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教案的評估和反饋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案中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示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一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詢問年的體裁特點,把握課文結構,了解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進一步體會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頓同在”這句話的含義。
3、學習本文大量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延伸導入。
1、學完《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課題,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一起走進《中國一日》,確實感受一下。
二、閱讀感悟。
1、了解新聞的體裁結構。
2、默讀課文。
出示閱讀提示:
a、認真閱讀課文;。
b、想一想,作者從哪幾方面寫了“中國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記號。
d、讀完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3、交流閱讀提示b。(從中國的消費、市場、住宅、交通運輸、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等方面)。
4、小組選擇一個內容,以畫圖表的方式把具體的數字呈現出來。提供學習資料:瑞典人口總數880萬,芬蘭人口總數524900,挪威人口總數462萬。澳大利亞人口總數1900多萬。
5、各小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說。
6、討論:中國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板書:改革開放)。
7、拓展: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是否可以安枕無憂了呢?出示網上調查資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盧森堡43,940。
2.挪威43,3505.香港36,800。
3.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
4.美國37,6107.丹麥33,7509.冰島30,81098.中國1,700。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二
語海拾貝中包含四部分內容:讀一讀,記一記;讀一讀,寫一寫;金鑰匙和語文故事。讀寫是為了積累更多的詞語,金鑰匙則教給學生讀寫的小竅門,讓學生寫景時把自己的感受與想象寫出來,語文故事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自主閱讀選擇的是葉圣陶的名篇《記金華的雙龍洞》。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選編本文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語文生活指導學生寫關于春天景物的文章,或寫自己喜歡的一處景物,或是說一說自己觀察的所見所聞,然后通過習作實踐,鞏固所學的語文技能,將其應用到自己的閱讀和寫作實踐中。
【教學目標】。
1.熟讀詞語超市中出現的詞語,懂得詞語的意思,能夠正確地加以運用。
2.體會金鑰匙中的寫作方法,練習把對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寫出來。
3.通過閱讀欣賞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技能。
4.學寫寫景為主的習作。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技能。
【教學建議】。
在學習金鑰匙時,學會寫作小技巧后,教師可選擇一個對象,啟發學生加以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學說一說,相互交流。
學習語文故事時,讓學生通讀全文,練習改寫古詩,如指導學生把古詩改成小劇本。
自主閱讀的教學應從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入手。先讓學生初讀全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游覽順序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根據游覽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再根據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從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條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著,直奔課文的主體——描寫游外洞、由外洞進內洞、游內洞的部分,使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作者在這三處分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怎樣的感受,并從作者的體驗和生動描繪中,歸納出它們的不同特點。
本課是名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于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做到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在進行語文生活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景物,可以拍下來,然后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介紹出來。在介紹時可讓學生把自己觀察的景物先介紹給同組同學聽,交流評議,互相取長補短。
【補充資料】。
石鐘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巖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質一點兒一點兒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鐘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鐘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鐘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三
1、通過學習,了解課文中講述的三個故事的內容,理解“心安理得”的含義。
2、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根據中心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3、結合自身實際,說說學習文章后的感受,明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道理。
重難點: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心安理得”的含義。
一、故事導入激趣入文。
2、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書:心安理得理解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他們都有付出,所以得到時都那么心安理得)。
4、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板書課題,朗讀。
二、合作學習。
板書:付出得到。
2、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3、集中交流。
預設。
第二件事;。
出示:如果我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困難時看到這張紙條,心想:想想、說說。
(從遺憾到彌補的過程也就是從開始的不安到心安)。
朗讀句子: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里留給我的遺憾。
第三件事;。
“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里好一陣感動”
討論;。
我感動什么?“有沒有必要留雨具?”
