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一
3. 社會多棱鏡
4. 虛擬萬花筒
×月×日 星期× 陰
玉帝的靠山倒了
今天,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夢。
我夢見我到了天宮。當時,玉帝正閑來無事,便招來千里眼。他抬抬下巴說:“去看看那些凡夫俗子們生活得如何。”千里眼領命出宮。
眾神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對,門都沒有。”眾神狂叫。
“報……,大事不好。”千里眼跌跌撞撞地跑進殿里來。
玉帝的笑容頓時凝固了,他厲聲喝道:“怎么了!快說!”
千里眼斷斷續續地說:“他們竟然……竟然撕毀您的神像,說什么‘不靠天,不靠神,靠自己’的謬論。”說完,他望了望玉帝,等待決斷。
手下的一個侍衛小聲說:“我們也有手,為何靠別人養活……”
這真是荒誕而可笑的一幕。不過夢醒后,我覺得它也值得細細回味。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二
寫事要求清楚、具體。一件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把這六個方面寫清楚了,才能讓讀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時,還要寓理于事,即透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小學生的繼續文不感人,平淡乏味,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記事的記敘文可分兩種:寫事和寫活動。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之后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個性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必須要寫具體。
(二)怎樣寫活動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過程的。搞什么活動?為什么搞活動?則眼搞活動?活動的結果怎樣?都要寫清楚。寫活動也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開始、經過、結果寫出來。在整個活動當中,不是寫一個人,二是寫一群人;不是用一兩件事來寫人物,而是透過寫一個活動場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寫活動的記敘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必有活動的基本資料、主要過程和重要場面。把印象最深刻的資料作為重點,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記敘下來,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寫好群體活動,又要把個體代表寫進去;既要寫整個場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寫活動的文章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活動的經過,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寫“參觀”活動,就要用“觀一處,感一處”的方法。寫整個活動的過程,要用順敘法,即按活動的先后順序,把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的經過和結果依次寫出來。
二、怎樣寫人
寫人,是小學作文訓練的基本功之一。在記敘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關鍵是看題目如何要求。要求寫事的題目,文中的人要為事服務;要求寫人的題目,文中的事務必為人服務。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就是要透過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一種或多種品質。寫人的繼續文,敘事不要求完整;記事的記敘文,虛實要求完整,而且要貫穿文章始終。
(一)透過一件事來寫人
透過一件事來寫人,通常是表現人物的一種品質或性格的一個方面。為了刻畫人物,對所寫人物務必進行必要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但是,從以事寫人這個角度來說,最好是選取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點的事,并把這件事寫好。在寫事情的時候,要選取典型的事例。所謂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夠表現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質、完美情感的事。對小學生來說,選取典型事例,要著眼于小事,選取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好處的小事。這樣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卻蘊涵著深刻的好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中見大”。
(二)透過幾件事寫人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三
記得那是八十年代,我才上小學。
山里的孩子,沒見過世面,第一次跟媽媽一起進城。媽媽起的早,天還沒亮。把晚上的剩飯用雞蛋炒好了,才把我從睡夢中拉起來。給我收拾妥當,吃過飯,媽媽換了一件新衣,徒步到鄉鎮乘車,三公里山路,大半崎嶇不平,偶爾好走的地方我自己走,難走的地方媽媽便蹲下了身子,將我馱到鎮上。那時鎮上沒有巴士,只有柴油三輪車,等了好半天,突突突的聲音由遠而近,車來了,馬路的盡頭掉頭,熄火了!媽媽湊上前:“師傅,去梅城嗎?”“車滿了就走”師傅說。開車的師傅三十多歲,看上去遠不止:絡腮胡,頭發亂糟糟的都是疙瘩,黑里透紅的臉膛盡是滄桑。
說話的時候,又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的樣子,一根小扁擔挑著兩個編織袋,鼓鼓囊囊的。媽媽好像認識他,主動打起了招呼,“王叔,又到兒子家去吧?”“是的哦,家里種的菜吃不完,送到梅城去。”王叔笑呵呵的答。閑聊了一會,人總算齊了,我們上車了,師傅搖響了三輪車,一路上盡管我牢牢抓著車篷的柱子,盡力讓身體保持著平衡,還是止不住隨著車子的左右上下,顛的五臟六腑翻江倒海的難受。
城里果然熱鬧,還有好多層的樓房,偶爾還有汽車來往穿梭,許多行色匆匆的人們。不知道他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們先去新街,新街是梅城最熱鬧的地方。在那個十字路口,我看見了正在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制服,印著警察字樣的反光背心,大蓋帽,白手套,真的好有型,那一瞬間我的理想是:長大了也當警察。新街口有家百貨商場,叫做五交化,商場很大,有四五個售貨員,柜臺都是玻璃的,能清楚的看見里面整齊擺放著,中華,白玉牙膏,百雀羚,雅霜,還有鋼筆,硬面抄,專柜里,有寶石花,中山牌手表等等,反正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商場的天花板上掛著一種叫做電風扇的東西。呼呼的轉動著,在這里夏天好像沒那么可怕了。我第一次看到了描著眉毛的阿姨,還有穿西服的叔叔。媽媽扯了幾尺布,條紋的確良,藏青色華達尼,給我買了一雙白色球鞋,回力牌的。
四牌樓附近有一條小吃街,緊靠著梅城菜市場。說是小吃街,其實不過就是一條并不寬敞,也不是是很長的巷子。賣吃的更多而已,賣香蕉蘋果的`,賣麻花切糖的,賣燒餅的,炸油條臭豆腐的。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地上隨處可見剝離的香蕉皮,冰棍紙。還有小販丟棄的壞了的棗和梨!
