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內容,是教師教學的有力指導工具。不同學科的教案模板也有所差異,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一
一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我聽了一位老師上了《記金華雙龍洞》一課,在拓展遷移方面,他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同學們說明游覽金華雙龍洞的路線。通過這樣的引導,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長處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善于畫畫的,把游覽的路線圖給畫了出來;善于寫作的,通過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出來;善于口頭表達的,則充當小導游進行介紹說明,等等。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了表現的機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其中的一員,獲得相應的發展。
該老師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展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由此可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認知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參差不齊,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可能遇到不同的問題,老師要充分利用差異資源,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讓學生的優勢得到發揮,不足得到彌補,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信息與經驗的交流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只有遵從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的經驗為起點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彼f:“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比魏斡行У慕虒W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基礎上來進行開展的。因此,在學習目標的確定、方法的運用、結果表達的方式等方面都應讓學生自主選擇。只有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知識經驗來進行選擇,才能觸碰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才能讓他們“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二
今天,我有幸和學校全體語文老師在網上欣賞了“第九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獲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師的優秀課例《記金華的雙龍洞》,甘密老師結合游記文體的特點,引領學生理文序、清結構,以段為例領悟寫法,遷移運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實現了以篇達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聽完這節課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老先生早年游歷金華雙龍洞的一篇游記。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真實記錄了自己的游覽見聞和感受,堪稱游記體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師的開篇教學先聲奪人,先引領學生畫游程圖,再理清寫作順序,并且清晰課文結構,使學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記文體特點,了解了作者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緊接著直接切入“過孔隙”一段進行教學。從“孔隙窄小”的特點入手,深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的?便于學生體悟寫法,遷移運用。讀是輸入,寫是輸出。最后甘老師讓學生根據武夷山一線天的景觀進行仿寫。從課堂上學生的練筆情況看,語言運用的目標有效達成,高效地實現了當堂實踐一課一得、以篇達類的目標,真可謂言、意、法兼得也。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三
這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也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游記。文章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游覽順序記敘,依次寫了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通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艷、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作為一篇游記,這篇文章敘述線索清晰、簡潔,場景描寫有詳有略,語言表達洗練、精確。這篇文章游蹤與溪水明暗同步,雙線并行。景物描寫緊扣特點,詳略得當:一路前行,輕快明艷;入洞簡約,止于寬大;孔隙驚險,細寫感受;內洞奇大,展現變幻;出洞原路,一筆帶過。難怪,這篇文章經久不衰,難怪,葉圣陶先生被稱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課文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游記體文章的典范。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游記體“篇”的特點,將游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中年級學生學寫游記的優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樸實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敘述有詳有略,分別詳寫了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過感悟,讓學生了解作者按游覽順序記敘的表達方式,并體會、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針對2011年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游覽順序,通過感知整體,了解游記特點,然后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并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了解游覽順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領悟移步換景的游記特點,體會并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新課標第二學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學習的《頤和園》之后,這個班的學生寫了相應的游記。寫作時,基本上能按照游蹤順序來寫。但是,在描寫景物時,見聞寫得比較多,而感受,相對而言就比較貧乏?!队浗鹑A的雙龍洞》是一篇很好的寫作范文,值得學習的點非常多。這篇文章中,通過孔隙這一段的描寫尤其精彩,讓人身臨其境。在學生寫了游記后,有了自己的體驗,再學習這篇文章的游記有關的特點后,如果能學以致用,對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或以后寫游記類的文章,應該都有一定的收益。
