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篇一
易錯點: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種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建筑,種植水稻。
4.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
5.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武王
7.西周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局勢,擴大了統治范圍。
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
易混點:
1. 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早期人類的主要依據。
2. 元謀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僅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這是北京人進步的地方。山頂洞人則更進一步,會人工取火。
3. 紙出現之前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陶器(刻畫符號)→龜甲、獸骨(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一竹木簡、絲帛(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
4. 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點:
一、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二、分封制,西周為鞏固統治而實施的一項社會等級制度,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和功勞大小將土地、平民、奴隸進行分封給諸侯,建立侯國,諸侯又可以繼續往下分封,等級鮮明,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義務:服從天子,繳納貢品,鎮守疆土,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開發了邊疆,加強了統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政治上: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出現了局部統一;各國實行改革變法,成為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
2.經濟上:鐵農具使用范圍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
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
4.社會形態上: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步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5、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易混易錯:
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實現了改革目的,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商鞅變法中商鞅被處死,只能說明變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不能說明變法失敗,因為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推動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6、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易混易錯:都江堰和靈渠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靈渠是運河,主要作用是航運。另外,前者是秦國(戰國時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時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兼并,法家思想順應時局需要,受到統治者青睞。
(2)儒家的政治理念體現了民本思想,雖不適應春秋戰國紛爭的時代需求,但對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考點:各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
秦漢魏晉時期
易錯易混:
1、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秦國≠秦朝,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統一的朝代。
(2)在秦朝開創的各種制度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其最本質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
(3)縣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創,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出現;秦始皇將縣制發展為郡縣制并推行全國。
2、秦始皇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沿用了2000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源為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思想。
秦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并使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中國文明史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點:秦的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秦末農民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第二階段指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漢武帝“大一統”不叫“大統一”。統一僅止國土,大一統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多個方面。
(2)秦始皇統一后,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做為標準貨幣。漢武帝時期統一鑄造五銖錢。
(3)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對儒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但二者的本質相同,即均為文化專制的手段。它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
(4)關于治國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漢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及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
易考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列表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統治措施的異同。
易錯點:
1. 重要歷史名詞書寫:
張騫、賈思勰、王羲之、西域都護、民族交融(不要寫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寫成“民族合并”)
2. 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漢化”,漢化的過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過程。
易混點:
1.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非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
2.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江南地區的開發指的是南方經濟得到初步發展,經濟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經濟優于北方。
易考點:
1.聯系“一帶一路”時政熱點,考查古代絲綢之路和對外交往
2.以造紙術為例考查中國傳統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初一歷史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篇二
1.士階層、士族、市民階層
士階層: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國以后,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于其仕途的影響,遠大于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市民階層:北宋時期正式形成的一種社會群體。由于商品經濟的作用,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為主體的市民階層逐步興起,壯大為新的政治力量。
2.王道、霸道
王道: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主張要克己復禮、推行仁政等以實現統治的長治久安。
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強調君主的權威至高無上,民眾要絕對服從。與“王道”相對。
3.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
天人合一:“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這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4. 格物致知、發明本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源于《禮記?大學》,北宋二程提出這個方法論,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南宋朱熹更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
發明本心:南宋陸九淵提出的認識修養方法。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修養過程。
