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擁有先進的交通和基礎設施。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如果你想了解北京的歷史和文化,一定要安排時間參觀故宮和天安門廣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京旅游攻略,希望對你的旅行有所幫助。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一
人們常說北京那是“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北京的胡同也確實如俗語里說的這樣,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胡同還真不少,胡同有寬窄、長短、大小之分,叫法也不同,有的叫胡同、有的叫巷;胡同都是以居住為主,也有商業化的和功能型的,比如“功能型的”車輦店胡同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孔時停放車輦的地方;“商業化的”南鑼鼓巷是當時有名的富人居住區。
最有趣的就是胡同名字的由來,如黑芝麻胡同原名“何紙馬胡同”,因為這里曾有一個姓何的人以糊紙馬這一行業為生而得名;壽比胡同原名為“臭皮胡同”,只因此胡同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
走進胡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名字,還可以看到許多歷史,比如方家胡同里的循郡王府、秦老胡同里的清內務府總管明善的“綺園”、沙井胡同里的清內務府大臣奎俊的宅邸;還有名人故居,如后圓恩寺里的茅盾故居、雨兒胡同里的齊白石故居,還有細管胡同里的作曲家田漢故居等,這些都仿佛讓我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所以封胡同為“歷史見證者”也是當之無愧的!
看啊,胡同是多么有意思呀!光這幾點就能讓人足足品味了。改天有空,我還要去胡同里好好遛遛,品味品味北京胡同里的韻味,去看看胡同中的歷史,探索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二
聽說不過到長城非好漢,也聽說過長城不過是一堵墻,聽說而已,從來沒有見過。雖然沒見過,但心中長城依然是雄偉、智慧等美好詞語的代名詞。暑期的一個上午,我有幸目睹長城,親身登臨長城。
汽車駛入景區,崇山峻嶺撲面而來,山給予你的感覺是偉岸、是美。下車后攀登長城、舉目四望,心中是震撼、是感嘆。一嘆其險。山巔之上,如行云流水,若巨龍飛舞,仰視敵樓、烽火臺,不由嘆為觀止,再看腳下,兩腿打顫。二嘆其長。站在制高點,看不見頭,也看不見尾,據說有7000多公里。三嘆其艱。在沒有現代設施、工具的條件下,古人建造出這樣的人間奇跡,完成如此浩大的宏偉工程,需要多少人財物力,需要多少能工巧匠,需要多么有效的組織。四嘆其偉。長城不只是一個景點,他還是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奮發圖強的經典。一個擁有長城這種寶貴財富的民族,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有什么新的人間奇跡不能創造。
故宮印象。
端門、午門、太和門,一個大門接著一個大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個大殿接著一個大殿;前庭、后宮、御花園,一個區域接著一個區域。走馬觀花看故宮,目睹的是建筑的宏偉,可謂集古建筑精華之大成;感到的是帝王九五之尊的氣魄,登峰造極,孰可比倫。透過歷史,我仿佛看到朱棣遷都慶典、朱由校干木匠活大汗淋漓、玄燁擒拿鰲拜之舉、胤?燈下批閱奏章。穿越時空,真切地聽到原始森林里采木時的虎嘯狼嚎,成千上萬人運輸巨石勞動的號子,還有珍妃投井凄慘的叫聲。建筑能夠保留、乃至修葺如新,文化可以傳承、乃至發揚光大,但歷史無以復制,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從中汲取點什么,受到警示、啟發和教益。一個王朝的開端,總是人才薈萃、大氣磅礴,可是到了后來沒有了蕭殺,沒有了勁敵,也就失去銳氣、滋生淫樂、荒于腐化。縱觀歷史,古今中外,蓋莫能為。進紫禁城,想天下事,作一記錄。
頤和園印象。
在看了萬壽山、昆明湖和長廊后,若問頤和園美不美,你肯定說美。實事求是地說,就風景而言,美不勝收。但若知悉頤和園的人文、歷史,就會發現這是一種遺憾、殘缺的美。修長城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有軍事價值。建故宮是為了號令天下,有行政價值。但是從乾隆到慈禧太后建設頤和園純粹是為了玩,玩物喪志,特別是慈禧太后花光銀兩后挪用軍費,導致中日甲午戰爭大敗,玩掉了東海艦隊。當然,頤和園客觀上也產生了積極意義,一是通過建園治理了北京西北水系,二是成為名勝古跡,每天客流量40000人,據說每年門票收入已經超過當時的投資。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三
上六年級時,我們班流行著這樣一張卡——免作業卡。
這張免作業卡當然是萬能的,啥的罰抄呀、作業呀都可以免,不過是一次性。我們可以通過小測十個滿分、進步最大、考試滿分、上課發言三次來獲取。也因此我被免作業卡蒙蔽了雙眼,而犯下了大錯。
來到辦公室看了下四周,還好只有老師一個人。“什么事?”老師頭也不抬頭,面無表情。我想老師估計已經知道了,那也沒什么好不好意思的:“老師,我們用紅筆自己打勾,就是因為想騙取作業卡。”我低著頭,臉早已紅了一大片,我害怕老師會告訴全班同學,然后公開批評。“沒有下次了,回去吧。”老師這才露出慈祥的笑容。我突然不知怎的,就是頭腦發懵,很久才反應過來,因為實在太激動,就在跑出辦公室前,給老師鞠了個90度的躬。
我的老師,您是我的眼,教會了我做人的根本——誠實。如果那時您罵了我,結局可能就是不一樣,謝謝您,我的老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終身難忘。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四
一眨眼,邁進了初中生活;一眨眼,初一結束了,迎來了初二。
初二了,暑假養成的“睡醒就吃,吃飽就睡”的習慣得戒了。初一的不良習慣也得戒了。
初一的功課并不算難,可我卻考得一般。初一的功課是復習小學的,是小學到初中的過渡,而初二的,就是全新升級了!而且初二多了一門功課,叫”物理“。當然,不是”勿理"。物理考試不打折,也就是說你考多少分就算你多少分。
初一,就這樣匆匆來也,匆匆去也。初二也匆匆來也,但我決不能讓它再匆匆去也!
