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設計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一
;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單元分析
一、教學內容:
1、認識小數
2、小數的大小比較
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4、解決問題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包括認識小數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兩部分。這兩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初步認識了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并且學習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3)使學生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四、教學重難點:
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五、教學時間:
5課時
教學內容:
課本第91、92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聯系生活實際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過程與方法:
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識別小數,會讀、會寫小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小數的實際含義并會讀、會寫小數。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讓學生說一說學過的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數。
2、認識小數。
同學們,你們會讀小數嗎?(讓學生讀文具標價牌上的三個小數和學生拿的憑證小票)
引導學生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讓學生看圓珠筆、鉛筆、橡皮的標價牌,說一說,它們分別表示多少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學習教材第92頁例1.
出示例1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圖意和圖中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教師總結: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
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為米,還可以寫成0.1米。
教師提問: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3
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3米)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以米為單位鵝兩位小數。教師指著米尺問: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
份,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數表示就是米,也就是0.01米。3
厘米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
(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1.30米或1.3米。因為30厘米就是3分
米)
4、完成“做一做”。
請同學們看教材第92頁的“做一做”,請同學們讀題,先說一
說題目的含義再解答。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四、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小數比較大小
教學內容:
課本第93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探索掌握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方
法,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過程與方法:
在獨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猜想、驗證、比較、概括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運動會等數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獲取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會比較小數的大小,并理解小數大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讀出下面各小數。
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說出下列小數的實際含義,
0.3米0.72米23.05元7.20元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93頁例2.
教師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在體育課上有沒有進行過跳高這項運動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績向同學們匯報一下嗎?老師這里有一份跳高成績表,你們看一下。
讓學生把成績單讀一下。教師:這是四名男生參加跳高比賽的成績,今天請同學們幫忙把這四名同學比賽的名次排出來。
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或用手中的盒尺,動腦筋,想辦法把四名同學比賽的名詞排列出來,看哪一組排列得又對又快。
學生合作學習后,讓各組匯報排名的情況,教師把學生幾種不同的情況分別板書在黑板上,并由各組代表說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教師根據同學們的匯報加以指導總結,選擇正確的結果留在黑板上。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小剛小強小林小明
0.9米是9分米,0.8米是8分米。②可以把四位同學的跳高成績換算成用厘米作單位,分別是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和80厘米。
③利用手中的卷尺,根據四個成績在卷尺上的位置來比較大小。還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是直接比較出來的。
讓學生在教材上,把四個同學的名次填寫出來。
2、完成“做一做”。
請同學們看第93頁的“做一做”。引導學生看圖說一說,一個
正方形表示多少?然后讓學生看圖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第三課時: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96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解決我那天的過程中培養數學
意識,發展數學思考,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樹立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
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做整數加、減法的。
2、筆算下列各題。
32+54= 68-7= 48+9= 25-17=
3、教師總結:
①做整數加、減法時,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相加、減。
②哪位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哪一位不夠減要從前一位退1再減。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96頁例3(1)。
出示教材主題圖,教師提問:通過觀察你能說一說圖中告訴了我們什么嗎?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出主題,如果一個同學買了一個卷筆刀和一支鉛筆,我們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教師肯定他們的說法后,問:你們會列式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0.8+0.6= 0.8-0.6=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想的,你們想怎么計算。
可能會出現這樣幾種情況:①學生用口算就算出來結果,但要讓學生說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寫成8角,0.6元改寫成6角,相加減完后再改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③按照前面復習整數加、減法寫成豎式計算。
教師總結并板書:
教師說明:在用小數直接加減時,在豎式的上面也可以寫上單位,目的是要將相同數位對齊,這和整數加、減法的道理是一樣的。
2、學習例3(2)。
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要求帶橡皮的鉛筆比不帶橡皮的鉛筆貴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學生可根據學習例391)的經驗,試著自己獨立完成。學生完成后,說一說他們的不同做法。
三、鞏固練習
第四課時: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97頁例4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解決我那天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樹立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4
1、出示例4 。
教師:請同學們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學生:根據題意可知,小麗有10元錢,買一個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還想用剩下的錢買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求小麗剩下的錢夠不夠買這兩樣文具。如果小麗想不帶橡皮的鉛筆換成帶橡皮的鉛筆,她的錢夠不夠。
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要求小麗剩下的錢是否夠買筆記本和鉛筆,首先要求小麗剩下
的錢是多少,再計算出筆記本和鉛筆的價錢,然后用小麗剩下的錢與筆記本、鉛筆的總價進行比較,最后判斷出小麗剩下的錢夠不夠買這兩樣文具。求小麗剩下的錢是否購買筆記本和帶橡皮的鉛筆的方法與前面相同。
師生共同探究解題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所以買鉛筆夠。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買鉛筆夠了
0.7<1.2,買帶橡皮的鉛筆不夠。
2.5+1.2=
3.7(元)
3.7>3.2,所以錢不夠。
2、對比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復習內容和例3、例4,看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從低位算起;都是滿十進1,退1當十。不同點:教師應到學生觀察例3、例4,做小數加、減法時,只要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就對齊了。)
結合第97頁的“做一做“,讓學生說一說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學生邊提出問題邊解答,師生互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估價編題,并說出解題過程。
二、課堂作業新設計
第五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
課本第98、99頁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鞏固復習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把所學的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樹立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計算,正確運用所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4
一、基礎知識的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集體在練習本上完成,并展示訂正。
2.4+
3.4= 5.3-
4.6= 3
5.2-7.8= 2.8+
6.2=
教師強調:計算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也就對齊了。
2、學生打開教材第98頁看第1題,要求學生先說一說題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學生在計算時可以口算,也可以用豎式計算。
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
1、引導學生看第98頁的第2題。
讓學生讀題,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問題。①《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②各買1本書,10元錢夠不夠?
