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的編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方法。接下來是一些初三教案的典型案例,希望對大家編寫教案有所啟發。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課文思路,掌握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背誦課文,領悟文章優美、簡潔、精煉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重點字詞解釋、重點句子翻譯,疏通了文義,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們再次進入這個美妙的世外桃源,領略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板書課題、作者)。
二、知識回顧。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阡陌交通(互相通達),雞犬相聞。
2、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
3、不足(不值得)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漢,無論(更不用說)魏晉。
5、芳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繽紛。
提示:學習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
(2)翻譯句子(提示:注意補出括號內省略的內容)。
(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漁人)。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二
1.本單元編排的唐詩,內容豐富,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古詩鑒賞的基本能力。這是一大重點,學生必須具備。
2.本案例力求體現兩個方面的目標要求:。
(1)初步具備唐詩鑒賞能力。
(2)具體感受詩韻和詩味“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語文課程標準》)。
(二).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
王若虛《滹南詩話》云:“詩之有韻,如風中之竹,石間之泉,柳上之鶯,墻下之蛩,風行鐸鳴,自成音響,豈容擬議?”對這種“豈容擬議”的詩韻的感悟,是無法灌出來的,是條條框框的歸納總結無法達到的。只能是讓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在對話中理解,在對話中提高。因此,我選擇了對話的上課方式。學生在與文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中不斷走近柳宗元,走近唐詩。并指導學生課外做一定的拓展和探究。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唐詩學習,已經有了一些積累,可以放手讓學生談看法。
2.詩歌鑒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必要統一見解。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哪怕這看法還不免幼稚,甚至偏激。
3.課后讓學生研究“貶官文學現象”提升幅度較大。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三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古琴演奏家婁樹華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根據山東古曲《歸去來》的素材改編而成。另一種說法是,山東古琴家金灼南根據流傳于山東聊城地區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其演變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編而成,20世紀30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給婁樹華,婁樹華在進一步改編時,在樂曲的后半部分充分運用了箏的“花指”技巧,使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從而使這首箏曲得以廣泛流傳。
一般以為,此曲是婁樹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近來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婁樹華首創,而是金灼南根據流傳于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本世紀三十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婁樹華又以金譜為藍本,作了較大發展并增加了樂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傳全國。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慢板。這是一段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沉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這段旋律從前一段音樂發展而來,從全曲來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進入第二段出現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造成對比和變化。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一個樂句的緊縮,最后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由于《漁舟唱晚》旋律優美動聽,情調樂觀向上。因此,被許多樂壇名家改編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獨奏、重奏、合奏,收到國內外廣大聽眾的喜愛。一位外國豎琴演奏家聽了《漁舟唱完》大家贊賞,稱這首樂曲是“富有東方風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編成豎琴曲。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四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這首詩中寫景的是哪幾句?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自己早就對洞庭湖充滿向往,為下文蓄勢。
b.頷聯用比喻寫洞庭湖的闊大,意境宏麗。
c.頸聯是詩歌意旨所在,寫自己的身世,表現自己的處境凄涼落寞。
d.尾聯筆鋒一轉,表現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3.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由個人身世轉寫國事危難,感傷涕零的詩句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他們都以大胸襟、大手筆,寫出了洞庭湖的大氣象、大氣魄。
5.賞析頷聯。
答:
6.“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
答:
7.“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答:
9.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談談你對“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兩句詩的理解。
答:
10.你還知道哪些寫洞庭湖的名句?試寫出連續的兩句。
答:
【參考答案】。
1、答:寫景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詩既是寫實,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麗而又生動。
2、c。
3、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6、一“坼”一“浮”,攤販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下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形在讀者眼前。
