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心中的月亮篇一
啊,奶奶,您看今夜的月亮真瘦真彎,多像您佝僂的腰桿啊。今夜的月光也愈加的溫柔明亮,月光下的我,分明已感到您的撫慰,縷縷的溫情。
想必今夜縱然遠離天涯的旅人也能伴著月光入睡,可我卻遲遲不能入睡,難以合上濕濕的淚眼,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記憶中的大平房子。我撲進您溫暖的懷抱,重新淋浴您的愛憐。
奶奶,不知道為什么,夢中我常常看見您眼角舒展的魚尾紋,夾雜著縷縷的大麻辮和嘴角邊浮現出的笑意,還有那彭你跟著我鮮紅獎狀,微微顫抖的雙手。啊,奶奶,您是在為您的孫女驕傲嗎?每次從夢中醒來,我的鼻子總是算算的。奶奶,孫女我愧疚啊!
怎么能忘記?小時候,因為貪玩偷偷跑出家,不懂事的我,一直玩到天黑也沒回去,可急壞您了,從家門找到鄰鎮。后來,我回家后,您急急忙忙從鄰鎮,連大氣也沒來得及喘一口,便急匆匆地蹲下來查看我有沒有事。“我的好孩子啊,你可真把我嚇得不清,以后再也莫這樣了,再有下次我這老命可經不起你折騰了……”您的淚滴在我的肩頭,暖暖的,像一股股暖流,溫暖了我那懵懂的心,柔柔的,像一條細線,縫合了我那破碎的心。奶奶,您的寬厚叫我心酸,可我只能咽下如泉的淚水。
怎么能忘記?您香甜的愛,揉進面團,夾著一位農村女人的期待,夾著一位長輩的惦記。一同裝進我的書包。你總愛摸摸我的頭說:“孩子,去吧,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您的愛的目光跟著我的腳步飄過了家鄉的土地,直到遠方,猛地回頭,您佝僂的身影仍牢牢地貼在夕陽偌大的圓盤里。
怎么能忘記?暑假的一個夏天,我因補課在外,您拿著雨傘來接我回家,您為我撐著傘,矮小的我跟您說話時,卻發現您的肩膀都濕了,我告訴您傘打歪了,您卻說沒有。如今,我長高了,奶奶我為您撐傘,又是一個雨天,這是明白阿布突然被對我說:“孩子,傘打歪了。”而我也固執地說沒有歪。
怎么能忘記?在寒冷的冬天,您為我細細縫補衣服……
奶奶,今夜的月兒真瘦真彎。月下,我把深深地思念,送到您的身旁。
我心中的月亮篇二
兔子上月宮:
在人們心目中,兔子是十分親切、和善的小動物。在古老的傳說中,最早登上月宮的,除了嫦娥、吳剛之外,還有兔子。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宮,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五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吳剛登上月宮,據《酉陽雜俎》的記載,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代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至于這兔子的上月宮,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好玩的“兔兒爺”:
由于兔子上了月宮,因此古時人們過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
每當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高掛天邊,每家每戶就都在庭院中設一香案,上面擺了月餅(又稱團圓餅)、水果等供品。此外,還有“月光馬兒”和“兔兒爺”。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吃團圓餅。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是什么東西呢?這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射木兔和食兔肝:
在我國一千年前的遼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東胡,是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因為契丹人以游牧為生,對兔子一類小動物既不以為奇,也不作為神物崇拜,只是一種狩獵對象而已。從這點出發,他們也產生了和兔子有關的娛樂和飲食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別有風趣也具有濃郁的北方特點。
每年重陽節,遼族人民還有食兔肝的飲食習俗。該日,遼統治者先率領臣屬部族,舉行射虎活動,規定射中少者要罰重九宴,這大概也是對騎射的鼓勵和考查。射畢,選擇高地,立起帳幕,給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同時,把兔肝切成片,攔以鹿舌醬食之。兔肉鮮嫩,并富有營養。兔肝更是美味可口。遼族人民當然不會忘記這一美肴的。
我心中的月亮篇三
;摘要: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在《人生的枷鎖》后創作的又一部巨作,帶有半自傳性色彩,一經發表便引起不小的反響。小說雖是一部虛構作品,但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結合毛姆自身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隱合作者的童年創傷和婚姻創傷。創傷敘事讓我們對這部作品有了一個新的解讀。
關鍵詞: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創傷敘事
創傷敘事“是一種解剖個人和公眾創傷,幫助讀者接觸創傷經歷的虛構敘事方法”①。創作者通過閃回、回憶和模擬創傷場景幫助創傷者重構當時場景和歷史發生瞬間的過程。②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對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創傷進行解剖,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將這些創傷寫出來,而是通過虛構的敘事方法,模擬出曾經的創傷場景,以敘述小說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表現出來。
一、童年創傷