2、引導學生看第99頁的第7題。
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師:那么小麗要從兒童樂園到光明街,車票要多少錢呢?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讓學生小組合作,一人當售票員,其他學生當乘客,做乘車游戲,目的是讓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
(1)小明從7歲到10歲,體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課堂作業新設計
1、連線。
5.3+2.7 8.6
3.6-2.1 1.5
12.6+4.7 8
15.9-7.3 17.3
2、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13.5-9.2 30.7-1.8 17.6+14.7 45.3+16.9
相關熱詞搜索:;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設計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二
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通過觀察、重迭、數格子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通過畫一畫、剪一剪、圍一圍、用一用、想一想,從實際生活中形成面積單位。
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養成嚴謹治學的態度。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理解面積的意義
一、激趣引入
1、游戲引入: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兩張紙,如果咱們要在這兩張紙的面
中進行涂色比賽,看誰先涂完,誰就是冠軍。那你想選哪張紙?為什么?
2、師小結:紙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積的概念
1、 ?出示實物,引導觀察
(1)出示一本數學書和一個練習本,先用手摸一摸它們的封面,再比較一個它們的封面哪個大,哪個小。
(2)組織學生匯報比較的結果。
(3)你再摸一摸課桌的面和鉛筆盒的面,它們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嗎?
3、認識平面圖形的大小:現在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們以前還認識過一些封閉圖形,比方說:“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出示課件)那這些圖形有大小嗎?(生匯報)
4、師小結:對,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5、揭示面積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認識面積單位
1、引導比較兩個長方形的大小:剛才,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面積,現在,你們每人小組都有兩張不同顏色的彩紙,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生匯報)
3、組織交流
師:為什么要用同樣大小的圖形呢?不一樣大的圖形行嗎?(生匯報)看來在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時,一定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4、引導動手操作,實際測量
下面請同學們用小正方形來擺一擺,這兩張紙的面積到底誰大誰小?(生匯報)
5、 ?揭示面積單位:
(1)的確,為了方便,人們就統一用正方形做為面積單位,(板書: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邊長是多長的正方形來做為面積單位呢?
(2)生匯報,師板書:
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 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
(3)小結:同學們,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面積單位。
6、 ?認識面積單位
(1)下面,我們就先認識平方厘米,好嗎?
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找到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舉起來看一看。
(2)同學們,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們身邊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3)認識平方分米:
(4)例舉生活中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的實例。
(5)認識平方米
① 現在我們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邊長 1米的正方形會有多大呢?同學們,你們想看看嗎?(老師出示1平方米的紙)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學上臺1平方米。
③ ?例舉我們的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米。
7、 ?揭示課題,并板書
三、 ?鞏固練習
1、 ?數學書76頁第1題
2、 ?數學書76頁3-4題
四、 ?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生匯報)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的收獲可真多,只要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仔細觀察,勤于思考,你會發現更多的數學奧妙!