在這件事情中,我覺得心安理得嗎?(心安理得了)。
為什么?(這次是作者自覺的行為)。
朗讀句子。
三、深化主題領悟中心。
2、出示最后一節,齊讀。
理解:隨時隨地毫無愧色。
交流: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明確;。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是接受,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3、讀中心句,體會含義。交流感受。
4、像這樣的行為已經在歐洲一些國家達成了共識,作者也深受感動,并且也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學校前段時間舉行的“學會感恩,愛心義賣”活動。(出示有關的畫面)播放《愛的奉獻》,觀看義賣活動。
5、出示說話練習。
在愛心義賣活動中,我,覺得心安理得。
6、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享受心安理得》,作者把“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這種精神帶給了我們,但愿我們能把這種共識帶回家里,也帶到社會中去,這樣我們會生活得很快樂。
四、板書設計。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四
復習本單元的生字詞語句子。
題板。
復習本單元的生字詞語句子。
一、逐課復習第二單元的生字詞語句子。
二、進行綜合練習:
1、形近字組詞,多音字組詞。
度()瀑()僻()。
渡()爆()避()。
qiang()he()。
強和。
qiang()he()。
2、補充詞語。
()逸()出()()玉立。
望而()()()()大物。
3、補充詩句。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
此夜曲中聞折柳,()。
(),此花開盡更無花。
4、
準確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
逐課復習第二單元的生字詞語句子。
形近字組詞,多音字組詞。
補充詞語。
補充詩句。
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五
這是一篇演講稿。說句心里話,從開始準備的那一刻起,我就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許多的困惑,除了讀后就可以知道的“四問”外,還需要我教給學生什么?教學內容的構建問題再一次橫在了我的面前,以至于開始上這一課的時候,我還是惴惴不安,當一位教師面對著一篇文章時不知如何下手時這種感受就會非常強烈。我特意在網上查了一下這種文學樣式,它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講為主,二是演為輔,由于我們面對的是文字信息,講的內容和形式自然是關注的重點。既然是演講,必然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每天四問”,這在第一節中就被開門見山,這給了我一個啟發,讓我沿著這個思路,和學生一起理清這篇文章的敘述順序:提出主題——具體闡述——總結全文。這是理解內容的過程,也是學生感受演講形式的過程。
但是整堂課下來,還有許多的不足,那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陶行知的了解還局限于一個干癟的文字羅列層面,沒有更為生動和貼近的東西,陶校長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作這樣的演講,自然有它的時代的影子,而這我遠遠沒有涉及。
2.對典型文本的遣詞形式沒有關注。演講應該用的是口頭語言,沒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與書面語言進行比較,這實是一種失誤。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六
1、熟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2、從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慮問題要全面的道理。
使學生明確看待問題,處理事情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換個角度從別人的立場審視問題,從長遠打算,經過深思熟慮后再作出決定。
通過學習,了解故事內容,明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引導學生學會全面、長遠地看待問題。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兩個農夫”。
二、自由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1、教師指導:將課文讀通、讀順,明確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讀得情況。
3、小組內匯報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評價總結:這篇課文寫了兩個農夫在秋收后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個認為趁天冷之前賣牛可以從中獲利,另一個認為天冷前買牛節省金錢。買賣成交后,兩個農夫卻分別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讀課文,練習講故事。
1、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
2、小組內講故事。
3、指名講故事。
4、師生評價。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教師談話:這兩個農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為什么?他們還應該想到什么?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
3、小組內討論。
(教師引導:可以提示從文中的中心出發來提出建議,提出的建議應該是雙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結果。)。
4、全班交流。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思考結果,可以作適當引導。)。
五、寫出你的建議。
1、根據討論中大家提出的`意見,分別給兩個老農提建議,然后寫下來。
2、學生練習。
3、教師巡視指導。
六、學習“閱讀小提示”
1、指名讀“閱讀小提示”內容。
2、師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兩個農夫。
一個老農賣牛和飼料(物價上漲)遭竊送命要全面考慮。
另一個老農賣牛和飼料(牛半價)遭瘟疫殺牛長遠打算。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課文,知道作者是抓住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兩個方面的特點,把動物寫得很有情趣、有順序。
2、學習例文的寫法,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把動物的特征寫出來(外形、動作、聲音等)。
教學重點:通過復習課文,把握寫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習作。
教學難點: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詳、寫清。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抓住了特點“高傲”
(二)有順序:從叫、走、吃三個方面來寫,一個特點一段,如果長的話,可以分幾段來表達一個特點。
(三)具體: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的特點。
(四)正確運用修辭(如比喻、擬人等,)。
二、小結歸納,寫小動物要害是描寫它們的特征,并用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這個特征,才會使人明白。
老師:一般寫小動物應該描寫它們的哪些地方?