那么得對初二一個規劃。
失敗乃成功之母,想要讓初二過得充實,得吸取初一的教訓。初二多了一門物理,想要成績上升,首先必須上課專心聽。初一上課時候窗外一只小鳥飛過、一片樹葉落下,都會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在初二我必須把上課不專心聽的壞習慣給戒掉,一定要專心聽老師所講的精華。
還有另一個方法——提高效率。的確,進入初中以來我的學習放率就不高,而且功課越重效率越低。主要是我上自修經常想入非非。如果學習效率提高了,那么就會空出一些時間,可以拿去預習、復習了。所以在初二上自修,我要有堅強的意志,把“想入非非”給戒掉,然后專心致志地做作業。
可以廣范適用,輕松對抗所有學科。有了它想不成學霸都難!到時候,期中期末考,我!要么n。1,要么n。2——因為為好友也有秘訣。
嗯,還是不要想太多了,小心心樂極生悲。還是過好當下,規劃未來,走好自己的初二之路。
我一定會過好初二的!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五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過《駱駝祥子》吧?祥子是什么職業呀?對,沒錯,他是一位人力車夫。
他在本次游學活動中,學校特意為我們請來了北京唯數不多的車夫。讓我們去深入胡同,理解胡同的文化。但我必行,我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就好比我所乘坐的這兩黃包車,騎車的師傅就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這是怎么回事?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我與我的好友小丁共乘一輛車。這對于車夫來說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因為我與小丁都有些許胖,加在一起,對于一個健壯的年輕人載著我們都是件很辛苦的事,更何況是年老的車夫呢?再說我的車夫(啪!別劇透)。
我們上車沒過多久,才在胡同里轉悠了幾個拐彎,就聽到師傅氣喘吁吁了。我的好友小丁是一個熱情之人,而我雖不是熱情之人,但也不喜歡看人難受。于是我們決定讓這位師傅靠邊休息一下,但師傅掌著車盤,不停下,也不減速。
后來,在小丁逼問下,師傅告訴我們他不久前騎車出了點事故,他的肋骨斷了三根。雖然現在手術后康復了,但身體大不如前,也不太敢賣力,騎車久了,就很累。而且,聽他說來,他的.好幾位車友身體狀況都不樂觀,但是為了每天多拉幾趟,大家都起早貪黑,賣力干活。我和小丁想說幾句安慰車夫的話,但我們一句話都說不出。我如鯁在喉,我終于真正懂了楊絳在《老王》一文中的那份愧怍。我也終于懂了老舍筆下祥子的那份拼搏。
原來世界上有些人不像我們一樣可以衣食無憂,他們甚至生病了也要出來賺錢,只為了生存下去。
我通過這一次的活動,才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六
每當我拿起心愛的影集,就會回憶起在北京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
那還是我5歲時的事呢!媽媽帶著我,同許多叔叔、阿姨一起到北京旅游。我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終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城。下火車時,才凌晨5點,可是,在北京的胡同口,早已響起了熱情好客的'北京人的叫賣聲了!胡同兩旁搭出的小棚里也不時飄出一陣陣撲鼻的濃香。當時,大家都沒有吃早飯,聽說北京的刀削面最好吃,我們每人要了一碗。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沒等我來得及說香,坐在我們旁邊的外賓一個個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好!好!你們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了!”我很淘氣,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說:“好!好!你們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們就住在胡同中的一個小四合院里,天天都能在胡同中玩兒。胡同很小,抬眼一望,都是支起的小棚,那小棚子個個打扮得有濃郁的北京味兒,一塊小地板上支著竹竿,竹竿上搭著白白的布蓬,白色圍欄上寫著鮮紅的大字“北京小吃”。是那么精巧別致。
每天游玩回來,我都和同來的幾個小姐妹一起去找賣面的大伯,聽他說好聽的北京話,吃他的刀削面,有時還幫著他叫賣呢。后來,媽媽特意給我和那位大伯拍了一張照片。
此后,每當我翻開影集,北京小胡同的情景就映入眼簾。我想:到了20xx年北京會建設得更加美麗。那時,北京還會有這樣的小胡同嗎?還會有用竹竿支起一片情和愛的北京小吃嗎?如果有,我一定再去找和藹可親的大伯,再來看北京的小胡同。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七
為了一睹北京的風采,我和媽媽,還有許多媽媽的同事,決定一同前往北京游玩。
在高鐵站集合時,發現好朋友童童和萱萱也在,我們三個就組成了“北京驢仔隊”,坐上了高鐵,駛向北京。到了北京,我們先休整了一下,四處逛逛,第二天,我們開始正式旅游,來到了仰慕已久的.——故宮。
“娘娘駕到!”是電視劇《甄嬛傳》中的臺詞。聽說這個電視劇是模仿故宮場所進行拍攝的,我今天一定要去一睹為快。
“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于明成祖朱棣時14開始建設,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筑。”聽了介紹,我愈發好奇了,向故宮走去。
故宮外有一條河,聽媽媽說,這是一條護城河。終于,走到了午門,我忍不住大叫一聲“啊!……”午門真是太大了,一看就很有氣勢,據說是斬首犯人和迎接凱旋而歸的將軍及士兵的場所。連門都這么宏偉,那里面呢就更別提了,我一心想要看一看,所以,迫不及待地沖了進去。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這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殿前臺階下有一大片空地,是各文武百官跪拜的地方。不難想象,當時皇帝居高臨下,有多么的威風。臺階正中是用石頭雕成的盤龍,張牙舞爪,顯出皇帝的至高無上,走上臺階,殿外平臺上,兩角處是日晷,用來計量時間的。繼續往前走,到太和殿門前,雖不能進去,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殿的正中,是一把龍椅,龍椅上方還有乾隆皇帝親筆的“皇建有極”匾,可謂皇威無窮。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乾清宮、保和殿……其中,宮內陳設最好的是坤寧宮里的“洞房”,即皇帝大婚時入住的。在洞房中,一切都是紅色的,一片祥和,喜慶,在床上的床單上,繡的是龍和鳳,高貴典雅。還有檀桌、書畫等等,令我贊嘆不已。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很感嘆:“這皇宮什么都不缺,但我怎么覺得少了些什么。”走出了故宮才知道,是自由!紫禁城雖大,但它困住了自由,這四四方方的天,多沒意思啊!我呢,是個“自由主義者”。所以,我寧愿當個平凡的老百姓,也不愿做居高臨下的皇帝。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八
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和目標:
通過對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筑的觀察、了解,認識北京民居建筑的藝術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學習寫生的方法技能,能夠有目的地開展綜合探索性活動。
2、隱性內容和目標:
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通過美術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探索,體會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特殊貢獻,進一步認識美術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筑的藝術特征。
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的探索性學習活動。
學習材料: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筑方面的圖文資料,筆記本,寫生用具等。
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課前師生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
導入教學欣賞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資料圖片,如: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四川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福建的土樓、陜北的窯洞等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筑的特點。欣賞民族資料片,認識京味文化“特色”。
注意觀察、比較、發現北京居民建筑藝術的特色。激發學生興趣。
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表現的多樣性,拓展美術視野,培養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
綜合探索活動提出學習任務,指導學生綜合探索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和介紹北京胡同和民居的資料。
組織學生通過相關的資料進行綜合探索。
我們通過相關的圖像和文字資料,把你們感興趣的胡同做綜合的探索;對它的趣聞軼事、美觀的景物,用短文和繪畫表現出來,比如北京最老的胡同的由來,其中的名人典故,你認為最美的景物等。
引導學生圍繞“綜合探索”活動向教師請教咨詢。
學生共同的問題,做集中指導,如北京民居建筑的結構特色、如何寫生表現等。觀賞北京胡同和民居的資料片。
注意觀察、發現京味民居建筑之美。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展示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學生對“胡同文化”中感興趣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綜合探索活動。整合相關信息,用短文和繪畫表現對“胡同文化”所感所想。
對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向教師請教、向同學求助,合作解決學習困難,共同完成任務。
通過綜合探索“北京胡同文化”活動,發現美術和社會生活的關系,培養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造力。
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學習習慣,因為它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基礎。
評價組織全班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評價學習表現和成果。
評價形式:
小組內自我總結和評價為主,教師和同學評價為輔。
教學反思:學生從教材中了解了北京的胡同文化,看到了胡同里的人、建筑、發生的事情,能對胡同里的一二進行表現。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九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我是您們的導游小李。我從小就生長在胡同。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這里,如果我以后講解有什么不清楚之處,請您提出來,我將盡力給您滿意的回答,使您的胡同之行愉快而難忘。
首先,我將從“胡同”一詞說起。專家認為,“胡同”這個詞來源于蒙古語,意思是“井”。古時候人們生活和聚集在井的周圍,所以“胡同”一詞的本意應是“人們生活聚集的地方”。另外一個解釋是,在元朝時(公元13世紀),居民區被分割成幾個區域,區域間設過道以便居民來往。這些過道稱作胡同。不管它確切意思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胡同在北京第一次出現是在元朝。
在13世紀初,北方的一個蒙古部落日益強大。在部落首領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他們占領了金朝國都——北京。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立北京為國都。不幸的是在戰爭中城市被徹底毀壞了,因此不得不重新修建。古時候,建筑和道路需要建成對稱型,因此他們必須找一個中心,根據中心修建城市,整個城市的設計如同一個棋盤。大約要建50多個住宅區,住宅區之間由道路和胡同連接。在當時,大道、街道、胡同都有明確的概念。37米寬為大道,街道寬為18米,胡同為9米寬。
今天,我們榮看到的大多數胡同是明、清兩代產物,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出北京有多少胡同。但有一點很清楚,如果將各個胡同連接起來,總長度將超過著名的萬里長城。說的更清楚些,相當于從西雅圖修一條高速公路直達波士頓,這可是橫穿美國大啊!今天您可以發現不同形狀、長度和方向的胡同。最短的胡同只有10米長,最窄的胡同僅40厘米寬,也就是說像我這樣的身材需要側身走才能穿過胡同,若遇到德國大胖子,能不能走過去可就難說了。還有些胡同有20多個彎。
隨著人口的增長,一些老胡同被拔地而起的高樓取代。今天,我很高興帶大家去保護完好的胡同參觀,相信這會使您對典型的中國居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好吧,出發!
