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人們紛紛回家團聚,共度歡樂時光。今年,我也參與了春節的慶祝活動,通過這一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了春節的獨特魅力和人們對于親情的珍重。
首先,春節給人們帶來了濃厚的煙花爆竹氛圍。從農歷除夕開始,大街小巷、人民家家戶戶都燃放著五彩斑斕的煙花和震撼人心的鞭炮聲。走在熱鬧的街道上,我不禁感嘆這種煙花爆竹給人們帶來的喜悅。盡管現在社會上對于煙花爆竹的限制越來越嚴格,但春節期間,人們還是不忘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對舊年的送別。
其次,春節給人們帶來了豐盛的美食體驗。無論是年夜飯還是年貨市場,廚房里飄來的香氣總能讓人垂涎欲滴。今年,我也和家人一起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桌上擺滿了魚、肉、菜等美食,充滿了歲歲平安、團圓的寓意。吃著美食,我感受到了家人間的溫暖和快樂,也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三,春節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春節期間,各地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戲曲表演等。我在演出場地附近見到了很多家庭,帶著孩子們來欣賞這些精彩的節目。孩子們興奮地跑著,老人們欣喜的笑容洋溢在臉上。這一刻,我意識到春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交流的載體。
此外,春節也給人們提供了緬懷先祖、悼念逝者的機會。祭祖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傳統活動之一。今年,我也同家人一起燒紙、祭祀先祖。在這個過程中,我品味到了家人間的凝聚力和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盡管親人已經離去,但是他們的精神和記憶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通過這次春節的慶祝活動,我深刻體會到了春節的獨特魅力和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煙花爆竹、豐盛的美食、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祭祖的儀式都展示了中國豐富而龐大的文化底蘊。春節是人們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更是一個家庭團聚、親情濃浸的時刻。我期待著每一年的春節,盼望著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感受親情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會倍加珍惜家庭和親人,將新年的祝福和希望傳遞下去。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春,萬物復蘇,一起都顯得生機勃勃;節,普天同慶,人們都變得喜氣洋洋。春節,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讓華夏大地披上了鳳裳錦衣。片片嫣紅點綴了家門前的那條小路,陣陣鳴響勾起了對家鄉的思念。歲月如一陣風,風干了世俗的迷離撲朔,吹滅了距離的隔閡,好景只有片刻,留下了一些支離破碎的印象,還在執著,執著。
月亮偷偷地,偷偷地冒出頭來,看著院子里的那戶人家,幾個孩子穿著新衣,你追我趕,大人們圍著圓桌坐下,酒杯里的烈酒代替濃濃的思念,無需言表,無盡幸福。
在爺爺的印象里,春節就是能吃上一頓飽飯,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米湯。在那個年代,戰爭,饑荒籠罩著村子,人們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剛一入年月,全村的男女老少一起走著去縣城,而那輛自行車的使命是載滿年貨和人們的快樂,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日落,全村的人擠在小院里,收音機靠在村口的大樹下,分享各家的吃食,孩子們放著自制的鞭炮,陪他們入睡的是月亮的憂愁。可那時的春節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即使遠在千里,也要跋山涉水,不顧一切的回到那個溫暖的港灣,和最思念的人團聚,依偎在故鄉那堅實的臂膀。一杯甜而烈的烈酒,一盤白煮花生米,幾片晾曬已久的臘腸,就是最豐盛而又最溫暖的年夜飯,沒有電視機和電腦,也沒有咖啡館和餐廳。一家人的團聚,這就是春節。
