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一
主持人b:齊風韶韻,流傳四方。
主持人a:燦爛的文化豐盈著我們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書香浸潤著我們的成長。
主持人a:我國歷來被稱為詩的國度,自詩經開始,中國古典詩文一直洋溢著獨具魅力的靈性風韻。唐詩更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絕世才華,他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云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財飄逸雋永,美如清水莢蓉。現在請聽李白的《古風》。
二、感受經典的魅力
詩歌朗誦
古風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主持人a:下面請聽朗誦《蘭》。
蘭
明 陳汝言
蘭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為世人賞,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時,根株離本鄉。
雖承愛護力,長養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綠葉恐雕傷。
何如在林壑,時至還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僅具有不朽的本質,而且是我們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侶與慰籍。名著是怎樣伴我成長的呢?請聆聽《論語》同我行。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主持人a:《論語》中的“孝敬之道”,塑造著我們高尚的靈魂,它的“智慧之道”,啟迪著我們的思維,它的“治世之道”教會了我們仁愛,書籍是這樣的神奇!同學們還給我們帶來了有趣的經典故事呢!
學生1:《孔融讓梨》
學生2:《鑿壁借光 》
主持人b:經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無窮。
主持人a :走進經典,我們走進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進經典,我們走進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蘊深厚的《老子》可吟讀,可朗誦,
主持人b:能從耳朵鉆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與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為了感激春的到來——吐露新芽;
主持人b:鮮花為了感激夏的到來——競相開放;
主持人a:碩果為了感激秋的到來——掛滿枝頭;
合:我們為了感激經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后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如果我們都能像孟信一樣,做人誠實守信,經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詐行為事件就不會發生。
主持人a:聽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孟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見沒見過和他不一樣的人呢?(通過小故事和同學們的評論,讓孩子們明白怎樣做人。)
主持人b:誦讀中華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主持人a:誦讀中華經典,讓民族文化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總結
中華經典的鏗鏘音韻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典的千古風韻在我們心頭蕩漾。培根在《論讀書》中這樣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倫理使人莊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憶讀書》中我們知道冰心奶奶從小就貪婪地吮吸著經典文化的營養而長大,受著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參與到“經典誦讀”活動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讓經典潤澤我們的心靈。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二
人人都有夢,我想去飛翔,有一個航天夢。
在2012年6月18日18時47分,長征火箭把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九飛船”準確地送入近地點約200千米,遠地點約220千米的初始軌道,更好的是我們國家首次實現了宇航員手控完成“天宮一號”與“神九飛船”的對接任務。你們會想,這個大塊頭是不是很耗電呢?它繞地球飛行一圈只要1800瓦,這僅僅相當于一臺普通家用空調的耗電量。一天下來,神九飛船僅僅耗43度電。
告訴你忙吧,宇航員的伙食可豐富了,飯菜魚肉應有盡有。說著,我也想去了,以前,宇航員的飯菜都是冷的,現在全是熱的。
看了這些,你是不是覺得很貼心啊!是不是也想去太空逛逛,還有一點,更讓你感覺貼心,這就是特殊的航天服——切服。人類在太空中的最大困難,就是太空微重力,如果長期處于失重的狀態,人體就會失去重力負荷,體內的抗重力肌就會慢慢萎縮肌力也會逐漸消失,這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大的。企鵝服確保人體的基本功能不會喪失,還可以幫助宇航員緩解失重與有重力兩個狀態之間轉變時而產生的巨大不適感。
你會感覺宇航員很爽吧。我也想當宇航員,可要當宇航員,要從幾萬飛行員中選幾個,再從里面選兩三個像神十的航天員是從艱苦中搞出來的。他們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生活十五天算合格。我們先不說合不合格當飛行員的話也很難。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三
