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適用于各種學科和年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如果您希望提高教案的質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可供參考的優秀范本。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一
電化教學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要求,采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改革,為師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強了教與學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濫用生物電化教學也會產生許多消極作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嚴重削弱了學生的操作能力。電教能夠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但是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際訓練才能獲得。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植物嫁接技術,臨時裝片制作,標本制作,解剖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做才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必須經過反復操作才能熟練。如果用觀看錄像的教法取代學生親自動手的實踐過程,無疑是削弱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的培養。
2)削弱學生的觀察力。錄像、幻燈和投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介紹多種動植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生態等各方面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重復觀察。但卻不能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錄像等材料是經過加工制作出來的,有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時間的縮短或延長,實物的放大或縮小。如果單獨看錄像,不看實物,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會降低甚至會產生一些誤解。只有在看錄像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接觸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聞一聞,嘗一嘗,才能得到真實完整的知識。如觀察葉的'形態時,讓學生觀察實物就比看錄像好得多。如蚯蚓體表的剛毛和粘液,只有親自動手摸一摸,才體會到粗糙的剛毛和濕潤的體表;苔蘚植株的大小,要親手量一量,苔蘚植物葉子的形態結構,要用顯微鏡觀察,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要到實地看一看,才能得到真正的結論。調查證實,86%的學生認為,單獨看錄像想象不出苔蘚植物是那么細小的。還有一些動植物的特殊氣味和味道,需要聞一聞,嘗一嘗,才能得到答案。另外,動植物的某些特點,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也會有不同的結論。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只有讓學生親身處于大自然中,多觀察自然界的生物現象,才能領略到自然界的奧秘。
3)削弱了思想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教學錄像一般都是專業知識性很強的,很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思想教育。例如,介紹我國的動植物資源,環境污染等內容時,不能適時地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關于生理衛生的一些內容,未能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健康教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內容亦缺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等。由于在看錄像過程中,學生主要是看和聽,結論是給出來的,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不能嘗試自己的認識過程,這也不利于科學方法的培養??傊?一定要明確電化教學是輔助教學的策略,要在“輔助”上下功夫。只能適時適量地使用電化教學手段。不要濫用電化教學,以免事倍功半。生物教學越接近大自然,越接近生物,就越能說明問題。要使電化教學與傳統教法優化組合,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各自的局限性,力爭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二
知識目標: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能力目標:能夠說出貓和馬等一些生物所處分類等級的位置。
情感目標:了解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了解雙名命名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工具。
多媒體電子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上的一些內容。
師:上堂課我們練習了如何對生物進行分類。那么,我們對生物進行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
生: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師:分類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呢?
生:種。
師:上節課講的動物可以分為哪兩大類,其中又可以分為哪些小類?
師:很好,這堂課我們來學習新的內容:第二節從種到界。
二、講授新課。
1、分類的依據。
師:幻燈片放映一則湯姆尋親記漫畫。
要求:
1)在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與我湯姆貓相似多的保留下來,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種生物。
生:根據教師幻燈片的播放進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貓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師:要求學生回答排除的依據是什么?
