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擁有許多著名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光。接下來是一些關于河南的總結樣本,希望對大家了解河南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有所幫助。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一
河南博物院(henanmuseum)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始建于1920__年,5月1日新館落成開放,館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河南博物院展館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多來自于20世紀初安陽、淅川、洛陽、商丘、開封、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余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河南博物院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博物館,也是一座凝聚了中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標志性建筑。
主展館主體建筑以元代古觀星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位于河南登封)為原型,經藝術夸張演繹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為長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內部設計五層,其中地下一層。冠部為方斗形,上揚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寓意中原為華夏之源,融匯四方。外部墻面為土黃褐色,取中原“黃土”“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之意,主館正面從上至下有淺藍色的透明窗與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
主館后為文物庫房。整個建筑群設計以雄渾博大的“中原之氣”為核心,線條簡潔遒勁,造型新穎別致,風格獨特,氣勢恢宏,堪稱一座凝聚著中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標志性建筑。
河南博物院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博物館,它包括廣場、序幕大廳、基本陳列館、專題陳列館、臨時陳列館、文物庫房、學術報告廳、電教樓、觀眾參與和娛樂廳、觀眾餐飲茶座、觀眾休息廳、貴賓接待、河南博物館室、紀念品商場、廣播室、計算機中心、文物保護中心,圖書資料館和培訓服務樓等部分。建筑群外部還設計有40%左右的園林綠地,形成“館中園、園中館”的優美格局。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二
今天早上,我和媽媽、奶奶一起去博物院。到了博物院,門口的隊伍排得很長很長。沒辦法,我們到了最后面也開始排隊了。還好,很快就輪到我們了,拿了票我們就趕快進去了。
從院子里看博物院的樓上面小,下面越來越大,可真像一頂大帳篷呀!進到樓里,我們先上了二樓。二樓有好幾個展廳,我們先進了一個明清書畫展廳,墻上掛著好多毛筆字和山水畫,旁邊還有寫的詩,字寫得漂亮,畫也畫得漂亮。媽媽說:“他們都是經過了多年的苦練,下了很大的苦功,才會寫得那么好!”以后,我也要向他們學習,不管學什么東西都要認真苦練。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古代玉器展廳、青銅器展廳等,那些古代的東西可真漂亮呀!
我們來到了三樓,大廳中間圍了很多人,他們在干什么呢?我也擠進去看了看,原來地上有一個大水晶球,這有什么可看的呀!我也看看這水晶球吧!哎呀,好神奇呀!我從這水晶球往下看,居然看到了一樓的大廳,人來人往的,還看到了地上的八卦圖,真好玩!對了,我還看到了博物院的“國寶”---武則天金簡,雖然我不太懂,可是我聽講解員阿姨說,這是一個農民從嵩山的一個石縫里撿到的,后來把它獻給了國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國寶”。
最后,我們來到了一樓,一樓也有很多展廳。我們從這些展廳里看到了許多古代的金器,有金碗、金鍋、金手鐲、金簪子......,有的上面還鑲嵌著各種顏色的寶石。還看到了古代的刺繡,有扇套、旗袍、云肩......上面繡的花,特別漂亮,特別精致。還看到了古代的瓷器,有青花碗、青花盤、瓷罐、瓷枕......上面的圖案、花紋五顏六色,而且好多看起來像新的一樣。還看到了象牙雕刻的蘿卜、螞蚱、白菜......都是彩色的,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我還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漂亮的寶貝......。對了,我還看到了張衡發明的地震儀,聽說可以測地震的。
通過參觀博物院,我覺得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我還覺得古代的人很聰明,也很能干,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這么多美的東西,還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雖然有很多東西我看不懂,但是以后我長大了還會再來看,再來學習的,希望小朋友們也可以來參觀!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三
河南博物院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一所國家級的大型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國家級重點博物院之一,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國近代較早創立的博物館,自民國十六年在馮玉祥的主導下建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大陸的河南博物院館址幾經變更,舊址位于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新館于1997年開放,館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
目前館藏文物多來自于二十世紀初淅川、洛陽、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余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當時公論曾有言,當世中國之博物館,以藏品而言,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當屬第二。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四
河南博物院是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位于河南省省會鄭州市中原區。建筑面積達到了10萬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達到了5萬平方米。博物館館藏豐富,各類文物近50萬件,包括青銅器、陶器、金銀器、石器、玉器、書畫、碑帖、織錦、民俗文物等。