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奇跡:有一支軍隊,日均行軍37公里,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總共翻越了包括5條終年積雪的山脈在內的18條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1個省,占領過62個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在平均行進1公里就要壯烈犧牲掉3到4個人的情況下,包括休整和戰斗在內的368天中,行進了25000里。
這就是長征,即使在世界上,這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何況上述的還僅是紅一方面軍的數據,各路紅軍長征的總里程如果加起來,足有65000里。
其實,很多紅軍戰士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是說直接就是奔著解放人民、拯救國家去的。事實上他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也很簡樸,往往就是因為親切感或者“跟著紅軍有一碗飯吃”之類的簡簡單單的理由才加入到行列中的。但是,隨著他們歷經一次次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的他們快速的成長著。逆境中,他們團結合作、互相依靠,甚至犧牲自己保護同志。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每個人都能清楚的感知到自己身上深深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很多老紅軍戰士當年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不怕死亡,就怕負傷掉隊”。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一旦掉隊,會有何種悲慘的結局。
如今,很多當年在長征途中失散的老兵,極度迫切的渴望能證明自己參加過長征的事實。對他們而言,能否因此獲得政府的補助,并不重要,只要能被組織承認,就再無遺憾。
而沒有經歷過這一切的我們,僅憑一些從父母、老師、教科書那里得來的關鍵詞,如: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吃樹皮、時常遭受飛機轟炸等,就想要去理解當時的情況、去理解戰士們的心情和狀態,其實是很困難的,往往停留在紙面上。我們看到了,它就是幾個字,過了一遍大腦,想象不出那些畫面和感覺,最終便又從大腦出來,字,依舊還是字而已。所以我們可能會不懂他們的堅持,甚至懷疑很多東西是為了美化我軍形象而編造的、會質疑他們的思想高度。對于此呢,之前我也提到過了,他們在剛加入部隊的時候,可能的確是沒有什么思想境界可言的。但是通過長征的鍛煉,他們就自然而然的擁有了責任感,有責任感、有民族責任感其實也就可以說是意味著有信仰、有思想抱負了。 總之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切,絕不是什么美化。
那么,這樣一個奇跡,或者說這群創造了奇跡的人,在八十年后的今天,究竟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傳承下來的一種民族精神、一種長征精神吧!
我們知道,民族精神即是民族的魂,如果沒有它,那就是丟魂落魄,這個民族的人就會沒有精神。當然,這兩個精神并不是同一個意思,開個小玩笑,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你看,沒有精神就是沒有魂、沒有魂就會沒有精神,這整個邏輯下來,在一個詞有兩種意思的情況下,完美的就這么接上了。
拋開玩笑話不說,那么到底長征精神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犧牲”,犧牲精神。可以說,每個在長征路上的人,心底都萬分清楚:他們是隨時可能會失去生命的。我這樣說,可能有人還是感受不到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他甚至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能理解和相信“一個人會在明知隨時會犧牲的情況下始終堅持一件事情”的。但是在長征那時,這就是很自然的存在的。因為長征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我想我也不需要去證明什么了,因為事實就是這樣嘛。
我敢打賭,當我方才提到長征的犧牲,說到犧牲精神,大多數人想到的肯定就是犧牲生命這么單一的事情,我剛才所說的也就是這一個方面。但事實是,長征時,大家所犧牲的,絕不僅僅是生命而已,有時甚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就比方說,當初長征路上留下的許多紅嫂,時至今日,有的已經八九十歲高齡了。她們始終在苦等自己的丈夫歸來,可這一等就是幾十年啊。 她們的丈夫犧牲了家庭和生命,她們則犧牲了青春與歲月,何況還有那苦等幾十年的感情,這都不是用單純的犧牲生命可以來衡量、來描述的。
除了犧牲精神,當然還有團結的精神:“一個指頭沒有勁,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紅軍能夠創造出長征這樣的奇跡,除了大家抱著隨時犧牲的決心外,團結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這個團結的精神還應該包括了同甘共苦的意味在里面。一個隊伍想要團結,首先這個隊伍的領導者就必須能夠做到與同志們同甘共苦,而我們紅軍顯然做到了這一點。指揮員身先士卒在當時是常態;高級將領和普通戰士的死亡比例也是歷史罕見;很多大家今天熟知的元勛,當時都險些餓死、累死。還有大家較為熟知的事件,彭德懷殺馬:他的戰馬隨他出生入死,被他視之為戰友,可是為了救同志們,他便把馬殺了分食,結果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淚水。這也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當時官兵一體的那種凝聚到極致的團結精神。
上述兩種精神就是我所理解的長征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兩種精神,其他精神在具有這兩種精神后,就會被包含在內。
比如,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然是少不了的,而且完全不必我來多說,大家就已經很確信紅軍是絕對具有這種精神的。那為什么不重點說這個精神呢,其實不只是因為大家都已經清楚的知道它了,也是因為只要有犧牲精神和團結精神,那人自然就會變得能夠吃苦耐勞、勇敢奮進。
如今,我們走在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是共筑中國夢的路上。這條路,同樣也是一條“長征路”。我們要走好這條路,也就勢必要吸取當年長征的經驗、真正傳承我們的長征精神。
