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時間安排所要開展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它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閱讀教學計劃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教育教學策略。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一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1云物:指天空的云霞。趙嘏《長安秋望》詩:“云霧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p>
2瓊田:形容湖面瑩潔,有如玉田。舊題東方朔《十洲記》:“東海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
3驂鸞:指仙人騎著鸞鳥在天空遨游。江淹《別賦》:“駕鶴上漢,驂鸞騰天?!?/p>
4“人在”句:典出《后漢書·郭太傳》:“林宗(郭太)惟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p>
本篇通過描寫晝晴夜朗的日子里西湖上空(天容)和湖面(水色)之美,創造出一個瑩澈高迥的神仙般境界。上片寫日麗天青的晝景:紅輪高照,云物俱鮮,暖氣融融,鷗鷺閑眠,這時最宜于在湖上以閑暇的心態聆聽音樂。下片寫風清月白的夜景:天空,明月皎皎,瑩澈無邊;湖面,銀波閃閃,宛如萬頃瓊田。月光把天空和湖面粘合成為一體,使人實在難以分辨何處是天,何處是湖。此時如果在湖面泛舟,會使人覺得是在天上行駛,自認為已經進入仙境,不再羨慕那些驂鸞駕鶴的神仙了。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知識,積累一定數量的有關“愁”的詞。
2、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積累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會在寫作中發揮想象、創造意境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反復誦讀,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2.難點:理解詞中“愁”之外獨特、開闊的情感空間,以及歐陽修積極的`人生追求。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s。官館閣??保蛑毖哉撌沦H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六“一”: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讀詩詞。
采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三、【注釋】。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劃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這里形容水面光滑。
漣漪:水的波紋。
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四、翻譯理解。
譯: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上闋中,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景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三
這篇作品描繪穎州西湖波平十頃、蓮芰香清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詞即景抒情,詞風清疏峻潔,意境清淡平和,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晚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花塢蘋汀”。晚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花池里的'花,長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笆暡ㄆ健保菤W陽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晚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败帣憶錾?,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這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西湖好”的景色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作者這篇作品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四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矗淮瑑后@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五
其一。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
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
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其二。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
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間,水闊風高揚管弦。
其三。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
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其四。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其五。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
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
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其六。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其七。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
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
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其十。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
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
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翻譯】。
其一。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矗潜淮瑑后@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其二。
春光深濃,雨過天晴,西湖景色更顯美好。百花百草爭奇斗艷,蝴蝶蜜蜂紛飛喧鬧,晴朗的陽光照耀花兒暖熱得像要燃燒一樣。
木蘭做的船槳劃著畫舸悠然離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輝返照湖上碧波,水面遼闊,風高氣爽,船上的人悠揚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風光真好,乘畫船載著酒肴在湖中游賞,急促繁喧的樂聲中,不停地傳著酒杯。風平浪靜,緩緩前進的船中安睡著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視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動,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無物。仰視藍天,俯視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個世界。
其四。
百花過后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凋殘的落紅,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亂飛舞,迷迷蒙蒙,垂柳輕拂著欄桿,整日里暖風融融。
喧鬧的笙歌散盡,游人離去,我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什么人能理解欣賞西湖風光的美好,西湖無時無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馳的馬車互相追逐,用玉杯飲酒作樂于花團錦簇間。
誰知道在閑來倚憑欄桿的地方,遠遠望去,芳草莽莽,斜暉脈脈。水面悠遠,煙霧微茫,在那湖岸邊上白鷺一點天上飛。
其六。
清明上巳節,西湖風光都很好,滿眼是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道旁從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游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其七。
西湖風光真是好,荷花開后清香繚繞,劃著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游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著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里,船兒載著醉倒的游客歸去。
其八。
西湖風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麗新鮮。鷗鳥白鷺安穩地睡眠,它們早就聽慣了管弦。
那風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誰還會羨慕乘鸞飛升成仙,這時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時,在天邊夕陽和殘霞的斜照下,西湖風格尤其好。花塢蘋汀,十頃湖面水波平靜,野草叢生的湖岸邊一艘無人小船橫向湖心。
月亮掛在天的西南邊,上邊浮云消散,倚靠在欄桿邊涼意頓生。湖上的蓮花傳來一陣陣清新的香氣,水面涼風吹到臉上驚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為喜愛西湖的風光美妙,所以到這里任最高地方長官,可富貴就像浮云一樣地過去了,不知不覺地已經過了二十個春天。
這次歸來,就像離家千年才化鶴歸來的仙人丁令威,無論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過去所未見。有誰還能認得當年的舊主人——曾任當地長官的我??!