媽媽說:“寶貝,想吃啥?”連問兩遍。媽媽的聲音淹沒在小販的吆喝聲里,在汽車的鳴笛聲里,在賣磁帶唱片的歌聲里。媽媽買了半斤花生糖,一串香蕉。
我拿著花生糖,走一路,吃一路。花生糖吃完了,媽媽說:“香蕉帶回家再吃,妹妹今天要從外婆家回來了”。我沒吭聲,心里不以為然。
我的眼睛一刻都沒有閑著,沒有具體目標,對這個陌生的環境中,所有的東西充滿好奇,媽媽在人潮里,牽我的手都隱隱出了汗,卻一刻也沒有放松。
中午,其實已經是下午了,只是我們還沒吃飯,媽媽帶我來到路邊的小飯館,接連好多家,簡易的廣告牌胡亂的矗立路邊,明晃晃的紅底白字寫著“快餐,菜飯一元”。炒好的菜裝在塑料盆里,有葷有素,供顧客挑選。看了幾家,終于在一家看起來相對干凈,飯菜相對新鮮的,坐下了。要了兩份,我吃過花生糖,只挑了幾片肉,就不吃了,媽媽把我吃剩下的都扒拉扒拉吃完了。
時間過的真快,太陽偏西了。想起回家還有幾公里山路,又擔心趕不上車。媽媽掏出來兩元錢付了帳。
拉起我的手:“快走,快走!”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四
小學生日記寫作指導
一、什么是日記
日記是個人一天中工作、學習、思想、見聞、事情、言語等的真實記錄。
二、日記內容
日記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可以是家里的事,學校的事,也可以是社會上的事),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某種事物的觀察日記(觀察的對象可以是植物,動物,景物,天氣等)。
二、寫日記應注意什么?
1、內容不必太長,把內容寫完整就可以了。
2、記錄內容要真實準確,是自己的真實感受。
3、選擇一件印象深刻、有意義的事來記錄。
4、日記一般采用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是我。
四、日記的格式:
第一行:x月x日星期x天氣x
第二行:題目(以你寫的`“事”為題)
第三行:正文,開頭空兩格,描述今天發生的真人真事
五、日記的特點。
日記和一般的文體不同,有自己的特點。概括起來,日記有五個特點:第一,日記的內容都是發生在當天的事情。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五
第一段:抒情開頭。(注意詞匯和修辭的運用。)
第二段:靜態描寫。(觀察有次序、一景一物一詞一修辭,還可以加入五 覺描寫。要是遇到具體的物,就要抓住特征來寫。)
第三段:動態描寫。(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寫出活動的場面。要有開始、發展、結局。)
第四段:抒情結尾+卒章顯志結尾。
古詩改寫
忌諱:將古詩的翻譯,隨意加入幾句話就完成!