生:依據是他們的相似度(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分類的等級。
生:學生根據老師的幻燈片播放分別予以準確的命名。
生:的分類單位是界,最小的是種,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師:
1)進行一些擴展(如界、門的擴展)。
2)接下來通過一個寄信的題目引導學生回答湯姆貓分類中的地位。
生:湯姆貓分類中的地位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貓屬貓種。
師:為了進一步說明動物的分類等級,以馬來進行再次講解。
生:通過老師播放幻燈片進一步加強了動物的分類等級。
師:要求學生說出馬在分類等級中的地位。
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馬種。
3、分類的意義。
師:通過前面所學的進行引導學生回答分類的意義。
生:分類的意義是了解生物的多樣性,知道他們的親緣關系和他們的分類等級。
4、雙名命名法。
師:通過幻燈片的播放讓學生了解雙名命名法的相關知識。
生:對雙名命名法有一些認識。
5、總結:
師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三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骨骼是由多塊骨連結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后有收縮的特性。
4、雙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雙手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5、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梢?,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
6、骨、關節和肌肉的關系: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7、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運動(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運動能力發達,利于捕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8、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9、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由于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因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四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3.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2)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
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問,引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二、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1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衰老或死亡。
2.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細胞核)。
一小(細胞體積)。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謝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運輸速率)。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凋亡舉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兒手的發育。
3.細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動。
4.細胞凋亡的意義。
完成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穩定,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細胞壞死的概念。
種種不利因素下,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2.細胞壞死舉例。
割傷、燙傷的細胞。
3細胞壞死的特征。
有害、被動。
4.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
凋亡強調主動、有益,壞死強調被動、有害。
六、課堂練習。
書后練習。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五
本節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非常重要,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獲取有關血管和血流的知識并提高觀察能力。做這個實驗時,學生往往比較快地觀察到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并容易滿足于這一點而不再深入比較不同的血管內血液流動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驗前必需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實驗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驟。
關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可以結合練習第1題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展示掛圖、幻燈或錄像帶,還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看一看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等,增強學生對動脈和靜脈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醫生在給病人打點滴時針頭插入的是什么血管,為什么是這種血管等,從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靜脈不同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血液結構功能的學習,掌握認識和區分三種血液的能力。
2、通過對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情況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思想,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重點和難點。
1、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種血管結構與功能的教學。
