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語言表達要準確、生動,充滿變化,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人不斷駐足。閱讀優秀作文范文能夠啟發我們更多的寫作思考和創作靈感。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一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二
“不可救藥”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于《詩。大雅。板》,天之方謔,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鞏鞏。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繳繳,不可救藥。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括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后,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這樣盲目快樂。
我這老夫一片誠意,
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
我進諫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
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三
引導幼兒適當地接觸。
成語。
故事,既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能懂得許多。
做人。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后來的優秀人才。””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后,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么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齊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于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
人生。
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
戰國時,有個叫孟軻的人,大家稱他為。
孟子。
孟子善于通過打比方來發表議論。
當時,有人指責孟子不盡力幫助齊王。孟子便解釋說:“比如說,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
生命。
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我見到齊王的機會少之甚少,即使給了他些良好的影響與幫助,我一離開,一些和我主張不同的人,又帶給他許多不好影響。我怎么能使齊王的思想、品質好起來呢?”
另注:“一暴十寒”的注音為yipushihan,“一暴十寒”是一個固定的成語,“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固定的,不能用“曝”這個字。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四
“不名一錢”這則成語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錢表示一個錢也沒有,比喻極度貧窮。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有個名叫鄧通的善于劃船,被選到宮里當御船的水手。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想升天,卻怎么也上不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終于使他上了天。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后打了個結。
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臺,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后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詢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便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并沒有什么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于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
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么會叫他受窮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已鑄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膿血。不過,文帝心中還是不高興。一天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
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惡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后來他聽說,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感到慚愧,也因此而忌恨鄧通。
文帝死后,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閑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境外的鑄錢。景帝派人調查,結果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根簪子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后,就讓手下人借給他些衣食和錢。這樣,鄧通不能占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里直到死去。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五
作文。
素材是寫作議論文的米,有了好米,才有好炊。在平時我們應該養成多積累類似于。
成語。
故事之類的素材的好習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高中語文作文成語故事素材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有恃無恐。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浩浩蕩蕩來討伐魯國。魯僖公派大夫展喜來出使齊軍。在路上展喜遇到了齊孝公。展喜對齊孝公說;“我們大王派我前來慰勞貴軍。”齊孝公問:“你們魯國人感到害伯了嗎?”展喜說:“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們大王卻一點也不害怕。”齊孝公說:“你們魯國國庫空虛,地里連青草也不長,你們憑什么不感到害怕呢?”展喜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姜太公,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子孫世代友好下去。我們的祖先這樣友好,大王您怎么會背棄祖先的盟約,進攻我們呢?我們依仗著這一點不害怕。”齊孝公無言以對,打消了討伐的念頭,只好班師回國了。
【釋讀】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無顧忌。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
披荊斬棘。
馮異是東漢初期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大將,立下不少戰功,成為東漢的開國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做了皇帝,他派馮異大將軍,平定了關中。以后,劉秀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
公元三十年,馮異到京城洛陽,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紹說:“他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將,為我在創夜的道路上劈開了叢生的荊棘,掃除了重重障礙,平定了關中廣大地區,是個人冠軍有功之臣啊!”由于馮異,謙虛好學,所以深得人們敬仰。
【釋讀】披:撥開;斬:砍斷;荊、棘:帶刺的小灌木。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困難。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氣壯山河。
趙元鎮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故事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和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于批評權貴,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1120xx年冬,北方的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嚴重地威脅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與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
可是,欽宗非常懼怕金兵,決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讓。金軍使者來談判時,要求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欽宗不敢違抗,竟答應了金軍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國統治者并不滿足,他們命令部隊繼續南下。這年底,金兵抵達開封城下。膽小如鼠的欽宗不等金軍攻破,就親自到金軍營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統帥扣留了欽宗,讓部下進城掠奪,然后把欽宗和他的父親徽宗當作俘虜,連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銀財寶,一起返回金國。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不久,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南京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稱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戰派的大臣,趙鼎也在其中。
