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的文化和價值觀對員工的行為和態度有重要的影響和引導作用。接下來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單位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一
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學生知識水平來看,這部分內容是從直線到平面,從長度到面積,由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知識跨度大、難度高。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內容在空間形式上經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因而在學習本節課之前,我就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自主預習,包括對課本情境圖的認識,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及面積單位的規定等。教學本課時,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直觀操作等認識活動,學生會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提高交流,實踐能力。同時感受建立統一面積單位的必性。
3、情感目標: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進一步對數學產生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三個常見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探究新知,認識面積
3、認識面積單位。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二
教科書第61―62頁。
認識面積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2、在具體的操作體驗中,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能用自選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難點:在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上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學課件、學具袋(袋中裝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卡紙,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圓形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感知大小:
生:小鳥,因為小鳥的紙小一些,小狗的紙大一些。師:那我們看看誰會獲勝(ppt演示動畫),確實是小鳥獲勝,剛才大家所說的紙的大小實際上是紙的面的大小。
(板書:大小)
二、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認識物體的面積。感知面: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我們的手掌面小
師:你說的可真完整,看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像剛才我們所摸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同學們所說的課桌的面、黑板的面我們都把它統稱為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而且我們發現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板書:的叫做它的面積)
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面積(板書:認識面積)師: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ppt展示)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面的面積(ppt展示)
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生:課桌面的面積。
師:老師想問黑板表面的面積是什么?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
師;請你能像這樣(()的大小就是()的面積ppt展示)與你的同桌說一說。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比較一下他們誰大誰小啊?生:正方形大三角形小。師:你說的可真完整。
師:看來圖形也是有大小的(板書:圖形),其實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像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ppt展示閃動)三角形的大小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積。(ppt展示閃動)
師:那請同學們看看,下面的圖形中哪些圖形的紅色部分能夠表示它的面積?
生: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師:同意嗎?生:同意
師:那這個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不能表示它的面積呢?生:那涂得只是它的三條邊
師:那三條邊的總長度是三角形的什么?生:周長
師:那它的面積應該是覆蓋整個愛心形的表面。
三、自主探究,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方法
1、觀察法
師:是的,當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差異很大的時候,我們就用觀察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板書:觀察法)師:在這里,還有一個圖形的面積也比較小你也一眼能看出來,是哪個?生:三角形(消失)
2、重疊法
師:那剩下的這兩個圖形你還一眼能看出來嗎?生:不能/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大、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一樣大。
師:到底誰說的對呢?那你們能想個辦法驗證一下嗎?生:把他們合起來,重疊一下
師:好,就聽你們的,把他們重疊一下,現在誰的面積啊?師: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師:是的,你們很有數學頭腦!當兩個圖形他們的形狀大小都比較接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重疊的方法來比較。(板書:重疊)
3、探討測量單位,培養度量意識
生2:用小正方形去擺,看哪個圖形小正方形擺的多,哪個圖形的面積就大。
師:那同學們想不想嘗試一下這種方法?
師:有不明白的嗎?請小組長從課桌里面拿出學具帶開始組織活動。師:四處巡視。
師:看!多勇敢的小組,掌聲鼓勵。
師: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做起來,認真看,注意聽,看哪個小組最會傾聽?來,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生1:我們組是用圓形紙片來測量的,正方形中共需擺9個,長方形中共需擺10,結論,長方形的面積大。師:好,你們組匯報的很清楚。
好,你們也交流的很明白,請回!
生3::我們組是用三角形紙片來測量的,正方形中共需擺15個,長方形中共需擺33個,結論,長方形的面積大。師:像剛才同學們用正方形、圓形、以及試著想用三角形去拼擺的方法叫做拼擺法(板書:拼擺法)
4、回顧優化
生:用正方形最合適,因為正方形能鋪滿所測的圖形且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在拼擺時不受擺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師:你懂得可真多,還知道密鋪的知識。
師:用三角形和圓形去擺僅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但他們沒有鋪滿,還有空隙,只有正方形能鋪滿。所以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最合適。
師:請同學們輕輕的把數學書翻到62頁,快速完成最下面的做一做,開始!
三、鞏固應用
1、下面的圖形面積各是多少?
師:這個圖形,你發現了什么?這個不夠一個面積單位怎么辦?
生:移到那個地方
2、區分面積和周長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說說下面生活中的小事是和面積有關還是和周長有關。
(1)、為了使這塊黑板更加美觀和堅固,裝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裝上了鋁合金邊框。這件事情與什么有關?()(2)、老師在黑板上寫滿了字,下課后一個小朋友主動地把黑板擦干凈了。這件事情與什么有關?()
四、回顧小結
1、回顧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生1:我認識了面積
生2:我學會了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生3:我知道了面積單位
師:下面老師給你們一個任務,用這個小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學校的操場的面積吧?