2、結構與功能統一思想的培養。
課前準備。
(1)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材料用具。
(2)三種血管的cai課件。
教學法。
觀察法、類比法、推理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復習引入。
先復習提問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運輸的?再給學生介紹人體內血管的總長度(約100000千米,可繞地球赤道兩周半)。思考、回答問題。有趣的課外知識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
二、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1、提出問題,講解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2、組織學生實驗后交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鼓勵。
3、概述如何區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系。
1、帶著思考問題,閱讀新教材第64、65頁,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步驟,小組討論,展開實驗。
2、報告實驗結果,回答問題,提出實驗中發現的新問題,小組交流。
3、根據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斷血管的種類。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也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即實驗過程中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三、動脈。
1、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
2、展示動脈橫切面圖。
3、列舉動脈出血的情況。
四、靜脈。
1、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
2、展示靜脈橫切面圖。
3、指導握拳,觀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說明靜脈瓣的作用。
五、毛細血管。
1、播放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物質交換的動畫。
2、提出兩個問題:
(1)氧氣至少通過幾層細胞到達組織細胞?
(2)氧氣至少通過幾層膜到達組織細胞?
1、觀看動畫。
2、思考問題,總結出毛細血管的特點。讓學生掌握物質是如何交換的,既鞏固了毛細血管的結構,又延伸了知識。
六、三種血管的比較。
把三種血管圖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三個圖有什么不同,列表總結。
觀察思考,通過對比,學生立刻明白了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并完成表格。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辨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七、練習。
提出問題:醫生在給病人打點滴時針頭插入的是什么血管,為什么是這種血管?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鞏固本節的內容。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六
style="color:#125b86">冬季也別和陽光太“近”
走近冬季,夏天所受到的酷曬煎熬是不是可以忘卻了?冬日里輕柔溫暖的陽光,可以讓我們放松對它的戒備,且把“防曬”丟一邊吧??蓜e高興得太早了!一年四季無所不在的紫外線可并沒放過你,反而更成為冬季肌膚健康的威脅。
正值冬日“孵太陽”季節,但專家卻提醒市民,長時間“孵太陽”、戶外活動,也要涂抹防曬霜,避免皮膚過度的紫外線照射。皮膚曬傷在冬日有一個上升趨勢,這大多是不注意日曬所致,應引起人們的注意。
這與大氣污染造成臭氧層破壞和紫外線照射增加有關。冬日里,人們都有“孵太陽”的習慣,尤其是老年人,一曬就是一個上午。但多數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皮膚保護措施,誤認為涂抹防曬霜是夏日里的事情,冬日根本就不需要,陽光中的紫外線就會不知不覺地照射在身上,引起皮膚病的發生。有的人皮膚較為敏感,當發現頭部、頸部等暴露部位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色斑時,尤其應該引起警惕,及時就醫。
干燥加寒冷,會使肌膚循環代謝機能變得遲緩,皮膚自我更新和修復功能減弱。如果再外帶紫外線的偷襲,皮膚很容易變黑、長斑,發生老化,會讓你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至少老上5歲!因此,冬天防曬是更為重要的護膚功課。
而且,一年四季紫外線防護做得徹底,保養肌膚功能的黑色素也將隨著人體肌膚的新陳代謝作用自然褪去,不需人工外力刺激,即可恢復肌膚原有的美白本色。
冬季防曬,與夏天有著許多的不同。
尤其在選擇防曬霜時,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不要用含防曬功能的日霜代替防曬霜。專家指出,最近的一項有關含防曬功能日霜的檢測顯示,標有防曬功能的普通日霜,與專業防曬霜相比,防曬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連所標spf(防曬指數)值的一半都達不到。此類日霜更多的功效是防止冬季皮膚皸裂,給皮膚提供營養,產品設計中運用的防曬技術并不那么“可靠”。
其次,不要在冬季外出時,使用夏季用剩的專業防曬霜。有數據表明,從8攝氏度開始,皮膚表面用來鎖住水分的油脂層開始流失,當氣溫達到0攝氏度時,皮脂腺徹底停止工作。而夏季的防曬霜一般是水分多,油分少的,對油脂分泌已經減少的皮膚很難起到保護作用。所以,只有油性較強的冬季專用防曬產品才是選擇。
另外,夏季購買防曬霜,人們會注重其防水功能,但是到了冬季,卻會忽視防曬霜的防凍功能。據有關數據表明,當氣溫降到5攝氏度時,就可能使皮膚出現凍傷。因此,購買冬季防曬霜時,一定要買有防凍功效的。
冬季防曬重點提示。
掌握隔離時間:由于防曬隔離成分必須滲透至角質表層后,才能發揮長時間的吸收隔離效果,因此必須在出門前30分鐘就先擦拭完畢,出門前再補充一次,使用的劑量上,每次至少須有1ml-2ml的量,方可達到的隔離成效。
使肌膚變得更堅強:加強徹底清潔、按摩、面膜敷面等功能來加速肌膚機能運作,增強皮膚抵抗力,使冬季的皮膚不再脆弱。
讓皮膚吃到充足的營養:在飲食中多補充肌膚水分,多吃一些有利于皮膚、含維他命豐富的食物,以維持肌膚機能正?;?。
兼顧其他日常保養:不要以為做好了防曬工作,皮膚在冬天里的呵護就萬事大吉了。你還需要同時做好其他日常護理,如強化肌膚新陳代謝功能,去除老化的細胞角質,使用具有美白修護或含有維他命c的產品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才能使肌膚盡快恢復白皙。
多重防曬勝過單一防曬:除了使用冬季防曬品以外,同時使用那些具有防曬效果的粉底,可加強肌膚對抗紫外線并保護肌膚。
關于紫外線的六個誤區。
1、多云的天氣就不會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危害嗎?據介紹,高達80%%的太陽紫外線輻射能夠滲透薄云,大氣中的薄霧甚至能增加紫外線輻射的強度。
