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是對書中故事、人物的感受,更是對自己成長、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與反思。下面是一些讀后感的片段,也許會勾起你堅持讀書的信心與激情。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一
他,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他,就是三國時期,那聰明絕頂,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諸葛亮,字孔明,本是隱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劉備三顧茅廬所感動,成為了蜀漢的丞相,也為劉備出過許多計謀,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未出山時,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而且他還似乎知道劉備會來請他出山,便在隆中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并且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為蜀漢丞相時,他多次運用了過人的計謀,助劉備建立了蜀國,打下了基業,并與魏、吳兩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他多次用智,多次打敗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戰,他聯名了東吳,在赤壁之戰中讓陸遜詐降,假裝給曹操“獻計”——當時曹操手下有百萬人馬,卻都是北方人士,不識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較大的風浪,便站立不穩、頭暈目弦、大吐不止。準確說就是暈船——讓他把所有的船用鐵索連起來。曹操一試,果然風浪對船的影響變小了。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軍令狀,向上天“借”來東風,用火攻大敗曹操,結果使曹操元氣大傷,從此再無一統三國之力。
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卻又遵守軍法的人。在蜀漢的后期,蜀國已經沒有以前的戰力,武將也不多了。就在這時,敵軍來襲,諸葛亮身邊的一員武將馬謖自告奮勇,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但馬謖卻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敵軍用火計攻破,丟了街亭。當時,按軍法是要處斬的,可是他當時想到馬謖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軍法嚴明,不得不行。馬謖便請求他照顧好自已的家人。諸葛亮悲傷地答應,含淚斬了馬謖。如此真情,卻因軍法嚴明而痛失一將,揮淚斬馬謖,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處。
同時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他一生為國家的奉獻巨大,名傳千古。在蜀國后期,劉備病逝,無能的劉禪繼任,而他率師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寫了《出師表》一文,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對蜀漢的忠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一位詩人曾這樣評價他。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美名流傳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忠臣,他為蜀漢奉獻了自已的一生。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二
(一)。
我喜歡看書,并且看了很多很多書,不過最讓我難忘的書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有趣,讓我給你講講吧:三國時期,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雙方在赤壁大戰。在東吳,孫權的手下有一個叫周瑜的人,他才華橫溢、心胸狹窄。還有一個備的手下叫諸葛亮的人,諸葛亮足智多謀,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戰計劃,就想殺他。周瑜要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完不成就要殺頭,別說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來啊!第一天諸葛亮對他的好朋友魯肅說:“去準備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個稻草人,二十個人。”到了第三天,諸葛亮開著船到曹軍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過了一會,諸葛亮回去了,讓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來,數了數,十萬多只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困難不要害怕,任何難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肯動腦筋,就能成功。
(二)。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時候在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那兒讀書。老先生養了一只大公雞,用公雞啼叫的時候作為下課的鈴聲。老先生課講得非常好,諸葛亮很喜歡聽,可是雞一叫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還沒聽夠,所以,公雞每次叫喚,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每次在公雞快叫時,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雞一吃米,就忘了鳴叫,因此,常常是同學們餓得發慌,先生也覺得很累才下課。時間長了先生覺得莫名其妙,諸葛亮卻暗暗得意。終于,這個秘密被先生發現了,老先生一氣之下,將諸葛亮趕出了學堂。諸葛亮非常后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老先生后來想了想諸葛亮也是為了多學習,心想這孩子很聰明,如果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到正處一定前途無量,于是,他原諒了諸葛亮,把他叫回了學堂。從此,諸葛亮明白了要把聰明才智用到正處,他對先生恭恭敬敬,還下河捉魚,給先生滋補身體,還幫先生打掃衛生,贏得先生的贊賞。