師:同學們關于面積的知識你還想學習什么?生:面積的計算生:面積的單位生:……
師: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數學學習就是這樣有魅力,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永遠都有這樣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今天這節課只是面積學習的開始,后面我們還會學很多關于面積的知識。好,這節課就到這里,謝謝同學們的配合。下課。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并能正確運用地積單位解決問題。
2.通過親身丈量、體驗、感受1公頃的實際大小及適用范圍。通過觀察和想象身邊熟悉的場景體驗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及其適用范圍。
3.感受大面積單位產生的價值,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知道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掌握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建立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觀念,并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教學準備:
實際測量,步測,留有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加強理解。
聯想——出示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看到它,想到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聯想,回顧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概念的界定,為了后面教學1公頃和1平方千米時能夠準確的進行概念界定。
2.選擇合適的單位。
課件出示下面三道題。
計算機鍵盤上小按鍵的面積大約是1()。
咱們班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48()。
黑板表面的面積大約是4()。
3.對比理解。
黑板表面的面積大約是400()。
【設計意圖】同樣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單位卻不一樣。讓學生體會到一定要根據物體表面的實際大小和數據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一)導入,產生認識沖突。
【設計意圖】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渲染氣氛,讓學生在聽和看中感受到大的特點。
在欣賞之余,我也產生了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如果想了解太湖的面積,
選擇什么面積單位更合適呢?
預設1:平方米。
預設2:平方千米,公頃做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如果選擇的面積單位小的話,那么前面的數據就會很大,讀起來不方便。這時,就需要學習較大的面積單位,與原有的知識產生沖突。
2.結語并板書課題。
1平方米大約是多媒體教室地面4塊磚的面積,看來,太湖的面積如果以平方米作單位,就有2425000000個1平方米那么大,讀起來確實有一些困難。面積的大小是不變的,要想讀起來簡潔、方便,就只能選擇更大的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在測量較大的土地面積時需要用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
(二)建立1公頃的表象。
出示:太湖的面積大約是242500公頃,讓學生說說看后有什么想法?
1.解決1公頃的概念。
1公頃: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敘述,解釋,計算,了解概念及掌握1公頃與1平方米之間的進率。并說說知道1公頃的概念和進率后有什么想法。繼續抓住“大”的特點進行教學,為下面作鋪墊。
2.出示課前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對1公頃實際觀念建立的過渡。
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里的面積會運用到公頃這個單位。
學生會說到之前測量過的學校足球場的占地面積,學校的占地面積等等。
出示:學校足球場的畫面以及相應的信息。
其實,在舉行一些重大比賽時,比如,世界杯足球賽,奧運會足球賽等等,都是在正規的足球場里舉辦的。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建立起的比較模型,已經感受到1公頃有多少個自己熟知的事物的面積。從數量上有了感受,體會由一個到多個,為學生建立起1個1公頃的實際觀念打基礎。
3.感受學校的占地面積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出示同學們測量學校占地一周的畫面。學校近似一個長方形,長110米,寬90米。讓學生計算出學校的占地面積,并運用剛剛學到的1公頃與1平方米的進率的知識進行換算,以公頃為單位,得到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就是1公頃。
4.語言描述對1公頃實際大小的理解。
你能用一句話來表示1公頃的實際大小嗎?
預設:1公頃有200個教室那么大,10個學校足球場那么大,2個正規足球場那么大等等。
結語: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善于用身邊的事物感受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三)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1.運用1公頃比較,進行估計,感受多個1公頃。
過渡語:在假期中,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去一些景點游玩,你們看,這是咱們豐臺區的世界公園,這是世界公園的占地面積,這是咱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是1公頃,這些都已經按照相同的比例進行了縮放。
估一估世界公園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
出示信息:世界公園的占地面積大約是47公頃,將估計與信息比較。
這是天壇的祈年殿,天壇公園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73公頃,相當于()個世界公園的占地面積那么大。
2.感受平方千米,引發聯想。
過渡:太湖的面積是242500公頃,管理員還告訴了我另外一個信息:太湖的面積是2425平方千米。這是我們國家的臺灣島,它的占地面積大約是35800平方千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中發現新的信息——平方千米,并產生聯想:什么是1平方千米,有多大,與1公頃、1平方米之間的關系等等。
3.知識遷移,解決概念和進率。
讓學生結合板書猜測一下1平方千米是怎樣定義的,并通過計算、觀察、比較、推算等方法得到1平方千米和1公頃、1平方千米和1平方米之間的進率。讓學生體會1平方千米比1公頃“更大”的特點。
4.展開聯想,估計1平方千米有多大。
預設。
1平方千米是1公頃的100倍。
相當于100個豐臺一小豐益分校的占地面積那么大。
相當于0個咱們的教室占地面積那么大。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以建立起的比較模型說說自己對1平方千米大小的描述,由100個到20000個,數據這么大,學生能算出來,但是這么多到底是什么樣子,是無法想象到的。使學生產生學習1個1平方千米的迫切需求。
5.直觀感受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
過渡:(出示三維地圖畫面)你們看,這是從三維電子地圖上截取的咱們學校附近的畫面,這是路口的紅綠燈,這是豐北橋下,這是華堂商場,這是東大街的順天府超市,連接這四個地點,圍成的土地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看,這個是咱們學校,1平方千米大約有100個咱們學校這么大。
說說體會。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區域的三維電子地圖,幫助學生解決認知上的難點,真正建立起1平方千米的實際觀念。
6.了解,運用。
(出示北京市地圖)我們生活在豐臺,我們也都參與了“知豐臺。
愛豐臺”的活動,那么大家對豐臺區的占地面積是否有所了解呢?豐臺區的占地面積大約是304()。
說說自己的理由。
合30400公頃,大約有30400個學校的占地面積那么大。
老師的家在昌平,我也了解了一下昌平區的土地面積,一起來讀讀。你有什么感受?(大、遼闊)。
昌平區、豐臺區都是首都北京的一個區縣,估一估我們首都北京的土地面積有多大?