2、在水里就不會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危害嗎?水只能提供一點極低的保護層。水面的反射還能增加紫外線輻射。
3、冬天的紫外線不嚴重嗎?冬季的那幾個月,紫外線輻射通常比較弱。但是冬季雪天雪的反射會增加雙倍的輻射,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在早春也要注意,溫度比較低但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卻是意想不到的強烈。
4、有了防曬霜保護就不怕了?擦防曬霜只能在必不可免要暴曬的時候起一點保護作用,但是并不能延長暴曬的時間。
5、經常做日光浴就不怕紫外線傷害了嗎?錯了,要知道紫外線輻射也是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
6、身上不感覺到陽光的熱度就不怕紫外線輻射了嗎?紫外線輻射引起的曬傷是不能被立刻感覺到的,所以不要以為不感覺到熱度就沒事了。
早期皮膚曬傷是很容易治療的,可以通過冷凍、激光等手段治愈,因為表皮沒有血管,不易病變。但如果延誤了病期,造成皮膚潰爛,就可能危及健康了。皮膚曬傷是可以預防的,避免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非常重要。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七
動物的生殖這一小節,是在人的生殖內容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本節沒有再重復探究和討論胎生動物的生殖過程,而是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卵生動物是如何生殖的。教材還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彩色圖片來幫助學生了解動物的生殖和受精方式,通過課文的介紹,還激發了課后去主動觀察和了解其他動物的受精與生殖的方式,以此來豐富對動物繁殖行為的認識,區別卵生動物與胎生動物產生后代的差異。觀察鳥卵的結構時取的材料是雞蛋,雞蛋的體積較大,內部的結構比較清晰,課本還提供了鳥卵的結構模式圖的彩色照片,使學生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鳥卵的主要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從而保證了觀察活動的成功。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人的生殖和發育,對胎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他動物的生殖知識了解的很少,不過由于現代教育設施的不斷發展,學生已經掌握了在互聯網上查找信息的方法,因此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尋找動物生殖的有關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描述動物的受精與生殖的方式。
(2)概述鳥卵的結構和主要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動物的生殖圖片和繁殖行為的資料收集,培養學生提取、整合和概述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通過對動物繁殖行為和鳥卵結構模式圖的觀察,培養學生圖文結合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準確表達能力。
(3)通過對雞蛋結構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通過實驗觀察鳥卵的結構和主要作用,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從動物繁殖后代的艱辛中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從而激發學生尊敬父母的情感。同時體驗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的受精與生殖的方式;通過實驗概述鳥卵的結構和作用。
難點:動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資料的整合與交流。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八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和訓練。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準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系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九
2.動物種類十分豐富。
3.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和獨特性。
二、基因多樣性。
1.基因多樣性包括:種間的多樣性和種內多樣性。
2.我國基因多樣性特點: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多樣性十分豐富。
3.基因多樣性的意義:
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四、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三、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扇子。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簡介作者、時代背影。
1、猜一猜詩人:(出示詩人介紹)。
2、我們還學過他哪首詞?能背出來嗎?(《清平樂·村居》。
3、你對他還有其他了解嗎?辛棄疾,號稼軒,是我國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中,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
是啊,聽說,上繞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詩人到黃沙嶺的小路上欣賞風景,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6、板書課題,齊讀,你知道了什么?(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
過渡:這首詞寫了什么呢?下面讓我們讀一讀。打開書本。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讀的時候,哪個字音要特別注意,齊讀。生評價。
(2)讀得真棒,要把這首詞讀好,要注意什么?停頓和重音(再出示詞)。
3、自由讀。
4、齊讀。
過渡:
同學們讀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1、默讀,自行解決詩句的意思。
a、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釋、看圖、單音變雙音字、調換順序、補充詞語等)b、不懂的地方反復默讀幾次。c、有疑問、不懂的地方作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
(1)你懂得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出示詞語:別枝驚鵲鳴蟬說豐年七八個。
兩三點舊時茅店社林忽見)。
有不懂的詞意思嗎?