(板書:外形、動作、聲音、生活習性、事件。)。
三、師生共同總結出寫作方法。
1、要有順序。
2、抓住特點,詳略得當。
3、重點要突出,(因為,我們不可能把這種動物的每一個特征都寫出來,如果都寫出來,就太長了,所以要重點寫好一個方面。)寫好過渡句。
四、共同構建作文框架(以一種動物為例,學生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構思其它動物的寫法。)。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八
2、掌握本冊出現頻率較高的多音字;。
3、能辨別形近字并組詞;。
4、復習課內成語,知道成語的意思,并能正確書寫;。
5、通過知識點的歸納與展示,培養復習資料整理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能力。
2、復習課內成語,知道成語的意思,并能正確書寫。
教師:課件。
學生: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競賽收集復習資料。
一、談話導入,明晰目標。
二、梳理閱讀方法和做題步驟。
1、先談談你做閱讀題的步驟。
2、生交流步驟。(師有針對性地評價孩子們的答案)。
3、老師總結閱讀步驟,學生齊讀。(課件出示)。
閱讀的步驟:瀏覽全文知其大意找準句段細細揣摩緊扣中心提煉觀點。
4、說說學一篇課文要學到什么?又用到什么方法呢?
5、學生討論交流。
6、老師總結的閱讀方法再讀一讀。(課件出示)。
閱讀的方法:
理解字詞的方法:
1、聯系上下文;。
2、聯系生活實際。
……。
概括段落或全文的方法:
1、找中心句。
2、從課題想。
3、合并法。
4、提煉六要素。
……。
體會情感的方法:
1、讀文字,想畫面。
2、關注標點符號。
3、抓住重點句。
4、聯系生活實際。
……。
領會寫作手法的方法:
1、積累摘抄。
2、仿寫。
……。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己總結,老師再進行歸納,提煉,使學生從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全面的閱讀方法上,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三、課內閱讀練習,學會應用,培養能力。
1、下面我們帶著總結的閱讀方法,用提煉出的閱讀步驟,完成練習。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目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1、這段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與下文是什么關系?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具體寫出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的?
(1)速度快,來往船只多,能夠操縱自如;。
(2)非常擁擠時,能左拐右拐地擠進去;。
(3)極窄的地方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還能做急轉彎。最后從坐船者的感覺來說明船夫駕駛技術的高超。
3、聯系上下文理解?操縱自如?的意思。
學生交流,師給予合適的評價。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熟悉的課內閱讀練習,快速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步驟)。
四、課外閱讀練習,學用遷移,提高能力。
挑戰能力;看誰最會學!