當我們進入胡同時,您也許發現幾乎所有的墻和磚都是灰色的。其實,在這些墻的后面就是居民的家,我們稱其為“四合院”,也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圍墻圍著許多屋子,每間屋子的門朝著院子中間。過去,一個四合院只屬于一個家庭,而現在隨著人口的增長,大多數四合院住著4至10戶人家。
讓我們看看門口,幾乎每個門口底部都有一條橫木,你們還記得我們在故宮和頤和園也看到同樣的橫木嗎?底部它的作用是驅邪避難。民間傳說小鬼很矮,他們無法跳過高的臺階,所以設此橫木。
這兩塊靠著橫木的石頭叫門枕,它對大門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樣,它也有裝飾的作用。這兩個像鼓一樣的石頭叫抱鼓石,在它的頂部有一只獅子,在前面刻有左右兩只嘴含銅錢的蝙蝠。在中國,人們非常喜歡蝙蝠,因為它的發音與福氣的福相同,用它來作裝飾可以給你帶來好運。一些門枕是長方形的,它們是在抱鼓石之后出現的。它們是近百年的產物,一般出現在中小型四合院門口,一般以花和神裝飾。過去,交通不像現在這樣發達,街頭小販在胡同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們往來于胡同間,販賣各種貨品或提供各種服務。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叫賣聲中辨別他們要賣什么或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他們賣的食品主要是煎餅、小米粥、油炸果、油條和一些蔬菜。理發師則不需要吆喝,他只需要拿著理發工具做好本職工作即可。有的理發師,實在沒活了,就打擊一種特殊工具,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音,來招徠生意。但是在現在,這里已是現代化生活氛圍,很難聽到老北京那清脆的叫賣聲了。
那邊坐著一群人,你們知道他們正在做什么呢?他們在修新長城呢!他們使用的是最新的磚——麻將牌。它是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特別是在退休的老年人中備受青睞。
您也許想問,為什么一些老年人臂上系著紅箍?他們是居委會志愿者,義務為居民服務,負責周邊的治安工作。如果您認為他們年紀太大而不能勝任治安員工作,那您就錯了。因為有了這些可愛的老人,這一地區才會有和平而安全的環境。
胡同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孩子們在一起長大,如同一家人一樣。因此,我國政府打算保護這一地區,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這份寶貴遺產。沒有政府批準,不得在這一地區拆房蓋高樓。
時間真快!我們就要結束今天的旅行了。您一定了解到許多我們傳統生活方式和房屋情況,我希望您不僅大飽眼福,而且更了解胡同文化和這里的人們。如果有一天您再次來訪,我將邀請您來我家做客。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盡情享受余下的中國之旅!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
帽兒胡同、菊兒胡同、百花深處、煙袋斜街、國子監街、錢市胡同、冰窖口胡同、東水井胡同、竹竿胡同、毛家灣胡同、五道營胡同、方家胡同、豆瓣胡同、寶鈔胡同……看到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字,您對北京傳統老街巷是不是有一種發自心里的向往。
北京的胡同絕不只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墻灰瓦,一個模樣。其實不然,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兒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現,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這里的趣聞掌故、時代風貌,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漫步其中,常常會和名勝古跡不期而遇,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胡同存亡也有興衰之別,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的住所已經被改成了糖尿病診所,清朝兵部尚書榮祿在菊兒胡同的西式大宅現今已“淪落”為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經歷無數的輪回之后,縱使“面目全非”,但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仍然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鄰里關系。
但無巧不成書,因為迷路,我們走進了一條沒有店鋪不那么熱鬧的小胡同,街道兩邊市民和買菜小販討價還價的京腔兒化音惹人發笑、自行車鐺鐺的鈴音不時從耳邊穿過……而我并不覺得刺耳,因為這樣原汁原味民宅胡同才是我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歸屬。
跟隨老北京在曾經的四合院如今的大雜院里,如同繞迷宮般,去尋覓《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大煙囪。如今它還聳立在那里,只是鐵梯已經銹跡斑斑,煙道也已被封死。胡同里的青春已經遠去,但鄉里鄉親的那份情還在。和街坊鄰居聊起姜文姜武一家,老人們依然興致高漲,仿佛這些日子就在昨天。
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胡同一般都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買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有的是親切融洽的鄰里關系。
胡同這種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的角落里,在這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之間的鄰里之情里。只有身處其中才有最深體會。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一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胡同、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胡同、鐘樓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胡同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胡同16條,井兒胡同14條,花枝胡同11條,口袋胡同11條,箭桿胡同7條,堂子胡同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系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胡同、母豬胡同、燜葫蘆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這些不雅的胡同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愿強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并列的菊兒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圓恩寺、棉花胡同等9條胡同,““””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采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復雜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胡同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于“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條;
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北京城內有街巷條左右,其中胡同96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1989年,張清常先生統計,在《再說胡同》一文中公布,說北京失去和郊區共有街巷6029條,其中胡同1320條。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城發展突飛猛進,市區擴大了,原先的市區僅以城墻為界(現在的二環路),如今的4個城區比原來大了約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區多稱“里”,這是中國先秦時就用的居民點的稱謂,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內又加用“條”。可見,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稱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在研究它的專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許多專著問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談》、《北京街巷地名趣談》、《北京街巷胡同漫談》、《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對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組成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單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獨特格局和等級。
(城市的平面結構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據文字記載,至遲漢代已趨于完善,唐宋時期廣為流行,不過北京的標準四合院卻是始于12世紀的元大都時期。按《北京導游基礎》介紹,新建的城市之內按設計規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貴戚、功臣、貲高(富戶)、居職(官員)的等級分配土地。百姓們須等“人物”們把好地占畢之后,方可“作室”。當時規定以8畝地為一份,全城規劃出50大塊,為居住區的50坊。每大塊內分若干小塊,作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為多,所以派生出來的胡同都是東西走向的。小街與小街之間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從北朝南,街門開在全宅院的東南角。幾進院落之后,在另一條小街的路南,即為本宅的后門。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為正門,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內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體形式和格局,等一會兒參觀時再介紹。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樂窩)。
四合院封閉性強,關起街門便與外世隔絕,極適合一個家庭生活。院內的房室結構與庭院空間相結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內,卻有空間擴大的感覺,而且在設計上符合“前堂后寢”的禮制。四合院內的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別,極適合一個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等級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遠近適宜非常方便。庭院內多植樹木、花卉、葡萄架、藤蘿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賞心悅目。這種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時代,對家族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咱們的旅游車就要到北海后門了。下汽車之后,換乘人力三輪車,在串胡同、看景觀、參觀四合院的過程中,大家可充分體會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門為串胡同的起點)。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現在走的三條相連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橋胡同、龍頭井街和柳蔭街。這幾條胡同中蘊藏著北京歷史的豐富內涵。
800年前的元大都時期,現在的前海和后海是連在一起的牛角灣形的大水域,稱積水潭,是南方來船的水運碼頭。在前后海之間,有一條弧形的月牙河相聯。水域圍成的丘陵地帶景致頗佳,逐漸建筑增多形成風景區。月牙河上有月橋、板橋、清水橋,俗稱三座橋。后來水域縮小,月河不見,形成街巷,就是我們剛才走過的三座橋胡同。
與三座橋胡同相連接的弧形斜街叫龍頭井街。據說原來街內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中之水卻一直很旺。有人見井中有龍頭晃動。消息傳開,街南的原來香火不盛的古廟,改祀龍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來,人頭井也改叫龍頭井。有人問井中真有龍頭嗎?有!只不過不是活動的龍頭,而是廟殿頂上的鴟吻倒映在水里,隨著水紋的波動,形成龍頭而已。古廟現已無存,據說街口的古槐就是當初古剎的遺物。