第一段:開門見山(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或環境式開頭(抓住詩里相關景物,一景一物一詞一修辭進行渲染)。
第二段:根據詩的意境、內容,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寫和不同的狀物描寫進行寫人記事。
第三段:卒章顯志結尾。
編寫童話(給幾個詞語編故事)
注意:一定要將童話里的人物擬人化,要設置一定的故事情節,能表達一種感情或說明一個道理。
第一段:通常是環境描寫(抓住相關事物進行聯想,一景一物一詞一修辭,渲染氣氛,引出下文。)
第二段: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抓住童話里人物肖像描寫和動作描寫,將過程敘述完整。可分幾層,每層都是一個新的自然段。
第三段:抒情或蘊含哲理結尾。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六
日記是心靈的記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自我鞭策的警鐘,是人生道路的軌跡。著名作家周國平先生說:“毫無疑問,最純粹、在我看來也最重要的私人寫作是日記。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寫作都是從寫日記開始的。”確實,寫日記是一個與自己的靈魂會晤的過程,對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大有裨益。
怎樣記錄成長歷程中自己的故事,有效地進行日記的寫作呢?聽我講吧!
一、 了解日記體例,規范化地寫
寫日記,要掌握日記的基本格式。日記要標明時間(年、月、日、星期幾)和天氣情況,便于以后回憶當時的情境,體會當時的感受,一般寫在第一行的中間。日記的年份如果前面已記明,后面就可省略,但如果中間換了年份,就要標明。有的日記有標題。如果是一題多篇日記,總題目可寫在日期上面;如果是一題一篇,題目則寫在日期下面。接下來的正文格式同其他文章的要求一樣。
二、 熟悉日記類型,選擇性地寫
1. 備忘式日記。這類日記往往以十分簡略的文字,對日常事例作個記載、以備需要時查看。魯迅先生的日記大都是這種備忘式的日記。
2. 感想式日記。這類日記多是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或是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看法或評價。像《雷鋒日記》就是感想式日記。
3. 專題式日記。這類日記專門記述某一個內容。如實驗日記,逐日記錄實驗情況;旅游日記,記敘旅游的所見、所聞、所感;學習日記,只記與學習有關的內容;活動日記,記錄參加各項活動的事情;觀察日記,記錄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特點、習性等。像在自然課后,老師布置同學們完成的觀察黃豆發芽、生成的記錄,就是觀察日記,也屬實驗日記。
4. 自由式日記。這種類型的日記最多,即不固定哪一種方式,有事則簡單記錄作備忘,有感則直抒胸臆。我們平時的日記就是自由式日記。
平時日記寫作中,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類型交替著寫,以追求日記寫作的豐富多樣。
三、 巧向生活淘金,多元化地寫
日記寫作最大的“瓶頸”就是無“米”下鍋。有些同學寫日記熱情很高,但是感到生活太單調、枯燥,寫不了幾天就成了“流水賬”,跟昨天、前天比沒什么兩樣,缺乏新鮮感,也就漸漸失去了寫日記的沖動和欲望。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于思考問題的頭腦。對日記而言,既可寫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國內外大事,也可寫關于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的小事;可贊揚真善美,歌頌美好事物,也可針砭假惡丑,鞭撻不良風氣;可描寫高山大海的雄奇壯觀,也可描寫微雕作品的小巧玲瓏;可發安邦治國之宏論,亦可發修身養性之微言。所見、所聞、所感無所不可記。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七
表哥說要帶姨媽進城,去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區玩幾天,姨媽的高興全擺在了臉上,每天像小喇叭一樣到處廣播,恨不得讓全村的人知道。
表哥沒有像村里別的小青年那樣,在家里務農或當一個工人,所以就去了南方闖蕩。誰知道沒去幾年,就賺了點錢,非要盡盡孝心,要帶姨媽去大都市好好見見世面。
到了上海,姨媽就像進入了大觀園新奇的玩意裝滿了雙眼。進城的第二天,表哥要帶姨媽去“東方明珠”開開眼界,所以拉著姨媽坐上了公交車。
第一次來到這高樓大廈滿地聳立的地方,姨媽坐在車上看著窗外新奇不已,看的很入神,全然沒有時間管其他的事。
在公交車上,表哥離姨媽坐的遠,沒有顧及上姨媽。
姨媽看也看累了,只覺得這車走的咋怎么慢,城里車還就是多,這車比咱鄉下的拖拉機還慢!