參觀河南博物院,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河南博物院的陳列展覽中心,我親眼目睹了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銅器、玉器、古代織錦等等。在導游的講解下,我也深入了解了這些文物的來歷、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此外,在民俗文物館中,我還了解了許多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如包括婚嫁禮儀、農耕生活、鄉村民居、傳統醫藥等。通過參觀河南博物院,我感到了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在河南博物院實踐活動中,我有機會參與到了博物館的日常運營,深入了解了博物館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活動團隊的一員,我和其他學生一起為博物館進行宣傳推廣工作,包括制作海報、撰寫宣傳文案等等。此外,我們還為訪問博物館的游客提供了講解服務,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和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技巧,還學習到了許多有關文化傳承和博物館運營的知識。
第四段:感悟。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藝術寶庫,更是一座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生動體現。參觀河南博物院和參加博物館實踐活動,讓我認識到了許多文化遺產注重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深刻地感到自己應該具有文化自覺,愛護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加強文化自信的培養,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一定會將這些感悟貫穿到自己的行動中,為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段:總結。
河南博物院是一座偉大的文化寶庫。在這里,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到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精髓和光輝,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也在實踐中學習了更多具有實踐性的操作和知識,更好地錘煉了自己的組織協調和交際溝通能力。我相信,這次參觀和實踐給我留下的影響會愈加深入,同時也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博物館呈現的中華文化之美。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五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__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圣廟街。1920__年5月,更名為民族博物館。同年10月舉辦《民族模型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30年12月1日,復名“河南博物館”。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頒布“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明確了博物館的性質,設置了機構。
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館藏主要文物5678件,輾轉運至重慶。日偽時期,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攜5119件文物運往臺灣。
1948年,開封解放,本館獲得新生,舉辦了一些專題展覽。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確本館為地志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人民路。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館通過捐贈、發掘、調撥等,進一步充實了文物藏品,為配合社會主義建設舉辦了許多陳列展覽,并在科研等方面成績顯著,成為全國著名博物館之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國家投巨資3億元人民幣,在鄭州農業路建設新館,更名為河南博物院。新館于19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5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和全體職工的努力下,本院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六
來到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展廳,我仿佛站在了時間的彼岸,感受著時間的洪流迅速流淌,一段段歷史融入遺忘的海洋,一切都觸手可及,卻又無比遙遠,那一件件文物為我們訴說著一段段已被遺忘的歷史,使人身臨其境。
踏入青銅器時代展區,那一件件碩大卻精美的青銅器映入我的眼簾,器身上雕刻的.一條條復雜的花紋,告訴我們那時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技術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峰,讓我們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間又不知跨過了多少時代,我來到了這樣一個炫麗的時代——宋朝。這個時代是如此的柔美動人、絢麗多彩,但它如繽紛的泡泡、美麗的幻夢一樣,都是脆弱的,經不住時間的滄桑與風雨的磨難,終于有一天,它如一件瓷器一般,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破碎了。而與我邂逅的它,也如它所在的時代一般,美麗而脆弱。它身著一件天藍色長袍,頸部修長,形態優雅美觀,小巧精致,它就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它做工之精細,形態之優雅,讓人不禁嘖嘖贊嘆,是無與倫比的美物。
在清朝展區,我被一件象牙白菜吸引住了,這件文物小巧玲瓏,十分注重細節雕刻,連白菜上爬的小蟲子身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使它看上去栩栩如生。