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國有多大面積嗎?讀一讀,9600000平方千米。
(四)總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土地面積單位,通過計算、想象、觀察感受到了它們面積的大小,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根據面積的大小能夠合理的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四
12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從香港搶救性收購了一批秦代竹簡,這批竹簡是繼1975年云夢睡虎地秦簡和湘西里耶秦簡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其中涉及數學內容的竹簡二百四十余枚,總字數6300字左右,完整算題80余例,另有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單獨術文。按照原簡背面的標題,這部分被稱為《數》,經研究確定其成書時間早于1983年出土于湖北張家山漢墓的《算數書》,成為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系統性中國數學文獻。
秦漢時期的數學史料極其稀缺,每一次考古發現涉及數學的部分,都值得深入研究。但其他一些涉及數學內容的竹簡,僅記載零星的數學資料,如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有記載乘法運算的《算表》,20發現的里耶秦簡中也有九九乘法口訣,其能提供的數學史信息均不夠豐富。少有像《算數書》和《數》這樣較為完整具、編排較成體系的著作。《算數書》自簡文公布以來,在數學史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關于其作者以及與《九章算術》的關系等問題,學界均作了深入研究和討論,中國數學史的開篇將因此改寫,《算數書》成為不可不書的重要一章。12月《數》的原簡照片出版公布,經考古學界和數學史界的初步研究發現,與《算數書》一樣,《數》的題目類型、內容、表述方式和解題思路跟漢代成書的經典傳世文獻《九章算術》有密切聯系,與《算數書》也有部分呼應,另外還出現了其他早期數學文獻中罕見的駐扎營軍問題。
而一直作為數學史界研究重點的《九章算術》,在有了《算數書》和《數》這兩部出土文獻作為文本上的他者(theother)的對照,也隱隱凸顯出以往被忽略的一些特性,如更宏大的問題背景、更嚴謹的數據處理和更復雜的.制度設計思想等。這或許意味著,在中國傳統數學實用取向的基礎上,還分化出不同的層次。有必要將傳世文獻《九章算術》與出土文獻《算數書》《數》就其中的典型問題進行深入比較,進一步解釋這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國早期數學的理解和認識。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五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探索物體和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發展空間觀念。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新授課
以自主探究為主。
教學課件。
(課件出示信息窗1主題圖)
1、師:你能解決剛才我們提出的“餐廳和廚房哪個大”這個問題嗎?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比較房間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擺一擺的方法,自己嘗試解決。
2、請學生匯報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發現。
學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擺,得到廚房比餐廳大。
4、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對面積的理解。
1、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晚廳的面積有多大?”的問題嗎?
學生自己擺。
2、師:把你解決的辦法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
3、師:大家用來計量的單位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為了方便,人們統一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1)畫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邊較小物體的面的面積。
師:請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會感到太麻煩,質疑,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呢?
師介紹面積單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們的大小。
(1)介紹1平方米有多大。(2)畫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讓學生站一站,看大約站多少名同學。
課堂: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思考,回顧學習內容)
課堂練習設計: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進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能運用所學熟練地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
2、設計練習題注意以下幾種題型。
(2)、動手操作的題目:
拼圖游戲:用12個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小組合作拼一拼,記一記,算一算,說一說。
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出形狀不同,面積相同的圖像,這種題目更能加深同學們對面積的理解。
估一估。讓學生估一估身邊物體的面積。如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這種題目可以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設計題。如請學生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面積大約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壇。(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學時,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然后再進行解決問題方法的展示。
現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軸對稱圖形了,下面檢驗一下哪組制作的最棒?
