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時,我們要注重用詞精準、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提升作文的文采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一
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的確,客家古民居就像一座座古羅馬帝國的城堡屹立在青山綠水之中,構成一幅幅神秘而絢麗的畫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農村建筑模式”。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就來到了這具有典型山村風光、景色宜人的梅州。這是我們去客家圍屋的第一站,梅州的圍龍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年初三一大早,我又和爸爸媽媽驅車前往福建永定參觀馳名中外的客家圍屋。結束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后,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外國專家稱為“神話建筑”的‘“振成樓”。振成樓占地5000平方米,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是整個景點中最大、耗資最多的圍屋,它就像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堡佇立在我的面前。振成樓建筑精美,布局合理,由內外兩個環樓組成,其底層為書房、賬房和客廳,二層為臥室。外圍墻壁都是由桐油、黃糖水、糯米飯與蛋白青等攪拌而成的鉆合物,摸上去扎扎的,凹凸不平。聽講解員說,這種鉆合物能使墻壁在堅硬中帶著柔韌特性,不易被人穿透、偷盜。在二層的回廊里,我趴在上面仔細觀察,發現精致的鑄鐵欄桿上,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百合花飾,四周還環繞著蘭花、翠竹、菊花、梅花……正當我看得出神,媽媽面帶微笑地走過來,對我說:“你知道這些花意味著什么嗎?”我望著媽媽,搖了搖頭,“這意味著春夏秋冬百年好合。”媽媽一邊撫摸著那些精致的花飾一邊說。聽了媽媽的話,我想:就連這不起眼的'花飾也如此別具匠心,可見整個圍屋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呀!
振成樓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圓樓兩個側門正對的是方形天井,天井中心設有水并,供日常洗涮、飲用;底層廚房前面還隔出了四個弧形的天井,內置洗衣石臺,擺設花木盆栽,形成了親切宜人的居住環境。
走在圍屋邊的石砌小路上,一股清新涼爽的山風撲面而來,涂涂的溪水繞村子流過,顯得那么悠然、恬靜。參觀完了客家圍屋,我不禁感嘆:客家圍屋真是人類奇觀,中華一絕,是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二
大年初三一大早,我又和爸爸媽媽驅車前往福建永定參觀馳名中外的客家圍屋。結束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后,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外國專家稱為“神話建筑”的‘“振成樓”。振成樓占地5000平方米,建于民國元年(19),是整個景點中最大、耗資最多的圍屋,它就像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堡佇立在我的面前。振成樓建筑精美,布局合理,由內外兩個環樓組成,其底層為書房、賬房和客廳,二層為臥室。外圍墻壁都是由桐油、黃糖水、糯米飯與蛋白青等攪拌而成的鉆合物,摸上去扎扎的,凹凸不平。聽講解員說,這種鉆合物能使墻壁在堅硬中帶著柔韌特性,不易被人穿透、偷盜。在二層的回廊里,我趴在上面仔細觀察,發現精致的鑄鐵欄桿上,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百合花飾,四周還環繞著蘭花、翠竹、菊花、梅花……正當我看得出神,媽媽面帶微笑地走過來,對我說:“你知道這些花意味著什么嗎?”我望著媽媽,搖了搖頭,“這意味著春夏秋冬百年好合。”媽媽一邊撫摸著那些精致的花飾一邊說。聽了媽媽的話,我想:就連這不起眼的花飾也如此別具匠心,可見整個圍屋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呀!