走出展廳,我思索起今天所見的文物,感到收獲頗豐,感悟甚多。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七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xx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圣廟街。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河南博物院。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南省博物院參觀,我叫李××,很榮幸成為你們今天的導游,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導就好了。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讓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站在中原這方凝聚著厚重歷史與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古老與輝煌,而河南博物院則薈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華,所以說:“承載千年文明,譜寫華夏輝煌”是對它的真實寫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國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設施與科學管理,是我國大型現代化、綜合類的博物館,最早創立于1920xx年,是我國設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1998年5月新館落成開放,占地面積10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余平方米。
你們剛剛在綠草如茵的院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九個建筑,大家猜猜看,他們的寓義是什么?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傳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又鑄建了九個大鼎來代表自己的權力,從此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大家隨我往里走,現在我們站著的位置是展廳的中央。隨我前看,是一幅巨型壁畫和一座雕像,雕像是人牽著象是河南的象征,同時也寓意著我們人類的出現。壁畫的上面畫的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下面是有甲骨文和青銅器組成的文字,甲骨文發掘九大故都的安陽市。它包含了我國古代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指事。
我們博物院開放有8個展廳,分別是古文化、古玉器、古建筑、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品、恐龍世界及古代石刻與中原豐碑。
下面重點介紹古文化展廳,黃河孕育了東方文明,而我們河南正處于它的下游同時也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出土不少的文物古跡,這些都集中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一個有一個奇跡。
朋友們,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它出土于春秋時期的鄭國國君之墓。大家看它壺身高118厘米,口長31厘米,寬25厘米,形狀為方壺、長頸、鼓腹、圓足、有蓋,蓋上裝飾有兩層蓮瓣,中間立著一只振翅欲飛的仙鶴,頸兩側有龍型雙耳,腹部裝飾蟋龍紋,四角各有一只翼獸,圈足下有兩只走獸,這立鶴走獸的搭配使得整個方壺靜中有動,突破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嚴肅靜止的格調,壺蓋上的蓮鶴裝飾更是商周時期所罕見的,充分反映了春秋時期金屬工藝的新風貌,引起國內外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經國家鑒定委員會鑒定為一級文物。早在50年代,郭沫若先生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它喻為時代的象征。
回過頭來,我們再一起看一下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展區,這個展區叫做“三代輝煌——青銅文明”這里記載著國家的誕生,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實這三代還有一個磅礴大氣的別稱,那就是“中國青銅時代”,而在蓮鶴方壺出現二百年以后中國就進入了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翱翔的戰國時代,所以我們又說蓮鶴方壺書寫的是一曲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
“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上我們所看到的青銅器雖然只是博物院中的一小部分展品,卻也能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華夏古文化的豐富與燦爛,讓我們帶著這種贊嘆與自豪去認識和了解更多、更豐富的古代文化吧!
好,下面可以選取你喜歡的文物拍照留念,請大家注意安全和環境衛生,自由活動十分鐘,之后我們就去第二個展廳了。
謝謝大家,十分鐘后見!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鄭州市農業路8號,是由我國中科院院士齊康先生主持設計的,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8萬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國家及博物館。在20xx年召開的第18屆客屬懇親大會上,與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并成為中國四大博物院。
在綠草如茵的院區內,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傳說大雨時講天下分為九州,又鑄了九個代表權利的鼎。從此歷史上便出現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整個主建筑從空中鳥瞰的話,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鳥。兩側的配房好像大鵬的翅膀,展館的俄大門就像大鵬的頭。后邊與文物庫房相連的過廊,恰似大鵬的尾巴。這一切都寓意著河南會飛速發展,河南的明天會更好。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廳的裝飾物,同時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征。我們看到一個人推開兩只大象,他寓意,人類的出現占領了長期被野獸統治的中原大地,推開了文明歷史的大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我們知道河南簡稱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牽著大象。這就說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還有大象出現。后邊的壁畫,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銅器花紋組成的。