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聰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則,也會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沒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們的唾棄。比如:二戰期間,發動戰爭的希特勒就非常聰明,但他卻把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發動了戰爭,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檜,也非常聰明,據說他的書法寫的非常好,可以稱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飛,不顧國家安危,用他的計謀殺死了岳飛,結果受到了人們的唾棄,他也背上了千古罵名。所以,我們不但要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更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諸葛亮戰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扎寨。結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扎在山頂,王平怎么勸他都不聽,后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曹操也不想斬殺馬謖,不過由于馬謖犯的錯誤太大了,損失了許多兵將,諸葛亮只得殺了他。其實馬謖也是一員猛將,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為下將,就必須服從上級的領導,擅自改動作戰計劃,肯定不行,還連累了許多并肩作戰的弟兄,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個兵營,幾千人啊,對將來的作戰損失了許多兵力,諸葛亮殺他也是無奈啊!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三
讀完全文,我有許多感想。
首先,我也贊同“諸葛亮是人不是神”的說法。畢竟諸葛亮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其次,我不贊同文章說“諸葛亮是一群笨蛋中較為聰明的一個。”原因在于文章所舉的例子有不少錯誤。
第二:文章提到平定南方的叛亂,之所以要七次“平定”是諸葛亮的做法不能令人心服。我認為七擒七縱以攻心為主才能體現諸葛亮的誠意使叛亂從“根部”去除。
至于“空城計”。諸葛亮能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如此鎮定地用計嚇退司馬懿。這難道還體現不出諸葛亮十分聰明嗎?文章說到:“司馬懿能察其弱點,攻其弱點,將諸葛亮置于極度危險中由此看來,司馬懿比諸葛亮聰明一大截。”如果正是如此,為何當時不下令攻城,而嚇得火速撤退呢?要證明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諸葛亮死后,司馬懿的數十萬大軍居然被諸葛亮的木像嚇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地往后速退數十里,從此司馬懿落了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柄。
我認為,諸葛亮真正的“智慧”在于他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在有霧的情況下使十幾條草船輕而易舉地向曹操“借”借來了十萬多支箭;在“華容道,捉放曹”中,又是諸葛亮算準曹操要走的線路,一一派人埋伏,使曹操狼狽不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我認為諸葛亮的確使一代奇才,不愧稱為“臥龍”。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四
讀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我被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在制作木牛流馬時,他竟然別有用心的做出了個舌頭,只要一轉它的舌頭,就推不動了。
“諸葛亮讓王平帶著木牛流馬去運糧食,并且大招旗鼓,讓魏軍知道,讓他們來劫糧。魏軍按計劃過來劫糧,王平讓蜀軍把木牛流馬的舌頭轉過來,馬上逃離。”
讀到這里,我忍不住想知道,諸葛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等魏軍把木牛流馬推回大營后,司馬懿讓屬下把糧食都放在木牛流馬上,再運到后山。諸葛亮見時機成熟,便讓關興領1000人去搶糧。關興帶人把木牛流馬搶過來,把舌頭扭回來,推走了。
司馬懿派人去追,被諸葛亮用妙計嚇跑了。
諸葛亮的智慧讓我震驚,他利用木牛流馬“坑蒙拐騙”了司馬懿不少糧食,還把司馬懿嚇得夠嗆。諸葛亮如此聰明,即使是使用現代化科技也不可能像他那樣的神通廣大,叱咤風云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的智慧,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而且諸葛亮不僅有智慧,還有了不起的本事。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五
諸葛亮(181—234),中國百姓心目中能掐會算、聰明絕頂的人。他生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世,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情,輔佐劉備干得一番大事業,成為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幼喪雙親,跟隨叔父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荊州(今湖北襄陽城西),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余年。207年后,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功勛卓著,官拜丞相。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六
《弟子規》有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也。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期,南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諸葛亮親自率兵前去征討。軍隊前進時,馬謖來慰勞軍隊,對諸葛亮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但愿丞相這次南征真正的戰略目標,在于使他們內心歸順。”
諸葛亮派魏延、趙子龍,第一次生擒孟獲。諸葛亮設宴款待他,接著審問孟獲:“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狹窄,一舉把我擒獲,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決雌雄!”孟獲斬釘截鐵、理直氣壯地回答。于是諸葛亮放孟獲于山中。
第二、三次,諸葛亮生擒孟獲,孟獲皆不服。
第四次,諸葛亮當作大發雷霆的樣子,命手下人道:“給我拖出去斬了!”
