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生活作文400篇一
它位于雪峰山以西,高大的山峰隔斷了它與江南的聯系,它像野草般肆無忌憚的孤獨地生長著……
猶記得,1979年的那一天,一位名叫吳冠中的畫家來到了這座古城——大庸。他就像桃花源記中的那位武陵捕魚人一樣,突然闖進這桃花源林,發現了這塊寶地,此后大庸古城改名為張家界。
其實,吳冠中初見大庸時就說過:“這里的山很像桂林那邊的,但卻比桂林更奇特、更富野性!”
是的,張家界的山是富有野性的。大人們常說:“別處的司機不敢來這,咱們這山太峻了。”小時候我不清楚,也不明白,只是饒有興趣地看著遠處微聳的高山。待我大些出去旅游時,才恍然大悟——故鄉的山,赭紅色的山頂,直逼著蒼天,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宛如要開天辟地的利劍。險峻的峭壁上佇立的蒼松俯瞰大地,在蕓蕓眾生之中,感慨萬物于一人之間……
青山伴著綠水。山坡上總有那么一兩處較為平坦的地方,此地必有一兩戶人家,木紅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么妥貼,且與四周環境極其調和,迎面而來,使人印象深刻。
還記得,我八歲時,在爺爺家呆了一個暑假。天還微微亮時,大公雞嘹亮的叫鳴聲,讓人們早早地起床干活。男人們頭戴草帽,身穿白背心,隨身攜帶著一壺茶水,外出勞作。家中有一口水井,常有人在我家門口挑水,挑水人大老遠時就對著爺爺喊話,回聲在大山中回蕩,久久不息,所以總有一種“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干裳”的空寂。
到了傍晚時分,爺爺拿出熏制多月的臘肉,用清冽的泉水洗凈,然后按照臘肉的紋路切成薄片。閃著火光的灶房里,聽著刀與砧板碰撞的聲音及火光的“吱吱”聲,霎時仿佛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
但我最愛的還是改良后的芝麻臘肉。首先,將臘肉在大火中爆炒后,再加入芝麻。芝麻在小火中與臘肉片翻炒,菜籽油激發芝麻的香味與咸口的臘肉互補,這時再配上一小碟酸蘿卜那叫一個美味!爺爺總用那粗瓷的碗,伴著芝麻臘肉,喝上一口火炕上燒熱的茶水,我也亦步亦趨地拿著印大紅花的瓷杯,嘬了一口茶水,頓時便微皺著眉頭久久不能打開……
在我的心中,永不能忘——這時光悠悠的邊城,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靜”與“蠻”在這里共存。
生活作文400篇二
所謂“生活作文”,就是在引導學生參與生活、感受生活、對生活進行思考積累的過程中學作文、練作文,從而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作文活動型體系。筆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對“生活作文”就大量閱讀、生活體驗、真情表達等方面進行了初探,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以下就“生活作文”教學模式做出幾點探討供大家交流。
大量閱讀是指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大量閱讀課內外書籍,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大部分知識來自書本,而從書本獲得的知識來自生活,這就促使學生既要從書本中體會,又要在生活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體驗,并獲得更多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練作文,大有裨益。在教學過程中“大量閱讀”的方法,筆者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使課內知識得到延伸、放大
1、延伸型閱讀。教材中有些篇目很適合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課外閱讀。例如,《獄中聯歡》選自優秀小說集《紅巖》,《凡卡》選自《契訶夫短篇小說集》。在教學課文之余,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有關的書籍,增加對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2、放大型閱讀。有些課文,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一篇是寫魯迅的,一篇是魯迅寫的。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擴大閱讀范圍,搜集有關魯迅生平、作品、故事等等方面的書籍進行閱讀,從而擴大知識面。
(二)以課外閱讀促進課內知識的消化理解。
《琥珀》這篇課文屬于科學推理型文章,牽涉到地殼的變化,化石的形成等等自然知識,單憑幾節語文課很難講清其中的科學道理。如果教師借助課外閱讀,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去讀一些科普類書籍,在了解相關的知識以后,再來進行課內閱讀,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三)以課內外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來滿足對學生各個層面知識的需求。
通過一團一角一節(音樂話劇團、讀書角、讀書節)、兩報兩站兩中心(小報、校報記者站、廣播站、導讀中心、信息中心)、三賽三課三評(知識競賽、故事賽、演講賽、賞析課、滲透課、匯報課、評讀書征文、評讀書指導、評讀書能手)來推動讀書活動,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藏書,充分發揮學校讀書管理網絡的作用,使學校的讀書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滿足學生對各個學科、各種層面知識的需求。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為學生“生活作文”積累了語言知識、表達方式及情境體驗。
“生活體驗”是知識的延伸,學生在生活體驗中不自覺都要用所學知識去解釋一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通過切身的生活體驗激發強烈的求知欲,這時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去關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充分利用這一機會要求學生寫一些感受、心得、體會等,往往學生能激發出“生活作文”的熱情,寫作基礎不知不覺得到提高。
(一)自發活動。這類活動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動性、隨機性、經常性的特點,量很大,面也廣。比如:看電視、唱歌、游戲、交友、外出旅行、做家務等等都是自發活動的內容。在這些健康、充實、自然的常規化生活中,讓學生觀察、感受和記錄,使這些自發活動成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的素材。 (二)專題活動。教學活動中,嘗試為學生創造各種專題作文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注社會,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的體驗活動中,去關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以此為基礎的習作增加深度和廣度。專題活動的關鍵是“選題”。題目可大可小,以其是否有意義,是否貼近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是否能引發學生的探究為準繩。專題活動為學生“生活作文”積累了有價值的素材,成為“生活作文”的重要內容。
“真情表達”是指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同時激發出的情感,通過“生活作文”表達出來,擺脫了一些套話,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情感充分展露在筆下的字里行間,提高寫作水平。
(一)開放的命題方式。
傳統的作文教學都是教師命題,甚至給出一個框架,讓學生去硬性填充,學生在表達方式上沒有選擇的余地,我們稱之“表格式”作文。這種封閉式教學容易使學生脫離生活實際,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對學生是一種帶強制性的訓練,這就不可避免的傷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活作文”重視學生的主體發揮,尊重學生的表達愿望,讓學生自由選擇表達方式,減輕他們對習作的心理負擔。
1、現場抒臆。這就是讓學生在現場體驗,無拘無束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當學生來到河畔,面對被污染的河水時,教師抓住時機,讓學生面對這痛心的場面,把自己的心情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自由表達出來。
2、真實回放。就是讓學生把捕捉到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可以是表演性的,可以是敘述性的,還可以是圖片介紹性的。例如,幾個同學去市場買東西,回來后,他們分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來再現那個過程。
(二)開放寫作體裁。
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心理特點,他們獲得的經驗、感情、思想不可能千篇一律,開放的寫作題材便應運而生,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飛翔的天空。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內心體驗和對真實的現實世界的探索、了解,寫自己想寫的話。他們既可以寫成想象作文,也可以寫日記、讀書心得等。多樣化、自由開放的寫作體裁,能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和創造能力。
(三)開放的交流場地。
交流場地的'開放性,最主要的是體現在交流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可以在課堂內外抓住表達的最快狀態,去說、去寫、去表達、去交流。這種交流時空的開放,淡化了作文的應試性,凸現了作文的實用性。
“生活作文”的教學模式,如果要繼續深入的探討,遠不止這些。筆者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作文”的教學模式對如何快速的提高中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將做更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