(2)你懂得了哪句話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質疑一:
(1)指名說:誰在說豐年”?師質疑:你從哪看出是豐年?(出示稻花圖)。
學生回答(農民、詩人、青蛙)。
(同桌自由選擇表演)。
請學生表演:(3組:詩人與農民、青蛙之間、詩人與農民之間的對話)。
從剛才的表演,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板書:說豐年,喜悅)。
是啊,與農民相處了20多年的詩人,看到了農民將要豐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興啊,他情不自禁高聲吟道:男生讀句子。
是啊,“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農民豐收之不容易啊,想到這,詩人又忍不住大聲呤道:請女生讀。
看,詩人多關心農民的生活,所以他給自己起的字號叫?(稼軒)。
稼是什么意思:種植莊稼,從他起的號可以看出辛棄疾很(十分關心種莊稼)的人。他在黃沙嶺還建有黃沙書院,為農民的子女讀書著想。
質疑二:為什么為什么過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現在出現了會使詞人覺得忽然呢?
小組討論。
四。賞讀,悟詩情。
1、創設情境品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讀懂了詞句的意思,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南宋時,與詩人同行,一起欣賞那里的美景,愿意嗎?(出示圖)。
好,現在我們來到了黃沙嶺,天已經黑了,走在黃沙嶺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聽老師讀(配樂)。
2、匯報。
聽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覺?美在哪?,請你說說,你認為最美的地方,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一
課堂教學是我國目前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有著多種方式的組織結構。伙伴教學(peercoaching)是一種以學生之間直接交往為主、教師通過各種媒介與學生間接交往的個別化教學方式?;锇榻虒W又稱同儕教學,是指具有相同地位、特性與價值的同等人之間相互教學或訓練。這里特指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
早在17世紀,約翰?夸美紐斯(comenius.,j.a)就曾提出:“意欲在某一學科中有長進的學生,應定期安排給其它學生上課?!泵绹逃龑W家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探索實施伙伴教學的方法。70年代以后,國外學者對同儕訓練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論模式。近幾年來在internet上國外有關伙伴教學最新研究報道較多,而我國有關生物學科的伙伴教學研究尤為少見。當前我國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育結構高速改革的階段,中等教育中小班教學及個性教學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因此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現狀,探索生物課堂中實施伙伴教學的訓練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伙伴(同儕)教學的目的與組織形式伙伴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培養相互合作的情感、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的方法,并使其學業成績逐漸提高。根據上述訓練目的',我們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文獻,并結合我國生物課堂教學現狀初步擬定了伙伴教學的一系列組織方法:。
1.1訓練策劃: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將知識點分解,確定必要的精講內容和伙伴教學內容,設計伙伴教學的操作步驟、引導方法、目標檢測及偶發事件處理等實施計劃。
1.2伙伴結合: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每組3~4人,并選出1名有能力和責任心強的學生任小組長(擬定為小老師)。
1.3伙伴同學:根據教師引導的問題由各組內伙伴之間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學習具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內容。
1.4伙伴嘗試:提供必要的實驗設施,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分組研究實驗程度和結果。
1.5伙伴討論:在教師指定的命題下,組內或組間學生通過各種“語言”進行討論,相互啟發,列舉證據以探索正確的答案。
1.6伙伴作業:組內伙伴一起完成教師留下的有一定啟迪性的作業,同時由小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
1.7伙伴評改:由組內小老師或學生間相互評改教師布置的一些答案簡明的作業。
1.8伙伴競賽:伙伴之間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競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上述各種操作形式可以獨立、穿插或同時進行。其中訓練策劃是最核心的部分和成功的關鍵。
2訓練效果與分析樣本分別源于天津市津南區2所義務教育初中校的6個班,共391人。根據單元形成性檢測和期末考試的2次平均成績,分別找出無顯著差異的2個班擬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把實驗組中的58人按擬定的伙伴教學方法進行上述訓練。總計3個教學單元,23學時。對照組按原來傳統的方法進行班級教學。實驗結束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采用全區統一命題的試卷,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3個單元相關知識點的形成性檢測。