兩側大門上分別繪制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盧舍納大佛和迄今為止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開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13萬余件,在長出的3000對件文物中,向中華第一笛,中華第一龍,蓮鶴方壺,云文銅禁等都堪稱國寶。下邊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華第一龍。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是龍的傳人,龍作為之中華民族的總圖騰,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頂禮膜拜。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龍圖案。龍用蚌殼擺塑而成,身長是1.78米,造型生動,騰躍預飛。與之相對的是虎的圖案,身長1.37米。不過這是復制品,真品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雖然說這是復制品,但這些蚌殼還是6000多年前的。旁邊這張圖片是當時出土時候的照片,中間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當時是多么的不可思議。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個人的墓葬,但鎮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畢竟這個時候的歷史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個人的身份地位是相當的高。又因為該圖案的擺放方式,與古代天文學中“東青龍,右白虎”的說法相符,所以不少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組墓葬可能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幅天象圖。
龍的起源于中華民族的發祥史,在地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華第一龍發現與濮陽,也與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分不開的。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xx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圣廟街。1920xx年5月,更名為民族博物館。同年10月舉辦《民族模型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30年12月1日,復名"河南博物館"。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頒布"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明確了博物館的性質,設置了機構。
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館藏主要文物5678件,輾轉運至重慶。日偽時期,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攜5119件文物運往中國臺灣。
1948年,開封解放,本館獲得新生,舉辦了一些專題展覽。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確本館為地志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人民路。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館通過捐贈、發掘、調撥等,進一步充實了文物藏品,為配合社會主義建設舉辦了許多陳列展覽,并在科研等方面成績顯著,成為全國著名博物館之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國家投巨資3億元人民幣,在鄭州農業路建設新館,更名為河南博物院。新館于199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5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和全體職工的努力下,本院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八
今天一大早,我就和爸爸一起去良渚博物院學知識。
一到博物院門口,一塊巨大的,凹凸不平的石頭就呈現在我的眼前,上面還刻著“良渚博物院”五個金色的字樣,石頭旁邊有一條小溪,小溪的水真涼啊,用雙手捧起清涼的溪水往臉上一撲,頓時,臉蛋涼絲絲的,給你帶來了秋日的清爽;小溪的水真清啊,清得連溪水中的樹葉和沙石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假如這時你正坐在船上,蕩漾在溪中央,那時,你還可以看到幾條金魚正圍著你的船游來游去;小溪的水真綠啊,綠的仿佛是用周圍的綠樹染上去的。岸上有一棵棵梅樹像挺拔的戰士一樣站著,因為樹要過冬了,所以每棵樹都穿著用長繩做的衣服,就像戰士穿上鎧甲一樣。
四周十分安寧,靜得連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聽的'見。爸爸對我說:“造博物院是為了追溯我們祖先的歷史文明發展軌跡。”爸爸還說:“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從良渚開始發展了。”一進博物院就看見有一個老爺爺的模型在傾盆大雨之中還在辛勤地耕田;還有兩個人用一把弓箭的線慢慢的把石頭鋸成兩半;漁翁正在打漁,一只只魚從他的身邊游來游去,他也每次重復做一個動作:撒網,收網……,可是老天爺卻沒有幫助他,他還是啥也沒有撈著;小孩在打陀螺,陀螺越轉越快,小孩手中的鞭子也越打越狠。與人與之間相互都顯得十分和諧。
欣賞了以后,我和爸爸便一起去看四維電影,名字叫“古國驚夢”。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少年被時空隧道帶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時代去探險,我發現四維電影和平面電影不一樣,四維電影里面的人物會蹦出來而平面電影不會。
我覺得今天非常開心,因為玩的時候也在學知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九
放假的時候我們一家到河南博物館參觀。
從西門進入,可以看到一大片草坪,中間有一個小池塘,旁邊,楊柳依依,綠草如茵,給人一種清新,爽朗的感覺。再往里走就是西配樓。
西配樓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里面放著許多文物,共有145件。其中包括,鎮館之寶賈湖骨笛,杜嶺方鼎,玉柄鐵劍,蓮鶴方壺,云紋銅禁,四神云氣圖和象牙白菜,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讓我們贊嘆不已。其中我最喜歡玉柄鐵劍,雖然他已經氧化,像一塊烤紅薯一樣,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出它當時有多么的美麗,劍柄用的是新疆產的和田玉,玉質非常好,溫潤白亮。整體非常像一桿破土而出,英姿颯爽的翠竹。玉柄鐵劍的出世打破了中國最古老研制鐵器的紀錄,將中國鐵器研制推進了2。可謂是傳奇之劍。沒想到古代的研制技術已經這么先進了,這多虧了古代勞動人民才旦和善于研究的精神啊!
