣氛和陰郁激動瀕臨崩潰的情緒。
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一件藝術品的好壞,要結合創作者創作時候的時代背景和心態。我的本意不是在此長篇大論鑒賞梵高的畫作,我認為他的一生和繪畫是無法分離的。即使梵高27歲才放棄以往的生活決定開始畫畫,但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早已融入到了骨髓里。梵高本是一個熱愛生活,努力工作,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來到最窮苦的地方,他與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傳遞福音,自己寧可忍饑挨餓,寒冷孤獨,也要拿出生活費幫助那些貧苦凄慘的人民,但是教會始終不認可他。在渾渾噩噩失去自我的時候,梵高愛上了素描,找到了做藝術家的信念。他從未系統地學過畫,唯一主動拜師學習的毛威還和他關系破裂了,他的作品被別人批評得不值一文,被其他藝術家嘲笑譏諷,同時還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被深愛過的女人狠心拋棄。梵高回到家鄉后,不受家人認可,被鄰居嘲笑,在父親死后他徹底被家庭隔離,在一個農夫家里進行他的繪畫。
我還記得他憑記憶畫的《吃土豆的人》和《飯前禱告》看得我幾乎流淚。工人白天辛辛苦苦勞作十幾個小時,但吃飯的時候只有很少很少的食物,即使這樣,他們也會低頭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們食物。梵高筆下的很多人都承受著痛苦壓力,因為貧窮,生病時看不起醫生,退休時沒有養老金……當其他畫家都在用燦爛的顏料描繪中產階級的浮華享樂時,梵高拿起炭筆記錄下這個時代最底層的人民。
原先他只是對印象派粗糙的模仿,后來在學畫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風格,發生了質的改變。梵高在阿爾這個城市里,創作風格從形成到成熟,但是他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干擾他的神經。甚至在一次與他人的爭吵中拿剃須刀割掉了自己的右耳。后來,他進了瘋人院,病情越發嚴重,外出創作竟然昏迷幾日不醒,但也是在那時,他賣出了人生中的唯一一副畫,不過幾個美元,如今梵高的主要作品每幅價值二、三千萬美元,但我相信,即使他還活著,這些天文數字也不會打動他的心,他對金錢是漠不關心的,他所要的只是了解生活,描繪生活。
賣出去的畫作使梵高興奮,依舊充滿激情地創作,然而,被病魔折磨的他還是失去了對活著的信心,在巴黎的聚會上,他的個人畫展回顧了自己的藝術歷程,在醫生朋友的激勵下,他畫出了生命中最后的幾幅杰作,在麥田深處,他將槍彈打入腹部自殺身亡。梵高有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和嚴重的生存能力缺陷,無法養活自己,找的好幾個工作都無法勝任,歷史上也有很多藝術家因為這個原因陷入困境。梵高的弟弟西奧無私為他提供生活費十年,后來西奧娶妻生子,工作出現問題,無力供養梵高了,這使梵高感到恐慌,他擔憂自己會因此無法繼續創作,又深深地歉疚,覺得自己是弟弟的負擔,這是他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梵高還是一個生性敏感,多愁善感的人,這是他藝術創作的優勢,也是嚴重的心理缺陷。
還記得在書中,梵高在公司搞砸了一單大生意后,面對奧巴赫的質問,他表達了對毫無鑒賞能力的顧客的憤怒與自己志向的描毫不動搖。
當我們拿到一張紙牌時,就擁有了它的正面和反面。這份超常的敏感度幫助他發現生命中的美,細微和生動的情感,與弱者的傷痛產生共鳴和鏈接,觸發悲天憫人的情懷,但是心理的天真、單純與脆弱憂傷特質卻讓他無法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很多網絡小說作者描寫修真者渡劫失敗是因為練功走火入魔,心魔纏身以至自己主動走向滅亡,我想以這種角度看待他做出的選擇。我對梵高充滿了敬意,也非常欣賞他的作品,但是他的價值觀顯然與我是完全相反的,這是我非常不認可的。但這也正是梵高藝術的魅力,他的這種如火焰般的情緒在筆尖上燃燒,才能穿透時光感染我的心靈。
梵高所處的時代學院派仍是社會的主流藝術,印象畫派作為新興的畫派尚未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更別說是后印象派了,像畢加索、達利這些畫家可以生前名利雙收,是因為他們的才華和當下的時代認知剛好吻合,梵高作為后印象派的先鋒,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這類具有開創性的天才注定是孤獨的。我對他的贊美不僅僅是指某幾副畫作,還是因為那種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獨立思考的精神。
我的身邊還有很多人無法理解梵高的作品,這沒有關系。但是我希望不是因為梵高的偉大,你才要去感受他;而是因為相隔了幾百年的時空你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傳遞過來的美,梵高才是真正的偉大!