這篇文章安排在四下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主題是欣賞和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情達意的。依據編者的意圖,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讓學生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選擇了適宜的教學內容:認讀字詞,理清課文脈絡,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體會并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教學預設分為三個板塊:檢查字詞,理清游覽順序——聚焦孔隙,發現寫作秘妙——片段練習,嘗試遷移運用。這三個板塊,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精細;由字詞積累到段篇感悟,由探究發現到嘗試練筆,逐層深入。這三個環節分別對應著三個教學目標,讓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踐行。
在教學預設中,我們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引導學生思考、發現、積累、表達,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1.鏈接舊知,建構新知。
我們的新知識,總是需要打破原先知識的體系,融進新知識,建構一個新的知識網絡,并儲存于腦中,以便于信息提取。
“溫故而知新”。比如,在教學理解“蜿蜒”這個詞語時,我們從四上學過的《長城》中的一個句子入手,再引導他們尋找文本中的“蜿蜒”,理解這篇課文中的“蜿蜒”的意思,將新知融入舊知,以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再比如,梳理文本脈絡時,以《頤和園》游蹤路線圖遷移到這課的游蹤路線圖。
2.圖示法。
圖示,直觀又明確。
(1)沒有去過溶洞的學生不知道“石鐘乳”“石筍”是什么東西,我們直接呈現“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因為,這時,直觀的圖片呈現,比任何文字的解釋更有效。
(2)游蹤圖示。出示《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紙,在上面圈畫游覽順序,板書畫出學生交流的游蹤路線,游蹤一目了然。
3.批注閱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體驗,批注,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在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時,讓學生寫寫簡單的批注。批注是一種文字的思考,即便學生沒有寫出文字,但在思考過程中,肯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文字。
4.情景體驗(瑜珈冥想)。
在瑜珈練習中,有一種瑜珈冥想。當一個人靜止下來,閉目冥想時,在一定的聲音言語引導下,他們會展開畫面想象,甚至會出現相應的肢體動態。葉老先生在描寫孔隙時,除了見聞,更詳盡地描繪了自己在通過孔隙時的一種感受,讓人身臨其境。那么,如果讓學生也能身臨其境,那么,冥想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在學習了通過孔隙這一段后,學生對孔隙的狹小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后,我們再通過瑜伽冥想,讓學生感性體驗。請學生閉上眼睛,老師舒緩的語氣,地將文本中的語句復現,引領學生展開想象(冥想),體驗過孔隙時的感受,體驗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將文本中的文字,真正轉化為自身的感受。
5.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在學習“怎樣小的小船”這一句時,我們通過比較的方法,刪去一個“小”字,讓學生思考發現,兩個“小”的疊加,是為了寫出小船的小,以凸顯孔隙的小。怎樣寫出“孔隙的小”,我們出示《威尼斯小艇》中描寫小艇的小用以比較,讓學生思考發現,同樣寫小(窄小),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在教學預設中,我們充分展開言語訓練,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
“時而……時而……時而……時而……”“怎樣高的高山”等句式的訓練,小導游介紹旅游路線圖,進行言語實踐訓練。
從孔隙詞語理解入手,到孔隙的窄小特點,再到發現作者描寫孔隙的寫作秘妙,最后進行習作片段練習,從內容理解到發現言語形式,再到言語遷移,實現語文知識實踐的價值回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這節課,我們以教學目標為舵,言語訓練為船,教學手法為帆,陪伴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四
一、復習導入。
(一)復習鞏固,聽寫,并對聽寫的詞語按一定順序進行排列,說出排序的理由:
1.聽寫:昏暗、盤曲而上、合適、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盤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適——昏暗。
(路途見聞)(洞口看山勢)(外洞較寬敞)(孔隙運輸)(內洞)。
(二)、激趣導入。
作者來到金華的雙龍洞,一路行來他觀賞了哪些風景,有哪些感受呢?這節課我們隨作者一起細細地游賞。
二、賞讀課文。
(一)、品賞路上見聞。
作者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都有哪些見聞呢?讓我們隨作者一起游覽。請同學們自由讀二、三自然段,將你喜歡的句子勾畫下來。
2、引導學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圖中景物一片明艷,一路溪水歡快流動)。
3、師:哪些語句讓你感到這種明艷與歡快呢?將你勾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并談談你的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賞讀: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抓住沿途景物的顏色特點,將山色與花色的交相輝映,紅色與綠色的相互對照的明艷加以描寫,寫出了金華一代山區明亮艷麗的春色。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你仿佛看到溪流在怎樣的流動?
引導學生想象:(溪流時寬時窄,不時地變換著形狀,彎彎曲曲的流向遠方,因此流水的速度也有不同,有時順流而下,有時則緩步前行,潺潺的流水奏出或輕或重,或緩或急的曲調,人伴著著輕快的樂曲行走在山間,心情格外地愉快舒暢。)。
帶著這種愉快的心情,我們朗讀這一句。(生朗讀)。
(二)、游覽外洞和內洞。
我們一同隨著葉圣陶老先生從金華出發,經過羅甸就漸漸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艷,耳邊溪流潺潺,迎著溪水抬頭望去,我們來到了雙龍洞口。
1、體會洞口和外洞的寬、大。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點?(生朗讀感受)。
引導交流:(洞口寬,洞內大)。
(2)、導讀“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很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都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過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p>
引導學生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2、感受孔隙的矮小。
(1)、師:我們隨葉圣陶爺爺來到外洞,要想繼續游覽內洞,必須干什么?(通過孔隙)。
請四人小組研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學生研讀體會孔隙特點以及作者是如何從外洞進入內洞的)。
(2)、學生匯報交流,引導學生體會:
a:孔隙的特點——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險。
(3)、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矮小合作者經歷的有趣的驚險呢?
引導學生感悟以下語句:
a:雖說是孔隙,可也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在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細致準確地描寫方法。
b: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同學們讀這一句,你能體會到作者這種感受嗎?