第二層是華夏古樂—音樂考古復原展演出。里面會定期表演,開展音樂會,他們的演出非常精彩,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他們自成立以來,就去各國演出,成為了中原文化對外交流的特色品牌,深受大家喜愛。
再往里走就看到了主展館,它造型獨特,因為主建筑以元代的'觀星臺為原型,夸張演繹成帶冠的金字塔,所以深受大家歡迎,吸引了很多人來觀賞。他的后面為庫房,但還在休整,所以并沒有開放。
再往里走就是東配樓。年初在舉辦,乙亥新春生肖文物圖片連展。那些惟妙惟肖的小豬,非常的可愛,讓我們贊不絕口。
河南博物館讓我對歷史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知,讓我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燦爛輝煌與生生不息。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參觀了河南最著名的博物院。這里面的文物,包含了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文物。從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像骨笛之類的,接著就到了炎黃二帝時期,炎黃二帝時期就有了單做的衣服,逐漸向文明發展,然后出現了文字,樂器,之后便到了堯舜禹時期。這個時期就有了陶瓷之類的器皿。然后隨著時代的變化,到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青銅文物,比如說像青銅做的俑,還有鼎,許多青銅器逐漸從粗糙到精致美觀。到秦朝時期統一了貨幣,就有了鐵做的文物,之后便是漢朝開始有了學習,孺子學問,當時漢朝字體就是小篆和隸書,南北朝時期經歷了大風大浪,終于到了文化繁華盛典,隋唐朝和五代十國,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雖然他開通大運河是與文武百官及后宮美女一起同樂,但是他開通大運河和修建船只,為以后的水運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之后便到了中國最繁華的`時期唐朝,之所以說唐朝這么繁華,無論軍事,教育,還是醫學,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這個時期的文物已經有了彩色,唐三彩就是最重要的見證。唐朝是中國最繁華的時期,對之后的宋元明清的發展,有了好的基礎。到最后,清朝的文物都非常的漂亮,有了漂亮的顏色和雕刻,展覽館的中央有一個很大的茶桌,雕刻之精美,令人感嘆。
所以從古到今的進步,從無色,到有色,文字的出現,紙張的發明,每個時代都在進步。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華夏而聞名,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中華文化,留下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我們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希望大家愛護我們的文物。了解我們的歷史。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一
2022年7月9日,我參加了河南博物院第十四屆”國寶講解小明星培訓班”為期十天的活動,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原歷史與文化的精髓,更勇于上臺演講,我要為河南博物院豎起大拇指!
我每天都早早地來到河南博物院二樓西配樓多功能廳,認真地聽各位老師的講解。他們是河南博物院院長,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國家一級國寶講解員,教育局主任等。我認識了1993年出土于平頂山應國墓的柞伯簋,它是舉世無雙的.“冠軍”紀念杯;還認識了距今68前的彩陶雙聯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云紋銅禁;河南省寶豐縣出土的汝瓷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
我們背誦了《甲骨文》,《少年強則中國強》,《云紋銅禁》,排練了《扇子舞》,練習了金老師發的關于中原出土的歷史文物的習題。本次活動的閉幕儀式還受到了鄭州晚報、大河報、鄭州交通廣播的關注呢!
