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一
這天陽光明媚,我們精神抖擻,衣冠整潔,老師說:“今天我們要做香包。”
老師先給我們介紹了制作香包的原材料,香包是由驅蚊草、艾草、桂花、梔子花合歡花……一切對人體有益的東西全部都加進去了。
我們上了德林,分組將香包充滿一些名貴“寶藏”。
我的秘方是幾根驅蚊草,兩根干枯的梔子花,若干合歡花,若干艾草若干桂花。滴幾滴風油精———太上頭了!
為了配得上我優柔帥氣的人,我特意和“蘇大丁”挑了個猛男最愛“猛男粉”保證回頭率100%這樣才配得上我的氣質,此時此刻我想吟詩一首:
五月十五是端午
吃粽子
蕩秋千
劃龍舟
打馬球
蠶花會
哎呀呀呀
真快樂
真—快—樂!
當我們裝滿香包回到教室時,我想到了楊琪,當袁老師叫道他裝香包時,他一會兒看這,一會兒看那,開心的像個猴子。可喬芾就慘了,他的香包慘遭“開開”毒手,“一命嗚呼”了。
最后袁老師用雄黃在額頭上給我們寫上“王”字,但我覺得寫“王”太老土了,于是要求袁老師給我寫了個“帥”,寓意是今年帥,明年帥,年年帥。
這個端午太有趣!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二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傳說唐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們四處逃命。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著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么抱著大孩子卻牽著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亂中死了,把這孩子托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說。
黃巢很感動,于是對大嫂說:“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現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說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采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三
九毒日,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視五月為毒月,端午之日為九毒日之首。
出于對入夏以后自然與生態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如有“忌同房”、“忌諱造屋“、“躲午”、“忌打午時水”之類事項的忌諱,其實這是由于古時人們科學知識匱乏,這才讓人們逐漸形成五月忌的觀念。
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又稱端陽,端是開始的意思。端午是仲夏時節的開始,正是寒氣和暑氣交替的時候,陰雨較多,容易形成寒濕之邪。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四
“避五毒”最古老的習俗是采藥,同時,人們在端午這天還要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此外,還要飲蒲酒、雄黃、朱砂酒,并在室內噴灑藥酒。
2、掛艾草、菖蒲、榕枝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為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藥草,古人認為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民間傳統,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
3、躲端午
端午有諸多禁忌,從宋代開始就有接出嫁女兒回娘家過端午的習俗,俗稱“躲五”。
4、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
5、畫額佩飾
古人以端午為惡日,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給兒童特別的防護措施: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同時,還要用五彩絲線結成索,叫做“長命縷”,掛在兒童頸項、手臂或掛在床帳、搖籃處。成年人則可佩戴香包等飾物。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五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六
不知不覺中,又到端午節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請看下面的作文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非常有學問,一直在楚王身邊做官,在屈原盡心盡力的扶持下,楚國日益強大、富裕起來。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無能的國君聽信子蘭等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邊疆去做苦力。
在流放期間,屈原聽到國土和國都都被敵軍占領了,到處都是戰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悲痛之極他寫下了《離騷》這一首詩,便獨自一人來到汨羅江,懷抱一塊大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這一消息之后,含著淚劃船去打撈屈原的尸體,后來人們便包起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吃得飽飽的,不去傷害屈原的尸體。這個不幸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五。
聽了粽子的來歷,該聽賽龍舟的來歷了。
當時百姓們舍不得屈原,便四下尋找。順著河流一直來到洞庭湖也不見蹤跡。后來人們把竹筏改造成了龍的摸樣,因為魚蝦怕龍,便會四處散開,不去碰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兒童還要佩戴香囊。香囊不但可以驅邪,而且做工精美。里面有:香藥、雄黃、朱砂等配料。先把這些配料用絲巾包起來,然后再用五色線縫制,真是芳香四溢。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七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五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之一,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它的別名很多,有端午、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種: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自殺。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八
端午節有在家門前懸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篇九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是自古就有的習俗。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艾草之所以叫“艾”,是從本義上生出來并命名的,加之具有仲夏驅蚊蟲功效,又是時令植物,人們選擇艾草在端午節插放就自然而然了。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端午節門前掛上艾葉,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