引導學生想想體驗:只有一動不動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過孔隙。作者因真實的體驗突出了孔隙的矮小。
(3)、帶著剛才的體驗朗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就登陸了?!?/p>
3、感受內洞的奇特。
(1)、師:我們乘船從孔隙經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里又有什么樣奇特的景觀呢?請大家默讀第五大段,用我們上面的學習方法進行個人學習。再分小組討論。思考:在內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然后有語氣地讀出來。(生自學交流)。
(2)、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內洞的如下特點:
a、內洞的特點——黑(一團漆黑)。
b、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
c、大(比外洞大得多)。
(3)、感受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的奇特。
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描述。
出示圖片并描述: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嘆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生感情朗讀)師:欣賞了洞內自然天成的奇特景觀,我們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里,通過孔隙出了洞。
三、練習復述。
師:假如讓你當游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請你根據游覽示意圖用小導游的語氣把金華雙龍洞景色特點介紹給大家。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隨葉老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洞中的景觀令人驚嘆。那孔隙的奇妙,石鐘乳和石筍造型的奇特,真不愧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觀。而且,還掌握了游記的學習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覽中作者的所見、所聞,體會作者的所感和對山水、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滔峦瑢W們可將你游覽的美景和感受以游記的形式寫下來。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五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的作品。文章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作者以濃濃的深情為墨,以細致的觀察為筆,寫出了金華雙龍洞的獨特景觀,充滿了神奇色彩,讓人如身臨其境一般。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情感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可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浙”“蜿”等生字,掌握“浙江”“聚集”等生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游覽的順序和文章脈絡。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游覽的順序和文章脈絡。教學難點是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準備采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語文的最大特點在于對文本語言理解的主體參悟性。因此在教學流程這一環節,我抓住“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促悟”的教學方式,并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首先是第一環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播放精美的金華雙龍洞圖片,當學生被五彩斑斕的畫面深深吸引時,我會及時發問:“同學們,這個地方美不美?想知道這是哪里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葉圣陶爺爺,去浙江的金華去旅游吧?!苯璐宋龑W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成功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后,我設計了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不懂的生字詞或句子,同位交流。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觀察字形特點,并追根溯源,根據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形象直觀識字。這一環節,“先學后教,凸顯自主”是我的寫字教學理念,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自學筆順,在書上描紅。對易錯和難寫的筆畫,示范書寫,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接著,要求同學再讀課文,力求達到讀通、讀順、讀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脈絡,并要求同位互相講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整個閱讀過程本著“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信。有了自信,學生可以很好地與教師進行平等對話,有了自信,學生不怕困難,更易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接下來是第三環節品讀課文,以讀促悟。這也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在初讀環節的基礎上,我會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作者的游覽順序,畫出游覽示意圖嗎?”再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一過程中,我會相機點撥,使學生品讀出課文的精妙之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讀書要有目的性,明白為什么而讀。接著,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配上美妙的音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反復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句段,例如:文中寫雙龍洞孔隙和內洞的兩段,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自然而然地走進雙龍洞奇觀,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不知不覺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進而會用美讀的形式表達出來。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假如你是雙龍洞的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它呢?”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四環節拓展文本,延伸課堂就體現了這一要求。
在欣賞和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觀察一個景點,選擇好游覽順序,進行仿寫,并要求學生課下搜索金華雙龍洞的其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我力求貫徹新的教學理念,緊扣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設計,力求生動化、情感化,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蔽以竷A盡我所有,點燃孩子們的希望之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有欠缺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六
一、執著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并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后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后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范讀,然后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采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游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游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閱讀感悟后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游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并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說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著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嘆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后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睘橹行木涿鑼憙榷雌嬗^。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七
高振老師執教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是葉圣陶老先生早期寫的一篇游記,課文蘊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高老師講授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之后,以講解孔隙的特點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以感受為主,體會空隙窄小的特點。講解的非常具體詳細,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以感受寫特點的寫作方法。整堂課的教學把閱讀、感悟、質疑貫穿始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講解孔隙窄小的特點時,作者用自己過孔隙的真實經歷和感覺來寫,“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朝我擠壓過來,稍微、準會”,這些詞句非常細致、準確地寫出了作者當時的感覺,似乎也讓讀者跟隨作者一同經過孔隙,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此處寫法,高老師分兩步引導學生體會,一是體會作者在過孔隙之前身體和心理的準備,在細細品讀關注了文中和身體有關聯的幾個詞語之后,非常順暢地打通了讀者與作者感受,讓學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觸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體細致地描寫,可見孔隙之窄小。二是體會作者經過孔隙的感覺,此處教師調動學生體驗,“要是、準會、稍微、一點兒”,引導學生似乎在隨作者一同“歷險”,于是,借助感覺寫孔隙窄小的寫法立時得以領悟。
語文課,就是要簡簡單單地上,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讀、品、寫。語文課,不但要自由表達,更要體現語文味。何為語文味?這“語文味”兒是朗朗的書聲,是對字詞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師的.真情投入……如在引導學生體會孔隙的特點時,高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并通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文字的準確性,更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蘊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八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社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本領。課件出示葉圣陶老老師先容游覽的時間、所在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致設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踏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門,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明白語言筆墨的過程中,睜開想像,感悟祖國江山奇麗,引發熱基于對以上課本的明白,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訂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相識課文是按游覽次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引發學生熱憑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難點:孔隙的形貌。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運用導讀和建立景象聯正當,并注意游記類文章的學法引導。
〈一〉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急中生智。
