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一
《簡愛》中的主人公簡愛小時候父母就相繼逝去,按舅舅的遺愿到舅媽里德太太家居住。在那里,簡愛沒有尊嚴,還常常要忍受表哥表姐們的打罵,受各種如罪犯般的欺負,沒有童年應有的快樂與幸福,沒有應屬于自己的自由。后來她被舅媽像扔包袱一樣扔到了勞渥德學校。她所在的這所學校沒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好的教師,條件極差。
但是簡愛并沒有悲觀消極,在那里學會了許多東西,例如,彈琴、異國語言、紡織等。后來成為了一名知識豐富的教師,被應聘到桑菲爾德當家庭教師。后來她和她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并結了婚。但是當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室時,無奈于羅切斯特的前妻的破壞之下,她辭了職,一路流浪到了圣約翰家住下,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親哥哥姐姐,后來繼承了親叔叔的一份巨額遺產,變成了有錢人。但她心里一直深愛著羅切斯特,毅然拋棄巨額財產回到了羅切斯特的身邊。可是她看到她曾經愛過的人現已雙目失明,腿殘廢了。原來的豪宅變成了一片廢墟。簡愛還是義無反顧的要和她愛的人幸福的生活下去。
簡愛,她讓我敬佩。以前,她沒有尊嚴,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切,但她用自己堅強不息的精神,努力的勞動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另一種生活。
她,在被人逼得沒有尊嚴的時候,依然還是不放棄自己的未來,不愿成為別人的傀儡,立志要走向成功的紅地毯。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二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讀完幾頁我就開始暈了,可是不看不行,我只能硬著頭皮看下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到網上去找意思。在網上聽他們說;“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我倒沒感覺出來。不過他寫的故事雖然現代人很難讀懂但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
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想玩都不能玩。即使有紛飛的大雪,過不了一會就進了下水道。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么才是我們的快樂。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里與一只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里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
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后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三
《簡·愛》之所以成為英國一部有顯著地位的小說,成為世界名著,是因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這在英國文學是一個創舉。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出生在英國約克郡哈沃斯一個圣公會窮牧師家庭。因為家庭貧寒,母親早逝,夏洛蒂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凄苦的童年并沒有讓她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她執著地追求幸福的生活,這一點在書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夏洛蒂在寫《簡·愛》前曾對她的兩個姐妹說過:“我要寫的女主角簡·愛長相平常,一無所有,她之所以光彩奪目,就因為她的不同尋常的氣質,她的豐富的感情世界。她是以一個新型的女性的姿態出現在讀者眼前的。”這讓我不禁想起書中女主人公簡·愛說過的一句話:“當我無緣無故挨打時,我們應該狠狠地回擊……”狠狠地回擊!這便是簡·愛身上具有的反抗精神,這便是簡·愛在當時那個女性地位低下的時代里,敢于挑戰不公的勇氣。
還有,在桑菲爾德,在圣約翰加,簡·愛始終沒有放棄這種反抗精神。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四
“活著”這兩個字眼對常人來說平凡得很,但是對于《活著》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而言,卻意義深刻。
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對妻子的辛苦勞累不屑一顧。最可惡的是他那吃、喝、賭的陋習,揮霍光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可是這時懺悔已經來不及了。從此,他只能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飽受著為生計而奔波的勞累、苦楚。他怎么也沒想到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讓他的心靈遭受一次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茍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地重新生活,這位歷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將苦難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靜之中,堅強地挺了過來。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師。是生活漸漸讓游手好閑、薄情寡義的富貴變成了一個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家里的頂梁柱。如果沒有經歷后面的變故,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活著是多么美好和幸運。