其實,相比于那時的長征,如今的我們是無比幸運的,因為在我們發揚犧牲精神時,既不會犧牲我們的生命,也不會犧牲我們最為重要的東西:親情、愛情。我們所需要犧牲的,可能只是一些不應取得的、損人利己的利益,或者是一些過于自私的思想。你也許要犧牲掉一些時間去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約束自己有損文明的行為、幫助他人,也許要犧牲掉一些“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是我們想要共同富裕所產生的對每一個個體的要求,這樣的犧牲,是每個人都完全可以并且應該做到的。說到這里,當然也會有像見義勇為之類的特例,它可能需要我們犧牲的更多,但是,見義勇為的前提必須是量力而行,如果你不會游泳卻要去救落水者,那我們其實是不提倡的。而且,平時需要我們見義勇為的時候實在太少,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那種使你有生命危險的情況。就算遇見了,比方說我們去跳水救人,如果自己犧牲了,救援成功,那么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保護一個個體的同時失去了一個個體,并沒有什么改善;可一但自己犧牲的同時還救援失敗了,同時失去了兩個個體,那肯定是不值當的。所以我們最該提倡的見義勇為,其實也就是幫忙報警,并且,在有把握的情況下盡量用智慧去援助。
除了犧牲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團結精神,它延續到今天,那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不能太自我,要能團結合作,要有凝聚力。實際情況是,讓一個多為別人考慮的時候,他可能會有些不以為然。所以說,我們要求的是讓每個人多為集體考慮,因為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只要讓他明確這一點,他就會從內心去認可。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四
20年后的我已經是一位偉大的航天科學家了。我發明了一架a-il708號飛火箭,又稱“神舟76號”。這架火箭比美國火箭高科技了許多,在美國火箭里面活動,要穿航天服,而在中國火箭里的人類可以活動自如,火箭還具有神奇的力量,而且變幻多多,具備極強的戰斗力。
我從地球后面鉆出來說道:“孫悟空,什么風把您給吹來了?”孫悟空說:“我可是大鬧天宮的孫行者,你想跟我單挑嗎?”我一本正經地答道:“正有此意。”孫悟空不等我反應,舉起金箍棒向我掄來。我立刻用了米拉的絕招“逆光隱形”,孫悟空發現上當了,便拔出一撮猴毛吹向天空,猴毛立刻變成幾十億萬個孫悟空,我立刻復制了他的猴毛,現了身,也變成幾十億萬個“終級斗龍王”。
我與孫悟空大戰得昏天黑地,打了整整一千三百二十五萬個回合,也沒分出勝負來。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孫悟空由于體力不支,被我用“圣光刀斬”擊敗,他輸了。孫悟空甘敗下風,可他不服輸地說:“我下定決心修行10年再跟你較量較量吧!”說完,架著筋斗云走了。
我的任務也完成,回到了地球,我把經過告訴主席,主席說:“干得好,你為人類創造了奇跡,也是對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說:“我會繼續努力的!”主席臺前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五
大家好!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自古就被譽為“禮儀之邦”。中華美德——禮儀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從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到雷鋒的感人事跡,再到今天的21世紀,禮儀體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馬路上扶盲人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禮儀就像是一朵美麗的花,開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弘揚著中華美德——禮儀。
今天,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注重禮儀。見到老師要問好,碰到同學要點頭微笑,不小心傷害別人要道歉,這都是我們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僅僅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認為是很少很少。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和新世紀的小主人,我們不僅應該做到懂禮儀、做禮儀,還應該向社會呼吁,弘揚禮儀這個中華美德。
所以,讓我們行動起來,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用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次點頭,把禮儀帶到生活中,帶到社會上,把禮儀的種子播撒在人們的心中。
崇尚禮儀,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謝謝!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六
80年前,長征途中,紅軍將士與天斗,與地斗,與敵人斗,斬關奪隘,搶險飛渡。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最為艱苦的歷程。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長眠于此;千里沼澤、連鳥獸都不能出沒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紅軍戰士的生命。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草根下掩埋著烈士的忠骨,雪山上聳立著勝利的曙光。
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棱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一面旗幟引領一支隊伍,一種信念點燃一把火炬。砍刀、長矛、梭鏢用險象環生的大地作便箋;鐵銃、石雷、匣子槍用八萬雙穿著草鞋的腳作畫筆。雪山、草地、饑餓、戰爭,紅星、火把、馬嘶、槍鳴浩浩蕩蕩,逶迤向北。
空曠的歷史,仿佛在這首歌中,找到了高掛枝頭的碩果。仿佛智慧之燈,四射毅力的贊嘆和意志的高傲。它的旋律陡峭而無階梯,它的節拍斷續而多風險,每一音、每一符都是天空獨攬的勝景。