閑得無聊,姨媽開始打量車內的人來。突然,她覺得有些異樣,覺得車里老有人盯著自己看。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小伙對她使眼色,姨媽還以為身上有什么東西呢,朝自己身上看了一圈,也沒有發現什么不適的。“這小伙干嘛呢,有毛病吧!”姨媽這樣想。但是那小伙還是朝自己使眼色。姨媽索性不去理他,自顧自的看窗外的景色。
過了不一會兒,車上突然**了起來。只見剛才那個“有毛病”的小伙和姨媽旁邊的兩個小青年打了起來。那小伙肯定不是兩個人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小伙就被打的鼻青臉腫。到站車剛停,那兩個打人者風也似地跑了。全車每一個人竟然都無動于衷。
車上異常的安靜,和先前沒有區別。姨媽還沒有楞過頭來。只有那被打的小伙在車上擦拭著嘴角的血跡。又到了一站,小伙也下車了。全車人這時就像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似地,又恢復了正常。
到達了目的地,姨媽若有所思地下了車,剛要掂起皮包,發現皮包下面被刀劃了一個20厘米的長口子。她震驚了,一下子明白了過來:原來那小伙是為了提醒自己的包被劃破被偷東西而挨得打呀!
她呆在了人行道上,兩手緊緊綴著皮包,對身后的表哥說:“我明天就走,明天搭車回咱村,再也不想再這里呆了!”姨媽哇哇地像個小孩子一樣哭了。
姨媽再也沒有提過她在上海的事,村里人也都忘卻了這次旅行。
寫黃果樹瀑布的小學生三年級篇八
我出生在距離縣城較遠的農村,難得進城,也很少見到城里人。小時候鄰居家里來了一個城里的小女孩,長得十分標致,她有一雙明亮閃爍的大眼睛,一對濃密的柳葉眉,高而直的鼻梁,白皙而細嫩的皮膚,得體大方的衣著,宛若小明星一般。我打量了一番又一番,簡直羨慕極了。從那一刻起,我發現了城里人與農村人這么大的懸殊,也是從那一刻起,我便開始向往城里,很想有機會去城里看個究竟。
那時父親是個公辦教師,在我們鎮上一個叫四新村的學校里教書,恰好他們學校有一位吳老師是縣城的,又與父親同住一個寢室,每到星期天都按時回家休息。一次我帶幾個小伙伴專程跑到父親所在的學校里玩,父親便順其自然地向他介紹了我,以及我很想去城里看看的愿望。這位吳老師欣然答應了帶我一起去他家里玩,并且決定星期五下午就隨他一起去城里。
由于是第一次進城,臨走時母親給我換上一套新衣服,還把家里母雞下的蛋裝進我的書包,作為禮物帶去,而且千叮嚀萬囑咐我要聽吳老師的話,讓我不要亂跑,我十分高興地點頭答應。
記得那天下午,父親送我們到車站,我愉快地向父親道了別,就隨吳老師上了客車,一路上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動,天似乎比平時更藍,連空氣呼吸起來都感覺到親切,路邊的大小樹木都在我們的眼簾里飛奔地著向后移動,不知不覺中,有著一百多里路程的縣城很快就到了。
走在縣城寬闊的馬路上,沒有了鄉村的塵土飛揚。我仰頭看見街道兩旁林立的高樓大廈,密集的商店,店里五顏六色的商品,還有道路邊炫目的燈光,讓我目不暇接。總之,對于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這也新鮮,那也好奇,兩條腿似乎被什么東西絆住似的,不肯往前走。我似乎要把我在鄉下沒有見過的東西,都收羅進我的腦海里,等回家以后,好在同伴面前像講故事一樣地炫耀。
吳伯伯的家在襄城鼓樓商場西面的,湖北省三建筑公司的對面處。那是一個三合院,從一個門進去,一個小院子,左右各住兩戶人家,與門相對處住著一戶人家,這個小小瓦房的小院子里,一共住了五戶人家,房子很小也很陳舊,每戶似乎都有兩間屋子,廁所是公用的,廚房都各在自己家里,光線似乎都很昏暗。吳伯伯有三個女兒,老伴已經去世,大女兒知青插隊落戶農村了,二女兒嫁到丹江路那一塊的人家了,小女兒叫吳要明,比我大好幾歲,當時還在讀高中。他們的`家里很是簡陋,也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值得我羨慕,反而讓我覺得他們過得也十分得不容易。我也不敢多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地看著他們做事。
第二天上午,吳伯伯就帶我去樊城這邊隨便逛逛,中午就到他二女兒家吃飯。現在還依稀記得去他二女兒家的路,那條路彎彎曲的,走了一個巷道又拐進另一個巷道,巷道很長很深,等走到他女兒家里了,我就已經迷糊了,找不到出去的路了。他二女兒家里的房子也很矮小,但是到處都收拾得十分干凈。他們吃東西、穿衣服都很講究,個個言辭似乎很短,不像農村人那樣,見人就像放連珠炮似的說話。他們都是有計劃的,井然有序地過著規律性的生活。