在每個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銘心,每一次都讓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雖然走起來非常辛苦,但是它卻通向我們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過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過那一條條一望無際的山谷,才能真正體會到活著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五
《平凡的世界》是我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
思索了很久才決定用“蒼氓”二字命名這篇讀后感,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所讀懂的《平凡的世界》便是“蒼氓”二字。“蒼氓”在古漢語中是指百姓,即普通人,而《平凡的世界》講的便是一群普通人但卻不甘平凡的生活。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兩為中心,一筆一筆描繪著當時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現在一起,展示了各種矛盾下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初次接觸《平凡的世界》一書是在初中,那時總聽語文老師自豪地說起她與路遙還算是校友,同為延大中文系高材生,但他們相差十幾年,沒有見到路遙是她一生的遺憾,但《平凡的世界》卻能彌補錯過。她說,《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雖然我們是普通的,但是我們可以活得不平凡。”這句話便是我對這本書最早的理解。那時的我只能讀懂書的內容卻不知背后的深層含義,只覺老師的言語富有很深的哲理,卻不知話從何處說起。
上了高中,年齡也增長了,認識也增加了不少,經歷了很多事才明白初中語文老師那句話的緣由:人的一生注定會有很多迫不得已,有很多很多的遺憾,一件事的存在只是為了去擠壓另一件事。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有所放棄,我們努力的生活,不過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平凡的世界》以孫少平孫少安兩兄弟為中心,刻畫著一個個普通卻又豐滿的人物形象。雖然是兄弟倆,但孫少平和孫少安卻是兩個世界的人,生活不同,生活的方式也不同,但即使如此,他們各自的生活卻依然有各自的色彩,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為生活打拼。
孫少安的一生經歷太多,他每天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拼命地干活,艱苦的人生磨平他的棱角,除了努力生存他一無所有。但上帝都是公平的,因為他的努力被看到了,他遇到了妻子香蓮,慶幸的是兩人一見鐘情,生活也倒是美滿。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孫少安正是如此,他雖然算不上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人士”,但在那個時代,他儼然是成功的。婚姻美滿、家庭和睦是他最大的動力。妻子香蓮對他的愛與支持是他不斷拼搏大膽向前的動力,當一個男人沒有了后顧之憂,那么所謂的困難都將會是浮云。他在貧困的生活里一次又一次被擊倒,但一次又一次起身繼續前行,原以為賺了錢一家人可以更好的生活,但美好的生話總是那么短暫,妻子沒了,那才是讓孫少安最生不如死的時候。但無可奈何的是,這就是生活,孫少安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路遙不過用他的筆描繪了一個社會罷了,因為那是真實的生活啊!
孫少平與哥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讀過高中。他是一個知識分子,雖然有理想有報復卻敵不過人生。他和田曉霞的愛情卻如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般,縱有“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的熱戀,但也有曲終人將散的一天。愛人的離去印證了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縱也是一場繁華夢,盛放過后各不相欠。孫少平也是亂世中的一位君子,果斷決絕,不留遺憾,對的人總有一天會相見,而錯的人總有一天會走散。“人生就是一條線往前走,沒有什么好遺憾。”錯過了,生活還要繼續向前,這就是孫少平啊!
網絡上有很多對《平凡的世界》的評價,說初讀感動,后來覺得不怎么樣;太做作了,匠氣濃郁,好像時時刻刻都是高潮沒有看點……人們在質疑這本書為什么能獲得茅盾文學獎,甚至斥責《平凡的世界》手法平庸,匠氣太重,平鋪直敘,太過平凡。而我卻覺得平凡才是這本書真正的意義。
作品的價值為什么要用內容來衡量,評價一本書不應只看重華麗的詞藻和引人的情節,這本書的內容確實很平凡,但是別忘了,它就叫平凡的世界啊!這才是它的意義,它不缺壯麗與堅韌,也不缺細膩的情感,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這本書,因為書中的背景已經離我們遠去,恰是這種貼近生活的真實感、平凡的感覺才是它真正的意義啊!因為它本就是平凡的世界,就是平凡人的故事。
路遙想要帶給我們的不過就是一群普通人和他們平凡的生活。這本書中的真善美卻已成現在社會中十分少見的了,恰是這種最真實的故事和現實主義的筆觸使得這篇文章平實可親。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們,我們都是這世間的蒼氓,雖然我們是普通的,但是我們可以活得不平凡,即使生活普通,但是我們也要和孫少平兄弟倆一樣,甘于平凡但是卻不甘平凡地頹廢著。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六
仿佛,愛情的故事并總不是一番風順。幸福來的太快,他們的愛情還需考驗。羅切斯特小心翼翼隱瞞、一直擔心的事情終于還是發生了,已婚且妻子還在世上的事實被發現,婚禮取消,簡逃離桑菲爾德莊園。
在莫爾頓以及沼澤居的日子,簡經歷了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洗禮。在獲得財富和親人的同時,依然無法忘卻羅切斯特,不僅沒有忘卻,思念還與日俱增。遠離桑菲爾德,她不但沒有得到安寧,而是“失去了天堂而產生隱蔽而焦躁不安的悔恨”。我想,這悔恨就是簡因為自己狠心拋下羅切斯特,讓他獨自承受痛苦而產生的。只有深深相愛,甚至愛對方勝于自己的人才會為自己的決定這樣悔恨吧!也正是在艱難與獨處中,她逐漸放下了自己一直顧及的自尊、獨立和平等,一次次重新燃起回到羅切斯特身邊度過一生的希望。圣·約翰表哥的求婚,冥冥中聽到或感受到的羅切斯特的呼喚,更讓她堅定了去看望愛人的決心。為此,她已等不及白晝的來臨。
