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情節,人物和主題的理解和解讀,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和用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幾篇優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一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沖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于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筑。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里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蕓。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蕓娘的可愛之處在于,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于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只瓷碟,裝上飯菜,如裝于花瓣中。蕓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蕓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后遇到憨園,蕓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后來蕓娘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后來,沈復仕途坎坷,蕓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蕓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蕓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二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身上會發生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而樹妖撒拉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一定會有很多的故事相伴,在這樣的一個人身上;它不僅會伴隨著許多故事,還會伴隨著許多人。而且,就算是魔物,樹妖撒拉也會幫助很多人。薩拉曾說:“沒有我的付出,就沒有現在的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優秀!”我覺得她說的對,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努力就沒有努力,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多付出,付出才有收獲!在這本書里,我明白了一個人只要付出,就會有很多圓滿的成功,會有很多的友情,會有很多美好的.收獲;但如果他不付出,他就會成為一個被別人孤立的人。人們。如果你永遠躲在殼里,你將永遠是一只小貓,而不是一只豹子。如果你永遠呆在一個地方,你永遠只會看到一個天空,看不到整個世界。走或停,由您決定。我們給予彼此最真實的尊重和自由,卻從未放過對方。總有一天,你會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不停地走,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尊重。而我一直在你身邊。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的內容讓我佩服,讓我開心,讓我發自內心地贊美。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三
一、愛情之美。
一個是嬌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長頸,眉彎目秀”,這女子如此平凡,卻美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盡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靈動的雙眸之中,傳遞出的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蕓。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書生,生性直爽,放蕩不羈的書生,沈復。他約她遠出游郊,她女扮男裝,怎掩眉目間秀麗的風姿;他與好友郊外觀花,她蕙質蘭心,巧設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載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個色香味俱全!好個詩情畫意!飲茶論詩、游歷山水,處處有他們結伴的身影,“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勝似人間無數”。
或許他們的愛情并非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只因他們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懷,而深深感動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算白發爬滿鬢角,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會把叮人擾人的蚊子關進自己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噴它們,對它們吞云吐霧。此時,蚊子變成了“群鶴飛舞”,令擾人的蚊子“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極富想象力;還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當作小丘,把低洼處當作峽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這個童年創造的世界里暢游其中、自得其樂。
三、山水之美。
沈復在《浪游記快》描述了許多地方的山水風景,30年的游歷他或沉醉于自然風光或暢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讓沈復心動、流連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靜雅的西山、空悠的無隱庵等等,用清凈心觀世間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筆分享世人,這一山一水,都是沈復心靈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繪于文)也觸動千萬讀者心靈,所以他筆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記》是浮世生活的真實寫照,沈復“以全是人工,卻歸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記愛情之美,宛如一對情侶,把酒賞月,品詩論畫,比翼雙飛,行走世間;寫閑時雅趣,栽植花木,游歷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風景;敘坎坷人世,滿心期待,布衣飯菜,悠然自得。
一本書一生情,一本書記浮塵,一本書看世間。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四
浮生一夢,喜怒哀樂嗔癡這六感真讓人欲罷不能。
攜手一生的伴侶早早離世,家業未樹、志向未成的苦惱使年輕的沈復滿腹牢騷,侍奉父母時的孝道也謹小慎微,唯有始終熱情的好朋友們在無數艱難的時刻提攜幫助沈復。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數載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愛詩詞畫作,鐘愛自然山水,也鉆研蟲魚鳥獸,傾戀美人紅袖添香。窮苦時,生計靠賣畫,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實在不行就跟隨升遷的官員當個幕僚,路過江河湖海之時還不忘飲酒當歌醉上一場;得意時,攜手愛妻與三五老友到處辦詩酒會、茶會,去奇駿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廟洗滌身心,更別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別有洞天。唯一擔憂的,父母但凡對自己不滿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氣也不敢出。父親喜歡娶小妾,不幫忙父親不開心;幫了,母親又在自己身上出氣。還是遠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記得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古文是什么時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兩小兒辯日”,其次就是“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原因當然是這篇文言文太長了,老師又要求每個人背誦!早自習搖頭晃腦背書的我,腦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覺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還是鶴呢?蚊子多討厭啊嘰里呱啦”現在想想,現代人的確太把煩惱當作煩惱,蚊子咬人徹夜難眠,第二天絕對還要發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飛行的小蟲當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現代人的知識面廣了,心思卻小了,喜怒哀樂嗔癡越來越上頭。哪怕人生不過數載,經歷頗為順遂,卻仍要傷春悲秋,感覺天天都在經歷什么大事。沈復四十六歲已經經歷妻子離世,兒女也相繼先他而去,高堂難以貼身侍奉,數年跟著不同的官員到處搬遷漂泊。這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有閨房記樂,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沈復對過去的美好記憶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繼續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縷陽光的溫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文檔為doc格式。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五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閑情逸致,字里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于愛妻蕓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閑情記趣、卷四浪游記快,寫情寫景,對蕓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于是,蕓娘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么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蕓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蕓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襪皆蕓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蕓置條葉于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六
名為六記,后兩記遺失,現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間更勝一籌。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于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茍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是無愧于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同學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后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調,都想法設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盡興攀高、驚的導游瞠目結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確實值得稱贊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問和不平,對官場茍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于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里的,或者說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游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里吧!
