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一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情,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后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岳陽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彌漫的岳陽樓,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岳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岳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嘆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斗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一定要有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了解國家大事。雖然我能力還有限,但我一定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希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美好,它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希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里,有無數像范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岳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歷史的積淀,是中國屹立于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只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二
今天讀《岳陽樓記》,感受頗深。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記這篇文章的緣由。作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慶歷四年春,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么信息沒?作者為何第一段交代這個信息?因為作者要在“謫”字上做文章。想想,“謫守”意味著什么?這個時候,按說,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來當然也不會很帶勁,可能還會消極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想想看,暗含著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寫岳陽樓,寫什么呢?岳陽樓在唐代就已聲名遠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都曾在這里題詠,再寫洞庭湖的風景不是拾人牙慧嗎?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備矣”打住這條思路。本文不再寫這些。寫什么呢?作者宕開一筆,“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個思路,今天說說覽物之情,說說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一個“異”字開啟下文。
遷客騷人有什么樣不同的覽物之情呢?陰天洞庭湖很晦暗時,他們登上岳陽樓,就會觸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極而悲者矣。一個“悲”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一種情懷。而春和景明的時候,遷客騷人來到這里,則會“其喜洋洋者矣”。一個“喜”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另一種情懷。這一悲一喜呼應前文的“異”字,看上去,這兩種情懷好像不一樣。(其實本質一樣,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但是范仲淹何許人也?滕子京呢?還記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嗎?那個“謫”字,暗含著什么?范仲淹寫此文時,被貶鄧州。與滕子京有著相同的經歷。可是他們兩人是什么樣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兩種遷客騷人的。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樣,從“政通人和”的記敘,我們看出他們很振作,很奮發。心中裝著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認為人是可以有第三種境界的。
因此,文章寫到這里,作者筆鋒一轉,用一句“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總結上文,開啟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作者振聾發聵,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負的寫照。因此作者說,“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我們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謫——備——異——悲——喜——異”,我覺得這幾個字起到了一線串珠的作用。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三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思想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和抱負,因此他的這篇文章及其思想被后人所銘記。
透過《岳陽樓記》那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仿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把酒臨風,喜氣洋洋者矣。”我真切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
《岳陽樓記》的著名不僅在于范仲淹細用膩逼真筆觸刻畫了一幅幅美景,更在于他用涵意深遠的文字傳達出來的政治情懷及思想魅力。
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自在。可他沒有想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仍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和朋友。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他從小苦讀史書,擔任過許多官職,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圣的使命感與進取精神,如今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都應具有主人翁精神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模范人物為榜樣。
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學好文化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四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境,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后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岳陽樓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彌漫的岳陽樓,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岳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岳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嘆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斗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必須要有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了解國家大事。雖然我本事還有限,但我必須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期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完美,它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期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里,有無數像范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岳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歷史的積淀,是中國屹立于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僅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五
伴隨一篇文章成長,這也許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讀書時要讀這篇文章,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文,考試要考,非得要讀。后來從學校出來又走上講臺,巧的'是自己還教中學《語文》,這樣這篇《岳陽樓記》便伴隨我一生了,甚至教著教著就老了。早年教書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有《醉翁記》和《岳陽樓記》,后來改用了語文出版社編的教材,以為這兩篇“記”文不一定選入了,結果還是被選入了課本,這樣與《岳陽樓記》,便結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陽樓記》。這不現在還要寫點《岳陽樓記》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學時讀《岳陽樓記》,“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少年的時候有遠大的理想,自然這樣一篇古代的“記”文是不在話下的。那時候自己就想說不定我長大了,能寫比這好的“記”文呢。開始交待了作者寫記文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這位范老先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便寫了陰雨天在岳陽樓上的心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寫晴朗的時候:“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結尾還教我們要有自己的憂樂觀,這點內容還千古文章呢,這只能說明古人的文化素養不高,寫不出好文章而已。將來的好文章要靠我輩來創作了。
那時的我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閱歷少,對古人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癥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讀《岳陽縷記》,“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有時候實在寫得太多,還是不能發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編輯的有眼無珠。后來再教學《岳陽樓記》時,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對人生的透徹理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曠達心胸確實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計較的,也不為了某個目的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地去實現。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后來也沒有強求自己去寫像范老先生那樣偉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實際地抒發點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編輯便主動跟我聯系,說某篇東西有點價值了,再怎么處理一下就會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腳的東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個報紙和期刊上了。
這時再重讀《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是的人生不計較一時身份地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們不論在那里,心里都想著為人類做點事情,都想著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說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想著盡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樣,能夠重修一下岳陽樓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為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對范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地方了,他不僅規勸了當時心情苦悶的滕子京,也將后世所有的來人都規勸下來了。文學的精要就是在不經意間,勸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讀《岳陽樓記》,“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覺得什么都將過去,只有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還是讓我們像范老先生說的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吧,有了這樣的一種豁達和追求,人生沒有愈越不過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