與龍頭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蔭街。這條街名是新中國建國之后才出現的。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風景優美,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在這里營建居室別墅。有的雖然現已無存,但文獻中的記載頗為詳細。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墻灰瓦,一個模樣。其實不然,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現,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里面的趣聞掌故多著呢。
因為北京的胡同絕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漫步其中,到處都是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鄰里關系。從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詞的寫法從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種。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隨著北京城的形成而變化、發展演進的。大約在五十萬年前,這塊地界兒開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過那時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大約一萬到四、五千年間,這兒出現了原始氏族公社,開始住上了易簡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這兒成了奴隸制的古燕國的都城,叫薊城,可當時的城墻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戰國時期,廣為流傳的《周禮·考工記》明確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見那時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連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規定。以后的兩千多年間,從秦、漢開始,無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是隋、唐、五代和宋朝,這塊地界兒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鎮。十世紀初,遼朝建立,把這兒當成了陪都,改稱南京,又稱燕京。公元十二世紀,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稱為中都,中都城里出現了坊、街、道、巷,但至此還沒有“胡同”出現。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毀于戰火的金中都原址東北部,按《周禮》之原則建立了“狀如棋盤”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高及居職者為先,乃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貴族功臣,悉受封地,以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貴族們就按此規定,在大都城內蓋起了住房及院落。這一間間房屋、一個個院落,一個挨一個蓋起來,連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與另一排之間要采光、通風,還得留出進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據元末《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當時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這方言當然就是蒙語了,本系“水井“之義。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煙,才得以居住。且當時盛行的雜劇戲詞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關漢卿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就有“直殺一個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中說得更具體:“你去兀那羊角市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可見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過元大都當時僅記有29條胡同,因當時明確規定寬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達到18米寬就叫小街,到36米寬就稱為大街了。
公元14明朝的燕王朱棣當了皇上之后,將這兒改稱為北京,這時才有了“北京”這個名稱,至今已叫了590年了,但比“胡同”這個名稱晚出現了一百多年。并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城墻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磚包砌。大城里包著皇城,皇城里包著紫禁城(今故宮)。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極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龍寶座又位于皇極殿的正中。有一條無形的線從這個寶座上穿過,它就是北起鐘鼓樓南至前門樓,后又延伸到永定門,縱貫京城南北,長達16里的中軸線。整個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為依據的,城內一切建筑都整齊對稱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對稱排列在它兩邊,或與之平行。這種布局充分體現了尊帝王、崇皇權、重禮儀、右文化、敬天地、法祖宗的思想。公元14北京城營建完工,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內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積約為62平方公里。內城九門,外城七門。這時北京城的胡同,據《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載:有街巷711條,胡同459條,共為1170條。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就是后來也只是對紫禁城和皇城進行了一下小的改建、重修。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滿洲貴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北京后便實行了空前絕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內城居住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這樣就促進了原來較為冷清的外城的發展。新遷至外城的人又匆匆蓋了許許多多的新房、新院,連起來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長長短短、規范或不規范的新胡同。此時對原來元朝作的胡同必須寬9.24米的規定,早已逐漸模糊了,雖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襲元、明之舊”,但“街巷”與“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總體數目已增到2077條之多。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民國前期北京仍是中華民國的首都,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把北京改為北平特別市。過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斷了東西主干線,東西往來必須繞道天安門廣場以南的棋盤街或北邊的地安門。民國初年,隨著紫禁城的開放,行人才可以橫穿東西長安街。這樣,北京就有了一條和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直角相交橫穿東西的長緯線。經緯相交于天安門前,形成一個大十字坐標,街巷胡同就以此為中心而往外發展開。幾條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帶動了胡同的發展,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達3200多條。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三
翻閱歷史的古跡,漫步在幽深的巷口,凝視著攀援墻頭的枝束骨朵,揚鼻長吮北京街巷中流淌的故息。
沉吟良久,滄桑沉淀至滿的墻壁早已斑駁不堪,墻皮向外翻出,訴說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回憶。門前盤頭駐立,梟混拔檐,紋理闕起,龍盤鳳據,徹徹底底地散發出威嚴與莊重,似乎能使人將門闕的古老拋之腦后,任莊嚴充斥靈魂。再一瞧,紅木漆質大門安詳又靜謐,陽光透過槐冠打在上面,隨風搖曳,蕩漾出百年的沉毅,仿佛一壺陳釀的老酒泛出悠遠綿長的酒香。
若是叩下門鈸三兩聲,定會有老北京人開門熱情問候。但向里張望并不會感受到四合院真正的韻味,方整聳立的影壁墻扯走了外所有來者好奇的目光。便是細細琢磨石洼般的影壁,都會讓人拍案不絕。每當陽光準點的灑下點點光斑時留意影壁,便會感到一陣高亢宏偉的氣氛,影壁也不再是擋視之物,而是一尊情懷繾綣的藝術品了。
而且今再回到胡同,特別能注意到原先枝繁葉茂的老槐樹,大多已伐去了高聳的樹冠,如今的胡同,也變得更加的商業化。老北京們沒有因此惘然,反而擴了錢錦,靚了衣襟。大家晨起散步,有頭腦的街坊便擺起了攤鋪,布滿了老北京的小吃,外來的人們只有品了這些才會心滿意足的歸去,熟人吃好行了,便會笑著對掌柜的說:“舒坦!”
這等的和諧,也只有老北京胡同能承載的下吧,群居的人們無不享受這種和諧與自然。老北京胡同也在文化底蘊中交織著現代的繁華繼續演繹著動人的旋律。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四
1. 知識目標: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點,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標:讀懂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特殊的情感。
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以賓襯主、以實補虛的寫法和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 教學方式:朗讀法 討論法 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關知識。
二、激趣導入
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余,突然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學生會出現很多思路,教師必須善于把握機會,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課題。)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去的話,就等于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是哪里?對,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們一起通過馮雪梅的文字去領略一下北京的胡同。
三、探究感悟:
(一) 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北京胡同的獨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寫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讀課文,找直接寫北京胡同的文段。
師:作者在描寫胡同時是帶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滿著一種美感。比如對北京胡同中晾衣繩的描寫,對推車賣貨的老人的描寫,請學生找出相關句子進行點評。 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
師:細讀文中描寫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讓作者留戀?
生:默讀文字,談自己的
(二) 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師:文中除了描寫北京的胡同之外,還描寫了哪兒的巷子?
生:寫了作者自己家鄉的巷子。
生:思考、討論、回答。
生:議論。
師:請學生討論評價認為精彩的議論文段。
師:重點講解作者所認為的“不變”、“永遠不變”的東西是什么?
生:“溫煦、質樸和對待生活的韌性”。
師:你覺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給你這樣一種感覺呢? 生:自由回答,應該有自己的觀點。
師:這些議論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現有必要嗎?