致良知:明代王陽明的心學主旨。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5. 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宋代后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要求經書研究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聯系起來,并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方案的治學方法。
6.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尋求御侮強國之道,后來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7.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初由馮桂芬提出,后由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系統闡述。
8.托古改制
托古改制:托古改制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為了實現他的改良主張而提出的一個辦法。他為了否定封建經典,否定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自己改制立法的變法主張,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圣”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歷史上,王莽也曾托古改制。
9.節制資本
節制資本:孫中山所主張的限制私人資本于一定范圍以內的方針,民生主義的綱領之一。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防止私人資本主義操縱國計民生。這一主張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發展國民經濟的意義,反映了中國社會不能再走西方資本主義老路的客觀歷史要求。
10.人文主義、理性主義
人文主義:源于古希臘,后來成為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潮。傾向于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類的人性尊嚴,提倡寬容的世俗文化,反對暴力與歧視,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
理性主義:理性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潮。
11. 因行稱義、因信稱義
因行稱義:就是要按照教會規定的行為,按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本質上是要維護教皇的權威。
因信稱義:源自《圣經》,神稱信耶穌的人為義,因信基督稱義,不因信律法稱義。馬丁·路德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為義人,可以免去中世紀的繁文縟節,意在否定教會和教皇的神權,反映了資產階級在發展中沖破羅馬教權束縛的要求。
12.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民主權
天賦人權: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認為在國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狀態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與財產是人的固有品質,也是人固有的權利。這種權利受到自然法(人類理性)的指導與規定。其理論觀點也被載入到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中去。
主權在民(人民主權):指國家中絕大多數人擁有國家最高權力。在盧梭看來,主權是公意的具體表現,人民的公意表現為最高權力;人民是國家最高權力的來源,國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據契約協議的產物,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國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權只能屬于人民。
13.社會契約
社會契約:人們訂立一種契約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權利的國家和政府,人類由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以契約建立的國家,任務是遵守自然法,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如果統治者違背契約,人民有權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權在民的結論。
初一歷史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篇三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一)思想
春秋老子和孔子
春秋老子創道家,思想樸素辯證法。事物不斷在變化,主張無為治天下。
還有孔子創儒家,偉大思想教育家。主張仁愛重周禮,有教無類育精華。
詩書禮易和春秋,編定經典儒文化。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墨翟表民愿,兼愛非攻和尚賢。
孟子主張施仁政,提出民貴而君輕。
儒家唯物是荀子,倡“制天命而用之”。莊子唯心與聃同,鄙視富貴恨不公。
法家韓韭重發展,事易時移應改變。
以法為本無貴賤,打擊奴隸主特權。
(二)文學《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
詩歌總集第一部,西周春秋風、雅、頌。屈原詩歌創楚辭,《離騷》蘊涵情真摯。
先秦諸子出名篇,孟子莊子是典范。
(三)藝術
繪畫獨立成藝術,帛畫鳳鳥御龍圖。嵌錯賞功宴樂壺,青銅編鐘鄂出土。
(四)天文和物理
前613哈星記,
歷法十九年潤七。《甘石》天文數第一。
《墨經》墨子記物理,光學力學全涉及,“光學八條”世稱奇。
(五)醫學——名醫扁鵲
脈象扁鵲成就大,望聞問切四診法,至今診病還用它。
二、秦漢
(一)科技
太陽黑子太初歷,張衡釋月地動儀,《九章》數學成體系。
《黃帝內經》西漢定,東漢藥學本草經,神醫華佗麻沸散,仲景《雜病》稱醫圣。
西漢發明造紙術,最早放馬灘出土。蔡倫改進105,造價低廉麻網布。
(二)思想宗教
西漢唯心董仲舒,“天人”“君權”獨尊儒。東漢王充屬唯物,《論衡》討論有鬼無。
西漢末年佛傳入,明帝西域求佛路。東漢道教亦形成,道家思想與方術。
(三)史學
漢代史學功顯著,《史記》黃帝到漢武。東漢史家有班固,斷代體裁著《漢書》。
(四)文學藝術
西漢文學華麗賦,樸實自然歌樂府。藝術成就數雕塑,兵馬雜技說唱舞。
秦磚漢瓦是文物,物化歷史韻豐富。
三、魏晉南北朝
(一)科技
數學劉徽祖沖之,圓周率外有《綴術》。農學賈思(勰)《齊民術》,現存最早之農書。
西晉裴秀《禹貢(地域)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二)思想宗教
東晉葛洪改道術,為封(建)統治來服務。神仙體系陶弘景,道教教義來豐富。
戰亂剝削百姓苦,尋找佛教解脫路。范縝《神滅》意反佛,北魏太武北周武。
(三)文學藝術
承上啟下詩過渡,建安文學寫詩賦。田園淵明詩質樸。清新民歌新樂府,敕勒木蘭采桑度。
蔡邑書法成藝術,鐘繇隸書變楷書。書圣羲之《蘭亭序》,父子書壇載美譽。
(曹)不興佛像畫始祖,(顧)愷之《女史》《洛神賦》。云崗石窟龍門窟,傳世藝術之寶庫。
四、隋唐
(一)科技隋唐印刷用雕版,唐末武器有火箭。一行歷法制《大衍》,科學實測子午線。
高宗《本草》思邈《千》,元丹貢布著《醫典》。隋朝李春趙州橋,巧思巨制建長安。
(二)文學
初唐子昂情質樸,唐詩改革探新路。浩然王維醉田園,高適岑參戍邊土。
詩仙詩圣贊李杜,瓊思妙語傳千古。中唐居易新樂府,晚唐創新小李杜。
(三)藝術
藝術寶庫莫高窟,繪畫多彩展閻吳。書法歐陽和顏柳,草圣張旭與懷素。
歡騰壯闊歌盛世,秦王破陣霓裳舞。中華美名傳四海,隋唐文化耀千古。
五、遼宋夏金元
(一)科技
北宋畢升活字排,東傳朝日西歐埃。宋指南針用航海,推動世界新時代。
北宋專門造火藥,南宋管形火器開。三大發明劃時代,世界歷史美名載。
北宋沈括著作《夢》,中國科學之里程。簡儀、高表元(郭)守敬,《授時歷》為其編定。
(二)北宋史學
北宋司馬光《通鑒》,戰國五代史編年,取材政治之興亂,經驗教訓君王鑒。
(三)文學藝術
南唐李煜詞哀婉,北宋蘇軾詞壯觀。柳永清照屬婉約,辛棄疾作菩薩蠻。
詩詞俱佳陸游兼,世俗話本口述傳。雜劇散曲合元曲,關漢卿著《竇娥冤》。
六、明清
(一)科技
明清萌新又承古,科技總結出巨著。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東方醫藥巨典”譜。
徐光啟《農政全書》,泰西水法書引入。地理巨著《霞客記》,石灰地貌有記述。
宋應星《天工開物》,17世紀百科書。
(二)思想
反封先驅明李贄,批儒揭道斥孔子。明末清初黃顧王,反封進步新思想。
狠批君主黃宗羲,提倡法制重工商。經世致用顧炎武,反對君主倡民主。
夫之唯物思想家,思想樸素辯證法。發展觀點看歷史,“趨時更新”閃火花。
(三)小說
四大名著聲斐然,如若未看真遺憾。《三國演義》羅貫中,歷史小說一長篇。
農民起義出好漢,施耐庵著《水滸傳》。《西游記》是吳承恩,神話小說很浪漫。
古代小說最優秀,當數雪芹《紅樓夢》。《儒林外史》吳敬梓,《聊齋志異》蒲松齡。
(三)西學東漸
利馬竇和徐光啟,開始西學和東漸。
初一歷史知識點考點總結歸納篇四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隧著發電機的創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領域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三、思想領域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1.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人壟斷階段,資產階級從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到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躋政治生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借助國家政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已從自由主義轉向干預主義。
2.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
19世紀末,隨著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最終形成了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誕生。
3.民族主義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非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國的實際情況.民族主義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印度的提拉克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