險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央關鍵。究竟上,教學運動中重點關鍵的處置處罰優劣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樂成與否的關鍵。適當運用電教本領,每每能吹糠見米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工具茅塞頓開。在先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崩蠋熾S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學生通過視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要領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貫注無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好像到了個大禮堂,四周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睍r,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邊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肯定不以為擁擠?!比缓笸ㄟ^多種情勢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滲透排泄作者團體感知又詳細化形貌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索拉船,心情朗讀進洞時的覺得,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頭腦的訓練,當老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么風景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重,全神貫注地寓目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悅目嗎?”學生說:“悅目?!崩蠋焼枺骸澳菚显趺磳懙哪??”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革多端,顏色各別,縱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撫玩?!崩蠋熾S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撫玩了?!彼娜艘恍〗M討論交換:“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圖片,聯合課件開導學生想像?!耙皇て鹎永恕蓖瑢W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輝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實激活了學生的頭腦,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黨羽。內洞的石鐘乳,石筍自己就多姿多彩,獨特悅目,被學生想像成種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筆墨在學生眼前變幻成生動的畫面,使人感觸身臨其境,意見意義無窮。
〈三〉音像豪情,開導學生口語外交。
學生興高采烈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云云迷人,下面誰樂意當導游,領導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這位導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謂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列位老師、列位密斯,你們好!接待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觀光……”音像出示,導游教學,游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外交,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進步了學生的念書悟文本領,可謂一石二鳥。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要領。
在同學們追隨導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致后,導游相機說道:“實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識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由于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聚在胸,此時生生互動,大家感情鞭策沖動,老師隨即總結:實在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另有許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水奇麗,以后有時機去游覽,盼望你們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頭記,學習葉圣陶爺爺的寫作要領,也寫下膾炙生齒的名篇。
我采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了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表達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脈絡清晰,語言樸素,真實可感。單元專題的內容是:“壯麗的祖國河山”,專題的學法是:“學習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浙、臀”等6個生字;會寫“浙、桐”等13個生字;。
理解“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蜿蜒”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
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3、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教學難點:感受溶洞的奇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聽教師講說。因此,我這節課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啟發引導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做到“會學”。在具體語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重點詞語品味法、朗讀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之前我們游覽過美不勝收的廣西桂林,今天我們要去一個特別的地方——金華的雙龍洞。同學們有誰去過或了解過這個地方呢?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浙江金華,欣賞金華的雙龍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觀。(揭題)。
1、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記載)。
2、本文是一篇游記,這篇游記是葉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洞后寫下的。
設計說明:教師激情導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把學生帶。
入課堂的情景中。簡介文章是一游記,讓學生大致了解游記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學生讀生字新詞。提醒學生注意的讀音:浙、臀、稍:引導學生正確書寫:簇、蜿、蜒。
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自學后小組討論。
4、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說出課文主要寫金華雙龍洞的美麗景觀。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課文先寫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從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結構順序。(板書)。
設計說明:課標中年級的目標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里我讓學生通過自學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引導理清文章的結構順序,體現中年級的學段特征和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
(三)精讀部分課文,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匯報交流: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讀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畫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讀后,同桌間。
討論交流。
(2)匯報交流。
a、學生邊作答,教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b、“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覺得眼前一片明艷?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點,圈出重點詞語。
b、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還會時時變換調子?
(5)匯報交流。
先讓學生說出溪流的特點,再出示“隨著山勢,溪流時而溪聲還會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學生發現這句話的特點: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系、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板書)。
(6)指導朗讀:播放音樂,男女生對讀。
整段話的對讀:女生讀寫溪流特點的句子,男生讀剩余句子。設計說明: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蓖ㄟ^引導學生自讀思考抓重點詞語,播放音樂、激情朗讀,感悟作者通過排比、擬人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溪流的特點。既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又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7)課堂練習: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寫句子。
設計說明:把課堂上學習到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我們學習到作者運用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描寫溪流的特點,語言樸素,真實可感!那么,雙龍洞是怎樣描寫的,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1、寫生字。
2、繼續課文,搜集有關金華雙龍洞的資料。
3、寫一段你去旅游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溪流的特點:寬窄緩急。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
《記金華的雙龍洞》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圣陶老先生介紹游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難點:孔隙的描寫。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并注重游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
(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睅熾S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馬上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崩蠋熾S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睂W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么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說:“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么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觀賞了?!彼娜艘恍〗M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耙皇て鹎永恕蓖瑢W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愿意當導游,帶領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這位導游小姐,現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游解說,游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在同學們跟隨導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后,導游相機說道:“其實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后有機會去游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圣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圣陶老先生介紹游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難點:孔隙的描寫。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并注重游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
(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一
課文按游覽順序寫的,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目標。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景物,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注重評價過程。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要求學生畫出自己喜愛的景點,培養想象力。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教學構想。
由導讀引入,先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然后以小導游的身份去介紹自己喜歡的景點,然后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錄像引導學生理順課文,并總結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錄音帶、投影片、錄像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學習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提出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內容,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你跟爸爸媽媽去哪里旅游過?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九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3、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開火車按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2、自由小聲讀課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出洞)。
三、讀懂課文,學習游覽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讀,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點?