薛玉鳳在《美國文學的精神創傷學研究》中提到:“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創傷,尤其是童年創傷,是許多藝術家產生創作沖動的內驅動力之一。它不僅促使藝術家自覺地投入創作,而且對藝術創新具有積極的功能,為創作動機的起因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思路。”㈢毛姆出生于法國巴黎,從小生活優渥,備受父母寵愛。但在毛姆八歲到十歲的短短兩年間,父母相繼去世,這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而沉痛的打擊,之前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一去不復返,迎接他的是無窮無盡的傷痛和迷茫不可知的前路。之后他被送往英國的伯父家,伯父是一個教區牧師,自私吝嗇,一直以十分冷淡的態度對待毛姆,在伯父那里毛姆沒有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里陰森的宗教氛圍也讓他覺得可怕。后來毛姆進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學,“由于身材矮小和嚴重的口吃,毛姆經常受到學校里大孩子的欺負和折磨,有時甚至平白無故地遭到各種羞辱”④。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變得如此孤寂凄清,這在毛姆稚嫩的內心中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同時也鑄就了他與眾不同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觀。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童年時期的創傷主要通過小說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性格體現出來。從小缺失家庭關懷和自身缺陷所帶來的自卑,讓毛姆變得沉默寡言,他也將這樣一種性格賦予了思特里克蘭德,讓他變成了自己的化身。小說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拙于交際的啞牛形象,他是在倫敦做事的一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富裕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優雅端莊、愛好文學,兒女雙全,孩子們健康聰穎。在外人眼中他很幸福,過著很多人向往的一種生活,是人人羨艷的人生贏家,可是他一出場,“我”就看出了一些異樣。他穿著整潔的正裝,但有一種說不出的不適合,不太與外人交流,只是禮貌性地握手、附和性地微笑,與宴會中談笑風生的人們有些格格不入,身上也沒有體現出眾人認為的幸福感。
毛姆這種童年創傷所造成的性格也導致他更加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他讓自己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在倫敦擁有的一切,拋棄了所有的光環,獨自一人來到巴黎,最后在一個叫塔希提的小島上定居,這一切只是為了追尋隱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繪畫理想。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做法不可理喻,甚至是一種極其愚蠢的做法,因為很少有人會愿意自動放棄辛苦打拼來的優渥的都市生活,跑到一個偏遠的小島上過物質匱乏的原始生活。但是對毛姆這樣一個內心受到極大創傷的人來說,思特里克蘭德的這種做法是他一直向往的。當然,毛姆也付諸了實踐。毛姆年輕時候渴望成為一名作家,迫于生活壓力以及長輩的旨意從事律師、醫生的職業。當生活趨于穩定,理想又再次從其內心深處蹦了出來,而這次,他毅然決然選擇遵從內心,拋棄一切,追逐理想,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想要追尋的東西。人們對于成功的定義大致分為兩種,就像武俠小說中把武功分為兩種:內功和外功。大部分人認為的成功是外功,即物質上的成功,而毛姆和思特里克蘭德所追求的是內功,即精神上的成功。在物質生活中取得的成功并不是毛姆真正想要獲得的,他想要掙脫綁在他身上的層層枷鎖,去追尋精神世界的成功,從中獲得極大的自由。
二、婚姻創傷
毛姆除了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創傷,在婚姻中也深受重創,毛姆和西里爾的婚姻,是毛姆一生的傷痛,他甚至曾經表示這段婚姻差點毀了他。在這段婚姻中,毛姆沒有體會到他想象中的婚姻本該帶給他的自由和美好,有的只是無盡的傷痛與折磨。毛姆沒有將自己在婚姻中受到的創傷直接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而是經過一些藝術加工,表現在了思特里克蘭德與妻子的婚姻生活之中。他通過模擬婚姻中的創傷場景,帶領讀者走進他的創傷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他在婚姻中所受到的種種創傷。
小說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在外人眼中是個賢妻良母,完美主婦,她行為舉止端莊優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丈夫在外安心工作,讓孩子安心上學。她喜歡和一些文學家交往,經常參加各種文學聚會,在自己家中開文學沙龍,邀請很多名人作家來家中做客。在思特里克蘭德太太眼中,丈夫是一個無趣的人,沒有任何藝術細胞。可事實并非如此,思特里克蘭德十分熱愛藝術,只是妻子不夠了解他,他也無法融入妻子的這種僅僅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存在的“藝術”。當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得知丈夫是為了追求繪畫藝術離開家庭,并非之前猜測的對婚姻不忠而離開家庭時,她出人意料地選擇不原諒,甚至對外宣稱自己的丈夫就是和別的女人遠走高飛了,和外界輿論一起攻擊他,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使自己成為受人同情的一方。自思特里克蘭德離開家庭到他去世的這些年中,他和家人沒有任何聯系,他們也不了解彼此的生活。思特里克蘭德去世后,世人發現了他的價值所在,把他捧成了一個偉大的畫家,貴族們開始瘋狂收藏他的繪畫,作家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他的生平,爭相為他寫傳記,記錄他的傳奇人生。當有一位作家找到思特里克蘭德太太了解情況時,她表現得一如既往的好,優雅鎮定,充滿虛榮心,把自己和思特里克蘭德的關系描述得完美無瑕,努力表現出一個著名畫家妻子應有的儀態和修養。