閱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于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后連貫,才能理解其內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基本不用了。
細細查看,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已”現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學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后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后來”。“倩”字現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雇—雇請)。漢語還真是復雜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文檔為doc格式。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七
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閑情逸致,字里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于愛妻蕓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閑情記趣、卷四浪游記快,寫情寫景,對蕓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于是,蕓娘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么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蕓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蕓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襪皆蕓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蕓置條葉于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八
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以負彼蒼之厚。這是寫書原因。【浮生六記】的精華是前兩記,若無前兩記,此書黯然失色。總體來說,全書基調是悲傷的,因為它是沈復悼念亡妻,在窮困潦倒的晚年時光,寫的一本小書。其中前兩記是記錄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兩記養生之道也許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復生前和死后都沒有什么名氣,只是后人在書攤上翻到了他的小冊子,這本書才得以出版。林語堂先生對沈復文中所描寫的蕓娘贊賞有加,他說蕓娘是天下最可愛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且不說最后兩記是不是沈復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張冠李戴,單單看前四記,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絕對不會是晚景凄涼的沈復對自己懦弱無能的懺悔錄,不會是蕓娘被逐出家門,終至操勞過度,顯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嗚呼的屈辱史。
感動讀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愛情小故事,平淡溫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瑣事。
浮生六記里,蕓娘外貌清瘦,削肩長項,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她微露兩齒,神態中有一絲纏綿,令人之意也消。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偏偏卻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喜好讀書,讀琵琶行,讀西廂,讀李太白,讀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認,漸通吟詠。夜間,她觀書出神,閱之忘倦。她甚至會寫兩首小詞,生平卻未曾得一師點通。無師自通,不可謂不聰明機靈。
她說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如此見識,實乃閨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戶的局限性,她說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稍有領悟。她的小人君子論更是可愛:“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
她不是那種“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女子,對于胭脂水粉,她卻別有一番看法。“珠乃純陰之精,何貴?”
