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恩社會篇一
看到半輪紅日在云端灑下暖融的曙光,我們會感激這個早晨賜予的希望。
看到一抹晚霞在天邊舞動著華麗的光影,我們會感激這個黃昏賜予的美好。
然而最貼切的被忽略了,最無私的被遺忘了,我們是否已經忘記要感激我們的社會了呢? 第一次聽歐陽菲菲唱那首《感恩的心》,是在熱鬧的大街上。在那動人的歌詞和旋律面前,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7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7我還有多少淚7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不知為什么,就特別喜歡這首歌,仿佛那是從我心窩里掏出來的句子和調子。在這不期然的相遇面前,我感慨良久。
后來,我那時所在的小學和一個聾啞學校結成了友好學校。我們和那些聾啞學生一起學會了《感恩的心》的手語表達。當我看到那些聽不見旋律、唱不出歌詞的孩子動情地和我們一起用手語演唱的時候,我和臺下的觀眾都禁不住淚流滿面。在我們這些健全的人看來,那些孩子最應該詛咒命運的不公,因為命運之神殘忍地把他們打入了一個死寂的世界。但是,他們非但沒有詛咒,還懷了一顆可貴的感恩之心。看到他們面帶微笑地打出“感恩的心”這句手語,我為自己曾經遇到不順利的事就開始怨天尤人與懊惱感到羞恥。
感恩從來不需要冠冕堂皇的裝飾,其實不論貧富,都有自己感恩社會的方式,醫生救死扶傷,警察維護法紀,老師培育英才,學生努力學習……把對社會的感激升華為對國家的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綿力,還是那句老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感恩社會篇二
生活中,值得道謝的事隨處可見,“謝謝”隨處可聞。生活中也總有些讓人終身感動的事和讓人從心底由衷地說聲“謝謝”的人。
請以“感謝”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話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謝謝”這一現象十分常見,她常常被視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靈的回報,真誠的表述,是人類真誠相處的制勝法寶,因而把握感謝的心靈性與真誠性是十分必要的。并且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發自內心的,真誠而超越物質的,因而是純潔而高尚的,有的感謝則非來自內心,并由于沾染了物質的欲望,因而是卑劣而可恥的;就真誠性而言,有的感謝是自由而自覺的高尚之舉,有的則是非自愿的強制的卑下行為。
就文章寫作而言,由于題目沒有對文體作出限制;因而可以采用記敘文、散文、小說等多種藝術形式予以表現;其內容也可以涉及感情的各個方面,親情、友情、師生情、人與自然的情感,幾乎無所不包;就情感而言,由于感謝一詞本身的情感性色彩,因而寫作時當飽含感情,真切生動,方能動人。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銜環結草,以報恩德這是人類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感恩父母賦予我肉體,感恩老師塑造我靈魂。
2.“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這首歌使我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為了擺脫它,我們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
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從我們第一聲嘹亮的哭聲起,我們要感謝的人就一個一個在我們成長的路上出現,我們要感謝為我們付出的所有過客。
3.展開一張叫情感的紙,提起一支叫感激的筆,寫寫給我生命的父母,寫寫給我知識的老師,寫寫給我友誼的同學,寫寫我一顆熱忱,感恩的心。 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一個寶寶快樂玩耍,一個學子踏上征途……這其中涌著多少熱烈而含蓄的親情!