第三天上午,吳伯伯家來了一個小姑娘,她的家在吳伯伯家的對面。小姑娘和我同齡,叫譚光,長得很機靈,也很愛說話,吳伯伯就委托譚光帶我去烈士塔游玩。譚光雖然和我同齡,但是個子沒有我高,她很隨和,經吳伯伯介紹后,她就高興地拉著我的手和我說話,我們便高高興興地,順著他們家旁邊的一條向東南的小路,朝烈士塔的方向走去。
不一會兒,我們就走到塔的邊沿。我們倆按照墓碑的安放順序,由近及遠地觀看烈士們的墳墓,一個挨一個地讀著每一位先烈碑文的內容,一直不厭其煩地把他們讀完,我們倆才戀戀不舍地回去吃午飯。午飯后,我要回家了,譚光牽著我的手認真地說:“你下個周末還能來跟我玩嗎?”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這時,譚光母親忙接過話說:“你再住兩天恐怕也不想回去了,我們城里的好景點比你們農村多,所以好玩的地方自然就多了,生活水平也比你們好一些,你得好好學習,以后爭取進城。”聽了她的話,我感到很無奈和茫然。我當時雖然沒有覺得他們比我們過得好多少,但是心底里還是覺得有些向往。似乎覺得城里生活,是我這個帶著鄉土氣息的農村娃娃,這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離開縣城回家的路上,我仿佛聽到小鳥不停地歌唱。此時,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在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我要把我第一次進城的收獲告訴我的家人,告訴我的每一個伙伴。第一次進城,讓我大開眼界,讓我這農村的娃娃看到了自己憧憬的未來,有了這次經歷,我那顆不安的童心不再屬于生我養我的農村,也正是第一次進城,給我這顆童心插上了希望的翅膀。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更加努力,如癡如醉地刻苦攻讀,但終究因為時代的造就和影響,加上自己平庸淺薄,始終沒有走出農村這塊廣闊的天地,仍然在鄉村當了一個窮教師,過了一輩子農村人的樸實生活。但我并不后悔,因為這輩子我已經盡力了,這也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歸宿吧!
田園般的詩書生活,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這里的空氣更加新鮮,這里的天空更加蔚藍,就連夜空中的星星,也是住在城里的人們看不到的。我向往城市的風景,更愛農村的美好時光!(、6、12)
◎特殊的“小經商者”
小時候的事情,固然很值得自己回想的,父母的愛必然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對于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童年的記憶都是一些關于自己的零碎的事情,很凌亂,但是卻又時常記在心底,畢竟是心靈的一處印記,想抹也抹不掉,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是時時想起,恰是一杯釀酒,越深越甘甜。
打開記憶的閘門,我似乎又回到了孩童時代。那個時候,我們家里還特別貧窮,父親在外地教書,工資特少,每月生活費開支罷,也就所剩無幾了,家里還有我和妹妹弟弟,母親又體弱多病,家里的一切開支,就全憑母親在生產隊里掙點小公分來支撐。然而每年年終結算,我們家總是透支,還要倒拿錢給生產隊,這日子再節約也難過呀。
為了緩解當時家里拮據的生活狀況,我從七八歲時,就跟著大人們上街學著賣家里的農副產品等,換取所需的生活用品。最開始學著出售的東西就是雞蛋,當時市場上交易的雞蛋才五分五一個,我每次只提一小筐,一般只有二十個雞蛋,多了我也招架不過來。到市場上,我只分一次賣十個或者二十個,其它的數量我一概不賣。
這樣上街的次數多了,環境熟悉了,媽媽便給我增加了一個業務,泡黃豆芽賣錢。每次泡好后,一般只有十斤左右,每次都是鄰居的大姐姐幫我提到街上,然后放到她出售的東西旁邊,由她幫我稱秤,我只收錢。時間長了,我也學會了稱秤,后來我也不再求人了,自己找個同伴幫我把東西抬到街上,我自己獨自經營。
由于母親泡的豆芽淘洗得干凈,并且豆殼都撈走了,看起來很亮麗,所以每次老早就賣光了,別人才賣一角八分錢一斤,我總是賣到二角錢一斤,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后來我上小學了,母親就計算著時間,每到星期天豆芽就泡好了,我按時上街經營,我們家就是這樣,靠著賣雞蛋、賣黃豆芽維持著家里的一切支出,過著有計劃有規律的,樸素的農家生活。