生:思考、論論、回答
師:這些議論性段落穿插于記敘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種夾續夾議的結構,不僅把文章中對家鄉小巷的描寫與對北京胡同的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深化了對胡同的敘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遷移:
根據自己的見解,寫一段文字,說說你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
句話的理解。
板書設計:
北京的胡同
馮雪梅 四合院 路邊的樹 晾衣繩
北京的胡同 推車賣貨的老人 車鈴聲
炒菜作飯的響動及其香味
樹下聊天的人 溫煦、質樸和對待生活 韌性
路邊的樹
賣冰棒的老奶奶 家鄉的小巷 買糖果、積糖紙
槐樹鐵絲上變換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五
胡同就是狹窄的街道,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缺的一部分。與蘇州的巷子不同,北京的胡同更具市井氣息,與百姓的聯系更緊密,從它們的名字可見一斑:老百姓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于是乎,北京的胡同就有很多以其命名。不少人將胡同比喻為“北京城的毛細血管”,極其貼切生動。胡同與北京,與北京人的日常是分不開的。
就拿琉璃廠大街來說吧,鄧云鄉先生在他的《文化古城舊事》中曾說過:“幾百年前的廠甸,內容簡直像一部‘二十四史’……廠甸的內容太豐富了,意趣太濃了,同人們的感情太深了。”琉璃廠舊時開著書鋪,古玩鋪、筆鋪等。它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文化街。很難想象,這長約兩華里(約一公里)的小小街巷,承載了這么多的風土鄉味。
另一條著名的胡同是煙袋斜街。葉寶林作詩云:“斜街更比煙桿短,幾步明清歲月長。”它的長度約是琉璃廠大街的五分之一,但它的內綠色作文網涵卻絲毫不遜色于它。除了其中有名的酒樓,古玩齋等,最著名的莫過于每年端午到中元節期間,在前海大堤上開辦的荷光市場。它名為“荷花市場”,賣的卻不止荷花,還有古玩,小吃等等。叫人眼花繚亂,應接不睱。
它們的形狀或許有變化,不變的是它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揮之不去的鄉土人情。每一個胡同里都有幾段故事,幾家店鋪,幾戶人家,表現出其獨特之處,這樣的胡同縱橫在北京城中,便成了北京文化的載體,北京人情的寄托。
網友寫道:“京城漫步逛胡同,南北東西路路通。院落門樓形各異,古遺文化韻頗豐。百嘗歲月酸甜苦,化盡家常里短中。民俗人情留此處,趣聞掌故敘無窮。”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六
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是有豐富內容的。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關于北京胡同的。
導游詞。
希望你們喜歡哦。
以目前通用的什剎海西岸、后海,鼓樓等三輪車路線為主要參考。這里是北京市劃出的25個文化區中最大的一個,極有典型意義。
(
開場白。
)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胡同和參觀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鉆胡同,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游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識。
(導游員可利用適當的時間,向客人們總述或分段介紹下面的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蘊藏著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胡同”的知識。
(胡同一詞的由來)。
北京城內的胡同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胡同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胡同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胡同”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吞[集》中的“吞[”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說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內涵,然而二字都夾在“行”字之間,就暗示著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胡同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后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胡同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專家說,胡同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胡同。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胡同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
胡同一詞既然來源于蒙古語,那么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胡同”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胡同”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胡同”(《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胡同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現胡同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么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里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于內城。換句話說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后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里、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里、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胡同名稱)。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胡同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娘、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胡同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為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了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系的,只是沒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后,社會現象復雜造成的。總的來說,北京的這些胡同名稱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于生活。
(新城出現時,胡同無名稱)。
公元13世紀的1267~1285年,用20xx年的時間,在當時的遼、金舊城(今宣武區)東北方城外,建了一座新城,即現在北京市區的前身元大都城。《馬可波羅游記》的作者是親臨元大都城的意大利人。他的游記中說,大都城內街巷筆直,城門可以通過街道互相望見。大街的兩旁是房屋、商店。全城街巷規劃整齊,猶如一塊大棋盤……馬可波羅的記述應是較為客觀的。元大都的出現,不是改造的舊城,而是從零開始新建的,這樣便于實現人們的理想設計和建筑規劃。新城市出現之后,街巷、建筑完備了,為后來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礎,但是除大街主干道的名稱之外,其他一些小支干或胡同的名稱并未隨之而來,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的。
新城出現了,胡同建好了,但是人們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愜意,由于沒有胡同名稱,起碼串親訪友找起人來不方便,想告訴親友自己的住處,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著黃獸醫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馬杓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廠的那條胡同里”……久之,便出現了黃獸醫胡同、喇叭口胡同、馬杓胡同、菜廠胡同……胡同、街巷名稱不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會現象的反映,透過胡同名稱還可了解到當時的社會。
(社會變動舊地名不適應)。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胡同、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胡同、鐘樓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胡同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胡同16條,井兒胡同14條,花枝胡同11條,口袋胡同11條,箭桿胡同7條,堂子胡同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系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胡同、母豬胡同、燜葫蘆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這些不雅的胡同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愿強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并列的菊兒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圓恩寺、棉花胡同等9條胡同,“文化大革命”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采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復雜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胡同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于“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北京導游基礎》記載,當時北京有街巷2550條條;。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胡同、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胡同、鐘樓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胡同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胡同16條,井兒胡同14條,花枝胡同11條,口袋胡同11條,箭桿胡同7條,堂子胡同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系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胡同、母豬胡同、燜葫蘆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這些不雅的胡同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愿強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并列的菊兒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圓恩寺、棉花胡同等9條胡同,“文化大革命”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采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復雜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胡同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于“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北京導游基礎》記載,當時北京有街巷2550條條;。
1987年出版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區及近郊區有街巷3600條;。
1989年,張清常先生統計,在《再說胡同》一文中公布,說北京失去和郊區共有街巷6029條,其中胡同1320條。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城發展突飛猛進,市區擴大了,原先的市區僅以城墻為界(現在的二環路),如今的4個城區比原來大了約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區多稱“里”,這是中國先秦時就用的居民點的稱謂,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內又加用“條”。可見,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稱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在研究它的專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許多專著問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談》、《北京街巷地名趣談》、《北京街巷胡同漫談》、《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對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組成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單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獨特格局和等級。
(城市的平面結構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據文字記載,至遲漢代已趨于完善,唐宋時期廣為流行,不過北京的標準四合院卻是始于12世紀的元大都時期。按《北京導游基礎》介紹,新建的城市之內按設計規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貴戚、功臣、貲高(富戶)、居職(官員)的等級分配土地。百姓們須等“人物”們把好地占畢之后,方可“作室”。當時規定以8畝地為一份,全城規劃出50大塊,為居住區的50坊。每大塊內分若干小塊,作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為多,所以派生出來的胡同都是東西走向的。小街與小街之間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從北朝南,街門開在全宅院的東南角。幾進院落之后,在另一條小街的路南,即為本宅的后門。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為正門,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內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體形式和格局,等一會兒參觀時再介紹。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樂窩)。
四合院封閉性強,關起街門便與外世隔絕,極適合一個家庭生活。院內的房室結構與庭院空間相結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內,卻有空間擴大的感覺,而且在設計上符合“前堂后寢”的禮制。四合院內的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別,極適合一個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等級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遠近適宜非常方便。庭院內多植樹木、花卉、葡萄架、藤蘿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賞心悅目。這種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時代,對家族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咱們的旅游車就要到北海后門了。下汽車之后,換乘人力三輪車,在串胡同、看景觀、參觀四合院的過程中,大家可充分體會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門為串胡同的起點)。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現在走的三條相連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橋胡同、龍頭井街和柳蔭街。這幾條胡同中蘊藏著北京歷史的豐富內涵。
820xx年前的元大都時期,現在的前海和后海是連在一起的牛角灣形的大水域,稱積水潭,是南方來船的水運碼頭。在前后海之間,有一條弧形的月牙河相聯。水域圍成的丘陵地帶景致頗佳,逐漸建筑增多形成風景區。月牙河上有月橋、板橋、清水橋,俗稱三座橋。后來水域縮小,月河不見,形成街巷,就是我們剛才走過的三座橋胡同。
與三座橋胡同相連接的弧形斜街叫龍頭井街。據說原來街內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中之水卻一直很旺。有人見井中有龍頭晃動。消息傳開,街南的原來香火不盛的古廟,改祀龍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來,人頭井也改叫龍頭井。有人問井中真有龍頭嗎?有!只不過不是活動的龍頭,而是廟殿頂上的鴟吻倒映在水里,隨著水紋的波動,形成龍頭而已。古廟現已無存,據說街口的古槐就是當初古剎的遺物。