3、在這一自然段中,你讀懂了哪些知識?著重理解:“映山紅”“新綠”“或濃或淡的新綠”“明艷”“眼前一片明艷”“時而”“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隨著山勢……”
四、練習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1、個人自由讀,邊讀邊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外洞、內洞的特點。
1、默讀,想想外洞和內洞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2、在這些自然段中,你讀懂了哪些知識?著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大)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2)內洞的主要特點是什么?理解“變化多端”和“形狀各異”
(3)為什么說:“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你知道為什么這個洞叫做雙龍洞嗎?(因為內洞有兩條龍。)。
(5)這兩條龍實際上是什么?(石鐘乳)理解“蜿蜒”
3、課文哪一部分是講作者由外洞進入內洞?
(1)這一段講了哪幾層意思?
(2)作者進洞時的感受是什么?從作者的感受中,你體會到什么?
六、熟讀課文,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象外洞、內洞的特點,想象乘船進入內洞的情景。
作業設計。
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板書設計。
作者游覽路線:
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出洞[明線]。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加深學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經的路線,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要求學生畫出自己喜愛的景點,培養想象力。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1、你喜歡哪個自然段?能給同學們背誦一下嗎?
2、指明說說外洞和內洞的特點。
二、理解泉水流經的路線。
1、啟發思考。找出課文中寫水的句子讀一讀,再想一想泉水是從哪兒流到哪兒的?
2、學生討論,巡視指導。
3、集體討論。板書:深黑的石洞---內洞---外洞---洞口---隨著山勢流下山。
三、教師小結。
課文把雙龍洞的特點寫得很具體,我們讀了,仿佛身臨其境。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條理很清楚。
四、畫圖,發揮想象力。
2、同學們說得真好,能把你喜歡的景點畫出來嗎?
作業設計。
1、把你喜歡的景點畫出來。
2、根據畫面,把自己喜歡的景點介紹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泉水流經的路線:
深黑的山洞--內洞--外洞--洞口--隨著山勢流下山[暗線]。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從外洞入內洞。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三、教學難點:
1、通讀全文,了解游覽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2、同桌兩人輪流讀文,議自然段意。
3、指名說說作者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二)學習游覽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讀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點。
3、討論。
(1)“新綠”“映山紅”什么意思?
(2)“或濃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艷”什么意思?你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
(4)“時而”什么意思?
(三)練習朗讀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讀,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布置自學。
1、提出自學要求:
認真讀讀下面的課文,想一想,外洞和內洞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2、學生按要求自學,可在書上圈圈畫畫,同桌也可討論討論。
(五)討論外洞特點。
1、課文中怎樣介紹外洞的?誰能把有關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
2、外洞的主要特點?(大)從哪兒體會到的?
(六)討論內洞的特點。
1、課文怎樣介紹內洞的?
3、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你知道它為什么叫雙龍洞嗎?
“蜿蜒”什么意思?
(七)討論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1、課文哪一部分寫的?
2、這一段講了哪幾層意思?
3、作者進洞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從作者的感受中,你體會到什么?
(八)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邊讀邊想象外洞、內洞的特點,想象乘船進入內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經的路線。
1、啟發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沖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僅寫了洞,而且寫了水。請同學們把課文中寫水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再想一想泉水是從哪兒流到哪兒的。
2、學生閱讀思考,同桌互相討論。
3、集體討論。
板書:深黑的石洞——內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業:
布置作業:背誦從外洞進內洞的那一段。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二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表達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脈絡清晰,語言樸素,真實可感。單元專題的內容是:“壯麗的祖國河山”,專題的學法是:“學習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浙、臀”等6個生字;會寫“浙、桐”等13個生字;。
理解“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蜿蜒”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
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3、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教學難點:感受溶洞的奇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聽教師講說。因此,我這節課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啟發引導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做到“會學”。在具體語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重點詞語品味法、朗讀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之前我們游覽過美不勝收的廣西桂林,今天我們要去一個特別的地方——金華的雙龍洞。同學們有誰去過或了解過這個地方呢?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浙江金華,欣賞金華的雙龍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觀。(揭題)。
1、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記載)。
2、本文是一篇游記,這篇游記是葉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洞后寫下的。
設計說明:教師激情導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把學生帶。
入課堂的情景中。簡介文章是一游記,讓學生大致了解游記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學生讀生字新詞。提醒學生注意的讀音:浙、臀、稍:引導學生正確書寫:簇、蜿、蜒。
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自學后小組討論。
4、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說出課文主要寫金華雙龍洞的美麗景觀。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課文先寫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從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結構順序。(板書)。
設計說明:課標中年級的目標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边@里我讓學生通過自學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又引導理清文章的結構順序,體現中年級的學段特征和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
(三)精讀部分課文,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匯報交流: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讀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畫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讀后,同桌間。
討論交流。
(2)匯報交流。
a、學生邊作答,教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b、“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覺得眼前一片明艷?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點,圈出重點詞語。
b、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還會時時變換調子?