她雖迂腐,卻是遵從封建禮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俠的骨,佛的心腸。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瀟灑態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復偕游諸山;神誕之際,她女扮男裝,鬢為辮,添掃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攬其浩渺,如能得見閨中女子不能見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蕓娘是最賢的妻。她藏粥專待沈復,在沈復臨行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并囑咐他:“無人調護,自去經心。”可是蕓娘是個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給。她敬上和下,卻因沈復的軟弱無能,被公公婆婆誤解,顏面掃地,被迫出門。最后因為沈復的小妾被人搶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記】文筆極淡雅,所記錄的生活又極精致,即使最后沈復不堪生活重負,那種骨子里的清高依舊貫徹全書。有時人說,此書乃清朝小紅樓,我倒覺得比之不妥。此書格局不大,人物關系也不復雜,頂多算是記錄了一些文人風雅之事,例如插花,觀石,但也和紅樓夢極盡奢華的貴族生活相差懸殊。
浮生六記,以其真摯而動人情,以其溫馨而暖人心,以其雅謔而發人思,以其深厚而催人淚。基調是悼亡,前兩記是精華。若無從前那讀書潑茶香的日子,也就無所謂日后那恨離別,那孑然一身,陰陽兩別的徹骨思念了,更不會有這本小記了。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九
讀完四記,內心五味雜陳。沈復和蕓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本來一段夫妻愛情佳話,結局卻令人唏噓。站在今天的角度,愛情、家庭、友情、興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經營和體驗。愛情里,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順境時,花前月下,飲酒吟詩。逆境時,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對。家庭里,主動承擔責任,謀生養家,積極溝通表達,調和矛盾。朋友之間,以誠相待,不以利交,則不為利散。有閑散時間和精力時,培養些志趣,縱情山水,其實我們就生活在散文和詩詞的世界里。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
一個人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要學會樂觀的接受現實,并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現狀,這就是我從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得到的最大收獲。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位英國青年厭倦了在家里平淡無奇的生活,決定周游世界。1659年,他登上了一艘從巴西開往非洲的船,不幸遇到了可怕的風暴。他獨自一個人漂流到一個陌生的荒島,靠著雙手和工具,造房子,種糧食,養牲畜,還從土著人的刀下救了一個人——星期五。魯濱遜用了28年的時間,把荒島建設成了一個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跡般地回到歐洲!
在英國文學中,《魯濱遜漂流記》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他創造了新的文學體裁!這篇小說的每一個地方都讓我難忘,都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不能想象魯濱遜是怎樣忍受住那二十多年的寂寞的,也想象不出他在自己制作工具,加工糧食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我更不知道當他遭遇地震,生病和看見野人的時候,心里是多么害怕。
笛福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具有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的魯濱遜形象,他代表了資產階級在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
魯濱遜的堅韌不拔使我想起了我學自行車時的情景,雖然我經歷了無數次的摔倒,但從哪里摔倒就要從哪里爬起來,我仍然堅持著繼續努力學習,雖然很累,但一切都值得,學會后騎,著自行車的感覺非常舒服,心里全部都是成就感和高興。
我想我以后還要像魯濱遜一樣堅強,樂觀,執著,勇敢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一
小時候由于條件所限,想讀書而書太少。上大學后,看著琳瑯滿目的圖書館藏書,真的體會到“書海”的感覺,理解了“汗牛充棟”的真意。隨著時代的發展,讀書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事情。因為一是要有時間,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機拿起書本。南京大學的莫礪鋒老師說手機的罪惡“罄竹難書”,我覺得也是。
“目耕緣”這個名字起得真好。把讀書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獲。此次,能夠參加《浮生六記》讀書會,真的深感榮幸。
《浮生六記》是早就讀過的`。此次參加讀書會,又精讀了一遍。但是剛拿到書的時候,翻開來,竟然有譯文,讓我吃驚不小。文言文成為“外語”已經是一種現實。不用說沒有句讀的原典,就是校點好的名著,除了專業人士,能讀懂的普通讀者也真的不多。我總是覺得這不是什么好事。我們常說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連這個文化的載體都無法識讀,又怎么去傳承她?所以國學或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必須要加強。在書本中“目耕”的這種閱讀方式,也必須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無論發達還是平凡,站在歷史長河的岸邊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無聞,來自塵,歸于塵?可是沈復不是,因為他有《浮生六記》。雖然《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二記已佚,我們仍然從所存的四記中得到會心的一笑、發自內心深處的羨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悵然若失的遺憾以及從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靜靜的思考以及實實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記》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覺得這種推崇不是這本書有多大的文學或者史料價值,恰恰是因為我們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一個普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但這些卻讓我們內心得到安慰。
我們的時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寫信、寫感想。qq的說說或者微信的朋友圈,發的人也不多。因為在這個時代,敞開心扉、袒露心跡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記》告訴我們,要目耕,要手寫。要多讀好書,養心養德;要多寫人生平凡事,會舒心順氣。人各有長處,我們普通的認識,也許就是他人尋覓良久的妙法。或者,我們的經歷也可以成為鼓勵他人前行、奮斗的素材。
浮生不浮皆賴文字,真情實感才可以得到共鳴。讓我們在目耕緣讀書會的帶領下,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向著真、善、美,堅定前行。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二
一、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坦誠直爽,體恤關愛的夫妻真情。
二、勤儉淳樸,善處憂患;布衣菜食,可樂終身的簡樸生活。
三、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恬淡自適,知足常樂的曠達胸懷。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優良品德。
所謂情投意合,所謂舉案齊眉,閨房里的舊事,果真如文字渲染中的美好?