在母親的印象里,過年就是有壓歲錢拿,有新衣服穿。爺爺一早經商,經常出國給他帶一些衣物和吃食。其印象里最深的是那件紫色長裙,那是二十多年前的除夕,爺爺打電話來說飛機晚點,有可能在機場過節。家里的年貨早已備好,姥姥獨自一個人坐在窗邊的搖椅上,望著布滿繁星的夜空,若有所念。時間一秒一秒的流逝,可回家的心卻像離了弦的箭,零時的鐘聲響起,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家門口,全然不顧路途的疲憊,快步走向妻子兒女,手里提著精美的包裝袋,一條紫色長裙,一條粉色長裙,兩條珍珠項鏈,兩人踱著小碎步進屋換上,宛如一對姐妹花,于是有了這張照片,這個故事。照片里的兩個人托著腮,對著鏡頭開心地笑。當時的大上海,有了咖啡館和西餐廳,但沒有磨滅對家人的思念和歸家的迫切。對家人的關心和眷戀,這就是春節。
柏油路穿過了家鄉的那條小路,爬滿青藤的泥瓦房也變成了鋼筋水泥建成的高樓大廈,沉默的人也開始快活起來,脫掉了過去的寂寞。以往對春節的印象也如春風拂過的堅冰,慢慢出現了裂痕。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春節作為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久遠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每年春節來臨之際,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懷著喜悅和期待之情迎接這個特別的時刻。而我在這個春節中,親身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到了家庭團聚的溫馨和喜慶的氛圍,不禁讓我對國家的心靈感到驕傲和自豪。
首先,春節期間的年夜飯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每年的除夕夜,我家里會準備一桌豐盛的菜肴,親人們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飯菜的制作過程中,我和家人們一起參與其中,體驗到了廚房里的熱鬧氛圍和親人之間的密切互動。雖然忙碌但愉快,眾人的笑聲貫穿了整個晚上。而年夜飯的時刻一到,大家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事務,靜靜地圍坐在餐桌旁,感受著溫暖而歡樂的氛圍,這是我在平日很少能體會到的家庭團聚的場景。
其次,春節期間的傳統年俗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年春節期間,我會陪同父母一同拜年,這是一個象征著新年祝福和尊敬的傳統習俗。在親戚家門口,我們會向長輩們道喜祝福,熱烈地擁抱在一起。而長輩們則會給我們壓歲錢,這是春節的另一個傳統,寓意著長輩對我們的關愛和祝福。收到壓歲錢后,我感到既開心又感激,同時也覺得責任重大,要好好利用這筆錢,珍惜長輩的期望。
再次,春節期間的熱鬧慶祝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無論是廟會還是花燈展,都讓我仿佛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廟會上,我嘗試了各種美食和游樂設施,還親眼目睹了傳統舞獅和醒獅表演。而花燈展則以其瑰麗奪目的造型和燦爛多彩的燈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增強人們對祖先的尊敬和親熱之情。
最后,春節期間的放假和休息讓我享受到了一段擁有寶貴時間的寧靜時光。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我經常忙于瑣事,感受到壓力和疲勞。而春節假期的到來,讓我有了時間與家人一同休息和放松,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繁忙。通過閱讀書籍、散步、聽音樂等活動,我重新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和寧靜。這段寶貴的時光幫助我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目標和生活態度,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總的來說,春節印象深刻,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一種慶祝活動,更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方式。通過這個節日,人們不僅在物質上感受到了溫暖和喜悅,更在精神層面上得到了滿足和充實。期望能夠把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轉瞬之間,舊的一年已經翻過最后一頁,新的一年如約而至,在中國這片炙熱的土地上,無論是北國雪花爛漫,還是南國春光四溢,到處都洋溢著濃濃的喜慶的年味,關于春節的印象也無不寫滿著幸福與感動。
中國的老百姓有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有關于春節的首當其沖的印象就是浩蕩的春運大軍。票難買,路難走,但千山萬水總擋不住回家的期待。家是每個人心中最獨特、最美好、最溫暖的港灣。在辭舊迎新,萬家團圓的春節,享受那份回家的幸福就成為每個在外飄蕩的靈魂的期盼。人生在世很短暫,有悲歡,有喜樂,一年一年都有新的期許和心愿,唯有過年這份回家團聚的心情年復一年恒久不變。帶上一年的辛勞,帶上幸福的思念,回家,團圓,就是過年最大的幸福!