7、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表達了詩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幫助;“老病有孤舟”,寫出了詩人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泊,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的孤苦無依。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不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這可以從“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詩中看出。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
9、個人經歷:舉目無親,年老多病,以孤舟為伴;國家命運:戰爭未平、國家多難,老淚縱橫,作者不僅哀嘆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涼,更為國家動蕩不安戰亂不休而悲傷。
10.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五
嶺外音書斷[1],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系,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六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過比較,探究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價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比較探究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比較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人。弱冠知名。初征,令與楊炯分直內教。俄授雒州參軍,累轉尚方監丞,預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張易之,左遷瀧州參軍。武三思用事,起為鴻臚丞。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首膺其選,轉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徙欽州,尋賜死。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二、詩文解釋。
客居嶺外與家里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離故鄉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遇到的家鄉來人。
三、詞語解釋。
嶺外:今廣東省一帶。
怯:畏縮、膽怯。
四、詩文賞析。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人記述了還鄉之情,描寫了一個長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書信的人,回鄉途中擔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問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態。這首詩曲折含蓄,真切細致。
五、比較探究。
異曲同工“真”“奇”“妙”
——《渡漢江》與《述懷》比較鑒賞。
述懷杜甫。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以下簡稱“宋詩”)寫的是貶客歸家之心事,盛唐詩人杜甫的《述懷》(以下簡稱“杜詩”)述的是身經喪亂之情懷,但兩詩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謂異曲同工,下面分別作一賞析。
(一)、感情之“真”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詩和杜詩之所以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某種共鳴,首先歸因于詩人的真情實感。正如宋顧樂稱《渡漢江》“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絕”,申涵先說《述懷》“非身經喪亂,不知此語之真”。宋詩的前兩句追敘謫居嶺南與家人音訊斷絕的情景,一個“斷”字,真實地道出詩人的思家之苦,思鄉之切,其羈旅之愁、孤寂之感也盡在其中。特別是“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把詩人急切盼音書又怕不祥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維妙維肖。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七
1、體會本文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敘述方式。
2、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了解藝術創作與人生苦難、社會苦難之間的關系。
3、有感情的朗讀精彩語段。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記敘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身陷貧賤卻不移大志的決心。
[媒體準備]。
多媒體教具;《黃河大合唱》錄音帶(片斷)。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2、查閱作者的相關資料,了解其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同學們,每當《黃河大合唱》奏響的時候,我們的心里都洶涌澎湃,激動異常,仿佛從樂曲中看見了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冒著紛飛的炮火,勇往直前。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
二、作者簡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門。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誕生時已經過世,自幼就與母相依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時年六歲,其外祖父逝世,生活無靠,母子倆遂流落到馬來亞。14歲那年,隨母到新加坡,開始接觸音樂,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1926年,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主修理論與小提琴,同時任該圖書館助理員。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八
1、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處的性格特點,把握課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教學難點。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譯的要點積累。
2、從周處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過自新的重要意義。
3、片斷描寫中想象力的啟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學期,我們曾經學習過《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它出自哪里?
(《世說新語》。)。
2、誰來介紹一下《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南北朝人,文學家。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讀課文,了解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讀準字音。(處、說、橫、蹉跎、朝、彰)。
2、讀好停頓。(又義興水中有蛟;或說處殺虎斬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積累文中的重點詞句。(并、橫、尤、沒、俱、更、竟、始、蹉跎、彰;。
三、再讀課文,加深課文理解。
1、問題一:在鄉里人的眼里,周處是個怎樣的人?
(兇強俠氣,禍害,是三橫之一)。
2、問題二:你是怎樣評價周處這個人物的?
1)斬殺蛟和虎:勇猛、武藝高強。
2)知道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吳尋二陸:虛心接受,知錯就改。
3、周處勇于改過自新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到任何時候,想要改過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周處如何擊殺蛟和虎?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環境、動作描寫)。
五、總結:
“知恥而后勇”,周處曾被鄉里人認為是“禍害”,都能成為“忠臣孝子”,成為名傳千古的大英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一起記住文末的一句話:“人患志之不立”吧!
