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一本書籍、一篇文章或者觀看一部電影、一場演出等后,對所感受到的內容、觀點以及對自己的思考和認識進行總結和表達的一種寫作形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讀和所見的內容加深理解和認識。讀后感可以是個人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是對作品價值和主題的探討,總之它是我們對閱讀和觀看的反思和感悟。我剛剛讀完一本書,感覺非常有意義,下面我將分享我的讀后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一
閱讀《活著》這本書,簡潔樸實的文字,讀完,潸然淚下。
這本書里回憶了老人福貴悲苦的一生。福貴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里?;畹脼t灑奢侈,迷上賭博,輸光了家產,從此福貴的人生就完全改變了。生活貧苦,社會混亂。先是老爺子被氣死。接著,福貴又被抓去當兵。走到了閻王門前,九死一生回到家后又得知娘已病逝。禍不單行,不久后,福貴的兒子有慶給市長夫人獻血過多死去。福貴的妻子家珍也患了軟骨病。女兒鳳霞嫁給了二喜。過上了好日子。但不久后,鳳霞因生產失血過多死去了。留下了兒子苦根,接著家珍,二喜都死去了。只剩下福貴和苦根。造化弄人,苦根,最后吃豆子撐死了。福貴買下了一只老牛,與它度過了余生。
讀完此書,我是熱淚盈眶的。書中有許許多多心靈美好的人物。卻因曲折的命運,惡劣的環境而失去生命。最終一個悲劇結尾。如書中的有慶,一個純真善良的孩子,卻因醫生的失誤而死去。當讀到有慶死去時,我的眼前好像還浮現著他每天都去公社里為那兩只已不屬于他的兩只羊。浮現出他冬天仍提著鞋子光腳跑去學校。浮現出他獲得一只小羊羔而歡喜雀躍。他的死去,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悲傷與惋惜。更帶來的是深刻的思考。 難道有慶的死僅僅是因為醫生的失誤嗎?不,不是的。若不是當時社會文化,技術的落后,生活環境的貧苦與無奈,像這樣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在那個年代里,不知還有多少百姓做大量的活,受無名的罪,得微薄的錢,流苦澀的淚。
面對親人接二連三的逝去,面對生活的艱苦困難,一般人又怎能受得了啊?文中的春生,面對生活的艱難,想要自盡,福貴再三勸說,最終,春生還是選擇了死亡來逃避現實。令人嘆息。
但是,福貴一次一次的熬了過去。當僅剩自己獨自一身時,他能感受到生命的快樂。在作者筆下“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的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p>
令人驚嘆,他到底是不是那個命運坎坷的福貴?面對挫折與痛苦,他能以寬容的胸懷去包容它,接受它。盡管生活艱難,但他仍笑著去面對;盡管他的身體已經老了。但那顆心卻充滿了童趣。那么富有生機與活力。
也許,活著的意義就在其中了吧。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有序的社會,可總有人抱怨。抱怨,抱怨大大小小的事:為什么我做不到?為什么別人總比我厲害?為什么我的時間總不夠用?……然后便只是在心里生悶氣,什么也不做。當挫折和苦難來臨他們不敢去面對,不愿去面對。甚至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逃避。輕輕地來到人世間,默默的返回原點。像條干扁枯燥的線,漫無目的的劃過世間。
反之,卻有人堅持學習,努力充電。不斷扮靚自己,照亮自己的心。他們,用寬容去化解沖突;用微笑請教困難;用理智去面對不幸。用五彩繽紛的色彩,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活著是一種未知;活著是一種幸運;活著是一種寶貴。活著,我們要學會珍惜。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二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經歷了人一生中的大喜與大悲。他死了爹娘,也喪了兒女。說他可憐,也是,也不是。至少,他,還活著。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了什么?為了金錢?為了名利?不!只是為了活著!如果人死了,那還講什么金錢,什么名利??!你來了,并沒有帶來什么,那你走了,也不能帶去什么。你是清清白白來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樣。所以,活著只是為了活著。
雖福貴失去了一雙兒女,還沒有了溫柔賢惠的妻子家珍,但他還是得活著。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確實很可憐。但是生活總是這么艱辛、殘酷和神秘莫測?;钪拇_很難,他飽受著歲月的風吹雨打,但,他還活著!