這樣一個愛慕虛榮的妻子形象的原型,就是毛姆現實生活中的妻子西里爾。西里爾是一個愛好文藝、舞會和交際的時髦女性,經常會邀請很多人來自己家中做客,在家中舉行各種大大小小的聚會,這樣嘈雜的環境嚴重影響了毛姆的創作。西里爾之所以選擇和毛姆走進婚姻,是因為她看上了毛姆的金錢和地位,她想讓她的孩子在出生之后有一個有地位的父親,甚至利用孩子強迫毛姆與其結婚,簡單來說就是西里爾的虛榮促成了這段婚姻。毛姆在這段婚姻中受到了很多創傷,忍受了很多不情愿,他本來就是個內向、害羞、不愛與人交際的人,可西里爾的愛好又迫使他不得不與人交往,做一些他內心并不想做的事情。他還要接受西里爾對他的各種控制,忍受她的自作主張,這些都讓他在婚姻生活中備受壓力,以至于讓他對婚姻產生了厭倦、抵觸,最后選擇逃離婚姻。毛姆借思特里克蘭德之口說出了很多自己對婚姻的切實感受和看法,正是這段婚姻的創傷讓毛姆對婚姻失去信心,對女性也產生了一些偏見。
三、創傷敘事
在這樣一部看似平淡的小說中,毛姆融入了很多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創傷。我們無法想象毛姆是用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創作這部小說的,因為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毛姆要再次回憶起自己曾經的創傷,揭開那些已經愈合的傷疤,將這些創傷揉碎,融入到小說之中,這無疑會對毛姆本人的身心造成二次創傷。當然,小說中的情節和毛姆當時受創時的場景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讀者可以通過結合毛姆的生平以及文中的一些敘述,接觸到當時的創傷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毛姆當時的傷痛。感同身受是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境界,雖然毛姆已盡力讓我們對他的創傷有所體會,但是讀者用想象的力量仍無法完全體會到這種創傷所帶來的巨大精神摧殘。
“創傷敘事是人在遭遇現實困厄和精神磨難后的真誠的心靈告白,也只有通過真誠的心靈告白,心靈的創傷才能得到醫治。”⑤毛姆在經歷創傷之后,沒有人可以傾訴,文學作品是他最好的傾訴地,讀者是他最好的傾聽者。《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創傷敘事讓傷痕累累的毛姆有了心靈告白的地方,在這里,他借思特里克蘭德這一虛構人物,將自己的創傷重現于世人面前。這種獨特的創傷敘事讓毛姆與自己當年的創傷經歷拉開了距離,曾經折磨自己的那些傷痛已經變成了自己小說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自己可以不再深陷于過往的那些傷痛而無法自拔,心靈的創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醫治,自己也能活得更加豁達。毛姆作為一個作家和普通人相比,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可以以一種上帝的視角去審閱自己曾經的生活經歷,跳脫出主角的身份,用一種客觀清醒的目光看待曾經的那些傷痛,并結合自己當下的思想感情重新體悟這些創傷。從這個意義上說,創傷敘事是對創傷的一種撫慰和治療,尼采曾在《悲劇的誕生》中說:“生命通過藝術而自救。”⑥而對于每一個讀過《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的讀者來說,閱讀這樣一部作品又何嘗不是一次重生!“重新體驗創傷(即使是他人的創傷),也會滌蕩自己的心靈,宣泄自己的痛苦,并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⑦讀者在讀過小說之后,體驗到了毛姆的創傷,有的可能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發,解決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有的可能會在毛姆的創傷經歷中找到宣泄自己痛苦的出口,讓原本黯淡的人生重新煥發光彩。如果是這樣的話,毛姆在這部小說中運用的創傷敘事也就體現出了它的價值所在。
①李桂榮:《創傷敘事:安東尼·吉伯斯創傷文學作品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頁。
②周涓:《創傷敘事視角解讀麥克尤恩的(贖罪)》,《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年第6期,第49- 50頁。
③薛玉鳳:《美國文學的精神刨傷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頁。
④周穎:《論毛姆的內在精神矛盾——從叔本華和毛姆的創作探索其內心世界》,《北方文學(下旬刊)》2014年第7期,第47- 48頁。
⑤⑦季廣茂:《精神創傷及其敘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60- 66頁。
⑥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我心中的月亮篇四
夏日的夜晚,天上到處都是亮晶晶的星星,一輪彎月掛在空中。
不一會兒,月亮又在水盆里出現了,妞妞百思不解。
妞妞想了很久,想起光學知識,妞妞抬起頭來看天空中的'月亮,她恍然大悟,原來水盆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呀!