與龍頭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蔭街。這條街名是新中國建國之后才出現的。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風景優美,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在這里營建居室別墅。有的雖然現已無存,但文獻中的記載頗為詳細。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七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余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并反映出社會風情。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于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雖然看起包羅萬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廠胡同、團結湖、海濱胡同)、山川日月(圖樣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張自忠路、賈家胡同)、市場商品(菜市口胡同、銀碗胡同)、工廠作坊(打磨廠、油漆作胡同)、花草魚蟲(花枝胡同、草園胡同、金魚胡同、養蜂夾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兒胡同、大星胡同、空廠)、雞鴨魚肉(雞爪胡同、鴨子店、鮮魚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著眼花緣亂,但如果認真分析,還是有其自個兒內在的規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梁、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胡同、街巷的名稱,其中許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后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6、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愿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么“喜”啊、“福”啊、“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機構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場貿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9、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業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后撫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后商業經濟發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后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后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時制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后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八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胡同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歡迎閱讀借鑒。
以目前通用的什剎海西岸、后海,鼓樓等三輪車路線為主要參考。這里是北京市劃出的25個文化區中最大的一個,極有典型意義。
(
開場白。
)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胡同和參觀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鉆胡同,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游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識。
(導游員可利用適當的時間,向客人們總述或分段介紹下面的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蘊藏著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胡同”的知識。
北京城內的胡同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胡同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胡同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胡同”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說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內涵,然而二字都夾在“行”字之間,就暗示著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胡同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后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胡同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專家說,胡同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胡同。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胡同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
胡同一詞既然來源于蒙古語,那么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胡同”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胡同”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胡同”(《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胡同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現胡同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么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里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于內城。換句話說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后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里、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里、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胡同名稱)。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胡同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娘、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胡同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為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了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系的,只是沒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后,社會現象復雜造成的。總的來說,北京的這些胡同名稱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于生活。
···。
(新城出現時,胡同無名稱)。
(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稱)。
新城出現了,胡同建好了,但是人們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愜意,由于沒有胡同名稱,起碼串親訪友找起人來不方便,想告訴親友自己的住處,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著黃獸醫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馬杓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廠的那條胡同里”……久之,便出現了黃獸醫胡同、喇叭口胡同、馬杓胡同、菜廠胡同……胡同、街巷名稱不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會現象的反映,透過胡同名稱還可了解到當時的社會。
(胡同名稱反映當時社會現象)。
通過地名可知道許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舉個例子,大家可從中得到啟發,如可以斷定北京城內有許多佛教信徒,因為城內不僅廟宇多,而且以廟宇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處,如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前、后巷等;北京城當時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沒有大工業,只有服務于人們生活的手工業作坊,如砂鍋劉胡同、沈篦子胡同、麻線胡同、笤帚胡同等都是為人們制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講究吃,以食品為胡同名稱就是見證,有麻花胡同、面茶胡同、熟肉胡同、炒豆胡同等;封建社會的人對帽子很重視,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紗帽胡同、紗帽翅胡同等;封建社會的衙署警衛駐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廳胡同、總鋪胡同、察院胡同、按院胡同等;還有一些沒有產品,只提供服務的城市行業,也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業的魏染胡同、以騸馬閹豬為業的騸馬張胡同、管接生的石老娘胡同、管殯葬的棺材胡同、火匣子胡同、杠房胡同等……由此可見,胡同名稱,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
(社會變動舊地名不適應)。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胡同、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胡同、鐘樓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胡同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胡同16條,井兒胡同14條,花枝胡同11條,口袋胡同11條,箭桿胡同7條,堂子胡同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系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胡同、母豬胡同、燜葫蘆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這些不雅的胡同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愿強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并列的菊兒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圓恩寺、棉花胡同等9條胡同,“文化大革命”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采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復雜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胡同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于“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北京導游基礎》記載,當時北京有街巷2550條條;。
1987年出版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區及近郊區有街巷3600條;。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城發展突飛猛進,市區擴大了,原先的市區僅以城墻為界(現在的二環路),如今的4個城區比原來大了約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區多稱“里”,這是中國先秦時就用的居民點的稱謂,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內又加用“條”。可見,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稱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在研究它的專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許多專著問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談》、《北京街巷地名趣談》、《北京街巷胡同漫談》、《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對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組成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單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獨特格局和等級。
(城市的平面結構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據文字記載,至遲漢代已趨于完善,唐宋時期廣為流行,不過北京的標準四合院卻是始于12世紀的元大都時期。按《北京導游基礎》介紹,新建的城市之內按設計規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貴戚、功臣、貲高(富戶)、居職(官員)的等級分配土地。百姓們須等“人物”們把好地占畢之后,方可“作室”。當時規定以8畝地為一份,全城規劃出50大塊,為居住區的50坊。每大塊內分若干小塊,作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為多,所以派生出來的胡同都是東西走向的。小街與小街之間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從北朝南,街門開在全宅院的東南角。幾進院落之后,在另一條小街的路南,即為本宅的后門。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為正門,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內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體形式和格局,等一會兒參觀時再介紹。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樂窩)。
四合院封閉性強,關起街門便與外世隔絕,極適合一個家庭生活。院內的房室結構與庭院空間相結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內,卻有空間擴大的感覺,而且在設計上符合“前堂后寢”的禮制。四合院內的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別,極適合一個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等級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遠近適宜非常方便。庭院內多植樹木、花卉、葡萄架、藤蘿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賞心悅目。這種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時代,對家族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咱們的旅游車就要到北海后門了。下汽車之后,換乘人力三輪車,在串胡同、看景觀、參觀四合院的過程中,大家可充分體會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門為串胡同的起點)。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現在走的三條相連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橋胡同、龍頭井街和柳蔭街。這幾條胡同中蘊藏著北京歷史的豐富內涵。
820xx年前的元大都時期,現在的前海和后海是連在一起的牛角灣形的大水域,稱積水潭,是南方來船的水運碼頭。在前后海之間,有一條弧形的月牙河相聯。水域圍成的丘陵地帶景致頗佳,逐漸建筑增多形成風景區。月牙河上有月橋、板橋、清水橋,俗稱三座橋。后來水域縮小,月河不見,形成街巷,就是我們剛才走過的三座橋胡同。
與三座橋胡同相連接的弧形斜街叫龍頭井街。據說原來街內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中之水卻一直很旺。有人見井中有龍頭晃動。消息傳開,街南的原來香火不盛的古廟,改祀龍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來,人頭井也改叫龍頭井。有人問井中真有龍頭嗎?有!只不過不是活動的龍頭,而是廟殿頂上的鴟吻倒映在水里,隨著水紋的波動,形成龍頭而已。古廟現已無存,據說街口的古槐就是當初古剎的遺物。
與龍頭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蔭街。這條街名是新中國建國之后才出現的。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風景優美,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在這里營建居室別墅。有的雖然現已無存,但文獻中的記載頗為詳細。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歡迎你們參加胡同游。我叫,您也可以叫我grace.我從小就生長在胡同。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這里,如果您有問題,我將盡力給您滿意的回答,使您的胡同之行愉快而難忘。
首先,我將從“胡同”一詞說起。專家認為,“胡同”這個詞來源于蒙古語,意思是“井”。古時候人們生活和聚集在井的周圍,所以“胡同”一詞的本意應是“人們生活聚集的地方”。另外一個解釋是,在元朝時(公元13世紀),居民區被分割成幾個區域,區域間設過道以便于居民來往。這些過道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隔離防火。在蒙古語中,這種過道稱作胡同。不管它確切意思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胡同在北京第一次出現是在元朝。
在13世紀初,北方的一個蒙古部落日益強大。在部落首領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他們占領了金朝國都-北京。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立北京為國都。不幸的是在戰爭中城市被徹底毀壞了,因此不得不重新修建。古時候,建筑和道路需要建成對稱型,因此他們必須找一個中心,根據中心修建城市,整個城市的設計如同一個棋盤。大約要建50多個住宅區,住宅區之間由道路和胡同連接。在當時,大道、街道、胡同都有明確的概念。37米寬為大道,街道寬為18米,胡同為9米寬。
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多數胡同是明清兩代產物,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出北京有多少胡同。但有一點很清楚,如果將各個胡同連接起來,總長度超過著名的萬里長城。說的更清楚些,相當于從西雅圖修一條高速路直達波士頓,這可是橫穿美國大陸啊!今天您可以發現不同形狀、長度和方向的胡同。最短的胡同只有10米長,最窄的胡同僅40厘米寬,也就是說象我這樣的身材需要側身走才能穿過胡同,還有些胡同有20多個彎。
隨著人口的增長,一些老胡同被拔地而起的高樓取代。今天,我很高興帶大家去保護完好的胡同參觀,相信這會使您對典型的中國居民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好吧,出發!