羅切斯特也變了。在簡眼中,“他仿佛是被鏈條鎖在棲木上的一頭巨鷹,竟不得不乞求一只麻雀為它覓食”。他變得開始依賴簡,開始不討厭幫助,殊不知他原來是多么討厭要人幫助啊!從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到承認上帝之手,并祈求上帝;開始由不屈服到變的順從,這是多么大的反差!他戴著簡留下的珍珠項鏈,作為對她的懷念。讓我感受到了男人最溫柔動人之處。他不再脾氣暴躁、易怒、專橫、高傲。為了愛的人,這種改變,也是一種成長吧。
欣喜的是,簡和羅切斯特從此幸福生活,“他同我推心置腹,我同他無話不談。我們的性格完全投合,結果彼此心心相印。”最重要的,羅切斯特一只眼睛的視力也恢復了。幸福劃下了完美的句號。這也許就是愛情施力的結果吧。
不得不提,我在閱讀中時刻感受到的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讓人視死如歸。十三歲的海倫,因為有信仰,相信上帝,毫無保留地信任、依賴著上帝的力量。對于別人的誤解、不公,她都可以真誠地寬恕。當面對死亡時,可以那么平靜,甚至告訴簡,她很愉快,并期待著那個重要時刻(死亡)的來臨,因為可以逃脫大苦大難。能夠如此大度、坦然,讓我們汗顏。
圣·約翰也是一個持有強烈信仰的人。他對他的信仰懷有堅不可摧的堅貞。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聽從職責,一直注視著我的第一個目標——為上帝的榮譽而竭盡全力。我的主長期受苦受難,我也會這樣。”他雖看似文靜,但軀體里隱藏著一種熱情。表面溫順,內心冷酷。簡對和他在一起時的感受是:“他說話的時候我顫抖著。我感覺到他的影響透入我骨髓——他捆住了我的手腳。”由此可見,他強大的滲透力量。信仰可以讓人如此有力量,讓我震撼。
我想,信仰不單單指宗教信仰。很多強烈的信念,比如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轉化為一種信仰。這些都是高貴的信仰,他們也能在我們需要幫助時助我們一臂之力,攻克難關。信仰有時也是一種追求和夢想,當我們能夠追逐夢想,感受到并受益于它時,就會產生力量。
缺乏信仰的年代,反思自己,是否還有追求,是否還有夢想?面對自己的追問,我沉思了……微笑,釋然:我們還有夢想、有追求!就將它化作信仰的力量吧!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七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著》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著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借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余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終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我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自我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名著個人讀書筆記名著讀書筆記篇八
看傅雷家書,覺得收獲很多。我總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豐富和更加充實的經歷。我現在似乎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實愛人不在身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內心空虛。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獲,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說的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未來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是它起碼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充實。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傅雷說他要和他的兒子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系啊,他還說戀人和愛人之間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勵和互相的支持下,有著最豐富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大腦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還有音樂都會給我們心靈的熏陶。我們在那里面吸收的養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我現在深知這一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對于那些更加直觀的東西的理解,當他越是需要人的體會的東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這可能也跟天性有關。在我看來,一切內心地感受都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越是心靈相近的人越是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如果心情郁悶了不妨就寫出來,等年老了再回過頭來讀,發現年輕時的心情真的是很難得的啊,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時的感受了。真的覺得人生在世能夠得到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成為心靈的讀者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其實傅雷在信中寫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卻能用寬厚和委婉之心體諒,雖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卻可以成為思想上的伴侶,這也是傅雷的福氣啊!
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