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知足常樂篇一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于已得到的利益地位。這一成語出自先秦《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個成語在很多方面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面,尤其是在養(yǎng)生方面,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以愉悅的心情面對一切,有助身心健康,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現(xiàn)今的社會,有三大群體,一就是強勢群體,二就是弱勢群體,三則是被淘汰群體(請允許這么稱呼)。
強勢群體,就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群體,構成了社會的中上階層;弱勢群體,指的是社會中的弱者群體,在財富、社會地位上處于不利地位或者無權、無勢、無人脈關系,但憑借著勤勞,在社會上尚有立足之地,他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階層,中國官方長期以來并沒有承認弱勢群體的概念,采用的類似詞匯是“困難群眾”;而被淘汰群體,指的就是在社會上幾乎沒有立足之本的最悲慘的群體,他們是殘酷的社會竟爭中被淘汰下來的群體,他們居無定所,缺衣少食,常常棲身于天橋下,廢棄的建筑里,受人白眼,被社會歧視,而且,還影響市容,不為人們所認同。
可以這么說,這群人中的.每個人的經(jīng)歷,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書,這群人,他們也曾努力過,拼搏過,不過,最終,他們失敗了,沒能融入到社會之中,只能夠茍延殘喘過活,也許,他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并不比其他人少,也許更甚,只是,這群人太過善良,不懂得弱肉強食這一自然生存的規(guī)律,你也可以認為他們是低智商,他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生存,而去剝奪他人的生存權力。
知足常樂篇二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峰:若只為觀賞風景,盡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后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獲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獲幸福的同時一定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可以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為幸福付出,才能收獲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獲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nèi)心;要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知足常樂篇三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奔幢闶悄阋簧凶羁释玫降臇|西,你與它無緣,或是它在山的另一邊,你卻在山的這一頭都是強求不來的。如果你懂得知足,你則將常樂。
有一民間故事:胡九韶家境貧困,一面努力努力教書,一面耕作,但僅可溫飽。每天黃昏時,他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常笑他:“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談清福呢?”他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無戰(zhàn)亂。又慶幸我們家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家里無病人,獄中無囚犯,這何不是清福呢?”正是因為他這種知足的心態(tài),所以他一生都是滿意的,雖然沒有當多大的官,但正如他所說,不至挨餓受凍不至老殘病死便足矣,這樣他將會一生都快樂!
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下凡見一少年坐在地上哭,他問:“你為何要哭?遇何困難了嗎?”少年說:“我母親臥病在床,無錢醫(yī)治,本想做工賺錢,可母親無人照顧。”呂洞賓很高興,難得世間有如此孝順之子。于是他將路邊的一個石頭變成了金子給孝子,他卻搖頭。呂洞賓更欣喜這孝子竟是不貪戀黃金的君子,呂洞賓向他問為何不要,他答:“你給我的黃金總有用完之時,我只要你的金手指,想用便一指,遍地都是黃金?!眳味促e失望,飄然而去。
倘若少年不要這枚黃金,也許呂洞賓會執(zhí)意要給他幫助,讓他們一生快樂吧!但也是因為小孩的貪戀讓呂洞賓放棄原始的“慈善”之心!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于無欲?!边@里所講的“無欲”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沒有想要的,而是指“沒有過多的想要的,沒有無止盡的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最大的財富,只有知足了,才會永遠而帶笑容,永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