當我們進入胡同時,您也許發現幾乎所有的墻和磚都是灰色的。其實,在這些墻的后面就是居民的家,我們稱其為“四合院”。也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圍墻圍著四間屋子,每間屋子的門朝著院子中間。過去,一個四合院只屬于一個家庭,而現在隨著人口的增長,大多數四合院住四至十戶人家。
讓我們看看門口中,幾乎每個門口都有一條橫木,您們還記得我們在故宮和頤和園也看到同樣的橫木嗎?它的作用是驅邪避難。民間傳說小鬼很矮,他們無法跳過高的臺階,所以設此橫木。
這兩塊靠著橫木的石頭叫門枕,它對大門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樣,它也有裝飾的作用。這兩個象鼓一樣的石頭叫抱鼓石,在它的頂部有一只獅子,在前面刻有左右兩只嘴含銅錢的蝙蝠。在中國,人們非常喜歡蝙蝠,因為它的發音與福氣的福相同,用它來作裝飾可以給你帶來好運。一些門枕是長方形的,它們是在抱鼓石之后出現的。它們是近120xx年的產物,一般出現在中小型四合院門口,一般以花和神裝飾。
過去,交通不象現在這樣發達,街頭小販在胡同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們往來于胡同間,販賣各種貨品或提供各種服務。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叫賣聲中辨別他們要賣什么或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他們賣的食品主要是煎餅、小米粥、油炸果、油條和一些蔬菜。理發師則不需要吆喝,他只需要拿著理發工具做好本職工作即可。但是在現在,這里已是現代化生活氛圍,已經很難聽到老北京那清脆的叫賣聲了。
那邊坐著一群人,你們知道他們正在做什么呢?他們在修新長城呢!他們使用的是最新的磚——麻將牌。它是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特別在退休的老年人中倍受青睞。
您也許想問,為什么一些老年人系著紅箍?他們居委會志愿者,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義務。如果您認為他們年紀太大而不能勝任治安員工作,那您就錯了。因為有了這些可愛的老人,這一地區才會有和平而安全的環境。
胡同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孩子們在一起長大,如同一家人一樣。因此,我國政府打算保護這一地區,沒有政府批準,不得在這一地區拆蓋高樓,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這份寶貴遺產。
時間真快!我們就要結束今天的旅行了。您一定了解到許多我們傳統生活方式和房屋情況,我希望您不僅大飽眼福,而且更了解胡同文化和這里的人們。如果有一天您再次來訪,我將邀請您來我家做客。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盡情享受余下的中國之旅!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胡同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從北京最早的胡同煙袋斜街開始,卻全然沒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舊的凸凹不平且積滿泥水的青石板證明著它的歷史,兩邊的房屋則絲毫看不出歲月的滄桑。房屋雖極力想保持古樸的風格,但看起來格外別扭。家住與店鋪混雜著,內衣毫無遮掩地晾在街邊,嗡嗡的蒼蠅肆無忌憚地戲虐著墻角的垃圾。
穿過了煙袋斜街進入胡同區,才慢慢地找回了一點感覺。午后的陽光照在胡同里幾棵稀疏的楊樹上,又從葉隙間漏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鳥兒、蟬兒似乎也不忍打破這份寧靜,默默地不做聲。遠離鬧市的胡同,有種清幽,仿佛隔市般。沒有地圖,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氣兒”,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這樣,才令胡同之旅驚喜不斷,充滿趣味。比方說,拐兩個彎兒,碰到了鐘鼓樓,再走一段,搖曳風騷的柳陰后竟是恭親王府,也就是大貪官和砷家的后花園。還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竟是濤貝勒爺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學習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大概別有洞天。這所學校,將古典與現代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七拐八拐,撞到梅蘭芳先生的故居。這是個標準的四合院,是有錢人家才住得起的寬敞房子。而今在電視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幾家合住,很少有獨門獨院了。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一部凝固的歷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縮影,就這樣一點點地被高樓大廈蠶食著。許多人總在呼吁、吶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給后代”,這想法固然好,可對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來說,為了保留胡同而擠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現在的胡同,有的真已經殘破不堪,僅有那些刻意保護的文物還比較漂亮,其他的只剩門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盤和參天的古樹記錄著胡同夕日的繁華。而這一切,是必然要被現代化的東西所替代的,因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
最新北京胡同初二(精選19篇)篇十九
以目前通用的什剎海西岸、后海,鼓樓等三輪車路線為主要參考。這里是北京市劃出的25個文化區中最大的一個,極有典型意義。
(開場白)。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胡同和參觀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鉆胡同,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游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識。
(導游員可利用適當的時間,向客人們總述或分段介紹下面的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蘊藏著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胡同”的知識。
(胡同一詞的由來)。
北京城內的胡同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胡同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胡同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胡同”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說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內涵,然而二字都夾在“行”字之間,就暗示著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胡同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后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胡同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專家說,胡同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胡同。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胡同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
(胡同一詞何時出現)。
胡同一詞既然來源于蒙古語,那么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胡同”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胡同”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胡同”(《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胡同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現胡同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么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里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于內城。換句話說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后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里、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里、清泉巷等。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胡同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娘、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胡同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為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了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系的,只是沒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后,社會現象復雜造成的。總的來說,北京的這些胡同名稱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于生活。
···。
(新城出現時,胡同無名稱)。
(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稱)。
新城出現了,胡同建好了,但是人們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愜意,由于沒有胡同名稱,起碼串親訪友找起人來不方便,想告訴親友自己的住處,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著黃獸醫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馬杓的那條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廠的那條胡同里”……久之,便出現了黃獸醫胡同、喇叭口胡同、馬杓胡同、菜廠胡同……胡同、街巷名稱不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會現象的反映,透過胡同名稱還可了解到當時的社會。
(胡同名稱反映當時社會現象)。
通過地名可知道許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舉個例子,大家可從中得到啟發,如可以斷定北京城內有許多佛教信徒,因為城內不僅廟宇多,而且以廟宇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處,如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前、后巷等;北京城當時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沒有大工業,只有服務于人們生活的手工業作坊,如砂鍋劉胡同、沈篦子胡同、麻線胡同、笤帚胡同等都是為人們制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講究吃,以食品為胡同名稱就是見證,有麻花胡同、面茶胡同、熟肉胡同、炒豆胡同等;封建社會的人對帽子很重視,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紗帽胡同、紗帽翅胡同等;封建社會的衙署警衛駐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廳胡同、總鋪胡同、察院胡同、按院胡同等;還有一些沒有產品,只提供服務的城市行業,也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業的魏染胡同、以騸馬閹豬為業的騸馬張胡同、管接生的石老娘胡同、管殯葬的棺材胡同、火匣子胡同、杠房胡同等……由此可見,胡同名稱,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
(社會變動舊地名不適應)。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胡同、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胡同、鐘樓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胡同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胡同16條,井兒胡同14條,花枝胡同11條,口袋胡同11條,箭桿胡同7條,堂子胡同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系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胡同、母豬胡同、燜葫蘆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這些不雅的胡同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愿強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并列的菊兒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圓恩寺、棉花胡同等9條胡同,““””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采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復雜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胡同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于“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北京導游基礎》記載,當時北京有街巷2550條條;。