(5)匯報交流。
先讓學生說出溪流的特點,再出示“隨著山勢,溪流時而溪聲還會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學生發現這句話的特點: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系、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板書)。
(6)指導朗讀:播放音樂,男女生對讀。
整段話的對讀:女生讀寫溪流特點的句子,男生讀剩余句子。設計說明: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自讀思考抓重點詞語,播放音樂、激情朗讀,感悟作者通過排比、擬人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溪流的特點。既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又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7)課堂練習: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寫句子。
設計說明:把課堂上學習到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這篇課文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我們學習到作者運用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描寫溪流的特點,語言樸素,真實可感!那么,雙龍洞是怎樣描寫的,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1、寫生字。
3、寫一段你去旅游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艷。
溪流的特點:寬窄緩急。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三
大家跟我在洞里轉了一圈,你們是不是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我估計可能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可以容納上萬人開會呢!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你右側緩緩流淌的泉水了呢,泉水的可是從深黑的石洞流出的,不知道里面是不是還有更神奇的景色呢!這更給雙龍洞帶來無限的神秘感。
游客們,洞里還有許多好看的,百聞不如一見,請大家慢慢觀賞!
金華失業保險參保條件。
金華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規定。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四
聽完這節課已經幾天了,仍回味無窮。一直沒有寫是想怎樣內化成為自己教學風格,我也試著用她的方式研究自己的課,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一、思路清晰。
甘老師在教學中透過一個詞“碗蜒”而引出本文的游程。所以我也試著設計三年級下冊《這條小魚在乎》一課,學著她的方法,由“在乎”入手,讓學生順著這條線,小魚在乎什么?為什么在乎?還有誰在乎?層層深入,從而學生體會不能的情感。
二、語言精煉。
甘老師在上這節課的時候,她的語速一直都是平緩,柔和的上首她課的孩子們一定在享受著這份美好。所以這次講這節示范課時,一定要注意語速,語言準確到位,避免過多的口語化,盡量做到準確到位,慢慢的做到精煉。
三、注重語用。
新課程注重語言文字的應用,在甘老師的這節課在學習描寫了孔隙的寫法之后,學生即興描寫一線天的`景色。這覺這樣學生能把這種寫法記得更深刻,學以致用。所以在我設計《這條小魚在乎》的時候,我也盡量的找到這樣的切入點。所以我設計讓學生續寫“他們得救了,被送回了美麗的大?!?,這樣不僅展開的學生的想象,而助鍛煉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以后我會力爭每聽一課試著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以致用,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五
一路走來,小溪唱著歡快的歌曲,好像是歡迎我們這些游客的到來。走了大約五公里的路,我們就到雙龍洞口。請大家站在洞口抬頭向上看。
山勢雄偉,聳立云霄。洞口像橋洞似的,走進去,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洞內就像一個大會議室,能容納千八百人開會。這是外洞。
要想進內洞各異,必須從靠左邊石壁下方的孔隙坐小船方可入內,因為孔隙里凈是水,流出來,就形成了路邊的小溪流水。孔隙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小船也只能容得下并排仰臥的兩個人,并切身體的每一處都得貼著船底才不會上方的山石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劃行兩三丈的水程就可登陸了。
就到了內洞。內洞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讓我給大家高舉汽油燈逐一介紹洞內的景物吧,首先,大家看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是青龍,一條是黃龍,雙龍洞也就是由此而來。
其次就是洞內的石鐘乳和石筍,它們有的像動物,有的像佛像,有的像~~真是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看得叫人流連忘返,內洞比外洞。大得多,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洞內還有叮叮咚咚泉水,聲音緩緩的,輕輕的,美妙極了。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六
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了金華的雙龍洞。瞧!這就是外洞。看一下周圍,是不是很寬呢?告訴你,在這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現在我們要去內洞,你們猜猜哪里是內洞的入口呢?猜錯了,告訴你們吧!看!那就是內洞的入口——孔隙。
孔隙就是那里,看!它非常窄,只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大家可要小心啦!現在由我來示范,大家可要注意!臥在小船里,認為全身已經緊貼船底了。你可以對工人說:“行了!”你可要千萬小心,如果你在小船移動的時候抬起頭,準會擦傷鼻子,撞破額角。
大家看!我們登陸了。來到了內洞。大家可要小心哦!別摔倒了。這里很黑,只能靠工人手里的汽油燈。那汽油燈只能照到一點地方。現在,我給大家介紹。瞧!在洞頂上方有雙龍,一條青龍,一條黃龍,它們似乎是活的一樣。瞧!這是石鐘乳和石筍,大家可以把它們想象成其他東西。你們知道嗎?內洞比外洞大多了,內洞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炜矗∪谟疫吘従彽亓?,聲音輕輕的,這聲音似乎出自于雙龍洞一首優美的樂曲。
我的介紹完了,大家可以自由觀賞一下,有什么問題來問我,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七