“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林語堂說蕓娘是文學史上第一可愛的女人,也難怪有人對我說“蕓娘不好當”。
當時,遇見他,卻是每日一點一點的收緊,又一點一點的誘惑,終成為其囊中之物。若是錦囊也罷,就怕是一塑料袋,毫無透氣性,窒息而亡。亡也無畏懼,就是時間一長,不亡,大腦因缺氧,真真地成了整神經。
這已然消磨掉的四十年華年,都積攢了些什么?都沉淀下了一些什么?
那日的工作沒有如期完成。好似學生交卷一般,不到最后一刻,絕不直面。讀書、聽音樂可以讓人安靜。前日下載的歌胡亂的,看來要重新來過。其實我的耳朵不能塞耳機,長時間的聽音樂,聽力已經嚴重不行了。電腦播放上班時間是要顧及的,只能委屈自己的耳朵。讀書卻是隨時都可以的,心又焦著事情,也沒讀幾個字進去。敲打鍵盤估計是最安全的,身邊的同事已經習慣我敲打鍵盤都不來攪我,否則,會遭辣脾氣。
寶玉和黛玉在花樹下讀《西廂記》,兩個人的相約,無聲,其香也是久遠的。斯人想必歡喜這樣的性情。蕓娘與君亦如此,讀書議文憶事懷情。好景總是不長。好歹也有過。
“與君不曾半日賦閑,縱然安排那樣的時刻,想聽君一席言,想與君談古,君卻移情別意,不予理睬我的纏綿。其實,女人的想念不全是肌膚之間的相親,兩情,默默,或言,或什么都不做,靜下來的安逸,才是最寶貴的珍藏。”那日的日志,如今讀來,依然動己心弦。
蕓娘是一切男人夢想的女人。也難怪君之前說那話了。我不是君夢想的女子,夢得太遲也沒什么,就怕不曾夢過。也不會去刻意努力做蕓娘式樣的女子,我本是我,為了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也不是我的作為,君怕更是不喜歡的了。
“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果真有這樣的閑情,那真是只有人間桃源有。十丈紅塵,哪許人心如此得閑。縱然半日,若真能放下世間事,與君同看花也不失來人世一遭。
小閑情,小矯情的心致偶爾歇在眉間心上,如品茶般,萬般賦閑之后方解其中味。何況,同與佳人往?不多,不多,時日不多也。
沈復是一個喜小飲之人。誠然,梅花盒的發明盡顯蕓娘靈心巧手,只要動了情用了心,任何一個女人都可以對心愛的男人做出絕色的美味,騰出浪漫的氛圍。
我是喜花的。入冬以來,只有銅錢草還在努力地為我綠著。秋時采回來的野菊早已枯萎,花粉落在玻璃桌上,并不去擦,那是野香之骨呢。每每受夫責備,指責我不擦去,臟了桌子,我并不理會,一意孤行讓那些黃色的花粉留在那里。再晚些日,我是要搬回水仙過冬的。再說,去年的風信子已經發芽了,春來,想必會開出紫色的.花。養了三年的風信子,大蒜一樣的,花謝之后留得蒜果,入冬之后植入土種,還是年年復活,春來開會。我的小閑情,不精致,這些許年一直在續著。
蕓娘收集斷簡殘編。每日,我寫閑字斷章。不過,蕓娘有君相佐。我是孤單一人的。
蕓對名利看得很淡,生活無論富足落魄,都從未鼓勵沈復讀書做官。這么地,我突然明白了那日君為何莫名的吼我了。君想做理想中人,無奈身在紅塵中。但“理想”是關不住的,很幸運,我愿意做君“理想”的桑田。不曉得,我又多情了沒有。
“沈復何其有幸,娶了這樣一位賢惠體貼又蘭質蕙心的妻子。同樣,陳蕓也何其有幸,嫁給了沈復,從此擁有一位志趣相投又患難與共的丈夫。”
于廝,我錯過今生。余下的日子,也只能隔著江水、隔著屏幕相望。時間長了,還不曉得誰先厭了誰——君,終是不歡喜我接近你、探究你,好奇你的。
蕓娘之夫是真大夫。比起陸游和唐婉,我情愿不要那“紅酥手”,縱然長年臥病,也要不離不棄。所謂相濡以沫,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三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記》,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譯注的,共300多頁,前一百頁是譯文,后面200多頁是原著(由于是白話文的原因,基本幾秒就過——畢竟生活在這個年代,若不是潛心研究,看白話文還真的有點吃力)ps.不過原文有個地方我覺得很好,就是雖然簡短吧,但都有一個小標題,所以一眼看過去,至少知道個大概。
來一段科普:《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全書共分為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后人仿寫。
初看第一章《閨房記樂》,已然覺得很不可思議,講的就是沈復與其妻子陳蕓的日常瑣事,心里想著怎么會有如此癡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漸漸往下看《閑情記趣》,主要講的是沈復與其妻子的裁花取勢、園林品鑒等事情,又會覺得,怎么又會有這么悠閑,這么愜意的生活;進入到第三章《坎坷記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蕓娘被誤解,家族生活的困擾,生活上的拮據,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復的生活真是倍感凄涼;但同時特別感慨,尤其是諸事煩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候,也少見(沈復)其怨言;就像書里所說:(沈復)幾無怨天尤人之詞,多是甘苦自得之語,他這份責己甚嚴卻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風,使得文字記述的春花秋月顯得彌足珍貴。最后一章《浪游記快》主要寫的是他的游記,語言之快,仿佛跟隨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愛的地方,發現各個地方的奇特景觀)
所以才會有所感慨,有所羨慕,因為現在的人,乃至社會都太浮躁了,都在想著如何掙錢,但是無論你如何努力,每天依舊感覺很累;沈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一個縮影,過著很平凡的生活,卻又把生活過的很真實。尤其是他樂觀的心態,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