沒想到,為了一篇表揚稿,我竟和班長生起氣來。
前幾天,我班教室的一個破窗戶不知是誰修好,還換上了一塊新玻璃。我就根據這件事寫了一篇表揚稿,交給了班長李明,他是廣播室的播音員。李明接過表揚稿,看了看,眉頭一皺,便向廣播室走去。
可是第二天,還是沒有廣播我那篇稿子,我又去問李明。?今天的稿太多,你那篇下次廣播吧!?說完,他臉紅了紅。
一個星期過去了,我那篇表揚稿仍然沒有廣播。也許班長把這件事忘記了,也許是把那篇稿弄丟了,我生氣了。班長過去并不是這樣的。上學期,班上出現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逃不過他的眼晴,他都寫了表揚稿。我記得一次王明拾到一筆錢,歸還了失主,班長知道了,馬上用午休時間寫了一篇表揚稿,及時表揚了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你看他工作多么(仔細精細)!可是現在,他對工作卻這樣不負責任,對班級出現這樣一件好事,漫不經心!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不廣播我那篇表揚稿。
可是第二天,班長生病了,播音員由副班長擔任,我那篇稿子廣播了。我高興地迎住從廣播室走出來的副班長,伸出大拇指(夸耀夸獎)地說:?副班長,你對工作真是認真負責啊!?接著,我把班長(放臵擱臵)我那篇表揚稿的經過告訴了他。誰知,副班長聽了哈哈大笑說:?誰做的好事你還不知啊???噢?是班長!?我這才恍然大悟。
1、給短文加個合適的題目,寫在文章上面的橫線上。
2、聯系上下文,解釋下面詞語:
(1)滿不在乎:
(2)恍然大悟:
3、認真讀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各反映了班長什么內心活動:
第一處,班長想:
第二處,班長想:
4、請在第三小節的空白處加上標點。
5、劃去文中括號內不恰當的詞。
6、請寫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7、文中的我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交流答案與方法和步驟。
a、滲透讀書是個性化的,答案多元化。(板書:好讀書不拘一格)。
b、老師也有感情地讀,師生共讀,好書人人讀,好書可以讀一輩子。(板書:讀好書永無止境)。
(設計意圖:通過課外閱讀的練習,熟練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步驟)。
1、思考:閱讀文章還有其它方法嗎?
2、(出示課件):五彩紛呈的讀書方法。
閱讀課文法:朗讀全文,劃段分層,概括中心,領略寫法,摘抄背誦。自學文章法:瀏覽,提問,精讀,背誦,復習。
以寫帶讀法:讀書時,把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感悟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掌握做題方法和步驟后,用多種讀書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形成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
欣賞佳作如逢知己,走進名人如交摯友;感悟名著如悟人生,品評美文似品香茗。孩子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讀書,不拘一格;讀好書,永無止境。讓我們一起加油。
1、完成閱讀練習《我的爺爺》。
2、推薦閱讀《藏羚羊的跪拜》。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既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點,又拓寬孩子的讀書視野,更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九
2.能簡要概括文章講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結合具體事例的學習,理解最后一節的含義,并能積累文章最后一段含義深刻的語句。
1結合品詞品句,體會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2、落實單元重點,結合文本進行想象訓練。
1.幫助學生理解怎樣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2.理解“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理解課題。
1、板書:享受,(要求看清筆順)生活中,我們“享受”些什么?(陽光,溫暖,樂趣,友情)。
2、師過渡:“享受”總是與美好幸福連在一起。今天,我們有幸與作者一起靜靜地來享受一份——(板書:心安理得)。
3、出示課題:23、享受心安理得(齊讀課題)。
4、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問心無愧理所當然。
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中心。
1、師:那么,怎樣才能毫無愧色地享受別人給你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呢?課文哪一節告訴了我們?(最后一節)。
出示:人們常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一樣,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
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指導多音字“著”。
3讀了這句話,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板書:隨時隨地。
為別人著想。
4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能用上關聯詞來說說怎樣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指名說。
教師引讀: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總結:課文最后一節就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要讓我們明白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結構,概括三件事情。
交流:
第一件:在法國東南部一個叫“愛歸里”的小鎮,人們盡情享用老人花園里四季常開的鮮花,也主動照顧一對年逾八旬的老人和他們的花園。(“逾,旬”的字義和“年逾八旬”詞語理解。)。
=548;隨機指導學生用“生活用品”來概括。
第三件:在登阿爾卑斯山時,我享用之前的登山者特意留下的手杖,也把雨披留給接下來的登山者。
2、在經歷了這三件事后,作者分別有什么感受呢?請你快速瀏覽三件事,把作者的感受用橫線劃出來。
1)生劃句,師邊巡視檢查,邊評議。
2)交流出示。
a、在這中間,付出和得到的雙方都顯得那么心安理得。
b、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留給我的遺憾。
c、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里好一陣感動。
四.學習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們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
(一)學習第一件事。
過渡:這三句話該怎么理解呢?我們說理解句子就要抓住關鍵詞。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話。
1.理解:“在這中間,付出的或得到的雙方都顯得那樣心安理得。”(出示:“雙方“指的是誰?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為什么都會顯得心安理得?)。
2、默讀1、2節,根據問題,找找句子。
1)“雙方“指的是誰?板書:一對老夫婦街坊鄰里。
2)交流句子:付出得到。
每天清晨,老先生會將一只塑料桶放在花園門口,里面插滿了剛剪下來的鮮花,街坊鄰里甚至是過路人,如果你愛花,都可以從塑料桶里拿取,只要向老夫婦說聲“謝謝”就行了,不需付錢。
每天都有人向他們送上問候或贊美,向他們道謝。如果老夫婦有個頭疼腦熱,有人會主動開車送他們去醫院,周末的時候也總有壯勞力來他們家的花園里義務除草、修理暖棚。
3)如果你是這對老夫婦,你為什么要這么做,是怎么想的呢?