孟獲臉上毫無懼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報四縱之雪恨也!”諸葛亮見他還是不服,又放了孟獲。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楊鋒擒獲,但他依舊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頭:“這是被自家洞主擒獲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諸葛亮在盤蛇谷內用大火燒死了兀突骨與三萬藤甲軍,孟獲以為諸葛亮必死無疑。道盤蛇谷,火光四起,臭氣熏天,方知中計,被諸葛亮滿門擒獲。諸葛亮派使臣于孟獲帳中:“我們丞相還想放你回去,特派我來告知你。”
孟獲滾下熱淚:“七擒七縱,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獲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諸葛亮腳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諸葛亮問:“你真的服了嗎?”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獲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諸葛亮封孟獲永為南人洞主,直到諸葛亮道滬水時孟獲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武力壓服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誠意打動別人,讓別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舉。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七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所編選的歷史小說。這本書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賞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他字孔明號臥龍。記得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因此更加說明了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
為什么我那么欣賞諸葛亮呢?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統治需要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并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是令人嘆服叫絕,意想不到的。
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不光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還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愿望“為劉備統一三國,永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
記得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這首詩贊頌了諸葛亮的意志堅決,遇事鎮定自容,但是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終于積勞成疾。詩的第一句是指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遠留在天地之間,表現了人們對他無限的崇敬。
我以后也應該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爭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中華兒女。
說起諸葛亮,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此一個熟知天文地理,通曉古今,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甚至能呼風喚雨的軍師,可以說是主導曹劉爭霸勝敗的重要籌碼。如今來看,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可真是慧眼識英才啊。
諸葛亮剛一亮相就令人咋舌,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后人因此贊嘆:"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這似乎注定了諸葛亮的存在必然會對將來天下三勢造成下小的影響。
果然,諸葛亮剛出茅廬便立了功,火燒新野,打得曹軍焦頭爛額。這此旗開得勝,使原本對諸葛亮的才智有懷疑的關羽,張飛敬佩不已。隨著諸葛亮立功次數的增多,招來的嫉妒之心也越來越多。例如周瑜,他百般刁難諸葛亮,卻都被諸葛亮超人智慧一一化解。比如草船借箭之事。諸葛亮早料到三天后有大霧,借霧之利輕而易舉得了十萬余箭。使一向自大的周瑜都不得不稱羨道:"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剛借完箭,使曹操后悔不已,諸葛亮又生一計,火攻曹軍。諸葛亮真可渭無所不通,競然能夠呼風喚雨,借來東南風,助周瑜火攻曹軍,燒得曹軍損失慘重。曹操僥幸逃脫,卻又中了諸葛亮之計。各處埋伏的兵馬一批又一批地沖殺出來,曹操眼看命將不保,幸而得關羽放行才能夠死里逃生。孔明這一連串的計謀,把同樣善于用計的曹操害得狼狽不堪。其深謀遠慮足以令人畏懼。
至于后來孔明三氣周瑜,更是突出了孔明的謀略過人。周瑜氣量狹小,自以為是,自己智不如人,便把諸葛亮看作眼中釘,恨不得將其置于死地。誰知諸葛亮聰明絕頂,周瑜害其不成反遭其害。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自討沒趣,到最后連自己也被諸葛亮氣死了。以致于周瑜死前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后來陸遜在虎亭大破蜀軍,乘勝追擊殘軍。諸葛亮卻早已擺好了八陳圖等陸遜上鉤。若不是諸葛亮的岳父帶路,陸遜恐怕早就死于陳中。之后,孔明遇到蠻橫無禮的xxx王孟獲,孔明不但不加害,反而以禮相待,使孟獲最終心悅誠服。
諸葛亮不但計謀多端,且口才了得。罵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證。王朗本欲使諸葛亮拱手而降,不戰自退。誰知沒有說退蜀軍,自己反被諸葛亮說得理屈詞窮,最后甚至被諸葛亮罵死,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后人說得好:"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諸葛亮在有生之年為蜀國立下無可比擬的功勞,甚至在死去之后,還能以木偶退兵,用錦囊計殺死魏延,其洞察天機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魯迅先生說"狀諸葛之多智近妖"呢。
諸葛亮自出茅廬之后巧施妙計屢試不爽,指揮作戰無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負劉備所托,竭盡畢生精力效忠蜀國,實在是百年難遇的良臣謀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為《三國演義》這部著作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八
《諸葛亮傳》主要寫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平生經歷,以及魏蜀吳三國的爭斗。
在人們的眼中,諸葛亮是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有對諸葛亮的稱贊。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這幾點:
一、他會用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國的'敗落是因為諸葛亮不會用人,但事實證明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說得到諸葛亮賞識的姜維,原只是一個小官位,但諸葛亮一眼看出姜維的能力,以至于發揮了姜維不但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的這塊金子。再比如說趙云,諸葛亮同樣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趙云成為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對象。