自主練習1.拿出課前剪好的圖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六
上述三種文獻中,關于面積單位換算有平方步與畝的換算和平方里與畝的換算兩種。前一種在三文本中均比較常用,而換算的方式往往沒有明確給出,有時暗含在術文之中,基本上可以認為這種換算是極為普通的背景知識,且畝在實際運用中是記錄面積的最普遍單位標準。我們看到三種文本中凡是結果超過二百四十平方步的答案,全部轉換為一畝(又)多少步的形式。
而對于第二種轉換,三文本中都專門提及,稱為里田術,但顯然應用率不高,《數》中只有里田術文,無算例;《算數書》中有兩種術文,一道算例;《九章算術》中有術文,配合兩道極為簡單的算例。除此之外,未有以里作為單位記錄的長度,以及把平方里轉換為畝的情況。這與單位里的長度過大有關,依秦制,一里等于300步,在日常的土地測量中用到這么大的計量單位較少。《算數書》中里田術僅有的一道例題后,直(置)提封以此為之一句也為我們提示了這一點。提封,亦稱提封田。《漢書q地理志下》提封田一萬萬四千四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傾,師古曰:提封者,大舉其封疆也。
看來平方里的面積單位,在涉及邊疆土地的丈量和劃界中會使用到。但是,即便在經常處理宏大問題的《九章算術》中,這種計量和換算也很少見。
2.1平方步與畝之間的轉換。
《九章算術》中首次提到平方步與畝之間的換算是在方田術文里,以畝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畝數。百畝為一傾。《算數書》中第64題啟廣題題中使用了一畝等于240平方步的關系。啟廣回從(縱)卅步,為啟廣幾何而為田一畝?曰:啟【廣】八步。術曰:以卅步為法,以二百c步為實。啟從(縱)亦如此。
求為田一畝時的廣長,直接以240(平方)步作為被除數,顯然是默認了這一轉換關系。而在《數》中的第1714號簡記錄的除田之術為《算數書》和《九章算術》所沒有,肖燦博士認為此處模糊的首字可訓解為開、啟,給出或張開、伸展之意,并轉引鄒大海先生的觀點,認為這與《算數書》中的啟廣、啟從問題同意,但從內容來看,這卻為啟廣、啟從的逆運算。
除田之述(術)曰:以從(縱)二百c步者,除廣一步,得田一畝,除廣十步,得田十畝,除廣百步,得田一頃,除廣千步得田【十傾】1714而筆者認為此處的意義更在于告訴了當從為240步、廣為1步時的面積,240(平方)步即為一畝。并且間接提到了單位傾與畝之間的關系,除廣百步,(得百畝),得田一傾。在簡0829、0954、0976、0761中都運用到了平方步與畝的換算。而可以推測簡1714所在原簡編連中的位置有可能在這些簡之前,否則給出這樣簡單、化整的數據來說明一條術文,意義并不大。然而這個換算關系并非一直是統一的,周代的田畝制度,一畝是一百平方步,到秦孝公時,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制定的畝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在漢武帝之前,周制與秦孝公之制并存,在秦地用的一直是二百四十平方步一畝,到了漢武帝時統一規定,均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在三種文獻的少廣問題中,都暗含著一畝等于二百四十平方步的條件,這種換算是直接拿來使用的。
2.2平方里與畝之間的轉換。
我們再看介紹平方里與畝換算關系的里田術。《數》中的里田問題比較簡單:
里田述(術)曰:里乘里=,〔里〕也,因而參之,有(又)參五之,為田三頃七十五畝。0947叁之,有(又)叁五之表示用3稱,再用5連續稱三次,這樣一平方里就轉化成了375畝,即三傾七十五畝。算術表示為:1(平方里)=13555=375畝=3傾75畝。這與《算數書》中的一種表述十分類似: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七
1、讓教學內容活起來。
我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我不是直接告訴學生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頃,而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生動形象有趣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他們感到數學好玩,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節課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測量學校的.操場,看夠不夠1公頃,讓學生體會1公頃有多大。讓學生在玩中學會了新知。
2、讓“情境教學”走進課堂。
這部分知識相對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心因學生生動高效的參與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必然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他們體驗到生活中存在著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果,體驗到自己成為學習主人的樂趣。
存在問題:雖然知道了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但到實際應用時卻用不好,不知道換算單位名稱,在以后教學中要及時強調。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八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60~62頁。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
2、經歷嘗試、失敗、成功等過程,在探究中發現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在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上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不同方法。
課件,學具盒,不同面積的長方形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若干,鄉鎮圖片,蠟筆。
課前交流介紹荷葉、太和、桂陽的特點
一、激趣導入
1、涂色比賽
2、揭示課題
二、教學新知
1、教學面積的含義
(4)教學面積的意義: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教學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4)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用小圖形擺一擺,數一數(5)小組展示討論結果
三、鞏固練習
1、聽一聽,辨一辨,如果這件事情跟周長有關就用手指畫圈表示,如果跟面積有關就揮一揮手掌表示。
2、哪一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注意:兩個半格合起來可以變成一個滿格。小結: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根據方格數量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小結: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時候,方格的大小應該一樣大,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九
教學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另一個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
學具:每四人一組,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各一個,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
1、感受物體的表面。
同學們,今天鐘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有信心來上好這節課嗎?有信心的話咱們同桌之間擊個掌,(孩子們擊掌)我也來(老師加入學生的擊掌中,從第一排開始從左向右依次與學生擊掌,停留在與一個學生擊掌的過程中)。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他的大?(學生進行比較)同學們,請把你的手掌輕輕地放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數學書的封面大還是手掌面大。(學生進行比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還是數學書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還是黑板面大(師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還是黑板面大。
師:剛才我們說手掌、數學書、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體,他們有的大,有的小,像這樣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這是他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今天我們來研究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師:誰能舉例說說什么叫面積?(師拿出數學書摸數學書的封面)如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感受封閉圖形的面積。
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有大小嗎?
課件出示:
選一組你喜歡的圖形涂上顏色,比較這組圖形的大小,說說在比較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情預設: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或(3),不選擇(2),適時提問,為什么不選擇(2),學生會認為(2)的圖形無法比較,因為這個圖形是不封閉的。這時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課件上的其余四個封閉圖形進行鋪展變色。)。
師:可見封閉圖形也有大小。(板書:封閉圖形)我們說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一)觀察法。
師:孩子們,咱們來玩一個比大小的游戲。
直接出示兩個非常明顯的有大小之分的圖形。
哪個面積比較大?你怎么比的?(板書:觀察法)。
師:兩個面積相差比較大的圖形,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二)重疊法。
師:這兩個看上去相似的圖形,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出它們的辦法?