在生活中,福貴他幾乎一無所有。在別人眼中看來,他也只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糟老頭子。可是他至少還有一樣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無價之寶,那就是——生命!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三
打開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慢是活著》。那一刻,我平靜中夾雜著驚喜,驚喜中又參雜了佩服,佩服中又略顯自豪的表情,弄得家人莫名其妙。這種復雜情緒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是我的同鄉,書中再三提到的楊莊,與我家也僅二十里之遙。有了這層關系,便毫不見外地將喬葉視為熟悉的鄰里,其他獲獎作家,依然是遙遠的只能仰望的星。
第一次聽到喬葉這個名字,是。有朋友看到我發在《焦作日報》上的豆腐塊后問,認識喬葉嗎?她是咱們這兒修武縣人,在《焦作日報》上發的作品最多。我遺憾地搖頭后記住了這個名字。
后來,讀她的作品多了,也有意無意地在網上搜過她的資料。除了看到她比較詳盡的簡介外,也僅限于知道,她后來搬到了鄭州,加入了作協,成為了專職作家。其中的時間先后到現在我也弄不清。
我說這么多的原因不是在分析這篇作品的真實程度,而是想起了夏陽老師曾經考過我的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么許多作家的成名作就是自己的處女作嗎?其一的原因是剛學寫作,作品不好根本不可能有人發現;其二是開篇之作往往從寫自己入手,傾注進了大量的心血和真情實感,這樣更容易感染讀者,盡而得到評者的推崇和認可,成為人們眼中的精品。
雖然喬葉在得到這個獎項之前早已碩果累累了,但這篇作品獲獎也不能否認有這個原因在里面。
第一次讀這篇作品時我有點粗枝大葉,沒有吸取到應有的營養。這次的讀,是完全跳進去的讀,寫這篇評論時,我也是差不多跳出來了(評論作品時,只融進去不跳出來,就不能更客觀更冷靜更準確地了解作品,體悟“形象客觀”和“作家主觀”兩種表達意圖在作品中相互融合的藝術水平和效果)。
再次讀完后,我很慶幸與作者是老鄉兼同齡人,對作品中的人物個性語言和生活習慣認知,以及很多精彩的細節沒有一點隔膜。
在評論作品中,很多真正的大家都將作品的語言推舉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本人不才,但一向也認為語言不精的作品不能稱之為精品。
我對喬葉印象最深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小品文。早就感知她文風清淡,措詞委婉,惜墨如金,不經意間總能讓讀者從中體會出哲思來。換句話說,正是這種小部頭的寫作歷練,成就了喬葉的語言。本篇小說語言除了以上提到的特點外,又給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快感與暢意。
比如“——在我貌似任性的表征背后,其實一直長著一雙膽怯的眼睛。我怕被這個世界遺棄。多年之后我才悟出:這是奶奶送給我的最初的精神禮物??梢哉f,那些日子里,她一直是我的鏡子,有她在對面照著,才使得我眼明心亮。她一直是我的鞭子,有她在背上抽著,才讓我不敢昏昏欲睡。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么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著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p>
再比如“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奶奶對于父親這個獨子的感覺,我想只有這個字最恰當:怕。從懷著他開始,她就怕。生下來,她怕。是個男孩,她更怕。祖父走了,她獨自拉扯著他,自然是怕。女兒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上學,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邊時,她怕自己養不好他。他不在她身邊時,她怕整個世界虧待他。
父親是個孝子,無論她說什么,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實上,就是她怕他。
沒辦法。愛極了,就是怕。”
能比如的太多了,如果我再這樣舉例下去,這篇文章有可能超出這個中篇小說的長度,所以比如停止,評論開始。
在結構的安排上,這部作品既沒有一波三折的引人情節,也沒有環環相扣的閱讀期待。她只給了我們一種感受氛圍——如鄰家大姐一樣毫不隱瞞地講述祖母的一生,其間也講述了“我”的心靈觸動。這種真心真意的講述打動了我們(讀者),使我們也拿出真心來,為祖母的威力或低首或反抗,為祖母的酸苦或鯁喉或理解,為祖母的寬容或寬容或贊同,然后再在這種所知所感中思考活著的直觀意義。
這篇文章之所以直逼人心,是作者摒棄了寫作方法上的繁華與嘈雜,僅以時間為序的單線結構為主要敘述方式,偶爾為了某個細節的完整才將之后發生的事情提到之前的位置。再就是選用了第一人稱的視角,根本不去借助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依靠醇厚真純的敘述韻味感染讀者。真心往往換來的也是真心,這在寫作上也不例外。
學習完這篇小說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盡管有人對一成不變的傳統表達早已斜眼藐視,但這種結構方式稍加潤色更能表達作品的舒緩與靜美。這篇作品的亮點就是以傳統的小說創作方法,成功地刻化了一位傳統女性卑微而又強健的一生。
文章娓娓道來,行云流水般潔凈而略帶回音。偶爾讓細節帶起微風,吹起浪花,搖曳生姿,過后又潺潺而去;之后不遠又用細節帶起微風,吹起浪花,搖曳生姿,過后又潺潺而去……如此回環往復恬靜的敘述讓我們明白,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生活盡管地嘈雜喧嘩,而純粹的生命也還是活著或者死去,不管你愿意與否,你將永遠成為上輩人的傳承和繼續,下輩子人的懷念與遺忘。如此一來,對個體來說最短暫的生命,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將變得最為緩慢與長久。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晌以絹碓角宄刂溃何液退恼嬲g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里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里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著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
這多么好?!?/p>
是啊,正如文中所說,這多么好。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四
周國平說:一個人要對自己整個人生的目的有明確而堅定的認識,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為什么活著,這是一件極難的事。
因為極難,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在看到余華的小說《活著》時,便急迫地讀完。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一種冷靜、平常的筆調,娓娓敘說福貴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貴還是一個闊少時,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終于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名不文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后,死于由老宅遷入茅屋的當天。破敗前的福貴不懂得傷心,破敗后的福貴卻沒有資格傷心了,因為他成了佃戶,佃種著曾經屬于自己的五畝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經歷了戰爭,被抓丁到戰場而死里逃生;經歷了自然災害年,飽受饑餓的折磨而僥幸活命。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七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而他卻活著,與那頭同樣叫做福貴的老?!靶疫\”地活著。