[布置作業]。
1、翻譯文中有句式特點的語句。
2、完成片段描寫。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九
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本文的對比寫法。
3.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對比的寫法。
(2)學習邊敘邊議,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難點:理解“我”對養菜的特殊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薺菜(ji)薔薇(qiangwei)掰手(bai)琥珀(hupo)。
綻(zhan)碼(ma)莧(xian)和煦(xu)。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廣闊無垠:廣大寬闊,沒有邊際。垠:邊際。
(2)遷就:勉強湊合別人。遷:改變,引申為改變初衷。就:湊近,湊合。
(3)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隨便。經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裝著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發掘出來的,有關文化發展的有價值的古代器物。本課是“老古董、背時貨”的意思。
二、導入。
l.作者簡介:
張潔,生于1931年,196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長期在經濟管理部門工作。1978年,發表《從森林里來的孩子》,這篇處女作和后來的《誰生活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都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她的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曾改編為電視劇。1981年,創作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此外,還有中篇小說《方舟》《七巧板》《祖母綠》等。
2導語:
同學們可能沒有吃過“薺菜”這種野菜,可是在舊社會,這種野菜是窮人們的美味佳肴。《抱養菜》這篇課文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過新!日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膜,與孩子們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課。
1.閱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本文按時間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節)回憶解放前童年時代的苦難生活,寫出“我”對薺菜有一種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1節到完)寫解放后“我”和孩子們對挖薺菜、吃薺菜的不同態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討論并歸納: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綱摯領,總領全文的作用,用省略號更富有詩意,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討論并歸納:課文寫“饞”到“饞丫頭”的得名,是因為“餓”,又由“餓”引出了一次危險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餓”寫出造成“餓的原因——剝削制度的罪惡。在此基礎上,再來寫“挖芥菜”,寫出了“挖”的辛酸,表現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這樣寫不但不算離題,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達。
討論并歸納:這是一幅美麗、和平靜穆的“晚歸圖”,似與“我”當時的處境不相稱。這是一種反襯寫法,以樂襯悲。連羊兒、烏鴉都能回家,而“我”卻有家難回。這樣反襯,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5.提問:“一種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孤獨、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問:孩子們把挖薺菜看作是一種“有趣的游戲”,是出于對“我”的“遷就”;吃薺菜時,他們“懶洋洋”的,“漫不經心’地“挑”上幾根,帶著遷就的“微笑”。說說作者運用這些詞語的深意。
討論并歸納:“有趣的游戲”說明不能理解長輩帶他們挖養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遷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長輩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種尊重的禮貌。“漫不經心”表明對薺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則反映了厭食薺菜的情緒。
7.提問:本文在敘事的基礎上展開議論。找出議論的語句,體會它們對表達中心意思的作用。
討論并歸納:議論的語句如“因為我知道”到完。議論的作用是明確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們的身邊全都感到愉快。”點明孩子們喜歡去挖薺菜的原因。如“他們長大一些之后……他們多半不能體會我當年挖養菜的心情!”點明年輕人陪同我去挖薺菜,也不能體會我當年挖薺菜的心情。寫出了兩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問:“我”對薺菜的這種“特殊的感情”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
討論并歸納:在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憶,想起薺菜,就想起當年的饑餓,想起那飽受屈辱的痛苦和災難;有深深的懷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如同懷念那與自己共過患難的朋友;有無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們挖薺榮、吃薺菜的深意;也有真誠的希望:看到了兩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幫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長。
9.本文運用對比寫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對比,表現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兩代人對“薺菜”的不同感情:媽媽對薺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們對“薺菜”的感情是淡漠的。從中可以看出兩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兩代人的隔膜。通過對比敘述把如何看待過去和現在,如何看待苦和樂,怎樣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問題提到讀者面前,讓人們思考。
(2)通過大自然景物的對比描寫,寫出了舊社會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獨、悲傷、恐懼的心情;寫出了新社會的美好,孩子們生活的幸福、愉快,從而找到他們思想深處的弱點。正是這樣前后對比,在“我”心中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觸,這也正是表達中心思想的基礎。
四、總結。
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夾敘夾議,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時代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薺菜”為線索展開廣泛而充分的聯想,希望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的隔膜,與孩子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能珍愛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十
1、作者對朗丹夫婦是持什么樣的作用。.分析朗丹夫婦形象,體會作品的諷刺意味。
2.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通過情節分析來透視人物的思想及品質。
3.體會心理分析的手法對表現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1.通過情節分析來透視人物的思想及品質。
2.理解作品構思的精巧。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心理分析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課時安排】2課時。