大自然真奇妙。
我心中的月亮篇五
;摘要:美學滲透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文學和藝術領域,美學更是其核心所在。本文將從美學的角度分析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小說思想內容的崇高性以及小說標題中隱喻的使用,讓讀者對《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美學 《月亮與六便士》 隱喻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1919年。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家庭優越、事業有成的思特里克蘭德,迷戀上了藝術之后拋棄一切,離家出走,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過上顛沛流離,甚至食不果腹的生活。雖然他最終客死孤島,卻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這部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本文試圖從美學角度出發,挖掘和解讀這部著作中的美學元素。
一、小說的思想內容所蘊含的美
首先,什么是“美”。古今中外有著對美的不同闡釋。在中國,儒家主張美與善,情與真的統一,道家則鼓勵人們超越現實去體驗天地之大美。在西方,康德認為美是愉悅的,且不帶任何利害關系的體驗。黑格爾則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是用來表現“真實”的。小說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在中年后開啟了自己對美的探索和追尋。他本來是一位有著地位和財富的股票經紀人,還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然而,他為了追求藝術拋棄了俗世的生活。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當大多數人放棄夢想,轉向功名和利祿時,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因為在他的心中有一個“美”的存在,尋求自我精神世界的盡善盡美才是他的畢生追求。
二、小說中的隱喻所折射出的美
隱喻能讓文字變得生動,從而提升小說的美感。所謂讓文字生動,即是讓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在讀者頭腦中有一個較明確的形象,便于讀者進行感性關照。隱喻詞的意義和目的在于跳出呆板和乏味,以滿足思想和情感的充分表露。以小說的題目為例,如果改為《理想和現實》則顯得平淡無奇,而《月亮與六便士》則恰如其分地運用隱喻,在貌似沒有聯系的事物中找出相關的特征。黑格爾曾經說過,隱喻是在精神處在內心激動時,深入關照當前的有關事物,而同時又要求擺脫其中外在的因素,要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尋求自己,把它們轉化為精神的。《月亮與六便士》這一題目則很好地把作家毛姆的情緒和思想轉化為美的形象。月亮和六便士,兩者都是圓圓的,閃著亮光,一個掛在空中,一個躺在腳邊,不僅形象美而且充滿了對比,給人一種在迷霧中前進的感覺,一種矛盾的情感。作者毛姆把“月亮”和“六便士”這一隱喻形象貫穿到了整個作品當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月亮”的典型代表,他拋棄人世間與自己相關的人與事物,以自身的內心訴求為根本出發點,尋求自我精神世界的完滿。而思特里克蘭德夫人則是追求“六便士”的代表人物,她恨她的丈夫,恨他狠心毀掉了原本平靜而富足的中產階級上流生活,她永遠生活在 “六便士”的俗世泥淖里,不得解脫。
三、人物性格的豐富性所體現的美
小說中的人物要體現出美感,首先要具備性格的豐富性。一個角色之所以能吸引讀者,就在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內容。以小說主人公為例,在世俗意義上,他是一個冷酷無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然而他卻敢于離經叛道,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勇于擺脫上層社會的荒淫和奢侈,淡泊明志,通過繪畫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獲得內心的平靜。人物的兩面性讓他成為一個完備的整體,正如黑格爾指出的,完整性格的理想在于自身融貫一致的主體性所含的豐富的力量。不僅小說的主角如此,其他人物亦如此,他們都具有豐富的個性。小說中的施特略夫也是一位畫家,他的畫作一味迎合顧客的需要,從而賺取了大筆金錢,乍一看他完全是月亮的反面,然而他卻擁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力,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可以說是無條件地信任,并給予極大的物質上的幫助,甚至在遭遇了奪妻之痛后依然愿意資助和侍奉思特里克蘭德,他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自己提升到了月亮這一層面,他是一個介于月亮和六便士之間的角色。思特里克蘭德的妻子靠炒作來博得公眾的同情和提升丈夫畫作的知名度,可以說是為六便士折腰的人,但她同時也渴望和作家們交往,這讓我們看到她也有仰望月亮的時候,在丈夫出走時,她勇敢地靠自己的努力撐起家庭時,又讓我們看到她堅強自立的一面。
不難看出,正是因為美學元素的注入,才讓毛姆的這部小說文字充滿張力,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左櫻,女,碩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翻譯美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