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于福貴自己,我覺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余華語)。
“坐在我對面的這位老人,用這樣的語氣談論著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內心涌上一股難言的溫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風中搖曳,我看到寧靜在遙遠處波動?!薄≌f中的描述。
作者余華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視,他們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p>
他解釋:“活著”,作為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忍受,成為生命之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著的一個必需條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這種活著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讀過《安妮日記》這本書,書的主人,年僅十三歲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逃避納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幾間密室里,忍受著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日子,在那種牢獄一樣的環境與低沉、緊張的氣氛中,仍然堅持讀書、記日記,她在日記中寫道:“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彼苋淌艿牧α?,來源于她心中的光明。
沈從文先生的筆下、《邊城》中的老船夫,“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親人——翠翠”,他能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的力量,來源于他肩上的責任與心中的愛。
而我們,生活在真實社會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艱難與痛楚,忍受生活的瑣碎與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并在忍受的過程中,明了活著的理由,在忍受的過程中,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很欣賞余華說的一段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在這種心態的使然下,他寫出了這部小說《活著》,他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五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兩年前看完《活著》,很多細節都已經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直到現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
直到看到家珍的話,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經執著著的夢想也開始變得模糊。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我開始回憶過去的點滴:每天早晨母親比鬧鐘還準時的morning call,在自修課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熱氣給父親的眼鏡片蒙上一層白霧……我發現自己擁有的太多,也正因為自己擁有,才覺得它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幾天后,好友一臉喜悅地告訴我,她父親出院了。看著她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更堅定了:
原來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六
人為什么而活著?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盎钪?,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余華在書中的自序。
《活著》這本書太過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深深地映在我的心上。作者用平靜的近乎殘酷的筆觸詮釋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書中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艷的語言和詞匯,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全書令人感到深沉,令人對生命產生深深的感悟。從初始的淡然到后面的凝重,翻動書籍的手指越發遲疑,期待著一個轉折,讓主人公富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樣的殘酷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走到最后。
富貴,又富有貴,多好的名字啊。是他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窮困潦倒,厄運相隨。他賭博成癮,地和房契都抵給了龍二,一無所有,但是富貴的妻子卻不計前嫌,他們有兩個子女,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鳳霞只做了4年的小姐,因為發燒,成了聾啞人,因為想讓有慶上學,她被送走,卻沒有一句怨言。歡喜的是,她嫁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苦根。不幸的是,她突然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苦根的爸爸活活被鋼筋板夾得血肉模糊,苦根也因為一次發燒吃多了包子,撐死了。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慶死的那一章。有慶天真可愛,從小就懂得干農活,幫父母分憂。也就是有慶的善良,他搶著要給市長夫人獻血,但護士的漠然態度,為了討好高層,幾乎抽干了有慶所有的血??吹竭@一段,我的眼淚不禁掉了下來,是對有慶的心疼,也是對護士的行為感到憤怒。就是護士的漠然,八九歲的有慶就這么離開了這個世界。富貴為了不讓家珍傷心,偷偷地將有慶埋了。但家珍終究還是知道了,但她卻沒有拆穿富貴。終于有一天,太想念孩子了,便對富貴說:“帶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吧?!边@幾件事無疑是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殘忍世界。他親手埋葬了六位至親的家人,我不能想象富貴的承受能力有多么了不起。
在我看來,余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聰明伶俐的兒子女兒乃至更多的人相繼離富貴遠去。余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富貴為什么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悲劇,看著自己身邊的人相繼地離自己而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自信了嗎?他不應該很孤獨嗎?我想,富貴是絕望、孤獨和寂寞的,但是,余華偏偏讓富貴活著,這活著就是一種折磨?;钪瑸榱嘶钪钪??;钪?,執著地活著。已成為唯一能描述富貴的形容。