當你安然坐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面前站著顫巍巍的老人時,你能無動于衷嗎?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它能使你獲得一種別樣的幸福感覺。 這并非我,在此故作假設,如果你叩心自問,放眼四周,此種不關心父母、不尊重老人、不為家長分擔家務的現象,你是否親身經歷過,或似曾相識吧? 在物質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許多同學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從沒想到過要回報。其實,自然界的一切還都知道感恩。大海給了魚兒一個寬闊的天空,因為感恩,魚兒回報給大海一片生機;天空給了鳥兒飛翔的領空,因為感恩,鳥兒回報給天空一處美麗;大地給了樹木一片沃土,因為感恩,大樹反贈給大地絲絲陰涼。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況我們人呢? 世界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感恩,所以美麗。
感恩社會篇三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老男孩》這部被稱作是“七零八零后集體哭”的影片,其片尾曲唱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辛酸和無奈,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面前,以前的夢想變得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兒時的個性被社會磨平了棱角,但我依然懷著感恩的心,感恩社會,它讓我更深刻的領悟青春,珍惜青春。
感恩社會,是激烈的社會競爭,讓我發奮拼搏、頑強進取,讓我從青澀的毛毛蟲變成耀眼的蝴蝶,有人抱怨工作不好找,有人抱怨城市房價高,有人抱怨社會壓力大,殊不知正是社會給我們的這些挑戰,才使得人生充滿百味,否則生活豈不像一瓶白開水,索然無味;生命豈不是像一口枯井,沒有活力。怨天尤人不過是懶惰者的遁辭,發牢騷無非是擺脫責任的一種借口。
正如蕭伯納所言“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于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尋求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創造環境,”感恩社會所給予的一切,努力改變社會中不好的音符,創造出生命中最美的篇章。
“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要讓我的生命怒放。有社會在我身邊,讓生活更新鮮,每一刻都精彩萬分。
從汶川到玉樹到舟曲,每一次災難都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但這些都沒有使我們堅強的中國人打倒,從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汶川脫胎換骨了,玉樹煥然一新了,舟曲傲然挺立起來了,災區人民讓我真正體會了什么是“堅強”,真正的強者能夠直面慘淡的人生,能夠正視淋漓的鮮血,感謝你們,讓我學會了堅強。
災區的重建,不僅來自其自身人民的堅強,也得益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勢,改革開放的豐厚積累,每一份力量都向災區聚集,才創造著這一個個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
高爾基說,愛的表現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常懷感恩之心,從點滴做起,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感恩社會篇四
現在社會是光明的,有的殘疾人在社會與國家的幫助下,成就了自己的最終夢想。
有的人的故事是坐在劇場的雅座里看完的;有的人的故事卻是曬著太陽站著看完的;有的人在良心的譴責中結束了他們的故事;有失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結束他們的故事;而我的故事正從我的筆尖中源源而出,心里的故事,不偉大,但實在。
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故事,那是蘊含于天地間的生命的故事。
社會像一個母親一樣,它像春天的甘霖,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雖然悄無聲息,卻滋潤著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xx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地震,社會與國家對災區的捐助,為災區解難,災區人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激,所以表示感謝國家與社會的幫助,不管在什么時候,國家與社會是幫助你們的,人們常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社會上的人有好有壞,不管是好還是壞,總之是一個人。過一種安靜的、簡單的生活了,那種生活會帶給你我回到最初的地方,在那里,世界都不說慌,一種透明的藍色,清新著的笑容。
有時候,我會莫名其妙地俯身去吻著溪水,跟它一起歡歌;吻著花朵,跟它一起微笑;吻著小草,跟它一起舞蹈;甚至吻著空氣,吻著陽光。這并不是由于我有多么愛它們,而是我有多么深受著自己,學會愛自己,學會愛別人,甚至去愛世間萬物,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屬于我愛大自然的,愛社會的一草一木。
我甚至沒有一粒沙,一滴水,一絲云,一縷煙的分量,但對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我相信世間只有一個我。
愿寫是件幸福的事,從漫漫成長路上一路走來,每個人心中都難免平添一些分量。對于這些獨特的感受和經歷,我不愿,也無法無限地用心云包容,隱藏直至完全淡忘,對于他們,我選擇用文字云描述,用心靈去展現,以求得一份心情的解脫和永恒的記憶。
現在的社會是光明的,走向光明的社會,為社會做有利益的事情。社會與國家不管在什么的情況下,都會做出為災區捐助,幫助災區解難,從獲新生,為災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讓我們一起感恩社會,讓我們為社會做出感謝,以表示災區的感激之情。
感恩社會與國家的深望,以表示不會忘記國家與社會的捐助。感謝社會與國家的不忘,一起感恩社會與國家為災區不屈不撓的精神。
讓我們感恩社會,感謝所有幫助過災區的人們吧!