預設: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師:就聽你的,我們用重疊法來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板書: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三)測量法。
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用尺子量,比周長。學生猜測周長相等,面積也就相當)。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
1.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形成不同單位面積的表象,能說明或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能根據實際正確選擇面積單位。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劃和操作等活動,建立面積單位和單位面積大小的觀念;培養觀察、類比等思維方法,體會不同面積單位意義的一致性,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通過面積單位的認識,體會學習內容的發展和自身的知識的積累,初步了解面積單位在現實生活里的應用,激發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
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學難點]建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教師準備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4把米尺;學生在課本第111頁上剪下12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2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每組準備4把米尺。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1.創設情境。
引導:你能用一個物體的面量一量,說出大約有幾個這樣的物體面大嗎?自己選一個物體,比如課本、文具盒、墊板、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用它的面去量一量,看看大約是多少,等會大家交流結果。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量出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教師板書交流的結果) 2.引入新課。
質疑:同樣大小的課桌面,為什么量得結果里的數不一樣?請你說說是為什么。那怎樣就能使大家量得的結果里的數是一樣的呢?說明:看來,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需要用統一大小的面去量面積。我們量長度用長度單位,而這里量面積就要用面積單位。也就是說,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觀察感受,認識單位1.說明單位。
引導:你看了這個課題,想知道些什么?說明:大家想知道什么是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有哪些。首先我們來看面積單位。在測量和計量面積時,常用的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提問:看了這些面積單位,你又想知道些什么?說明:大家看到這些面積單位,又想知道這些面積單位是怎樣的,各有多大。接下來我們就認識這些面積單位。 2.認識平方厘米。
(1)說明:我們上節課數方格比較面積大小,看一個圖形面積有幾個方格大,用的方格是正方形的。今天要認識的三個面積單位,是像方格那樣的正方形,但不同的單位,正方形大小不同。
引導: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從我們準備的這些小正方形中,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嗎?找出來舉給老師看一看。
指出:小朋友的眼光真準,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黑板上貼出1平方厘米)小朋友量一量這個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提問:邊長是多少?指出: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大家仔細觀察這1平方厘米的大小,記住它的大小。(板書:1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可以寫成1 cm2。(板書:1 cm2)這里cm表示厘米,右上角的小“2"表示“平方",也讀成1平方厘米。(讓學生集體讀兩遍) (2)引導: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摸一摸它有多大。你有什么感覺呢?告訴大家。
拿這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與你的指甲比一比,看看哪個指甲面的大小最接近。交流:你哪個手指的指甲接近1平方厘米?和同桌說說你接近1厘米的是哪個指甲,把那個指甲給同桌看一看。觀察:大家看一看1平方厘米的大小,閉上眼睛想一想,把1平方厘米記在心里。強調:1平方厘米就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 (3)引導:大家觀察教材第61頁的兩個長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知道每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嗎?為什么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說明:要知道一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只要看這個圖形含有幾個1平方厘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1)引導:平方厘米這個單位比較小,一般用來測量比較小的面。如果要測量像課桌面、椅子面這樣比較大些的面的面積,就要用稍大一些的面積單位。現在大家拿出你準備的這樣一個稍大些的正方形,(貼出1平方分米)量一量邊長,想想它可能是哪個面積單位。
提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你認為它是哪個面積單位?
(2)引導:你能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碼?試著比劃給老師看一看。指導:1平方分米可以這樣比劃:一只手手心朝前,一只手手心朝里,用拇指和食指搭成邊長大約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大約就是這么大。想象:大家在頭腦里畫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記住它的大小。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分米呢?請你舉出說一說。(學生舉例交流)強調:1平方分米就是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大小。.(3)測量:請大家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同桌兩合作,再量一次課桌面,看看大約多少平方分米。(學生操作測量)交流:課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指名幾人說結果)這次測量結果里的數相同了嗎?為什么這次會相同呢?提問:我們是怎樣測量的?把你的量法做給大家看一看。(指名學生演示)說明:測量長方形面的面積,可以一行一行地量出這一行是多少平方分米,再量出有多少行,得出一共有多少個平方分米。長方形桌面含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認識平方米。
(1)引導:根據前面的學習,你認為1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的大小?說明:邊長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板書畫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板書:1平方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像這樣大的正方形是1平方米。量較大面的面積,通常用平方米作單位。
提問:1平方米還可以怎樣寫?學生讀一讀。 (2)引導:你能用米尺擺出1平方米嗎?由組長負責,帶領全組同學在前面或后面擺一擺,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再往里面站人,看看1平方米的地方可以站多少個同學。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提問:看到1平方米有多大了嗎?你個例子說說,什么物體的面大約1平方米? 1平方米大約可以站多少個同學?說明:1平方米是邊長1米的正方形。像大家剛才那樣站9~10個同學所占的面積大約1平方米。
(3)引導:根據黑板上畫的1平方米,你能估計一下黑板面大約有幾平方米大小嗎? 5.梳理面積單位。
(1)提問: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認識了哪些面積單位?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各有多大?你能比劃或者舉例,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約各有多大嗎? (2)讓學生讀一讀板書的面積單位的三句話。提問:這三個面積單位從大到小怎樣排列?說明:其實還有比1平方厘米更小的,比1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呢,以后我們再認識。(在板書的3個面積單位兩端往左右標出箭頭)
三、練習鞏固,深化認識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一擺,量出面積特別是多少。
交流: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樣擺的?(演示、觀察每排擺了幾個1平方厘米,擺了幾排,一共多少平方厘米)正方形面積是多少?你擺了幾排,每排有幾個1平方厘米?說明:一個圖形含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面積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在測量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時,可以像剛才這樣,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看每排是幾個1平方厘米,有幾排,就能知道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在圖下對應填寫單位名稱。交流:你是怎樣填的?這兩個單位有什么不同?你發現有什么聯系嗎?(用1厘米做正方形的邊長,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指出:長度和面積的意思不一樣,長度是線段的長短,面積是面的大小。所以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要用正方形表示。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引導:這里要填哪些面的面積單位?插圖表示什么地方的大小?請小朋友想想這些面的實際大小,看看量得的數,想想用哪個單位名稱,再在( )里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樣填的?選擇3道要求說說怎樣想的。
說明:選擇面積單位,要想想物體面的實際大小,再看看量出的數,思考用哪個單位是正確的。
四、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1.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認識了什么?有哪些收獲?還有問題要幫助解決嗎?