讀了《活著》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什么叫做苦難、堅強,什么叫做平凡而不平凡。有一句話說:我連活著都不怕,我還怕死嗎?活著才是最美好的希望。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七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著。他就是余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著。
讀完最后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著,在校老師疼著;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采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八
我得為余華的《活著》寫一篇讀后感。有哪本書比《活著》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是《兄弟》還是《冷山》?《活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凄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余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上被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钪褪沁@么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也不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里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著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著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里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桿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桿的兩手松開,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p>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九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钪?,到底是為了什么?帶著疑問我拜讀了余華老師的作品《活著》。
活著是為了什么,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余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著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著》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說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于明白家的溫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說”回去了,就得好好活著。“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于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著》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著。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著,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著。無論生活有多么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著真好。此為讀《活著》的現實意義。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余華的《活著》,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的故事。他先是賭光了家產,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在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后,他所有的親人接連離世,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
余華在《自序》中這么寫,“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p>
我總是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為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著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著昨日的不公。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他們的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凈。他們游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詳靜美。
《活著》里面有一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鄙挥幸粭l,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臨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著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遠去,戀戀不舍,載滿了無盡的牽掛與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著的是美好,是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芒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
蕓蕓眾生,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單程,在于它的有去無回。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钪?,比什么都重要?;钪嫘疫\!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一
1、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正如短片中的老人,哪怕家人都先離他而去,可是他依然對這個世界抱著善意與美好。用愛打動了兩位城市主人公的心。)
2、福貴的一生,苦難的一生。福貴一生面對了七次親人的去世,最后只剩余自己和老黃牛相依為命。其中有生命中的意外,也有生老病死的必然。
3、有慶的死
有慶意外的死亡藏著讓人憎惡的必然。整個過程中,他們不是醫生和護士在抽血,而是上位者與弄權者無情殘忍地吸血。有慶明明多次表現出了不正常的癥狀,然而醫院里的人全都視而不見,他們眼里只有“縣長的女人”,自然地,一個十三歲孩子生命的凋零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場鬧劇,正如那個沒怎么當回事的醫生,也只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又跑回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4、生活而不是幸存?大多數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都覺得福貴是幸存的。但作者用第一人稱,也就是福貴自己來講述他的經歷,這時的他不再是別人眼里苦難的幸存者,而是富有經歷的擁有者。
6、命運無常,制造無盡苦難。福貴覺得的幸福,可能就是父母全力相助,妻子不離不棄,孩子孝順懂事吧。