感恩社會與災區吧!讓社會與災區相連起來,讓災區從新站起來吧,感恩社會以表示對國家的支持,為災區有力生根,從新站起來。
感恩社會篇五
道不遠人:感恩社會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災難,而將其度過。往往是不能依靠個人的力量的。八方支援,眾志成城,這仿佛是災難面前人們聽到最多的話語。確實,人們的力量集中在一起,那么,它就牢不可破了。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三年的時間眨眼間便流逝了。08年的那場8.0級的地震,當時那般的震撼人心,如今閉眼回望,盡管有些模糊,但那心底的激蕩猶如昨日重現。
2008年的地震后不久,我們班轉來了一個災區的女生,我還清楚的記得她的名字,長相,或許是因為她的那份豁然與她內心的那份感恩回報,讓我仍對她記憶猶新。
剛來我們班的時候,我們都持以一種好奇的態度去跟她打交道。讓我們有所驚奇的,不是她那蹩腳的普通話,也不是她那與我們略顯差異的摸樣,更不是她那分數低得離譜的英語試卷,而是她會笑,會鬧,會樂觀地面對每一件事。自我介紹時,她笑著說了自己的名字,她眼中充滿著光亮,從那里面似乎可以看到點點希望的羽翼在眼瞳中飄蕩,讓整個人看起來十分靈動。不說的話根本看不出她是一個失去了雙親的人。上課時,盡管說話的腔調聽起來很怪,但絲毫不介意地大膽地開口說話。她和同學們也相處甚好,有她的地方一片歡聲笑語。
開始和她的相處,我雖沒表現得討厭她,但也絕對談不上喜歡,我總覺得她十分沒心沒肺,自己的父母沒了還笑得出來。她就那么不在乎么?父母在她的眼中到底算什么。有時上課看到她笑,會不自覺的迷惑的盯著她,有時她注意到回回眸看我一眼,露出一抹淺笑。我總會被那笑容晃愣了眼,那帶笑的眼睛中充滿著澄澈,使我越發的不理解這個女生,對她一直是不冷不熱的態度。
知道有一次的自習,我沒事做,便借了她的周記本來看,突然看到了一篇關于感恩的文章,里面提及了她自己的經歷。在那災后,她也痛哭過,頹廢過,但她最終明白了,那樣是沒用的,無論怎樣她的父母都是回不來的了,而既然這個社會挽救了她的生命,那么她要重新開始,為社會而活,回報給這個社會所曾給予她的一切幫助。看到這里時,我的眼底有些濕潤,心里莫名的滿是欣慰。大概是被她這一份懂得感恩的心所感動了吧。
的確,社會給予我們的是在太多,我們理所應當的去維護這個社會,愛護這個社會,去想它表達我們對他的最真摯的感謝。
感恩社會篇六
自從我們來到世界,父母就一直守護在我們的身上,他們在我們的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他們關心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就是一個鮮明的寫照,有時候父母的細心關愛卻變成了我們的惡語駁回,而他們從不后悔,當我們取得榮譽時,他們比當事人更開心,而當你悲傷時,他們會比你更悲傷,有時想想,父母為我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而自己又為他們做了什么?有可能是一句:“我愛你”,他們心里就會甜得不得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在他們眼中也是一塊珍寶。
據介紹,張祥青是土生土長的唐山豐南人,唐山大地震遺孤。他致富后不忘回報社會,先為家鄉養老院捐款二十多萬元,豐南治河捐出兩百多萬元,他還倡導成立了豐南慈善協會,被網民選為“中國最具社會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家”。2007年,中國南方遭受雨雪冰凍災害,他又捐贈了三百多萬元。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張詳青十分惦念那里的地震孤兒,5月14日在天津出差的他,將000萬元的善款送到天津紅十字會。張祥青表示,現在,許多和他一樣的唐山地震孤兒,唐山汶川心相連,唐山地震孤兒愿意隨時無私支援四川震區的地震孤兒,唐山人民也要與四川災區人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感恩是生活的起點,感恩需要學會虔敬,感恩是一個人必須擁有的品質和素質,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他在社會中更容易生存,感恩不僅僅限于一種表面化的感謝或報恩,而是一種對生活意義與價值的深層次反省,理解和感悟,感受生活,記錄幸福的一點一滴,當我們學會感恩,就懂得做人的最高準則。
