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作文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一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險,只身一人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島上,開始了長達二十八年與世隔絕的生活。他以不屈不撓的意志,依靠個人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并最終回到文明社會。無論是創造力還是勞動能力,他都那么強。會搭帳篷,會造“城堡”,會做獨木舟……真讓人佩服。
再看我們,一直依賴父母。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創造力世界倒數第五/手能力也很差。有一次,我的房間已被我搞得亂七八糟,狼狽不堪。媽媽要我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我望著桌上的書,散亂的筆,地上亂扔的玩具……還沒整理就有三分怕。我把東西東放放,西放放,半天沒搞好。這時,媽媽走過來,接過我手中的活,讓我看著她整理。她言傳身教,三下兩下就把房間整理得干凈整潔,井井有條。把我原來預期的幾個小時,縮短為不到二十分鐘,令我驚嘆不已。
困難和問題一來,魯濱遜就會立刻想出辦法,在上島不久需要捕捉山羊時,他用了一個又一個機關,一個又一個辦法,直到成功。而我,往往會喪氣、厭煩,因為我把一些困難全想成了不可能。
還有一次我要貼一張硬板紙,試了好多次都貼不上,我想:唉,算了吧!可過了一會兒,媽媽卻貼好了,她只不過多加了兩道單面膠!
和魯濱遜比起來,我自愧不如。朋友們,學會獨立生存吧!
小學生作文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二
前幾天,我剛剛閱讀完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讀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從小就想在海上航行。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個荒島附近遇上了巨大的海嘯和風暴,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活了下來。他被海浪卷上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無奈之下,魯濱遜決定生活在這個荒島上。就這樣,魯濱遜長達二十八年的歷險生活開始了。
魯濱遜先把那艘破爛不堪的船上的食物、槍、子彈、淡水、工具還有制帆篷的布等船上一切有用的東西一一運到島上,還在島上找到了一個可以作為棲身之處的山洞,用船上剩下來的食物生活。后來,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水稻,還學會了做粗糙的面包。他還捕捉并馴養山羊作為肉食的來源。并用學到的技藝在荒島上生存了二十八年。
若干年后,魯濱遜救下了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魯濱遜便給那個俘虜起名為“星期五”。從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了魯濱遜忠實的仆人和朋友。
又過了好幾年,魯濱遜在孤島附近發現了一艘英國船,他終于得到了離開孤島的機會。
魯濱遜二十八年的荒島生活,還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如何保持樂觀向上的自信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