7、正是那點點滴滴的溫情緩解了苦難。福貴,在溫情中默默地受難。作家的悲憫情懷,也在活著中體現。溫情,使文章不再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寒涼,緩和了那種無奈與壓抑,讓我們能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以笑的方式哭”,不至于太絕望。人是為人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其他事物而活著。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二
早年就聽弟弟說了讀過此書,還大概與我分享了下內容,只是我并未在意,粗略知道了大概,也許人會越活越通透吧,從前忙得只為生計,奔波勞累,頭腦簡單,遇事碰壁之后才覺疼,不多想,愛依賴,沒主見,碰壁多了才醒悟,人需三思而后行。
很久以前就常常會胡思亂想,感概人生百味,遺憾無從說起,總也徘徊在開頭難以續言,就算試寫一篇文章,都要反復校對,生怕出錯,而就在意識完全游離于密密麻麻的文字間時,時間也悄無聲息地溜走,等完成時已經是凌晨五六點了,天啦,竟然不知不覺花了一個通宵的時間寫作了。
進而聯想到那些優秀的編劇、作家等,真心不容易,每一本書、故事的作者;電視劇、電影的編劇等,他們都是用心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和細細品味。曾經我是看書不到兩三頁就會如同被催眠般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已經睡著了,從來都看不完一整本書,或者直接翻到最后幾頁就看完了;真的是每一個年齡階段看待事物都會發生改變;如今的我看電視電影也好,從不過于期待結果,而是細細品味過程;臺詞和人物神態某一細節都不放過,特別看書也是字字句句細讀,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收獲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轉換。
人生就像電視劇,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長篇小說劇,意識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想象空間越來越大,時不時地收拾起記憶的碎片整理放映,就好像自己獨坐私人影院,細細回味著自己是主角的這部劇。這次閑于家中,書架上的《活著》這本書誘我細讀起來......
《活著》這本書中的主角人物福貴的一生是嘗盡了人間煙火,由衣食無憂的“闊少爺”徹底變成了“窮酸樣”!而這一切就是福貴本人一手造成,所以萬千悔意不得不有所悟,反思反思再反思,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苦字迎面來,看清開始認,這就是命。當福貴身邊的朋友,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兒女,再有愛妻,乃至女婿,外孫都一個一個意外地離去時,那種撕心裂肺的痛……也許人最傷心的時候是心碎到淚水已隨時光流逝而熬干,哭也沒有眼淚了,替而代之的是笑,其實那是心在滴血以笑的形式展現罷了。
福貴最后就是一個還“活著”的孤家寡人,牽著一頭老牛如同自己般連起個名字也叫福貴。遇到作者他能坦然面對,足夠清晰詳細地面對作家余華講述自己的一生,從不避諱,才有了《活著》名作問世,真是感人感己!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三
導語《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下面小編為您推《活著》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出自余華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郁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后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钡囊恍┛捶ò?
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后才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貴?也許他們并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并沒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于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長也是那么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復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后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生了,女兒鳳霞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于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了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盡管幸福離他很遠,盡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后,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于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后,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處的環境,而在于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擁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內心感覺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福?,F在的我們似乎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于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四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p>
--題記
你相信有這么一個人,他經歷人間幾乎所有不幸的事,但他仍然勇敢地活著嗎?他就是《活著》這本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
《活著》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向“我”述說他一生經歷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位富家公子,他先后經歷了破產,父親去世,被抓走當壯丁,險葬于戰場,好不容易得救回到了家,卻發現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還因發燒成了啞巴,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饑餓時刻威脅著他們。后來,唯一的兒子因獻血而死,想為此報仇的福貴發現,害死自己兒子的竟是與自己經歷過生死的兄弟,又無可奈何。他的女兒好不容易找到了歸宿,本以為生活慢慢變好,結果女兒產后大出血死去了,妻子也因病去世,女婿和孫子也因種種原因相繼離開了福貴。
這是多么多么地令人絕望啊!可福貴還是堅強地活下去……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生活很苦,可活著就會有驚喜發生,不要沉浸于痛苦之中。就像福貴染上了賭癮,好賭的他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家產全部賭光了,他不得不攜家人移居到茅草屋,自力更生,養活一家人。這對于曾經整日享受著的他來說是多么痛苦啊,可是,好在他把家里的土地全部賭光了,他再不是地主,也因此在“斗地主”時期免了被槍斃的罪。
如此看來,他也很幸運??!我們活著不必沉浸于痛苦之中,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對生活充滿希望!