板書設計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邊長 ? ? ? ? ? ?面積
面積單位:正方形 ? ? 1厘米 ? ? ? ? ?1平方厘米
1分米 ? ? ? ? ?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設計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學目標〗
1.借助“森林旅游”的購物情境,進一步讓學生熟練掌握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2.通過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評價、友好合作,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小數、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環境較好,購物的生活經驗較多。因此,很適宜在本節課里開展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購物”游戲活動。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你去過哪里?(輕松自然的談話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新課
1.創設情境。
師:我們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氣、笑笑、還有機靈狗也趁休息的時間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們去哪里旅游了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題情境圖)
2.學生觀察情境圖,開展數學游戲。
師:你們瞧,他們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說說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稱及相應的價格,并說說笑笑、機靈狗想買什么。)
師:哦,笑笑、淘氣他們玩累了,也餓了,想買東西吃。哪位同學自愿來當這個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務員,為他們來服務呢?請另一個同學來扮演顧客,買東西。
(請兩個同學上臺表演。)
師:下面,我要請我們班上的每個同學都來參加這個游戲。同桌兩個人,一人扮演顧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務員。聽清游戲規則:每人都有5分的基礎分;“服務員”每解決一個問題并且令“顧客”滿意,可加1分;“顧客”能發現并指出“服務員”的一個失誤,并被對方認可,可加1分;“服務員”每失誤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務員”能發現并指出“顧客”對自己失誤的指控是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務員”加1分,“顧客”扣1分;在事先規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購物10分的時間內,積分達到10分以上者,可榮獲“優秀服務員”或“精明顧客”的榮譽稱號; 在第二家商店“紀念品商店”里,同桌兩人可交換角色,重新按游戲規則計分、評比。
(課堂總結,評選“優秀服務員”或“精明顧客”,并讓獲獎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把較為生硬的問題情境設計成學生之間互動的數學游戲,把課堂變成商店,把學生變成顧客或售貨員,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相當高。學生在游戲中既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高,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案例點評〗
教師能根據教材的內容重新組織數學活動,采取兒童喜歡的游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熟悉的購物活動中復習小數的加減法、比較小數的大小,不但達到了知識領域的教學目標,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但整節課僅有一個數學活動,略顯單調和乏味,另外,活動的規則也過于繁瑣。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設計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學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長含義,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從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運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直觀的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語言表達、合作交流能力。
知識與技能
正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含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算理的理解。
一、創景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的花壇美麗可愛,吸引了好多同學的視線,有的同學禁不住要進入花壇欣賞花草,那樣會損害這美麗的景色,為此,我們學校打算給他圍上護欄,護欄每米8元,需要多少錢呢?如何來算呢?要是一個正方形花壇,你會算嗎?(出示課件圖畫:長方形花壇實物圖)(學生齊答)
結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長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錢數。
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自主探究,歸納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拓展應用小結鞏固
師: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何來算呢?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自主探究
(一)憶一憶(回顧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圖形的周長,看屏幕,誰知道他們的邊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長?(課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舉手回答)
結論: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圍成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教師板書: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
(二)試一試(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周長嗎?(出示課件: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結果:有三種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師:同學們,哪一種方法最簡單呢?(問題明顯,齊答)結論:(6+4)×2=20(厘米)最簡單
3、師:這幾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小組討論)(討論出結果之后出示課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
討論結果:“6”表示長方形的長,“4”表示長方形的寬,“2”
表示兩條相等的長邊和兩條相等的寬邊,“20”表示周長。
由此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教師板書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應用)
1、師:我們學習了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你能計算出屏幕上一邊靠墻,邊長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護欄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探討)
探討結果:院子護欄周長=(8×4)—8=24(米),因為院子一邊靠墻不用護欄,所以要減去一邊的長度。
2、師:同學們如果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那么新得到的圖形的周長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嗎?請看大屏幕,你能算出這兩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研討)
研討結果:長方形的長是2厘米,寬是1厘米,
周長是(2+1)x2=6(厘米)。學生要明白:兩個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的周長不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
三、小結鞏固
1、周長是圍成圖形一周的長度。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3、正方形的周長=邊長x4。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設計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篇五
l、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各項教學內容全部貫穿于活動當中,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關注合作,促進交流:為了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運用小組共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把積極思考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組織活動,引發思考: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體,我組織了許多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科所獨有的.特點——數學思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12—114頁。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符號感。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的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有趣的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活動策略: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么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呢?
③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連線法。
(三)、課堂實踐,鞏固新知。
l、破密破。(課件出示課件密碼門)
(1)學生用數字抽拉卡拉一拉,并記下結果。
(2)學生匯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課件展示密碼)
(3)生生相互評價。
2、早餐搭配。(課件出示情境圖)
(2)學生獨立練習,在書上連一連。
(3)學生匯報早餐搭配方案。
3、路線選擇。降件展示游玩景點圖)
(2)學生獨立思索后小組交流
(3)全班同學互相交流
4、評選小小節目主持人活動。
師提出要求:主持人要求一名男同學與一名女同學搭配,每小組根據男、女生人數設計搭配方案,由組長作好活動記錄。
(1)小組活動,老師參與小組活動
(2)各小組展示記錄方案
(3)師生共同評價
四、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