【導學設計】。
一、通讀全文,熟悉故事情節;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二、讀課文,思考分析主人公性格特點。
1.你覺得朗丹夫人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劃出文中描寫評價朗丹夫人的句子。
2.這些珠寶為什么會變成真的?這背后有一個怎樣的故事?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十一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鳥鳴澗》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春夜,深山空曠,萬籟無聲,桂花從枝上飄落的聲息。忽然,一輪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被月色驚擾的山鳥,時而啼鳴于深澗之中。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深刻而細致傳神地表現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閑靜。這種靜境因為有聲音動態而顯得富于生機和情致。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充滿了靜謐的意境,但“花落”“鳥鳴”“月出”寫來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是很成功的寫景詩,如同一幅線條清朗的水墨山水畫,正是王維所擅長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一些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3.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習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態度。
4.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聯想和體會,通過誦讀,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二、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為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激趣導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月夜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就像剛才的音樂一樣,清新、雅致,恬靜、幽美,題目叫——《鳥鳴澗》。(齊讀課題)。
“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可以推想“澗”跟——水有關。水在哪里呢?水在兩山之間,所以,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流水。這流水是涓涓細流還是洶涌波濤?那應該怎么讀題目呢?誰來試試?(齊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王維他的山水詩造詣極高,《鳥鳴澗》是他山水詩的代表作,蘇軾就曾經夸他的詩“詩中有畫”,現在就讓我們來品這首詩,賞這幅畫。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王維在這看見了什么呢?請大家到詩中去讀一讀,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4遍,前2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后2遍讀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1、學生自讀。
2、(屏顯古詩)指名讀。點評。
a你很會思考,夜靜春山空,“空”這個多音字你讀準了,真是一絲不茍。
b聲音清脆悅耳,讀詩正確流暢,很好。
c聲音響亮,把每個字的音都讀準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錯。
d讀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詩內部的停頓,讀出了詩的韻味。
3、齊讀。
指名回答,并說說依據。(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春夜)5、詩人王維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到詩中一行一行仔細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來,四行都找完了,再舉手。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花、山、月、鳥、澗)。
6、的確,詩人在詩中寫花落、山空、月出、鳥鳴、澗水流,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點呢?請你到詩中把這個合適的字找出來。
指名回答。(板書靜)。
的確,這首詩給我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靜”。
(三)感知詩意,體味清幽。
1、第一行:人閑桂花落。
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出了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個靜靜的夜晚。就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桂花輕輕柔柔地飄落了,(屏顯:人閑桂花落)同學們看過桂花嗎?長什么樣子?小小的,細細的桂花落在地上聲音響嗎?聲音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也包括張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這樣的靜,但不僅因為夜靜,更因為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他還是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看看“人閑”兩個字,它正是告訴我們王維的心——靜。是啊,王維身處沒有戰亂,安定統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時隱居風景秀麗的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閑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說自己是——人閑。
現在,就讓我們用朗讀把桂花落地地輕柔、舒緩展現出來。(指名讀)。
(女生齊讀、齊讀)。
女生讀起來清清幽幽的,別有一番情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第二行:夜靜春山空。
是呀,靜,靜得詩人覺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沒有了,空蕩蕩的。誰用朗讀來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指名讀)。
讓我們用朗讀來贊嘆這座空山吧!(男生齊讀、齊讀)。
讓我們把這個“靜”字留在心中,讀好這句詩。(屏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齊讀。
3、第三、四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出,月從哪出來呢?(云)怎樣的云?
(薄薄的幾片云)是呀,一輪明月從云層中鉆出來,皎潔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傾瀉在山澗中,睡夢中的鳥兒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鳥兒以為天亮了,睜開朦朧的睡眼,啾啾叫著。
對,這就是一種反襯手法,以動襯靜。古人就說“鳥鳴山更幽”
我想,鳥兒此時一定是用它動聽的叫聲在贊嘆。
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指名讀)。
漁舟唱晚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匯總12篇)篇十二
識記與能力:
能通過注釋和查閱工具書準確理解課文,并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品味分析課文中精煉、形象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重難點】。
積累識記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并背誦課文。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預習檢測案】。
一、課前預習。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關知識(寫在課題下面的空白處)。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