通過本次活動,我們更加熱愛歷史,也更加自信大膽,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我要為河南博物院豎起大拇指!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二
星期天上午,和煦的春光灑落下來。我和媽媽約定好去家附近的河南博物院參觀。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博物院廣場正中的五個鮮明的大字“中國文字展”。整個展區大約有150米長,主要展覽了從原始社會到秦朝文字的發展史,從遠古世道倉頡造字、結繩記事到商朝的甲骨文,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還展出了古代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以及著名的書法作品。漢字是中國文明的標記。作為小學生,我們一定要學好漢字,寫好漢字。
參觀完“中國文字展”,我們就進入了博物院西展廳。我們分別參觀了3個鎮院之寶:賈湖骨笛、婦好鸮尊、云紋銅禁。我們我給大家講一下賈湖骨笛。她是中國音樂史的奇跡。距今約8000多年,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它長20厘米,直徑1.2厘米,由鶴腳制成,穿孔而成。骨管有7個小孔,分別代表了7音(1、2、3、5、6)5個正音(4,7)兩個變音,聲音悠揚動聽,并被收進國家寶藏。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中午已到,我和媽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三
星期六雨下的很大,但媽媽還是帶著我和姐姐參觀了河南博物院。我發現,雖然下這么大的雨,但博物院卻是人山人海。
在這里我知道了戰國的青銅器和唐朝的瓷器,我最喜歡的文物有三件。第一件是婦好鸮尊;第二件是云紋銅禁;第三件是象牙白菜。
我們先說第一件婦好鸮尊。它是1976年在安陽婦好墓里找到的,那是一個按照貓頭鷹的樣子做的一個盛酒的容器,上面記著一位商代的女將軍的赫赫戰功和她的愛情故事。
我們再說第二件云紋銅鏡。它上面有12條龍,我和媽媽本以為他是一個酒器,但它卻是一個放酒杯的的桌子。整個桌子,器形非常大,是用失蠟法做的`,我感覺現在的人也做不出這樣精美的東西。
我們再說第三件象牙白菜。它是清朝人在一整個象牙上進行雕刻出來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白菜的根和葉子,上面還有一只蟈蟈,一只七星瓢蟲和兩朵花,遠遠看去,真是栩栩如生呀。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想去看嗎?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四
今天上午爸爸媽媽要帶我去參觀河南博物院,到達目的地后發現居然有那么多人來參觀,隊伍如長龍一般,其中有很多與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我們也加入其中。
耐心等待后,爸爸媽媽用身份證驗取門票,我也有一張哦。進去后,由于主館施工裝修,我們首先參觀了東館,東館展示的是一些中國現代歷史人物和事跡,如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接著我們來到了西館,西館陳列了一些出土的古代的器皿和唐三彩之類的東西。看到這些奇形怪狀的東西我很好奇,爸爸像解說員一樣邊看邊講給我聽,我還問了許多問題呢!
西館還有一個特殊的節目:華夏古樂的'演出。快到節目開始了,我和媽媽先去排隊,爸爸隨后購完票我們就進入了會場,不一會兒節目開始了。演員們是以古人服飾使用古時候的樂器來演奏樂曲的,可好聽了!我還用手機錄制視頻了呢,只可惜節目就20多分鐘就結束了,我還沒有看夠呢!