春節是老百姓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圍繞這個節日所做的準備很長,年味很早就會悄然來到。人們進入臘月就會陸續準備年貨,起初的年貨是為了度過青黃不接的日子而準備的,如今日子越過越紅火,物質豐美,早已不需要提前的儲備,但這準備年貨的傳統卻一點沒有淡化的意思,而且越來越烈,仿佛有了準備年貨的過程才有了過年的氣氛。當超市掛滿喜慶的紅福,當春聯鞭炮紅燈籠塞滿箱,當雞鴨魚等各種美味擺滿陽臺,年的味道也就逐漸地洋溢出來。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生肖更迭,就到了意義重大的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有很多事情要做,包餃子,餐桌鋪陳,杯盞交錯,全家團圓,說說這一年,談談下一年,彼此關心,互相溫暖。回不來的,見不到的也不怕,自有電話,手機,網絡連接這份牽掛。吃過了年夜飯,全家老小一起看春晚,演員編導都竭盡全力,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雅俗共賞,照顧所有。當然,一臺晚會要滿足十三億人的胃口,確實很難,褒貶不一,但話說回來,看春晚,節目如何倒在其次,一家人熱熱鬧鬧,邊看邊討論,這種忙活一年,到頭來的喜慶才是真正所在。到了倒計時時刻,鞭炮齊鳴,花火絢爛,人們送走一年,迎來新年,許下心愿,充滿期待!
大年初一,煥然一新,穿新衣,戴新帽,一聲聲熱情的“過年好”,使得人人的心都暖暖的,空氣中總是洋溢著一中濃郁甘甜的親情、友情、愛情的味道。想起兒時,過大年是最興奮地時刻,拿到壓歲錢的喜悅自不必說,遍嘗姑姑嫂嫂,阿姨大媽的勞動成果,在院子里放鞭炮,和小伙伴玩鬧,總是希望天天都過年??如今在時代的變遷中,這種快樂也不知不覺流失在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間,總是有些許遺憾和無奈。好在新生活方式帶來的新的拜年方式,短信,網絡,各種媒介媒體,彌補了這種損失,或許真的是有得有失,也或許可以叫做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的時代,思想,生活必然也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幸運的是,過年的這種喜慶的氣氛并未冷淡。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各種慶祝活動,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和福祉。作為一個外國人,我有幸參與了幾次這樣的春節慶祝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春節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家庭團聚。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的聯系和親情。春節期間,人們會努力回到家中,無論他們身在何處。我們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美食、歡樂和快樂。這種團聚氛圍讓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其次,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樣,“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傳統的節日,我們有許多習俗和傳統,例如放鞭炮、貼春聯和舞龍舞獅。”這些習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國文化。
另外,春節期間的美食也是我難以忘懷的。中國人喜歡在這個節日里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春節晚宴時,被桌上擺滿了各種美食所震撼。我嘗試了許多美味的食物,例如餃子、粽子和年糕。這些美食不僅味道出色,還寓意著團圓和幸福。
此外,在春節期間,我還參與了一些傳統活動,如品茶、賞花燈和舞獅。這些活動充滿了樂趣和活力,讓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國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我特別喜歡舞獅表演,靈動的舞獅和激情四溢的鼓聲讓我不禁為之驚嘆。
最后,春節期間的放假時間給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休息機會。作為一個工作繁忙的人,我很少有機會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但春節期間,我可以放下工作的壓力,和朋友一起游覽名勝古跡,感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段放松的時間讓我重新充滿了能量,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總的來說,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給了我許多難忘的回憶和體驗。家人團聚、傳統習俗、美食、傳統活動和放假時間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未來的春節,我期待著再次體驗這樣的盛會,與中國人民一起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忙碌了起來。碗碰勺,鍋碰碟,餃子“嘩啦嘩啦”地下了鍋。空氣中到處充溢著濃濃的油香,全家團聚,舉杯同慶,辭舊迎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好不熱鬧。
以往,每個春節,我都會沉浸在節日的歡騰氣氛之中。
但是,今年這個春節,我卻意外的沒有感受到那種過年的氣氛。
大年的前幾天,爸爸給我了很多“壓歲錢”,我很意外:這個大年太不平常了了!
大年了,到了爺爺家,本該歡聚一堂的五家人,因為二姑和大姑兩家回老家過年,只剩下了三家了,我很意外:這個大年太冷清了!
晚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了,在里面,根據習俗包進了兩個“鋼镚兒”。吃到第一盤的最后一個餃子時,我自已為聰明的沒有去吃,結果讓爸爸吃掉了。以往我是都有吃到的,我很意外:這個大年太令人驚訝了!