生活讀后感讀生活讀后感篇八
最近的閱讀計劃中有一大部分是重讀經典。重讀是特別愉快的過程。一本好書,剎一謀面,面目依稀可辨,又倍感陌生。隨著與作者“對談”深入,記憶的芬芳氤氳,“喜從中來亂狂呼”。林語堂先生說,讀書所得實益,“讀者由他自己的見識和經驗所貢獻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樣多的?!弊鳛樽x者,從書中得到的,與自我的豐富程度成正比。時間沉淀,讀者在成長,一切好書重讀起來肯定可以獲得新的見解和樂趣。
重讀林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總結幾點感受。
人生沒有好壞之分。
一日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屬于自然,人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在那一季里好的東西。每個人需要做的,在自己的季節里,做更好一些的自我。
百年苦樂半相參。
儒家積極的人生觀和道家圓滑和順的人生觀念,協調起來成為一種中庸的哲學,成為一般中國人的“宗教”。這種動與靜沖突的結果產生了一種妥洽的觀念,使人們對不完美的人生也感到滿足,產生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學。不去追求完美,不去尋找勢不可得,不去窮究不可得知,平和地工作,曠達地忍耐,幸福地生活。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鼻f子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遠矣。”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在動與靜之間尋覓平衡,空寥自足。名和利,有修養的人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偉大的人物才能夠逃避名的誘惑。絕利易,絕名心難。寬容對待自己有時驛動的心。忍受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天地萬物間,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百年苦樂半相參。
心靈與肉體的快樂不可分。
人類一切快樂都屬于感覺的快樂。清晨起床,神清氣爽,煮一杯咖啡,捧一本書,精神與身體皆與世無爭,這份快樂是屬于肉體還是精神?為什么有人常常不快樂?原因是感官的敏感性減退。這種人很少去感受,視覺聽覺麻木不仁。獲得快樂,要主動去感知生活,體味人生。
梁實秋先生之十一則不亦快哉,與金圣嘆之三十三則不亦快哉,異曲同工,彰顯大師的灑脫、幽默、出塵。有了先生們的這般心性,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多不亦快哉的時刻。
不被利用的時間是最寶貴的。
“閑暇之時間如室中之空隙?!蔽覀冇辛碎e暇,才能感知生活的樂趣。城市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空間的狹仄令我們局促不安。我們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讓視野和心胸變得開闊。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屋前空地”,給心靈和思想以自由與想象的空間。
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不好。
我們教育的危險在于割舍了鑒別力以求學問,視強記事實即為教育的本身目標,脫離了教育的真正理想,即智識上鑒別力的發展。孔子說:“多見識之,知之次也。”莊子說:“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闭嬲膶W問,是擁有智力上的膽力和獨立判斷力。
學者與思想家的區別。
什么是美?
所謂文學的美和一切事物的美,大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變換和動作?!傲珠g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庇钪嬷蟹彩腔畹臇|西都有著文學的美。凡是活動的東西都有一個“式”,所以也就有美、力和文,或形式和輪廓的美。
“在被時間擊敗、被時間席卷、被時間吞噬方面,萬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顫抖中被文字擁抱?!奔热蝗绱?,讓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睜一只眼奮斗,閉一只眼悠閑,既不辜負所謂“生命的意義”,亦不要錯過人生的樂趣。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