游客們,我們現在來到了曾經在葉圣陶老先生筆下提到過的久負盛名的雙龍洞。我們都知道,金華的各種溶洞是“金華四寶”之一,那么有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我們在中學里的地理課應該學過,這種溶洞是一種特殊的地貌類型,我們稱之為“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亞半島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而在我國,喀斯特地貌亦稱巖溶地貌。這種地貌在地下發育著地下河、溶洞等。而在溶洞內有多姿多彩的石筍、鐘乳石、石柱,奇形怪狀,美不勝收,呆會兒我們進洞后可以大膽的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去欣賞他們。除了金華,云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現。
那么我們先看一下,在洞口的“洞天”兩個蒼進有力的大字是由宋代書法家吳琳所書。大家可以找一下,雙龍在哪里呢?(游客找)其實,我們在洞口是找不到的,我們可以先走進來,抬頭往外望,原來兩條龍頭分別伸在外面,栩栩如生。
而龍身卻在我們的洞里,那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很久以前金華的人民得到兩條龍的保佑,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但時間長了,這里的人民就很懶惰了,就等著天上掉餡餅,兩條龍看不過去就躲到洞里去了,于是這里不再風調雨順,民不聊生。黃大仙看到也是很難過,他就想辦法用仙水只把龍頭引出來,這樣,只要人民比較勤勞的話,還是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的。從此,金華的人民以勤勞著稱。
我們再看對面的墻上的“雙龍洞”三個字,是不是發現有些問題?對,“龍”字是倒寫的,這個意味著龍身就在里面,從里面看出來,才是正面。?那么用一句話來形容雙龍洞的最大特點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這個怎么說呢?原來,雙龍洞由內洞和外洞組成,我們現在從外洞進入內洞必須經此小小的穴洞逆水而行,水面離穴頂30余厘米,想進入內洞,必須平臥在船里,仰面擦崖而過,非常有意思。那么講到這個船呢,我還要提一提兩個人,哪兩個人呢?他們是中國老領導人中唯一沒有進過雙龍洞的人,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郭沫若。毛澤東晚年的時候因為發福,沒有辦法臥船進洞,還曾卡在中央進退兩難,還是衛兵硬把船往下壓才解了圍;而郭沫若是因為覺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臥船上讓人拉來拉去,自認清高才不肯進洞的。
好了,現在大家就請排隊上船,體會一下臥船的樂趣,進了內洞我會聘請景區導游為大家仔細講解里面的景致的。?至宋元祐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從此名聲大振,游人不絕,譽滿東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F山、石、水、洞等勝景風貌依然,險、奇、秀、幽的景觀氣派猶存。?雙龍風景區位于海拔500-1312米之間,是一處以山岳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巖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度假、康體休閑、海外朝圣等為主要旅游活動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全區劃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大盤天、優游園、仙鶴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區,景區現規劃總面積為79.7平方公里。神奇的溶洞景觀、豐富的人文景觀、神秘的道教文化與森林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呈現了國家公園的雛型。?雙龍洞天仙境不僅是古代騷人墨客尋幽探勝的世外桃源,更是現代海外僑胞尋仙訪跡、朝覲膜拜的圣地。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八
我經常聽老家的人說起織金洞的奇形怪石。今年暑假,我竟也有機會來到織金洞,觀賞織金洞的奇特景色。
織金洞位于貴州省織金縣城東北23公里處的官寨鄉,原名打雞洞。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椊鸲醋铒@著的特征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大、奇、全?!?/p>
“大”是指織金洞的空間及景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奇”是指景觀及空間造型奇特?!叭笔侵付磧染坝^形態豐富,類型奇全。
我們穿過了一片樹林,來到了洞口,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織金洞內。洞內很深很寬,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組成奇特景觀,身臨其境如進了童話世界。琳瑯滿目的鐘乳石,大的有數十丈,小的如嫩竹筍,千姿百態。有的如玲瓏剔透的卷曲石,有的如水母石,還有玉玲瓏、霸王盔、形態逼真,五彩繽紛,讓我應接不暇。在游覽的過程中導游向我們介紹了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虛無縹緲的“鐵山云霧”、一望無涯的“寂靜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深奧無窮的“廣寒宮”、神秘莫測的“靈霄殿”、豪邁挺拔的“銀雨樹”、纖細玲瓏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場景,令人心魄震驚,嘆為觀止,讓人留戀忘返。
美麗、壯觀的織金洞,果然“名不虛傳”。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十九
大家好,歡迎參加本次“金華雙龍洞一日游”,我是導游周嘉怡,大家可以叫我“小周”或直接稱為“導游”,我將竭誠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
游客們,雙龍洞到了,請大家準備好下車,今天春光拂面,真是個出游的好天氣。我們先到洞口瞧一瞧吧!看!這些山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就像橋洞一樣,很寬大,是個可以容納800或1000人開會的大會堂。
我們再往里走吧!眼前的外洞,什么地方都很寬,可是,你們瞧!那個孔隙是不是很小?我告訴你們吧!這個孔隙雖小,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兩個人并排仰臥。要是你們躺上小船,闖過孔隙,保證有感覺到:要是把頭稍微稍微地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到內洞了,里面一團漆黑,大家用汽油燈照起吧!瞧,兩條龍蜿蜒在洞頂,那是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這個就是雙龍洞名字的由來。那些就是石鐘乳和石筍,石鐘乳是從上往下長,石筍是從下往的上長,大家可不要等石鐘乳和石筍長大,它們可是100年才長大1厘米的。這些形態和顏色不同石鐘乳和石筍,構成的可是一道不同尋常的風景,大家可要好好欣賞哦!