一個令人歡騰的節日,如果少了家人,少了習慣,即使有太多的壓歲錢收,也始終是不會感受到那節日應有的特殊的感覺!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膾炙人口的《元日》把我們帶進了過年的喜慶氣氛中。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穿新衣……過年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都是那樣的快樂和甜蜜。
大年三十,我們全家總動員,把家里徹底打掃干凈后就開始貼春聯。我負責涂漿糊,爸爸負責往門上貼,媽媽便成了“總指揮”。不一會兒,一對對蘊含著祝福和美好憧憬的大紅春聯躍入眼簾,頓時增添了幾分喜慶。我正要幫爸爸把“福”貼到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福’字應該倒著貼,這樣福就到我們家了。”我恍然大悟。
夜幕降臨,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們全家圍坐在桌子旁吃起了團圓飯,奶奶特意做了一大盤紅燒魚,寓意著來年“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咦,怎么還有一盆餃子啊?媽媽告訴我說:“餃子外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哦,原來這年夜飯里還隱藏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呢!
吃完年夜飯,我們便出去放煙花。來到廣場上,只見夜空中滿是煙花,五彩繽紛,分外絢麗。爸爸把煙花盒放穩后,點燃了引線。我趕緊往后退了幾步,只見那煙花像離弦的箭一般,“嗖”地一下飛向了天空,像天女散花一樣,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格外美麗。
又是一年春來到。春節,讓我品足了年味,感受了快樂!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所謂寒假,所謂過年,無非是貼對聯,放煙花,吃年飯,看春晚一向如此。
對于過年,早已經沒有了當初那樣的'興奮,除去漠然,仍是漠然。倒不如趁著難得的假期去旅行,不禁這樣想著。 但卻沒能料到,我們真的能一家一起去青島。路上景色匆匆閃過,卻漸漸依稀聞見海水的氣味,吹得仿佛身上每一個細胞都興奮的發抖。
人生地不熟地,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們理所應當的找了一家旅行船,上了一家“賊船”的游船,飄蕩在水上,遙望天際與海面銜接處,被陽光照耀波光粼粼的一抹金。實在是美極了。海風很柔,很暖。
回去的時候,做了事后令我相當后悔的一個決定——順便乘車游玩。被帶到了一家據說是當地“有名”的廟宇,不過因為什么出名,就不得而知了。無奈,在拉不動的兩個父母的帶領下,只好跟著一起進去看看,剛進大門,解說員對我們說拜廟誠懇之類、以及各種規矩的事情時,我不禁感到厭煩,要知道,從她那化了濃妝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她是并不相信這些的。這種煩躁甚至夾雜著一絲的莫名不安。
進入正院,是滿樹的紅牌,也就是所謂的祈福牌,遠遠看去,掉了葉子的樹一片紅。香爐里,香灰滿是的,檀香氣四處繚繞,還有絡繹不絕,來來往往的“信徒”們,講述著這里的繁華,香火正旺,卻也加重著我的不安。
來到正殿,解說員不知帶進了多少批游客,亦或是別的什么,對這里的一切相當熟悉,甚至連廟里的“工作人員”也與其是熟人。他講述的規矩都是相當苛刻的,繁瑣而枯燥,甚至夾雜著一絲恐嚇,深深埋在他所謂的“規矩”里,我忍不住,想要離開,父母卻沒有想要移動的意思。
走過正殿,拿著發派的小福袋,在解說員的指引下又向左偏殿走去,據說,只是祝一下好運,還特意加重了“免費的”讓大家不要擔心。我不明白當時是怎么了,神使鬼差的相信了他的鬼話,有了“也好,反正沒什么損失,跟去看看”的想法,隨著父母去了。
那人像是“專業”的,說了一通“解析”后,遞給我們像是一張餐館的結賬單的東西,也確實開了“菜”——兩根所謂的龍香。到外面上香驅除厄運去了。當負責人員用她那纖纖玉手,指著那刺眼的標價時,我一下子呆住。那個做工不細致,甚至可以用粗糙來形容的大型檀香,標價為二百九十元。而在看手里的,他居然開了兩支!工作人員像是看見財神一樣的臉上,露出令人生厭的表情,做著所謂的思想工作:“你們還真是有福氣啊,很少有人能夠同時點兩只龍香的。”我可以理解為很少有人像你這樣這么有錢還任人宰割的么。忍無可忍,終于轉身離去,母親卻一把拉住了我,父母臉上的表情令我絕望。
何為善款?何為香火錢?何為神佛?何為寺廟,何為旅行團?一切,在這時變悄然失去了它原本應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