【拓展延伸】。
歐陽修這一生,很受傷。轟動一時的兩次緋聞案件,曾將歐陽修置于極為尷尬的境地,推向人生的最低谷。
第一件,是歐陽修與其“外甥女”的是是非非。
這個“外甥女”,其實也不是他的親外甥女。歐陽修的妹妹嫁給一個叫張龜正的人,張龜正有個女兒,是前妻所生。張龜正死后,歐陽修的妹妹帶著小女孩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過一段時間。
這個小女孩長大后,嫁給歐陽修的堂侄,和堂侄家的仆人私通,*情暴露后,案件在開封府審理。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張氏突然說自己未嫁時曾和歐陽修有私情。王《默記》說:“張懼罪,且圖自解免,其語皆引公未嫁時事,語多丑異?!币簿褪钦f當時張氏想減輕自己的罪行,在公堂上說了歐陽修的一些壞話,很難聽。
其實張氏這樣做,對她減輕罪行也并無幫助。但不管如何,在當時,這件事無異于引爆了一顆重磅炸彈,歐陽修被傳訊到開封府,開封府審理數月,也沒有頭緒,因為原告的訴訟不明確,被告的辯詞也無法驗證,只好將歐陽修放了,但這事被歐陽修的政敵錢勰知道后,他舉出歐陽修詩詞中的句子,順藤摸瓜,對號入座,弄得歐陽修極為狼狽。
這事越鬧越大,歐陽修的老對頭呂夷簡趁機打壓歐陽修,將他貶至滁州,當了“醉翁”。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起緋聞案件,也就沒有《醉翁亭記》的千古流傳了。
第二件,是歐陽修與其媳有染的所謂“故事”。
無論古今,打擊敵人的一個最陰險的手段,就是玷污他的私生活。民間傳說中,王安石、蘇軾,都曾對美麗的兒媳表示好感。把兒媳比作琵琶,自己想在上面“彈一曲”,兒媳也風流大膽開放,作詩回應:假如公公彈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個“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詩傳情的時候,兒子回來了,公公只好將寫在墻上或者桌上的詩倉促抹掉。
這樣荷爾蒙戰勝道德的故事,既能放在王安石身上,又能套在蘇軾身上,可見根本沒有什么可信度。
當時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彈劾,薛宗孺本來希望歐陽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幾句,為他開脫,歐陽修卻上書要求及時處理。薛宗孺大為光火,就造謠說歐陽修與其大兒媳吳春燕有染。由于薛宗孺與歐陽修的親戚關系,外人當然認為他的話可信度高,以為是“家丑”曝光,這種謠言的傳播速度當然是最快的。當時有位御史蔣之奇,本來,歐陽修對他有推薦之恩,但此人為了變法黨爭中的個人利益,逮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上書彈劾歐陽修有違人倫、道德敗壞。那時候有個很“文雅”的說法,叫“帷簿不修”。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并不亞于前一場緋聞案,但當時不滿二十歲的神宗皇帝很有主見,他是相信歐陽修的,親自過問此事,主持公道,將誣告歐陽修的蔣之奇貶為監道州酒稅。
這兩件“緋聞案”對歐陽修的打擊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請求辭職,但未被允許。這之后,不過幾年時間,歐陽修就去世了。
回過頭來看,對于公眾人物來說,艷情緋聞的確有一定殺傷力,但為何能一下子將歐陽修擊垮呢?這與他平時的風流不羈有關。歐陽修平時喜歡與妓*玩樂,他曾發明一種傳花喝酒的游戲,就是讓一位妓*拿一枝花,傳給酒宴上的客人,每傳到一位客人手中,這位客人就摘掉花上的一片葉子,誰摘光了這枝花的最后一片葉子,就罰誰喝酒。客人們玩得很高興,往往夜半盡興才歸。
有一人說:“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有一人說:“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輪到歐陽修,他卻說:“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边@文謅謅的酒令讓酒客們大惑不解,問他的這兩句詩與犯罪行為哪點沾邊,他笑著解釋說:“酒喝到這種程度,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呢?”
歐陽修不虛偽,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黑洞”,誰也無法避免,連“一代道宗”歐陽修,間或都有犯罪的想法,雖然,那只是剎那。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六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袄墙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叭悍歼^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绑细枭⒈M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笆加X”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詞的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睂懯覂染?,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在結句中“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整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而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平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整首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七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
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
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
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間。水闊風高飏管弦。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
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
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
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
水遠煙微。一點滄州白鷺飛。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
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
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
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
富貴浮云。仰俯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
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八
【內容】:
群芳過后西湖好,
狼藉殘紅,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詞主要寫戀情游宴,傷春怨別,表現出深婉而清麗的風格。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謝。
西湖:此指安徽穎州之西湖。
狼籍:散亂樣子。
春空:春意消失。
【賞析】:
這首詞別具一格,寫殘春而不傷春,反而寫了殘春景色之美,字面亦疏雋可喜。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九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賞析:
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甚愛潁州西湖風光?;蚪Y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寫下了十三首紀游寫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語》作為組詞的序言。本篇是組詞中的一首。它寫湖面飲酒賞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別有天地。本詞描寫了暮春西湖迷離的美,語言清麗,風格空靈淡遠,全詞充溢著悠然閑怡之趣。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縣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簾櫳]窗簾。櫳,窗欞。
[蒙蒙]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去]離開,離去。
[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
采桑子歐陽修中心思想: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組詞《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詞寫暮春依欄觀湖游興之感,描寫了潁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的風姿,詞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閑適之情。上片寫暮春之景,下片言眾人歸去之靜。
全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詞以細雨雙燕狀寂寥之況,于落寞中尚有空虛之感,文字疏雋,感情含蓄。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一
此詞描繪穎州西湖波平十頃、蓮芰香清的美景,表達了詞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詞即景抒情,詞風清疏峻潔,意境清淡平和,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花塢蘋汀”。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花池里的花,長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笆暡ㄆ健?,正是歐陽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耙鞍稛o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败帣憶錾?,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這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薄八骘L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然后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移動,云也移動,似乎人和船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案┭隽暨B”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而自己行舟兩層天空之間。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二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上巳節,西湖風光都很好,滿眼是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道旁從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游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這組詞是歐陽修晚年退居安徽潁州西湖時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于文字也”《思潁詩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終于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從43歲至潁州到65歲歸潁定居,歐陽修在潁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對潁州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結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充分領略了潁州的山水風光,把西湖風物之美和對西湖的喜愛之情訴諸筆端,寫下了紀游寫景的組詞《采桑子十首》。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后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身世之慨,讀來沉郁頓挫,蕩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后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霸掳罪L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征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十年以后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速可驚”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于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這里,詞人久經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于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后的景況,也是抒發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郁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采桑子歐陽修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三
8.答案: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9.答案: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二:
8.這首詞上片出現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4分)。
9.首詞下片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