接下去是自由游覽的時間,現在是下午一點,三點鐘準時集合上車,請大家注意安全,結伴活動,有事情可打我的電話。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二十
讀了《記金華的雙龍洞》以后,我被迷人的雙龍洞的景物深深的吸引住了,產生了一個迫切的愿望——我要早日去雙龍洞,親眼去看一看和感受一下那里的優美的景物。
從文中我知道了雙龍洞是在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的路上的山里的:路邊的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一叢,那一簇,很不少。因為映山紅紅,所以山上的沙土呈淡紅色,顯的十分艷麗。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地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的擁擠。
從作者的描述中我還知道,游人是通過一個很小的孔隙坐船進入雙龍洞的,還知道了雙龍洞里有許多的美麗景物:進入雙龍洞時,里面的管理人員在里面拉繩子,船就進去了,在外洞的工作人員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啦,洞里有石鐘乳和石筍,它們的形狀變化多端,在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還有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更是活靈活現,非常的逼真。
這么優美的景色,你不去領略它嗎?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通用21篇)篇二十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2、理清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3、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導入。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領略了溶洞外的美麗風光。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葉圣陶先生走進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麗”。
思考: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有哪些?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艷”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明亮艷麗的春色。)。
2、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發現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
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系,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預設:一個“迎”字,點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時而……時而……”說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為溪流的寬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緩急不同。
作者巧妙地運用“寬、窄;緩、急”兩對反義詞準確地表達溪流的形和聲。由于溪流緩急不一,聽到的流水聲也就各不相同,猶如在“時時變換調子”。
(板書:寬、窄;緩、急)。
(3)這句話烘托了作者當時的游興有多濃,對涓涓溪流發出如此贊嘆!
反復朗讀上述句子。
三、精讀感悟,感受“狹窄”。
研讀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1、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洞:昏暗。比外洞大,有雙龍和石鐘乳。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的。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說感覺等手法)。
著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擦傷鼻子。
體驗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擠壓”的感覺。這句話寫出作者通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受,“稍微”,“一點兒”告訴我們只有一動不動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過孔隙,以此說明孔隙小的特點,非常逼真。運用“要是……準”的假設句式,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當時受“擠壓”的感覺。
2、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
著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作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石鐘乳和石筍是非常值得觀賞的,原因是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又各異。用“即使”這個關聯詞作強調,即退一步講,如果不把這些石鐘乳、石筍具體比作什么也值得觀賞,說明它本身已經夠吸引人了,無需再比作什么了。
四、復述課文,寫段訓練。
1、任選雙龍洞其中一個景點進行復述,可采用導游介紹等形式進行。
2、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飛機在高空表演,時而盤旋上升,時而俯沖下降,真讓人提心吊膽。)。
3、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汽車行駛:
自然天氣: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啟發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收獲,在相互交流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從內容和寫作方法兩方面談自己的收獲。
2、教師小結。
文章開門見山,直接點明游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艷”概括了山區生機盎然的春色,再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雙龍洞的特點。在記敘中,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可感。
3、作業:搜集有關溶洞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板書內容。
路上(寬、窄;緩、急)——外洞(很寬)。
——孔隙(窄?。獌榷椿璋怠龆?。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成功之處:
一、對于這篇文章的講解,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頻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頻。然后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為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這是一篇游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游覽順序。這也為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游覽路線是什么?圈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后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游覽路線。緊接著,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游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通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不足之處: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復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里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里享受體驗的樂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