2.課后活動。
布置:每個小組由組長負責、相互合作,用舊報紙拼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積和門窗面積,在小組之間交流。回家作業:補充習題第49頁。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一
北師大版小學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1~52。
1.知識技能。
認識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們實際的大小。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用不同的單位測量同一平面等活動,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
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成就感。
重點: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紙片各一個,每兩人一把剪刀。
組織抽紙涂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代表抽出紙片并髙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感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片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么不公平?(引導學生說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積,并對面積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生:一樣。
師:現在我們用畫方格的辦法,看看課本的面積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課本面積。
師:說說你們畫的課本有多少個方格?
生1:12個。
生2:14個。
師:為什么畫出的格數不一樣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樣。
師:要是我們規定的方格大小一樣,是不是大家畫出的格數就一樣了呢?
生:那樣就會一樣。
師:看來,為了計算面積的大小,需要我們統一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厘米。
師:大家能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嗎?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二
1、知識技能。
認識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們實際的大小。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用不同的單位測量同一平面等活動,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
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成就感。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紙片各一個,每兩人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抽紙涂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代表抽出紙片并{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感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片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么不公平?(引導學生說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積,并對面積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1、計算課本的面積。
生:一樣。
師:現在我們用畫方格的辦法,看看課本的面積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課本面積。
師:說說你們畫的課本有多少個方格?
生1:12個。
生2:14個。
……。
師:為什么畫出的格數不一樣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樣。
師:要是我們規定的方格大小一樣,是不是大家畫出的格數就一樣了呢?
生:那樣就會一樣。
2、認識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厘米。
師:大家能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嗎?
生:能。(畫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畫的這樣大的正方形面積,就是一平方厘米。
師:我想量一量這個文具盒蓋的面積,大家幫老師想想該選用哪個面積單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師:請大家從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紙片。
師:誰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生: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記作1cm2v板書:1平方厘米,記作1cm2w。
師:你還能從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學生匯報:大拇指的指甲蓋、教室開關的按鈕……。
認識1平方分米。
師:1平方厘米的面積比較小,我們計算面積還需要比較大的單位。同學們再畫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畫正方形)。
師:這樣大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取出那張藍色的正方形紙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邊長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這個面的大小。學生認真地用尺子量邊長,然后用手觸摸這個正方形的面。
師:同學們剛才摸的這個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記作1dm2v板書:1平方分米,記作1dm2w。
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積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師:請同學們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藍色正方形放回學具袋中。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該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學生閉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拿出剪刀,在白紙上剪出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請不要拿出袋里的藍色正方形紙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學生就剪出了他們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師:請大家從學具袋里再拿出那張藍色正方形紙片與你剪么樣?
生:……。
師:同學們,你們對自己剪出來的作品滿意嗎?
生:……。
師:好,請大家還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學生都非常投人地開始思量怎樣剪得更準確。他們剪得比上次更認真、更專注,花的時間比上次也要長。當老師再次讓他們拿出學具袋里標準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時,盡管還是有點誤差,可是他們那稚嫩的臉上已經充滿了愉悅和自豪。
師:下面請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四人一組用它量一量一張課桌的面有多大v分組測量)。
師:哪一組來說說呢?你們又是怎樣量的?
學生分組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兩次剪1平方分米的紙片,強化學生對1平方分米的記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v3w認識平方米。
師:你們的辦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請大家用這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來量一量我們這個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學生紛紛蹲下身。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生學習習近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不一會兒學生就紛紛說:老師,我想要個大點的紙片來量,這個太小了。
師:大點的紙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呢?