學會把痛苦當作成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我們也總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就像福貴,他出生在條件優越的家庭,好吃懶做,吃喝嫖賭,凡是不好的習慣都讓他染上了。在他生活遭到變故后,他變得勇敢,有擔當,愛家庭,樂觀積極……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他遭受苦難后學到的,他真正成長為了一名男人!這樣的他,是原來那個富家公子永遠成為不了的。
我們時常會想,生活中的痛苦如此之多,我們到底為什么活著呢?
其實,活著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與活著站在對立面對的是死亡。死亡后,人們就再也不能見到心愛的人,再也不能欣賞世間美麗的風景,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也不能……不能創造快樂。而活著總能創造無限的可能,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我們始終都要堅信,活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活著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力量。
小說的最后,年老的福貴獨自一人與一頭老牛向生命的終點緩緩而行,他很樂觀,總能向人們笑談往事。我想,這大概是活著的最美好的樣子吧。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本身就很美好,愿所有人能夠眼里有光,心中有愛地活著。
如果你覺得生活很痛苦,就請讀一讀《活著》吧!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五
真希望自己好像從未活過,最好像流星,劃過即逝。也可以像夏天的蟬,知知的叫個幾天幾個星期。
你存在著即是一件苦差事。你得經歷許多難以想象的事情,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無法預知明天的太陽到來之時,他會帶著怎樣的光色。也許在明天,下一輪太陽升起之時,有些人有些事,就從此與你擦肩而過。
你渴望有個人知道你,了解你,就像月亮了解太陽落下她就要升起一樣。
你渴望被照顧,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安慰。可是很多事情都好像差一點點一樣。
很多事你只能暗暗埋在自己的心里,因為新的記憶會隨著歲月的增長慢慢吞噬舊的記憶?;钪匆环N修行,一種歷練。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你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世。不過既然出生,你就得竭力得好好活著,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為了自己。
最慢的是活著讀后感范文(16篇)篇十六
“寫作過程讓我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毙≌f的作者余華這樣講。
“活著,是幸運,更是勇氣。”我想。
讀《活著》的過程實在壓抑,偶爾出現的一點溫情也總讓我想到——這注定是一個悲劇。因而這些溫情讀起來更像是地震后的房屋,讓人倍感心酸苦澀。而余華那些生冷的文字,更為福貴的苦難蒙上一層灰色。福貴這一生的起起落落,更顯出這些字眼的冷酷,就像這從不吝嗇苦難的老天爺。
起先是家財,父母,而后是妻兒子孫,他們相繼而去,終于只剩福貴赤條條一人。是意料之中的結局,卻又讓人唏噓。死去的每一個人都是福貴的一次人生變折,福貴親手將這些人埋進土里,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死亡。
福貴是幸運的,老天爺帶走了他身邊一個又一個人,卻獨獨將他留了下來??蛇@又該是多大的痛苦。他們帶著苦難離開了,倒也走得干凈,只留福貴活著,獨守這份凄苦。我初讀小說時曾疑惑,活著就是痛苦,福貴何必在悲慘一生的末尾苦苦煎熬?死了就沒有痛苦,一了百了,多好。我曾因為福貴對老牛的同情而將“折磨”一詞用在他身上。
而現在我終于在福貴唱的那句“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明白了福貴的幸福。他這一生有苦難磨折,嘗盡苦的滋味,卻不乏甘甜。他有過衣食無憂的日子,有過最好的一雙妻兒。我想,福貴這一生是圓滿的。
我想起看過的動漫《多羅羅》。帶著動漫夸張色彩的主角百鬼丸,出生即成了父親與魔神建立契約的犧牲品,眼鼻口耳與四肢盡失的被遺棄的孩子,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這樣一個孩子,因為活著的意志,一步步奪回了自己的手腳,奪回了活著的權利。
福貴擁有的,正是活著的意志,活著的勇氣。活著,是人一輩子最大的一件事,也是最小的一件事。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弊x完最后一句話,我腦中的《活著》驀然褪去了黑白,露出了它本來的色彩,就像我用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樣真實。合上書本,我心底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對于福貴而言,這樣的結局又何嘗不是最好的結局?老牛為伴的生活,也多得一份逍遙自在。孑然一身,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或許并不是一個悲劇,我想。
有些驚訝,我在《活著》中讀到的,不是諷刺批判,也不是同情揭露,而是雨過天晴般的美好。我終于讀到了余華創作時明白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是幸運,更是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