曾經擔任過宰相的秦檜,是主和派的頭目,因結黨專權而被罷職。趙鼎對他很警惕,曾經向人表示過,此人如果得志,我們就沒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來秦檜又一次被任命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與全國講和。趙鼎對他自然反對。于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使高宗對他逐漸失去信任。后來,高宗終于將他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離京時,秦檜假惺惺地為他送行。但趙鼎并不領情,只是輕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為此,秦檜更加忌恨趙鼎,將他越調越遠,最后貶謫到朱崖。趙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檜知道他的處境后,認為他活得不可能長久,便囑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報他是否還活著。
趙鼎六十二歲那年,終于患了重病。臨死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悲憤他說道:“秦檜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
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面銘旌,在上面書寫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于本朝。幾天后,趙鼎不食而死。
【出處】唐·張說《孔補闕集市》:“族高辰象,氣壯山河,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六
解釋:指的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釋義:“揚鑣”,即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用來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故事: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元志并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出處:《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釋義:一般指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故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后,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于全體將士斗志十分高漲,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七
戰國時,有個叫孟軻的人,大家稱他為孟子。孟子善于通過打比方來發表議論。
當時,有人指責孟子不盡力幫助齊王。孟子便解釋說:“比如說,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我見到齊王的機會少之甚少,即使給了他些良好的影響與幫助,我一離開,一些和我主張不同的人,又帶給他許多不好影響。我怎么能使齊王的思想、品質好起來呢?”
另注:“一暴十寒”的注音為yipushihan,“一暴十寒”是一個固定的成語,“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固定的,不能用“曝”這個字。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的最大難題莫過于素材的缺乏。而素材的厚積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
成語。
作文。
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畫虎成狗。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后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后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愿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愿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都后悔不已,但又沒有什么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后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于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禮輕人意重。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只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么向國一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拔下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里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么辦?進貢嗎?拿什么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后,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不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九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素材是寫不出一篇好的文章的。
成語。
作文。
十六國時,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他學識廣博,愛讀兵書,為人謹慎,嚴峻剛毅,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進入關中以后,王猛披著老百姓的衣服去見桓溫。一見面他就談論當時的天下大事,并把手插進衣服里摸虱子,好象身邊再沒有別人一樣。桓溫見王猛談吐舉止不同一般,便和他親切地交談起來,還賜給他車輛和馬匹。
當時,前秦皇帝符堅有志爭奪天下,聽說王猛很有才干,便請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終于幫助符堅統一了北方。王猛于公元375年病死,終年50歲,據史書記載,他死后,“朝野蒼哭三日”。
有一天,東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國去找個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裝后便騎驢上路了。東郭先生騎著驢,走著走著,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心里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著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愿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嗎?現在趙簡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讓我早點躲進您的書袋里,使我垂危的生命暫且延續下去嗎?(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將來如果我有出頭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東郭先生聽了狼的這番話,心一軟,就把狼藏進了書袋。
等追捕狼的趙簡子走遠了,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這時,狼突然目露兇光,狡猾地說:“謝謝你救了我,不過我現在餓極了,你心腸這么好,就讓我把你吃了吧。”說完就朝東郭先生撲了過去。正在這危急時刻,正好來了一個獵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
有天,齊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后。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后。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后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愉悅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后問安,趙威后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
使者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描述過很多次,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覽游覽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后。
趙威后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后宮時,趙威后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
齊王使者以禮拜見之后,便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后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對齊王使者說:“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后又問:“老百姓們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后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里感覺很異樣。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后面呢?”
趙威后笑著說:“話可不能這么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后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更是一臉迷茫,問:“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詳述?”
趙威后慢條斯理地解釋說:“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沒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舍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梁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游覽那巍峨的叢臺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
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大臣,他執政十九年,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商鞅為此十分得意,許多朋友和官員都奉承他。有一次,門客趙良拜謁商鞅。商鞅說:“孟蘭皋向我介紹了你,我希望能夠和你結交為朋友,可以嗎?”
趙良說:“這件事我不敢答應。孔子曾經說過,舉薦賢能而受百姓擁護的人應該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業的人也要罷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應你的要求。”商鞅見話里有話,就問:“你不滿意我對秦國的治理嗎?”