云還在舞,風還在唱,勝利的歡呼,已被歷史雕成壯美的風光。
長征,是中華民族一部最雄渾的交響樂,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
長征,像馬蹄,踩著風的鼓點,一匹匹黑色的烈馬,在遼闊的草原上揚鬃嘶鳴。
長征,像雄鷹,高擎著云的翅膀,曠野響起了草的低唱,蒼天擊起了民族的熱望。
回顧近代中國歷史章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其添加濃厚多彩的一筆。長征精神也被不斷傳承和弘揚。
長征是中國空前的偉大事業,它不僅完成了革命戰略轉移保存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力量,而且發揚了共產黨和紅軍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征途饑餐渴飲的生活磨不滅紅軍戰士的信念,荊棘載途的路程擋不住紅軍必勝的決心,被蔣介石評為“走向毀滅,走向深淵”的道路在民族的強大的凝聚力和堅韌的決心下奇跡般的完成。
經濟文化日新月異的新時期向我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之外,同時應該學習紅軍長征所表現的敢于創新,團結合作,蔑視困難等精神。只有敢為人先,面對挑戰不畏首畏尾,另辟蹊徑,與人合作,相互交流,不斷開拓創新才能使國家和民族能與時俱進。同樣的,生活也像一場人生的長征。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公司破產而下崗,對于僅以父親工資維持生計且額外承擔著部分父親兄弟讀書費用的拮據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突然其來的變故,家庭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在那段緊巴巴的日子家里每一分開銷都需要再三考慮,為了生活母親開始做小販補貼家用,父親以開出租車拉客為收入,由于長時間的工作負荷父親的身體還出現了問題。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以前一家人擠在沒有衛生間的小房間時,因怕黑半夜不敢去公共廁所,只好憋著等天亮的感覺。因此每當想要松懈自己時總會以過去艱苦的日子鞭策自己,人生起落無常,只有堅持和奮斗,才不會被生活的苦難所壓倒。
長征是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苦心人,天不負,我們亦當如“大鵬一日向風起,扶搖直上九千里”般撰寫我們人生的篇章。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長征,跨越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世界軍事史上的壯舉,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動地的革命篇章。長征途中,紅軍不畏征途艱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難,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撐并凝聚著他們,毫無畏懼、前仆后繼地勇往直前?這種力量就是永存的長征精神。中華民族一個比較突出的精神,我們所提倡的以長征精神為核心的根源所在,就是把個人命運跟國家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紅軍終于勝利到達陜北這艱難的經過中,總結出長征精神的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長征精神就是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萬眾一心、團結拼搏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是戰天斗地其樂無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憑著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長征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這種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記長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教育,而長征精神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新時期創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溫長征歷程,傳承并發揚長征精神,培育新的長征精神,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對于構建和諧校園意義重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青少年在學習或工作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長征精神在青少年中的傳承仍有必要。
“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長征精神,一方面它是以革命為基礎的,另一方面是無數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為國家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奮斗精神。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多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重視對他們進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而長征中體現的艱苦奮斗、為事業奉獻和犧牲的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作為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代表“民族希望”、“祖國未來”的青年群體,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著眼教育實踐,直面大學校園,深入思考大學在人文教育上的特殊使命,結合實際開展長征精神的培育,探討大學人文教育的實現形式,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既責無旁貸,又刻不容緩。