生1:我從書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給我講的。
師:誰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學們匯報自己對1平方米的表象認識。
師: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記作1ov板書:1平方米,記作1ow,下面請大家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學生匯報。
多媒體展示1平方米的物體的面:一扇窗戶、大電視機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應需要而產生的。
三、知識運用,解決問題。
修改小明的日記。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媽媽到市場買了很多菜回來。其中有一條4厘米長的大魚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雞我特別喜歡。媽媽開始忙著為我們做飯。不一會兒,飯菜都做好了。這時爸爸也回來了。我就忙著把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開始吃飯了,我拿起20米長的筷子夾起魚頭,放到大約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飽了,我就開始做作業。作業做完了,時間也不早了。我來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臥室,躺到3平方厘米長的床上準備睡覺。
文檔為doc格式。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三
教科書第132頁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三十的第5~10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的推想過程,加深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推想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
皮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與思考。
1、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2、做下面的題,并說一說是怎樣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4。(把例題進行改編,讓學生直接測量課桌的長、寬,計算出面積,再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學生列式計算,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判斷。
(3)學生討論由平方厘米換算成平方分米推理過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數里面有多少個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習題:(學生說出推想過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鞏固反饋,掌握換算方法。
1、做練習三十的第5題,說一說是怎樣推想的?
2、做練習三十的第6題,請學生說一說推算過程。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四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從生活中的各種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讓學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利用學生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學生用1平方米測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門等面積,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學生。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心理特點,充分激發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于為什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教師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學生選用一種物體表面來表示胸卡的面積,從表示的結果中可以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用不同物體來測量容易產生誤會,并通過創造矛盾沖突,使學生明確要測量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后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單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而是把這個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表現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而當學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時,教師更是抓住契機,在肯定學生猜想的同時告訴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生在說一說、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讓學生先估計,后拿出1平方米紙,估計它的邊長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發展空間觀念,再聯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這個面積單位,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系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可以說,整個學習過程都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概念。
教學準備:學具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1.“涂顏色”比賽。
2.導入。
剛才老師畫的是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平面圖形的周長。而這兩位同學涂的,是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20。
1.物體的表面。讓學生閉起眼睛,把數學書和鉛筆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個表面大。比課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兩張樹頁,進行比較。教師揭示: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組:圓形。
第二組:
提問:
(1)第一組兩圖相比,哪個面積大?(通過觀察,學生看到三角形面積中可以包含這個圓的面積,因此三角形面積大于圓面積。)。
(2)怎樣比較第二組兩圖?(這兩幅圖可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較。得出圖1的面積比圖2的面積大。)。
3.揭示面積概念。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都是有大小的,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比較面積大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像剛才兩位同學涂的平面圖形就是不規則的,請你比較下面各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第三組:
第三組兩圖的形狀差別較大,不能用重疊的方法,怎樣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紙和筆,同桌兩人合作,想個可行的方法。(教師巡視,指導)請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問:你聽懂了嗎?(用劃方格的方法。如下圖所示。通過數方格,看哪個圖形包含同樣大小的方格數多,哪個面積就大。得出圖1的面積小于圖2的面積。)。
比較下列圖形的大小。
5.導入面積單位。學生在比較前兩組圖形時,用數方格的方法很順利的解決了問題。在比較第三組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會發現雖然兩個圖形包含的方格同樣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樣,所以它們的面積也不同。
提問:剛才這題,你學習后有什么啟發?
對,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這就是說面積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就是常用的面積單位。教科書上介紹了一些,請同學們自學教科書第136頁。
你從書上學到了那些面積單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學。
那同學們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圖釘面、田字格、信封寫郵政編碼的地方……)。
拿出6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說一說它們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擺在白紙上,上實物投影展示)為什么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擺,它們都是由6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學。
同學們真聰明,請你在學具袋里找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實物:手掌面、方磚面、開關蓋……)。
1.投影出示例題。
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說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圖形的不同點。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藍紙,并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讓學生比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結: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5.做一做。
根據下面的測量要求,說出用長度單位還是用面積單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課桌面的寬______________。
教室門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1.提問: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單位呢?
2.小結: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短,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周長可以拉成一條線,面積卻不可以。我們可以說:“周長一條線,面積一整片。”
三、鞏固練習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合作分組)。
(1)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四、課堂小結3。
教后感:鞏固反饋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長、面積,突出了區別、對比。最后安排一道組合圖形中周長與面積的區別對比,這樣安排會有助于學生的認識規律.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六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四、重點難點。
1、教學中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3、教學中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五、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本單元主要內容兇手: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六、課時劃分。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2課時。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課時。
公頃、平方千米2課時。
整理和復習1課時。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七
知識技能: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游戲新課,感知面積。
1、黑板出示:面積關于面積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戲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二)創設情境,理解面積的意義。
出示:現在,請大家看這個盒子,有面嗎?
師:是看到還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師:再請你閉上眼睛,摸盒子的2個面,(指定)你有什么發現?還有想說的嗎?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兩個面是一樣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師:那就是說,物體的面有大有小(生說)(板書;面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好,大家一起拿出數學書,和老師一起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
生;2個說。
師:有了面積單位,就可以量物體的表面的面積。請大家量一量書面的面積師:生匯報,你量了…..
驗證:請一個學生上臺板演?怎么辦?引導,用大的面積出示:平方米。
師:更大的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師:他講得對嗎?誰會說出到底多大的圖形?
師:出示小卡片,這張卡片,用面積單位來量這個卡片面積多大呢?
思考:量這張小卡片,能用剛才的面積單位嗎?生:不能,理由。
放手問:從中你想到什么?還有更小的面積單位?