隨著歲月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我不再限定自己只去朱集街趕集了,有時候就跑到鄰近鄉鎮的程河街市了,同時所賣的物品也不再只是雞蛋豆芽了,只要家里能變賣的值錢的東西,都可以拿到集市上交易,從而獲取更多的人民幣,來買家里鍋上需要的佐料、洗衣服用的肥皂,還有我們學習用的鉛筆和本子。總之,確實緩解了當時家里的困難。
當然,每次出門也會遇到困難和不順,有時還會給自己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記得有一年秋天,我一大早起來,挑了不到二十斤的麩皮去程河集市上賣,誰知道那天運氣不佳,一直挨到中午的時候才賣出去,不知道是氣昏了還是餓糊涂了,不分東南西北的就往家趕路,不料南轅北轍了。程河街是三面有圍墻的,即南北和西面,我本來應該從小西門出來后,過了唐河才能回去的,哪知道我卻走出了北門,并且一直向北走去,直到走到一座橋上,才知道自己走錯了路,然后帶著沮喪的心情,又返回到街中,再從街南邊的那個小西門摸出去,從下灣河上過河,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一肚子的委屈,踉踉蹌蹌地回家了。到家后,已經是下午三四點了,見到母親后,我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母親把我摟在懷里,心疼地說:“別害怕,我娃兒很堅強,不是平安地回來了嗎?你想吃什么?媽媽給你做。”聽了母親暖心的話,我便不再生氣了,吃飽了肚子又和往常一樣,高高興興地與伙伴們出去玩了。
就這樣,雖然我在母親的精心指導下經營著這個家,但是依然走不出困境,于是我就想別的辦法,到野外去尋找金子。所以那時一放學,我就和伙伴們去野外地里挖半夏,它是一種中藥,幾角錢一斤,非常客觀。可是很費事,需要像洗芋頭一樣的地清洗干凈,然后曬干,再拿到當時供銷合作社的收購站去賣錢。有的時候也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挖蒲公英和車前草,整理好曬干,也拿到供銷合作社收購站賣掉,一角錢一斤,以便換取更多的人民幣來補給家里的開支。
那時還是人民公社化時期,生產隊發放所有物資,都是按照人頭加公分核算起來分配的。記得有一年剛過完年,我們都等著交學費,家里沒有什么值錢的物品了,母親找遍了所有地方,最后才找到了二斤沒有吃完的香油,讓我拿到街上賣掉。其實我作為一個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糧油這東西當時不許私人買賣的。
記得那天早晨我剛到程河街不久,就有人來買我的香油,一塊五一斤,我正準備收錢,工商所干部來了,把我手里的另外一斤香油收走了,把我也帶進了工商所,然后十分嚴肅地問我:‘“為什么投機倒把販賣糧油。”我十分委屈地說:“我要上學,需要書和本子,家里沒有錢了,我只有把家里僅有的二斤香油拿來賣掉,我沒有偷雞,也沒有盜笆”。工商所干部看我人小不像商販,就把香油還給了我,讓我回家。
從工商所出來后,先前買我香油的那個人沒有來得及給我錢,還在外面墻角邊等我出來,他見到我后,高興地說:“小姑娘,我看你既可愛又可憐,所以我不忍心走掉,一直等你出來給你這一斤香油錢。”我眼里噙滿了淚花,特別感動。心想:這天下還有這么善良的人啊!我簡直是千恩萬謝,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眼皮里噙滿淚花。然后我帶著另外一斤香油沮喪地離開了程河街,拖著沉重的地步履回家了。
有了這次教訓,我再也不敢去賣那時的禁品了。在以后的經商中,我都會邀請我的同學或者朋友一起去上街,再也不會走錯路和受人批評了。就這樣,每到星期天我們都會高高興興地去,快快樂樂地回來。
這種經商生活一直持續到我小學畢業。進入初中后,父親把我帶走了,帶到他教書的學校去讀書了,那是我們小鄉鎮里的重點中學,從此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再也沒有去經商了,總算結束了我這一生中特殊職業-――小經商者。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們改變了過去貧窮落后的面貌,過上了今天這樣優越富足的生活,但童年的這段經歷,在我的記憶里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承載著父輩們的艱辛,彰顯著時代的烙印,記錄著我不可磨滅的童年足跡。(201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