振成樓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圓樓兩個側門正對的是方形天井,天井中心設有水并,供日常洗涮、飲用;底層廚房前面還隔出了四個弧形的天井,內置洗衣石臺,擺設花木盆栽,形成了親切宜人的居住環境。
走在圍屋邊的石砌小路上,一股清新涼爽的山風撲面而來,涂涂的溪水繞村子流過,顯得那么悠然、恬靜。參觀完了客家圍屋,我不禁感嘆:客家圍屋真是人類奇觀,中華一絕,是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三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四
客家圍屋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客家人民的智慧與勇氣。作為客家人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客家圍屋精神凝聚著對家族、民族和鄉土的深情厚意。在我近日的客家之旅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一精神的永恒力量與意義。以下是我對傳承客家圍屋精神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不棄家鄉情。
客家圍屋精神教會我們不能棄家鄉情。走進客家圍屋,我看到了家族世代傳承的恒久不息。家族的祖先經歷了困苦艱辛,用智慧和勇氣創造了這些宏偉的建筑。在這些圍屋中,無數代人共同努力,用心守護著這份深情厚意。正是因為他們不棄家鄉情,才有了如今的寧靜舒適,這也給了我們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第三段:堅守家庭價值觀。
客家圍屋精神還教會我們要堅守家庭價值觀。在這些圍屋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家族規范。孝道、友愛、勤儉節約等家庭價值觀貫穿于整個建筑和生活方式中。圍屋內外充滿了家人們的歡聲笑語和互相扶持的場景,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力量。傳承客家圍屋精神,我們要學會尊敬家人,珍視感情,傳遞正能量,讓家庭成為我們成長的港灣。
第四段:注重社區合作。
客家圍屋精神還教會我們注重社區合作。在客家圍屋社區中,人們相互支持,相互依存。這種緊密的社區關系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與幫助,更體現在共同維護和管理圍屋的過程中。社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和責任,共同努力保護著這片寶地。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互動,也深刻認識到了集體的力量。傳承客家圍屋精神,我們需要學會共同協作、團結一心,為社區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對未來的思考。
傳承客家圍屋精神,對于我們當代人來說,不僅是對過去的尊重和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和啟示。圍屋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靈感和智慧更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傳承客家圍屋精神,不僅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們的家族和文化身份,也讓我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和迎接未來的挑戰。我們要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我們的子孫后代,讓他們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責任,培養起對家族、社區、民族和國家的深情厚意。
結尾:
在傳承客家圍屋精神的道路上,我們要不忘初心,守護家園。家族紐帶、家庭價值觀、社區合作,這些都是我們深深感受到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在傳承中能夠領悟到的要義。家族興衰,傳統文化的保護,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對家園的承諾。讓我們一起傳承客家圍屋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家族溫暖和社區互助的力量,為家園的繁榮而努力奮斗。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五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文檔為doc格式。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六
春節回廣東梅州老家,聽叔父說起,老家的圍屋因為無人居住和年久失修,一些房間已經開始坍塌。圍屋的正面,都被茂盛的竹林遮住,從老家唯一的公路望過去,幾乎看不到圍屋了。叔父嘆道:“也許過不了幾年,整個圍屋都會倒塌。”
老家的圍屋,沒有弧形的外圍結構,整個圍屋方方正正,雖然小而簡陋,但它曾經凝聚著一個家族的親情,承載一個家族共同的回憶。比如父親、叔父這一代人,從小在圍屋長大,感情很好。到了我們這一代,越長大,感情越疏離,但大家至少都曾在屬于自己家族的圍屋里一起玩耍、聊天,有一份共同的家族情結。的確,圍屋里有過許多難忘的時光,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圍屋的年味了。
小時候,圍屋里還住著七八戶家庭,每逢過年,圍屋的大門左右,就會貼上用毛筆字書寫的紅色對聯,門里外也是張燈結彩,鞭炮聲不斷。白天,孩子們在捉迷藏,玩“木頭人”,玩得不亦樂乎,但一聽到鞭炮聲響就會蜂擁而來,在滿地厚厚的紅色鞭炮屑里像尋寶一樣找尋未點燃的鞭炮,一一點爆取樂。
圍屋里的年和大部分農村不同之處莫過于賞燈節。在我們梅州興寧,“賞燈”是為慶祝此前一年家族中添丁而設立的節日。雖然是慶祝添丁,但少部分觀念先進的家族也會為添了女孩而過節。各個家族的過節時間并不一樣,但一般都在年初七至年初十四之間。我們家族的賞燈節是正月十三。
賞燈節這天,圍屋里人聲喧囂,熱鬧非凡。上午,鞭炮聲、鑼鼓聲不斷,舞龍隊在圍屋中穿梭,家族人員齊聚一堂,見證著圍屋的祠堂上掛起一盞象征人丁興旺的花燈。家族中添了人口的家庭,在圍屋里大擺筵席,邀請了眾多親朋好友享受豐盛的午餐和晚餐。對于小孩們來說,最期待且興奮的就是晚上。
晚飯后,在大人們的張羅下,各式各樣的煙花從圍屋的空地上升起、綻放,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偶爾也點燃一些小孩子可以玩的煙花,興奮地看著它們在夜空中綻放美麗……不過,如果前一年家族中沒有增加新的人口,就沒有這么隆重的慶祝了。但各個家庭總還是要團聚,點燃幾圈鞭炮,一起享用豐盛的飯菜。
賞燈節過后,圍屋的人家才算過完年,恢復到日常的生活狀態中。我們家族上一次在圍屋里慶祝“賞燈”,已經遠在六年前。此后六年間,圍屋里的最后兩三戶人家也先后搬離,住進自家建造的房子。沒有人居住的圍屋,正在一點一點地“衰老”。
也許,等到了我的下一代,老家的圍屋和大家族的觀念都不復存在。想到那些在圍屋過大年的快樂記憶,就會覺得惋惜,后來人恐怕很難有機會感受到那份快樂了。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七
龍南客家圍屋位于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于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歷史。為大家分享了龍南客家圍屋導游詞,歡迎借鑒!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領導,各位外國友人:
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筑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于(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圍屋的墻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杠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游客朋友們,因時間關系,我的解說就到這里,祝愿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八