長征精神的培育,絕不是簡單地重復已有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復興過去的長征精神,把原有的長征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創造出一種新的長征精神。在邁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樣曲折而漫長,我們同樣面臨著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面臨著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要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偉大勝利,需要新時代的長征精神,需要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一代奮發有為。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七
蘇軾自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辛棄疾深感“無窮宇宙,人是一粟太倉中”;王勃呼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航天夢,是中國人骨子里自古以來的浪漫情懷,也是這浪漫情懷讓一代代中國人去努力追夢。
“明月幾時有”是先人對宇宙的思考,“飛天敦煌”象征著古人對天空的向往,古往今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過追夢的腳步,而神舟系列“飛天成功”讓中國人的航天夢變成現實。當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天空時,我時而對由密集的氣體和灰塵云所形成的獵物星云感到驚奇,時而對脫離原有運行軌道的宇宙流星飛快沖破大氣層感到驚懼。夜深人靜,浩渺星空,總想去一探究竟,當看到真正的航天人,我才懂得這些只是航天夢的起點。
正是有著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緊緊結合的老一輩航天人,我國的航天事業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他們讓我們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所傳遞的航天精神:愛國為先,堅守夢想!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航天夢要有強大的航天精神作為支撐,航天精神并不是簡單探索宇宙的夢想,是航天人肩負崇高的責任感、懷揣永不退縮的勇氣,無怨無悔堅守和奉獻。錢學森、孫家棟、楊利偉……這一個個閃亮的名字無不在為我們踐行著航天精神,帶領著我們去追尋我們的航天夢。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我想駕著小小飛船,撿拾宇宙中細碎的星光,在每一個溫柔的夜晚,拼湊成溫暖的光,進入夢鄉。
傳承經典共筑夢想朗誦稿傳承經典展望未來篇八
(男)天地變化,圣人效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們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天地的語言。我們的哲學觀是天、地、人三才的哲學觀。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們讀《易》。
(齊)《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女)很久很久以前,我們讀《詩》。(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們讀《道德經》。
(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女)很久以前,我們讀《論語》,聆聽至圣先師的教誨。
(男)很久以前,我們一直誦讀儒家的經典。
(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迷茫了。我們沒有好好反省自己,卻把自己民族誦讀了幾千年的古書,連同那些古圣先賢,一同拋棄。
(女)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不知歷史文化,人就不知自己由何而來,往何處去。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是如此。
(齊)剝極必復,否極泰來。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男)值得慶幸的是,今天,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涌現出誦讀中華正統經典的熱潮。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必定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
(女)珍貴的東西,我們弄丟了。在沮喪中,我們沒有停止我們的尋找。我們找了好久好久。今天,我們終于找到了。
(男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莫治者否矣。
(男、女)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軌跡是一個圓。用天地的智慧和圣賢的教導充滿這個圓。
(齊)這個圓才能填滿,才叫圓滿。
(男、女)我們一定能夠畫好這個圓,填滿這個圓。因為我們的正統文化就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智者;因為生命的本源具足完美和圓容的特質。
(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男)承前是為了啟后,
(女)繼往是為了開來。
(男、女)現在,我們譜寫了《中華賦》以傳承圣賢們的思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齊)中國覺醒之強盛兮,實力日益強大;世界和諧之歡樂兮,安定天下太平!
(男、女)我們做人,我們做中國人,我們做現代中國的好少年!
(男)少年智則國智,
(女)少年富則國富,
(男齊)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女齊)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齊)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