為進一步研究伙伴教學對學生學習行為改進的實驗效果,在實驗組和對照組按配對法抽取10對實驗前成績相同、個人背景相似的學困生,在實驗后進行比較,并分析訓練對學習行為改進的效果。
實施同伴相互訓練之前,整體實驗組和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實驗組經訓練后,t檢驗顯示有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組學業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配對的10對學生訓練后成績比較,也顯示有明顯的差異。
3討論。
1)現代教學論特別重視課堂教學的空間形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目前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空間形態基本呈統一的格局:即學生統統面向教師,這種形態極不利于課堂中的人際交往和信息傳遞。與此不同的是,伙伴(同儕)教學以學生小組為學習活動中心,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學習空間,營造了良好的社交、協作的情境,并為課堂提供了多渠道的、及時準確的教學信息反饋通路。
2)近年來教育理論界極為重視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行為改善。由于伙伴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學習伙伴之間在語言、文化、思維、認識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相互接近,這種訓練對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培養接受、改造、加工和轉換信息等能力極為有利。經本課題研究,實驗組學生不僅學業成績有顯著提高,而且學習行為也有明顯改善(包括主動預習、制定學習計劃、增加課下閱讀和課上主動發言等)。
3)伙伴教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指導者與學習者之間和睦的關系與共同的興趣。由于伙伴教學建立在學生以性格、愛好和興趣自愿組合的基礎上,使伙伴之間處于耐心、寬容及和諧的教學氣氛中,這種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的情感與合作精神。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10名配對學困生訓練后學業成績的比較,說明伙伴教學對于提高成績較差學生的自信心,獲得心理穩定感,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均有明顯的作用。
4)實施伙伴教學應視學校條件、班級大小、學生素質、教師水平及教學內容而言,其中教師的策劃、控制和應變能力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于伙伴教學。
4參考文獻。
1萬云英等.當代國外教學流派.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2張念宏.教育百科辭典.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8.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二
1、趨性:是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某些昆蟲和魚類的趨光性,臭蟲的趨熱性,寄生昆蟲的趨化性等,它們都與神經調節有關。
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按一定順序連鎖發生構成的,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復雜得多,如蜜蜂采蜜,螞蟻做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哺乳動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動物的本能行為。
3、印隨:剛孵化的動物有印隨學習,如剛孵化的小天鵝總是緊跟它所看到的第一個大的行動目標行走,如果沒有母天鵝,就會跟著人或其他行動目標走。
4、模仿:幼年動物則主要是通過對年長者的行為進行模仿來學習的,如小雞模仿母雞用爪扒地索食。
語句。
1、垂體分泌的激素與動物行為:
b、促x腺激素:垂體分泌的促x腺激素能夠促進x腺的發育和x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動物的x行為。
2、行為分為:
(1)先天性行為:趨性、非條件反射和本能。
(2)后天性行為:印隨、模仿和條件反射。
3、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后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動物的判斷和推理能力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4、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于主導的地位。
5、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三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驚鵲﹑鳴蟬﹑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四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生物課魚的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五
1.觀察蝸牛的工具是________。
2.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練習與評價。
1.蝸牛沒有的感覺是。
a.觸覺b.視覺。
c.聽覺d.嗅覺。
2.蚯蚓在干燥的環境中不久就會死去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動物,怕光。
b.神經系統受到損害。
c.循環系統受到損傷。