贛州,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是中國七十個大中都市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生齒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都市,擁有三個國度級經濟技能開拓區和全省獨一的綜合保稅區。贛州是世界罕有金屬財富基地和先輩制造業基地、赤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聞名的赤色旅游目標地、地區性綜合交通關節、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地區性當代化中心都市。贛州汗青久長,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國度汗青文假名城,有著千里贛江第一城、天下鎢都、稀土王國、堪輿文化劈頭地等美譽。20xx年6月,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成長的多少意見》,旨在全方位多規模全力敦促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現全面振興。
贛南是世界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人有五次大遷徙,個中第一次首要到江西九江,吉安;第二次到江西贛州和福建汀州。贛州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首要聚居地之一,贛州的客家生齒占贛州市95%以上,有“客家搖籃”之稱。據統計,贛南籍客家人在港臺及外洋有20多萬,個中華僑漫衍在東南亞及東瀛鬼子、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多個國度和地域。贛州境內仍有600余幢客家圍屋,至此生涯最齊備、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贛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很多客家古村莊如白鷺村。贛南籍客家人中也有很多紳士如: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盛唐墨客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墨客曾幾、散文家魏禧、字畫家徐思莊和羅牧、孫中山老師的先祖孫誗以及近代經濟學家郭大力大舉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贛南客家人也發生出了一大批將軍,如古柏、肖華等。發生了54名將軍的興國縣,有“將軍縣”之稱。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九
大家好,我叫李小麗,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將帶領你們到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古代民居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這就是客家民居的簡單的介紹,現在大家跟著我一起去領略這美麗的風景,也希望大家能被這奇妙美麗的風景所深深吸引。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
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
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里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里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沖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于防御,五鳳樓總數甚少。
方樓主要分布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布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筑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里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斗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御性增強。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一
贛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著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居住有漢、回、壯、舍等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沖,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人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借著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里“商賈云集,貨物如雨”,留下了“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云,我們仿佛看到一隊隊馬幫馱著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墻,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歷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墻、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臺始建于北宋,現為三層,飛檐斗拱,畫梁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于賀蘭山上的郁孤臺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里留下了千古絕唱:“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里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筑群,一處處古跡,一座座名勝,猶如群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汁的源頭。市內綠樹成蔭,碧湖成群。六大公園分布其中,景色各異,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薈萃,花似錦;有的曲徑通幽,園林點綴。
贛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空運、水運、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黃金機場航班可達廣州、廈門、內昌等地;贛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贛江上下航行,可與區內、省內及長江沿線的省市相通,有明顯的水運優勢。貫通我國南北九個省市的京九鐵路,把北京、香港與贛州連成一體,贛州成為了全國鐵路網上的一點,與各大城市相通。以贛州市為中心的公路主干線幅射四方:北行,經昌贛二級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條干道通廣東,經大余可至韶關,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可達廣東、深圳,沿贛汕公路,經梅州可抵達汕頭;東行,沿贛閩柏油公路,經瑞金,可達福建長汀、龍巖、廈門、泉州;西行,經崇義,遂川、井岡山、蓮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陽。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跡甚多,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江西旅游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筑300余處,古墓群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巖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二
贛南圍屋,全稱贛南客家圍屋,屬于客家民居中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南鎮)、定南縣(歷市鎮)、全南縣(城廂鎮)、信豐縣(嘉定鎮)、安遠縣(欣山鎮)、尋烏縣(長寧鎮)6縣境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西贛南客家圍屋的。
導游詞。
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