1987年出版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區及近郊區有街巷3600條;。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城發展突飛猛進,市區擴大了,原先的市區僅以城墻為界(現在的二環路),如今的4個城區比原來大了約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區多稱“里”,這是中國先秦時就用的居民點的稱謂,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內又加用“條”。可見,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稱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在研究它的專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許多專著問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談》、《北京街巷地名趣談》、《北京街巷胡同漫談》、《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對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組成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單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獨特格局和等級。
(城市的平面結構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據文字記載,至遲漢代已趨于完善,唐宋時期廣為流行,不過北京的標準四合院卻是始于12世紀的元大都時期。按《北京導游基礎》介紹,新建的城市之內按設計規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貴戚、功臣、貲高(富戶)、居職(官員)的等級分配土地。百姓們須等“人物”們把好地占畢之后,方可“作室”。當時規定以8畝地為一份,全城規劃出50大塊,為居住區的50坊。每大塊內分若干小塊,作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為多,所以派生出來的胡同都是東西走向的。小街與小街之間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從北朝南,街門開在全宅院的東南角。幾進院落之后,在另一條小街的路南,即為本宅的后門。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為正門,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內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體形式和格局,等一會兒參觀時再介紹。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樂窩)。
四合院封閉性強,關起街門便與外世隔絕,極適合一個家庭生活。院內的房室結構與庭院空間相結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內,卻有空間擴大的感覺,而且在設計上符合“前堂后寢”的禮制。四合院內的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別,極適合一個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等級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遠近適宜非常方便。庭院內多植樹木、花卉、葡萄架、藤蘿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賞心悅目。這種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時代,對家族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咱們的旅游車就要到北海后門了。下汽車之后,換乘人力三輪車,在串胡同、看景觀、參觀四合院的過程中,大家可充分體會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門為串胡同的起點)。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現在走的三條相連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橋胡同、龍頭井街和柳蔭街。這幾條胡同中蘊藏著北京歷史的豐富內涵。
800年前的元大都時期,現在的前海和后海是連在一起的牛角灣形的大水域,稱積水潭,是南方來船的水運碼頭。在前后海之間,有一條弧形的月牙河相聯。水域圍成的丘陵地帶景致頗佳,逐漸建筑增多形成風景區。月牙河上有月橋、板橋、清水橋,俗稱三座橋。后來水域縮小,月河不見,形成街巷,就是我們剛才走過的三座橋胡同。
與三座橋胡同相連接的弧形斜街叫龍頭井街。據說原來街內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中之水卻一直很旺。有人見井中有龍頭晃動。消息傳開,街南的原來香火不盛的古廟,改祀龍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來,人頭井也改叫龍頭井。有人問井中真有龍頭嗎?有!只不過不是活動的龍頭,而是廟殿頂上的鴟吻倒映在水里,隨著水紋的波動,形成龍頭而已。古廟現已無存,據說街口的古槐就是當初古剎的遺物。
與龍頭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蔭街。這條街名是新中國建國之后才出現的。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風景優美,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在這里營建居室別墅。有的雖然現已無存,但文獻中的記載頗為詳細。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歡迎你們參加胡同游。我叫xx,您也可以叫我grace.我從小就生長在胡同。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這里,如果您有問題,我將盡力給您滿意的回答,使您的胡同之行愉快而難忘。
首先,我將從“胡同”一詞說起。專家認為,“胡同”這個詞來源于蒙古語,意思是“井”。古時候人們生活和聚集在井的周圍,所以“胡同”一詞的本意應是“人們生活聚集的地方”。另外一個解釋是,在元朝時(公元13世紀),居民區被分割成幾個區域,區域間設過道以便于居民來往。這些過道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隔離防火。在蒙古語中,這種過道稱作胡同。不管它確切意思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胡同在北京第一次出現是在元朝。
在13世紀初,北方的一個蒙古部落日益強大。在部落首領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他們占領了金朝國都-北京。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立北京為國都。不幸的是在戰爭中城市被徹底毀壞了,因此不得不重新修建。古時候,建筑和道路需要建成對稱型,因此他們必須找一個中心,根據中心修建城市,整個城市的設計如同一個棋盤。大約要建50多個住宅區,住宅區之間由道路和胡同連接。在當時,大道、街道、胡同都有明確的概念。37米寬為大道,街道寬為18米,胡同為9米寬。
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多數胡同是明清兩代產物,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出北京有多少胡同。但有一點很清楚,如果將各個胡同連接起來,總長度超過著名的萬里長城。說的更清楚些,相當于從西雅圖修一條高速路直達波士頓,這可是橫穿美國大陸啊!今天您可以發現不同形狀、長度和方向的胡同。最短的胡同只有10米長,最窄的胡同僅40厘米寬,也就是說象我這樣的身材需要側身走才能穿過胡同,還有些胡同有20多個彎。
隨著人口的增長,一些老胡同被拔地而起的高樓取代。今天,我很高興帶大家去保護完好的胡同參觀,相信這會使您對典型的中國居民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好吧,出發!
當我們進入胡同時,您也許發現幾乎所有的墻和磚都是灰色的。其實,在這些墻的后面就是居民的家,我們稱其為“四合院”。也就是一個長方形的圍墻圍著四間屋子,每間屋子的門朝著院子中間。過去,一個四合院只屬于一個家庭,而現在隨著人口的增長,大多數四合院住四至十戶人家。
讓我們看看門口中,幾乎每個門口都有一條橫木,您們還記得我們在故宮和頤和園也看到同樣的橫木嗎?它的作用是驅邪避難。民間傳說小鬼很矮,他們無法跳過高的臺階,所以設此橫木。
這兩塊靠著橫木的石頭叫門枕,它對大門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樣,它也有裝飾的作用。這兩個象鼓一樣的石頭叫抱鼓石,在它的頂部有一只獅子,在前面刻有左右兩只嘴含銅錢的蝙蝠。在中國,人們非常喜歡蝙蝠,因為它的發音與福氣的福相同,用它來作裝飾可以給你帶來好運。一些門枕是長方形的,它們是在抱鼓石之后出現的。它們是近100年的產物,一般出現在中小型四合院門口,一般以花和神裝飾。
過去,交通不象現在這樣發達,街頭小販在胡同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們往來于胡同間,販賣各種貨品或提供各種服務。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叫賣聲中辨別他們要賣什么或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他們賣的食品主要是煎餅、小米粥、油炸果、油條和一些蔬菜。理發師則不需要吆喝,他只需要拿著理發工具做好本職工作即可。但是在現在,這里已是現代化生活氛圍,已經很難聽到老北京那清脆的叫賣聲了。
那邊坐著一群人,你們知道他們正在做什么呢?他們在修新長城呢!他們使用的是最新的磚——麻將牌。它是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特別在退休的老年人中倍受青睞。
您也許想問,為什么一些老年人系著紅箍?他們居委會志愿者,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義務。如果您認為他們年紀太大而不能勝任治安員工作,那您就錯了。因為有了這些可愛的老人,這一地區才會有和平而安全的環境。
胡同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孩子們在一起長大,如同一家人一樣。因此,我國政府打算保護這一地區,沒有政府批準,不得在這一地區拆蓋高樓,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這份寶貴遺產。
時間真快!我們就要結束今天的旅行了。您一定了解到許多我們傳統生活方式和房屋情況,我希望您不僅大飽眼福,而且更了解胡同文化和這里的人們。如果有一天您再次來訪,我將邀請您來我家做客。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盡情享受余下的中國之旅!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胡同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從北京最早的胡同煙袋斜街開始,卻全然沒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舊的凸凹不平且積滿泥水的青石板證明著它的歷史,兩邊的房屋則絲毫看不出歲月的滄桑。房屋雖極力想保持古樸的風格,但看起來格外別扭。家住與店鋪混雜著,內衣毫無遮掩地晾在街邊,嗡嗡的蒼蠅肆無忌憚地戲虐著墻角的垃圾。
穿過了煙袋斜街進入胡同區,才慢慢地找回了一點感覺。午后的陽光照在胡同里幾棵稀疏的楊樹上,又從葉隙間漏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鳥兒、蟬兒似乎也不忍打破這份寧靜,默默地不做聲。遠離鬧市的胡同,有種清幽,仿佛隔市般。沒有地圖,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氣兒”,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這樣,才令胡同之旅驚喜不斷,充滿趣味。比方說,拐兩個彎兒,碰到了鐘鼓樓,再走一段,搖曳風騷的柳陰后竟是恭親王府,也就是大貪官和砷家的后花園。還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竟是濤貝勒爺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學習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大概別有洞天。這所學校,將古典與現代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七拐八拐,撞到梅蘭芳先生的故居。這是個標準的四合院,是有錢人家才住得起的寬敞房子。而今在電視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幾家合住,很少有獨門獨院了。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一部凝固的歷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縮影,就這樣一點點地被高樓大廈蠶食著。許多人總在呼吁、吶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給后代”,這想法固然好,可對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來說,為了保留胡同而擠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現在的胡同,有的真已經殘破不堪,僅有那些刻意保護的文物還比較漂亮,其他的只剩門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盤和參天的古樹記錄著胡同夕日的繁華。而這一切,是必然要被現代化的東西所替代的,因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