感恩社會篇七
看到半輪紅日在云端灑下暖融的曙光,我們會感激這個早晨賜予的希望。
看到一抹晚霞在天邊舞動著華麗的光影,我們會感激這個黃昏賜予的美好。
看到漫天星星小心撩動著月光散落的碎片,我們會感激這個夜晚賜予的細膩和沉靜。
鴉懂反哺,羊知跪乳,古有“恩欲報,報怨忘;報怨短,報恩長”的說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此君子也;“以怨報德,忘恩負義”,此小人也。
人在旅途,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而在旅程中,為你提供一切的,就是社會的。現在人們常常抱怨物價太高,社會壓力太大、貧富不均等,似乎社會上到處充斥著不公不平。然而與此同時,工資在增長,生產力在飛速發展,國家的扶貧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只是人們缺少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沉淀出那么多的不滿。“感恩的心”是一劑正確調整心態的良藥。它告訴你:人們在感恩大自然的同時,也應該感激這個默默守在你身邊的社會,它給了你家庭,給了你權利,給了你生活。
感恩亦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對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是人生境界的體現。
廣西大學有一位名叫何國英的女生,在大二時被確診為癌癥,但她拼命扼住命運的咽喉,讀完了碩士研究生。7年來病魔不間斷的摧殘始終沒有擊垮一個羸弱姑娘的堅守,沒有磨滅她對農村,對親人的愛。20xx年6月10日,她坐在輪椅上,帶著氧氣瓶,艱難地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答辨。因為何國英出身于一個貧困的的`農民家庭,因此她選擇的畢業論文課題是《非常規飲料——構樹葉的營養價值評定研究》,她對導師說:“我家在農村,我喜歡這個‘土’課題,構樹葉在廣西農村到處都是,如果能做成飼料,農民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養豬養雞。”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何國英在她的遺書中寫道:“財產3000元,一部分給父母,一部分給失學兒童;內臟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獻給醫學研究。”堅強的她在彌留之際,給社會留下兩個字:謝謝!另外,長沙一個自小患先天肌肉無力癥的18歲男孩黃可,已經連驅趕蚊子的能力都沒有了,卻在死神隨時可能出現的時候,決定和父親在有限的時間里向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們道謝。他們憑借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開展感恩的旅途,黃可還要求死后把自己的角膜捐獻出來,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類似的例子不少,洪戰輝歷盡險阻帶著“棄嬰妹妹”讀大學,王樂義身患癌癥不辭勞苦推廣大棚蔬菜技術……他們或身患絕癥,或衣食不足,卻時時不忘報恩于社會,樸實無華的言行醞釀出最深沉的感動和震撼,為他們的信念和堅持。
再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作為首富的蓋茨可以說富可敵國,而他和夫人梅林達共同成立的蓋茨梅林達基金會每年向全球醫療和婦女兒童等問題捐贈達數十億美元,前不久還向中國捐贈5億美元來防治艾滋病。沃倫·巴菲特是世界財富僅次于比爾蓋茨的70多歲的猶太職業投資家,不久前他將自己公司大約87%的約300億美元的股份捐贈給社會,讓蓋茨基金會來管理他捐贈的資產,用來回報社會。
感恩從來不需要冠冕堂皇的裝飾,其實不論貧富,都有自己感恩社會的方式,醫生救死扶傷,警察維護法紀,老師培育英才,學生努力學習……把對社會的感激升華為對國家的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綿力,還是那句老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