最后,感動于他們的愛情,羨慕于他們詩情畫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寬廣;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身處困境,卻也甘苦自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四
看著最后的結局,有些不明白,燎元為了自己的目的忍耐那么久,最終坐上了幾十年渴望已久的位置,他贏了,可他又失去了一個一直那么信任他的三月,他輸了!
這些話應該一直藏在心底吧他明明贏了,缺總感覺自己是徹底輸了。他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說不清,也沒法說的清。輸了的贏家,是不會快樂的。三月,一只單純,簡單的飛天。在她眼中,沒有什么比親人和朋友更重要的了。當血淋淋的真相露出,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她的眼前時,她淡然的笑著,那種讓人心碎的笑。
在信任的朋友和性命之間,三月選擇了前者。即使知道這正中曾經自己最信任的人的陰謀,也不后悔。因為這樣的結局似乎是大家都想要的。用生命許下那個愿望,這也算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她握著自己生命的那條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世界宣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她化著一陣風,為這個陰謀完整的謝幕。風一樣的女子,為這場戰爭帶了了希望,對于一個被線栓住一切的飛天,還有什么比自由更珍貴!
一直沒有自由的生活著,能做一次自己心中的選擇,相信三月一定是快樂的,在最后,順從的不是前戰神的詭計,也不是燎元的棋局,而是自己的心。
可惜……只可惜,再也無法回頭!
他的選擇,已經成了定局……。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五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為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蕓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后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后陳蕓客死他鄉。
陳蕓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蕓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蕓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并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蕓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于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并著肩,手牽著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著彼此的才華,又成為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六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游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著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糊口和一個美好的糊口情形,細想之后,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記》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鳴二十年有余,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糊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說,只可憐了蕓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制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七
讀完全本之后,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備、樂善好施,當然這些優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后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問也并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說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驗所集齊,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蕓娘的愛情故事,蕓娘死后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后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于沈復盡管后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說是非常豁達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眼養心,沒有說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閑淡雅致,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