引導生說: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復說)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縮放)。
師:找找生活中的面積單位。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板書。
面的大小是面積。
邊長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出梯形面積。
2、通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唯物辯證觀的啟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懂得用運動、聯系的觀點去觀察、研究事物。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關鍵:通過操作實踐,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探索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備用梯形硬紙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
同學們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
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多媒體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現梯形,問:這是什么圖形,圖上告訴了什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同學們還不會計算梯形的面積。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回憶舊知。
我們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是怎樣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多媒體課件演示)。
我們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又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課件演示)。
二、探索解決問題辦法,并嘗試轉化。
1、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方案。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2、學生嘗試轉化。
剛才同學提出了用割補的方法、用拼擺的方法。那么,怎樣來割補呢?
學生上臺演示后,教師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規劃,剛才的同學沒有轉化成功,其實是可以用割補的方法來轉化的,請大家看一看:多媒體演示割補轉化。
那么,用拼擺的方法呢,你準備怎樣來拼?
學生上臺演示。
3、學生操作、實施轉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拼擺梯形。
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拼的?多媒體課件演示。
三、觀察圖形,推導公式:
1、觀察。
它們的底、高和面積,大小怎樣呢?小組討論。
學生總結匯報后多媒體課件演示。
2、計算梯形面積。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為什么要除以2?
計算面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3、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別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積公式。
閱讀教材,加深理解。
四、應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
1、基本練習:
計算下面梯形面積。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并理解題意。
計算面積,一人板演,全班齊練。
3、判斷題。
4、搶答題。
5、測量并計算。
五、總結課堂。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十九
教科書第132頁例4,“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三十的第59題。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的推想過程,加深對面積單位的認識。
多媒體課件。
1、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2、說一說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1、教學例4。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例4,指名學生讀題,然后提問:“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這個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它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長和寬,怎樣求桌面的面積?”
然后讓學生計算并指名說出計算結果和單位名稱,教師板書: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師接著再問:我們算出桌面的面積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應該怎樣推想?最后教師寫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習題。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幫助。
1、做練習三十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
2、做練習三十的第6題。
讓學生獨立做,找幾名學生說一說推想過程。
3、做練習三十的第7題。
這道題有三問,前兩問讓學生自己做,做第三問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加以引導。
練習三十的第8、10題。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二十
《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們,上午好!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面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數學教案-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熱門21篇)篇二十一
教學內容:蘇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74~7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在體驗面積含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和探索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兩個同學互相比一比。
師生比一比。
說說比較的結果。
指一指,比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學生說,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說完,大家再摸摸。
課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較,哪個面大?哪個面小?
誰能邊摸摸面,邊說說它們的大小?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邊摸邊說)。
(2)、揭示面積含義。
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書)。
你還能舉出面積的例子嗎?
(3)、聯系生活拓展。
舉例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小組交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
(4)練習。
a.想想做做第2題。
電腦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
知道我們南通屬于哪個省么?
對了,是江蘇省。誰上來找找看?
皖是哪個省的簡稱?(安徽)誰來找?
川呢?
湘呢?分別請生指一指。
觀察一下描下來的這個四川省的圖形,用面積說一句話。
像這些都是不規則的平面圖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b.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并涂上顏色表示它的面積。
畫完之后和小組的同學比比看,誰的圖形面積比較大?
用另一種顏色的筆描出圖形的邊線。
學生操作。
體會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2、比較面積的大小。
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嗎?(例2)出示。
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動手試一試,比一比,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
小組討論。
各小組匯報比較的方法(演示)。
師適時點評。
3、想想做做第3題。
比較這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嗎?
先看第一個圖形占了多少格?第二個呢?第三個呢?
最后一個圖形你是怎么數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紹?
那么這四個圖形中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三、拓展應用。
打開書本第75頁,看試一試的第一題,比較下面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小組先討論用什么方法?然后選擇相應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據學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導反思: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四、課堂延伸。
1.比一比兩塊布的面積。
2.根據面積大小估算價錢。
五.總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獲。
教后反思:
孩子們比我預想中的要好,也許是準備比較充分,學生的基礎也不錯,師生配合得比較默契,總體感覺較順利,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上課很愉快,由衷的喜歡這幫孩子!感覺可以借鑒的地方:
1.組織豐富的數學活動,展現生動的形成過程。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材料和探究的時間,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面積意義的產生過程、體驗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面積意義分兩個層次:物體表面的面積和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兩個層次重在讓學生在體驗中建構面積的意義。我對“物體表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現平面、還有曲面,這樣學生對表面的認識才較為全面。在封閉圖形的面積形成中重點抓住面積的表象的建立,通過“畫一畫”活動真切體驗到面積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長與面積的比較。但上課時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區別都比較清楚,對比作用不是很明顯。
2、經歷面積的比較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認為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以學生自己的體驗和知覺為基礎,特別需要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課堂中學生在經歷面積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積累豐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擺一擺”等活動,使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整堂課以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為主線,滲透各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評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從中學到不同的比較策略,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學生在分工操作、比較、匯報、交流中,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體驗感悟才比較深刻。
雖然在操作材料上動了些腦筋,但是學生操作起來還是要花不少時間,如何再進一步節省時間,使討論更充分有效,值得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