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a.恐龍骨骼化石b.會笑的洋娃娃。
c.爬山虎d.鐘乳石。
4.分類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學習方法。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a.進行足球比賽的智能機器人。
b.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各種生物化石。
c.通過網絡傳播的病毒。
d.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
四、課后作業與測控。
(一)、選擇題。
1.下列物體中,屬于生物體的是()。
a.大熊貓b.機器人。
c.電腦d.月亮。
2.下列物質不屬于生物的是()。
a.病毒b.河水。
c.蘑菇d.魚。
3.下列物體中,不屬于生物的是()。
a.機器人b.珊瑚。
c.發光水母d.水稻。
4.蝸牛爬行時會留下痕跡,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分泌黏液()。
a.殼b.眼。
c.觸角d.足。
5.下列關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物能動,非生物不能動。
b.生物能生長,非生物不能生長。
c.生物能繁殖后代,非生物不能。
d.生物要呼吸,非生物不呼吸。
6.蝸牛四處爬行的主要目的是()。
a.尋找食物b.逃避天敵。
c.繁殖后代d.鍛煉身體。
7.下列哪種現象不能表示生長現象()。
a.植物的種子萌發。
b.甘薯長出新葉子。
c.糖水蒸發后產生糖的晶體。
d.家中的鴨由0.5千克增加到2.5千克。
8.公雞早晨會啼叫,這種現象屬于()。
d生物與環境的物質交換。
9.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滴河水,發現了一些能運動的綠色小顆粒。下列哪些選項不能作為這些小顆粒是生物的依據?()。
a.有細胞結構。
b.能生長和繁殖。
c.體小且綠色。
d.能對壞境的變化作出梧應的反應。
10.使用下列儀器觀察蝸牛的外形,你覺得適當的是()。
a.放大鏡b.望遠鏡。
c.顯微鏡d.玻璃板。
11.根據你對蝸牛的認識,覺得蝸牛生活的環境是()。
a.干燥溫暖b.潮濕溫暖。
c.潮濕寒冷d.干燥寒冷。
12.放大鏡可以擴大視野范圍,通過放大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被觀察物體的()。
a.放大正立的像b.縮小正立的像。
c.放大倒立的像d.縮小倒立的像。
(二)、填空題。
13.自然環境中的物體可分為有生命的________和沒有生命的________。________對刺激有反應,________對刺激沒有反應。
14.蝸牛身體中,體外有________,頭部有兩對________,兩只________,一個________,腹部是________,是蝸牛的________器官,其內有________,能分泌________。
15.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會滅絕,這是因為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從幼小的個體變成較大的成體,這是因為生物能________。
(三)、實驗、簡答題。
17.星期天小明在秋游的時候捉到了一只蝸牛,他想知道蝸牛的結構。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他終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1)請你幫助他把圖填完整。
(2)通過實驗可知,蝸牛在________情況下會縮進殼里。
去,這說明殼對蝸牛具有_______作用。同時也說明蝸牛。
對外界刺激會________。
(3)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可知,蝸牛具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覺。
18.假設蝸牛有視覺,請你利用學過的知識,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假設。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學后記與心得。
2.1生物與非生物。
答案。
【課堂學習要點】。
1.放大正2.殼眼、口和兩對觸角黏液腹足運動3.視觸嗅味聽。
4.是否有應激性、能否生長、是否需要營養、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進行物質交換等。
三、課堂練習與評價。
1.c解析:蝸牛的神經系統比較發達,觸覺比較靈敏,尤其是觸角最靈敏;在較長一段觸角的頂端生有眼,有感光功能,該觸角還有嗅覺功能。蝸牛沒有聽覺。
2.d解析:蚯蚓呼吸是利用溶解在體表粘液里的氧氣,若環境干燥,體表干燥,蚯蚓就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就會窒息死亡。這也是蚯蚓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原因。
3.c解析:恐龍骨骼曾經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是形成化石后已經不具備生物的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洋娃娃會笑是因為笑聲裝置發出的笑聲,沒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鐘乳石盡管也能不斷地“生長”,但是沒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也不是生物;只有爬山虎這種植物具有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4.d解析:機器人、生物化石、網絡病毒對外界刺激無反應,不能生長,不需要營養,不能呼吸等等,他們是沒有生命的,是非生物,而hiv病毒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四、課后作業與測控。
1.a2.b3.a4.d5.a6.a7.c8.c9.c10.all.bl2.a。
l3.生物非生物生物非生物14.殼觸角眼口足運動足腺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