參觀結束我們就一起回家了。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哦,我還收獲了一枚紀念章呢。真好玩兒!真開心!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五
自從放暑假以后,我一直都期盼著能去河南博物院看一看,今天媽媽終于帶我來到了河南博物院。
走進河南博物院的大門,我有喜有憂,喜的是我終于來到了這里,憂的是博物院的主體展館還未開放。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博物院西側的一個展廳。為了讓我更詳細的了解每一個文物的歷史和背景,媽媽給我們請了一個講解員。在講解員阿姨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展館的順時針方向認真的參觀著每一個文物。阿姨細致的給我們講解每一個文物,從夏商到西周,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和文物的一些特點。在這里我看見了賈湖骨笛和各種石器,以及一些精致的酒具。我驚嘆于古人的智慧,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制造出這么精美的東西。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參觀完了,在媽媽的允許下,我又繞著展館,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然后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展館。
在回家的路上,腦袋里一直回味著展館里的每一個文物,心想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次。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六
今天我去了河南博物館,從外觀上看,中高兩低以弧形方式將建筑平面對稱鋪開,像一座金字塔。開始參觀了。
進館后,我第一眼就看見了一個酷似我們現在的茶幾一樣的文物,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個文物叫云紋銅禁是禁為承置酒器的,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云紋,十二只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為足。我們現在的茶幾就是它演變而來的。
我有看見了一柄被銹蝕劍,我心里想著這是什么劍竟然銹蝕了,我帶著疑問上前一看,這把銹蝕懂的劍原來是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于,這把劍是屬西周晚期器物,劍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跡,劍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它是由鐵、銅、玉三種材質于一體的。它的出土,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走著走著,我又看見了一支做功精細的笛子,我心想這又是什么“何方神圣”?走近一看,這原來是賈湖骨笛呀!它的出土時間為1987年,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鉆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而且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看了這些不僅精致,而且具有豐富知識的文物后,我很佩服以前的人擁有很大的智慧——以前的人沒有挖掘機之類的東西,還能把墓地造的很隱蔽、合理,也覺得現在的人很厲害——科技非常發達。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七
我以前去河南博物院,它只開了旁邊的小館,而中間的大館一直不開門,據說一直在維修之中。而在今年的國慶節期間,它終于以全新的面貌開館啦!
我得到了這個消息后,求爸爸帶我去參觀,爸爸一口答應。
10月2日,我和爸爸來到了河南博物院。一到門口,放眼望去,只見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排起了一條長龍。我和爸爸等呀等,終于進入博物院啦!
我們進入展館,感覺眼前煥然一新,展館里富麗堂皇。而且展館還分了好多個展廳。
展館一共分了12個展廳,從遠古時代到明清,按時期分別介紹了每個時代的文物,每個展廳各有各的特色。在這眾多的展廳中,我特別對1、9和10號展廳感興趣,一起和我去看一看吧!
走進第1個展廳,我透過一個個的玻璃窗,看到了在遠古時代用骨頭做成的形態各異的東西,其中,用骨頭做出了骨笛,還用骨頭做出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慢慢的,遠古人又會用石頭做出各式各樣的武器,用武器打獵生存。再后來,又會做出陶罐,并在上面添加花紋,又會做出房子,又會在地底下用陶罐排水,不讓水沖毀房屋……看了這些后,我十分佩服我們的祖先聰明的智慧。
在第9展廳中,我又在展館里親眼看到了《清明上河圖》,將當時北宋人民表現的淋漓盡致,描繪的一筆不茍,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進入9、10號展廳,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些精致美麗的瓷器,琳瑯滿目,從這些精美的瓷器和文物中,呈現出宋元時期的精神氣質與時代光輝,又呈現出宋元時期科學,文學的發達……這些文物讓我大飽眼福,目不暇接。
這次博物院之游,讓我留戀忘返,又讓我見識了祖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正是用這些智慧,才創造出了這么多的奇跡。
河南博物院(優質18篇)篇十八
周六,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同學一起去參觀河南博物院。
當時河南博物院還沒有修建好,我們就去了后面的展廳進行參觀。在參觀前我仔細看了博物院的樣子。博物院的形狀就像一個倒立的金字塔,上面還有一個像寶石一樣的石臺,博物院是由石磚拼成的,顏色是土黃色,有豪華的氣息,外面還圍繞兩大排松樹,很是漂亮。
我參觀博物院,我們就開始參觀展品了,展示廳展示了上至遠古時代,夏至明清時代的河南歷史文物。在參觀時,我們遇到一個很懂歷史的姐姐,她為我和我的同學講了很多自己了解的展品歷史和來歷,講的比專業的講解員講解的更讓我們清晰每一件歷史文物的由來和文化底蘊,我們很高興遇到她,且內心十分感謝她。
看過各種展品后,我對中華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歷史文化厚重的氣息和古代文明延綿不斷的傳承。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