贛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著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居住有漢、回、壯、舍等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沖,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人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借著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里“商賈云集,貨物如雨”,留下了“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云,我們仿佛看到一隊隊馬幫馱著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墻,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歷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墻、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臺始建于北宋,現為三層,飛檐斗拱,畫梁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于賀蘭山上的郁孤臺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里留下了千古絕唱:“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里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筑群,一處處古跡,一座座名勝,猶如群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汁的源頭。市內綠樹成蔭,碧湖成群。六大公園分布其中,景色各異,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薈萃,花似錦;有的曲徑通幽,園林點綴。
贛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空運、水運、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黃金機場航班可達廣州、廈門、內昌等地;贛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贛江上下航行,可與區內、省內及長江沿線的省市相通,有明顯的水運優勢。貫通我國南北九個省市的京九鐵路,把北京、香港與贛州連成一體,贛州成為了全國鐵路網上的一點,與各大城市相通。以贛州市為中心的公路主干線幅射四方:北行,經昌贛二級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條干道通廣東,經大余可至韶關,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可達廣東、深圳,沿贛汕公路,經梅州可抵達汕頭;東行,沿贛閩柏油公路,經瑞金,可達福建長汀、龍巖、廈門、泉州;西行,經崇義,遂川、井岡山、蓮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陽。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跡甚多,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江西旅游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筑300余處,古墓群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巖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故秦漢時便建有縣治,至漢末已設有府一級的行政機構。唐末五代時,中原衰亂,贛南因地廣人稀,相對偏僻安靜,因此,成為避亂者的理想棲身之所,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劇增十倍,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傳統結構,于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時及此后,從中原遷入贛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斷往閩西、粵東遷徙。贛南比同為客家人聚居地的閩西、粵東地區,建縣建州時間都要早的多,秦代時便設有南墅縣(今南康或大余縣內)。
據《淮南子》載,秦始皇為統一祖國南疆,曾令大將屠雎率五十萬大軍,分五路進軍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軍守南墅之界”。這是史書上最早所見中原漢人進入贛南的記載。這便是客家形成的淵源及前身,在以后的歷史演變中,客家人構成了贛南居民中一個獨特的群落,贛南圍屋則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龍光圍”等題名。
贛州,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是中國七十個大中都市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生齒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都市,擁有三個國度級經濟技能開拓區和全省獨一的綜合保稅區。贛州是世界罕有金屬財富基地和先輩制造業基地、赤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聞名的赤色旅游目標地、地區性綜合交通關節、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地區性當代化中心都市。贛州汗青久長,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國度汗青文假名城,有著千里贛江第一城、天下鎢都、稀土王國、堪輿文化劈頭地等美譽。20xx年6月,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成長的多少意見》,旨在全方位多規模全力敦促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現全面振興。
散文。
家魏禧、字畫家徐思莊和羅牧、孫中山老師的先祖孫誗以及近代經濟學家郭大力大舉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贛南客家人也發生出了一大批將軍,如古柏、肖華等。發生了54名將軍的興國縣,有“將軍縣”之稱。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三
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筑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于(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圍屋的墻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杠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游客朋友們,因時間關系,我的解說就到這里,祝愿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羅小明,你們可以叫我小羅。很榮幸當今天的導游,我們現在乘坐的旅行車是去河源觀賞贛南客家民居,今天的"客家民包含和諒解。
好的,到了贛南客家民居,希望大家下車時,不要擁擠,讓老人和小朋友先下。
讓我來介紹一下客家圍屋,客家圍屋也叫圍龍屋。它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8畝、10畝,大的占地30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
與眾多圓形圍龍屋不同的是,河源這里的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就達30多座。現這座被辟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游人參觀的民居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據記載,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經主人復修并擴建后棟,共66間房、24個廳、12個天井,算來這座民居的年齡已有263歲了。
時間過得飛快,今天的"客家民居一日游"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再來。再見!
客家圍屋初中大全(15篇)篇十五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