二、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利用吳國的孫權和大將周瑜、魯肅等人的疏忽,巧占荊州。周瑜和孫權大怒,周瑜又讓孫夫人出嫁,來殺劉備,但諸葛亮派趙云前去,成功避開鋒芒。
三、他戰斗經驗豐富。正是因為諸葛亮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才抵擋得住司馬懿的團團進攻,好幾次讓司馬懿吃了敗仗。
四、禮賢下士,法道兼濟(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國安邦。吳蜀再次聯合以后,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而這時,諸葛亮減稅增收,減少百姓稅收,打擊貪官,大批生產蜀錦,建設諸葛堰、煮制井鹽。短短數月,這些資源已經為蜀國支起了巨大的護盾。之后,諸葛亮又立“憲法”制定“八務”“七誡”“六恐”“五懼”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別努力,大家就能遵從。
諸葛亮的哲學,人們至今還在研究,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成功之道。
文檔為doc格式。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九
我今天看了一篇民間故事,叫《三考諸葛亮》。
諸葛亮用他的智慧答對了先生出的問題,我要向他學習勤奮、多動腦的精神,好好學習,做一個勤奮學習,聰明的好孩子。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諸葛亮戰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扎寨。結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扎在山頂,王平怎么勸他都不聽,后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今天,我讀了智謀單元中的三篇文章,其中我最喜歡看《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諸葛亮那時要學費,為了多學一些知識,諸葛亮只好耍小聰明。而現在,我們的條件好了,上學不用學費,不用耍小聰明,只要抓緊自己的時間,認真學習。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十
在《三國演義》中,蜀國后主劉禪昏庸無能,聽信讒言,不重用姜維,終于導致了蜀國的滅亡。這似乎已成為現代人對蜀國滅亡的共識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鏡,換個角度看,蜀國之所以滅亡,劉禪的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國國策不得民心,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不符合實際,更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的戰略方針為什么不符合實際呢?這還得從諸葛亮的北代談起。諸葛亮雖然在北伐中屢敗魏國,但從總體的戰略上卻是失算的,應該說是聰明人做出的違背客觀實際的糊涂事。
諸葛亮在“王業不偏安”的思想指導下,多次主動北征。曹魏采取戰略防御方針,以逸待勞,拒險固守。這樣,蜀軍往往因長途征戰,糧草不濟,不能以戰養戰,屢遭挫敗,最終也弄得蜀國變得疲憊不堪。
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實際的戰略方針也未曾改變,因為繼任者姜維,也是個心存漢室,主張王業不偏安的將領。更不看客觀條件是否成熟,有無可能,也連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說。長期而頻繁的戰爭,動師擾民,嚴重的損耗了國力,終于把疲憊的蜀國拖到了崩潰的境地。
當時,吳國一使臣出使蜀國后回去報告說,所到之處,士皆饑色,民皆菜色。蜀國境況如此,又怎能安邦定國,統一天下呢?據史書記載,蜀漢滅亡時,有戶28萬,人口94萬,卻養了4萬官史,萬士兵。平均7戶養一官史,9人負擔1個人士兵!老百姓負擔這么重,怎么能長治久安呢?!
歷史反復證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諸葛亮一樣聰明才智的偉大人物,如果試圖干那種超越客觀條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敗為其歸宿。蜀國的滅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十一
也許諸葛亮沒有書中所說這么完美,但我愿意我的想象中那份完美就是諸葛亮。而作者,不管他有多少中立,多少愛戴,他對于諸葛亮的愛,我感受得到。
五星,感情分。
并且,史料翔實,旁征博引,可見作者下了苦功夫。并且,多有曲徑通幽之美,試圖深入挖掘諸葛亮不為人知的旁枝細節,可見作者認真研究了諸葛亮這個人的思想感情生活各方面。并且,傳達給了我很多我從前所不知道的知識,讀書有所獲。
故,種種方面,這本書都值得花費大量時間去讀。
如果你愛諸葛亮,那么讀完這本書,你會更加熱愛諸葛亮。你會更加清楚自己為什么而熱愛。
最后,讓我們喊一句流俗而真情側漏的口號,亮哥,我愛你!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十二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于街亭。而同時趙云寡不敵眾,失利于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于是司馬懿退還保營。該史料后被《資治通鑒》引用。
《晉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鹵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筑圍墻。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而陳壽所著《三國志》里,兩種說法均無記載。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并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并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扎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于操勞而病重。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十三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優秀14篇)篇十四
最近,我讀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故事,心里深有感觸。
這個成語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常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而同村的丑女東施看了覺得很美,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殊不知卻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認為,東施雖然丑,但因羨慕西施那沉魚落雁的美貌,而敢于去追求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東施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也獲得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眾人面前進行努力,雖然她的努力失敗了,但誰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呢?她的“效肇”總比遁入空門逃避現實好得多。東施這種不自暴自棄、敢于愛美、敢于追求美的精神實在可嘉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應發揚這種“東施精神”。
我們不僅要敢于欣賞美,更要敢于學習生活中別人的一切優點;我們不僅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敞開國門,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從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騰飛,讓我們發揚“東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