趙良說:“能聽取人們對自己的意見可以稱為耳力好,能夠省察自身可以稱為眼力好,能夠克制自己才可以稱為強。虞舜說過:‘自我謙卑的人應該受到尊崇。’你不如說說虞舜這么說的原因,就不用問我了。”
商鞅說:“從前的秦國,受戎翟影響,行的是戎翟的風俗,父子之間沒有倫常分別,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現在我設定制度,更改了風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別,大搞城市建設,把秦國治理得像魯、衛等中原國家一樣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國的業績,我和五羖大夫比起來誰更賢能呢?”
趙良說:“一千張羊皮也沒有一塊狐腋貴重,一千個隨聲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個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為有敢言直諫的臣子而使周國昌盛,商紂王因為臣下緘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國家滅亡。你如果不認為武王的做法是錯的,那么我請求能夠每天對你正言進諫而不被責怪,可以嗎?”
商鞅說:“俗話都這樣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請先生指教。”趙良就把當時的形勢和變法的利弊向商鞅進行陳述,并勸他放棄權力,保全性命。但是當時身居高位的商鞅聽不進這些意見,后來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權力斗爭中失敗,被車裂而死。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一
《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不可撲滅。”明·張居正《張文忠集·答云南巡撫核萊山論夷情》:“究觀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職,貪黷有司及四方無籍奸徒竄入其中者激而構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原來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發展前途非常廣闊。現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雖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時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四字成語“星火燎原”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亂子可以發展成為大火海,也比喻開始時顯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火燒原野。一點小火星,可以燒遍整個原野。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二
古時,匏巴彈琴,鳥兒會隨著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后,就去拜師襄為師學琴。
師文學了三年,柱指鈞弦,卻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沒有音樂。由于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
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煉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
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秋天時叩擊角弦彈夾鐘調,和風徐徐地吹起,花草樹木都開花發芽了。夏天時叩擊羽弦彈黃鐘調,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結冰了。冬天時叩擊徵弦彈蕤賓調,陽光變得熾熱,厚厚的冰塊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將終時,則以宮弦為主與其它四弦一并奏起,這時吹來了和麗的風,天空中漂著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師襄撫心高蹈說:“你的彈奏真是妙啊!即使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挾琴執管向你學琴了。”由上可見,音樂既可以使春天變成秋天,也可以使秋天變成春天,既可以使夏天變成冬天,也可以使冬天變成夏天。上述種種變化,皆是驟變,而非漸變。音樂的力量不言而喻。
注: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成語“得心應手”出自《列子。湯問》,與音樂有關。它常被用來比喻作事非常順利。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三
解釋:指的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分道揚鑣。
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釋義:“揚鑣”,即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用來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故事: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元志并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匹夫之勇。
出處:《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釋義:一般指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故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后,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于全體將士斗志十分高漲,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一鳴驚人。
【解釋】用來比喻平時表現并不突出的人,一下子干出了驚人的成績。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四
南北朝時,李謐拜孔璠為師,過了幾年,他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對此很是高興。
有時,孔璠有了疑難問題還向李謐請教,而李謐對老師的請教則覺得很不好意思。
孔璠很誠懇地對他說:“你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凡在某一方面有學問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師,何況是你呢!”
孔璠虛心向學生求教的佳話傳出后,人們深受感動。
有人編了一首短歌,頌揚孔璠不恥下問的精神:
青成藍,藍謝青,
師何常,在明經。
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同樣,師生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誰的知識多,誰就可以當老師。最初是比喻人通過學習可以提升自己,后多用來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成語辨析:“青出于藍”和“后來居上”,兩者都有后人超過前人的意思。青出于藍多用來指學生超過老師,徒弟勝過師傅、后輩超過前輩。后來居上則不限于指人,可以泛指一切后來的超過先前的現象和事物。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五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游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么盜寇,讓你們辛苦了!”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后,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已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于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六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
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
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
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七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高中語文成語故事(實用18篇)篇十八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3、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7、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余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9、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勵志《古人勤奮讀書典故30則》。
10、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11、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12、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1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1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后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17、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于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后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18、枕中秘寶。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后人于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愿示人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