()路過老夫婦家的花園門口,發現(),心想(),于是()。
5)天長日久,付出和得到的都是那樣心安理得,誰來說說,為什么他們能那樣的心安理得呢?(因為他們彼此雙方付出了,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
6)連貫地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注意聯系課文內容把關鍵詞的內涵說清楚,說具體。
7)是呀,正因為彼此都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所以,——出示句子:在這中間,付出或得到的雙方都顯得那樣心安理得。
8)教師引讀:
9)小結:作者目睹了這一切,感受到在這里,付出與享受是相互的,因為他們都隨時隨地為別人付出了,所以享用起來也是心安理得。
(板書:)。
五.學習第二三件事,自讀體會人們是怎樣隨時隨地為他人著想的,又享受心安理得的。
(一)“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里留給我的遺憾。”(遺憾是什么意思?“我”的遺憾是什么?“我”是怎樣來“彌補”自己的遺憾的?)。
2、請同學圈劃理解,組內交流。
4出示:只見冰箱上醒目地貼著一張紙條……。
請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質期……。
它們分別用塑料袋包扎好……。
5、說話訓練:這真是一位()的前房客,他()。可是,真遺憾哪,()。
6、小結引讀:雖然我享受了這位不知名的前房客帶給我的方便,但是我總覺得不太坦然,不太好意思,所以此后,我又幾次去法國度假——,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才能心安理得。
(二)交流第三件事。
1)“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里好一陣感動”
2)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里好一陣感動:————(引導學生從“特意,很自然”等詞語體會為別人著想)。
3)在這件事情中,“我”還有遺憾嗎?覺得心安理得嗎?(心安理得了)為什么?
4)小結:是啊,因為大家都能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付出,因此,在享受別人帶給自己的好處、方便時也能心安理得。同時這份心安理得也讓作者心中感覺到了一絲美好和幸福,成了一份享受。
五、想想:這三件事能不能交換順序?為什么?
板書:耳聞目睹。
親身感受。
身體力行。
六.領悟文章中心。
1.從這三件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些人之所以呢毫無愧色的享受別人帶給他們的好處,是因為——(讓學生說)。
2.教師引讀:而作者寫這三件事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才—。
3.小結:當我們享受陽光、快樂、親情、樂趣、友誼的同時,別忘了給予別人同樣的快樂,這樣才能真正地享受心安理得。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
這篇課文寫了兩個農夫在秋收后都從自己角度出發,一個認為趁天冷之前賣牛可以從中獲利,另一個認為天冷前買牛節省金錢。買賣成交后,兩個農夫卻分別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1、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換個角度從別人的立場審視問題,從長遠打算,經過深思熟慮后在做出決定,同時還不能強調偶然的因素。
2、理解課文的內容,積累本課中的佳詞佳句。
抓住人物不同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揭示看待問題,處理事情。
放手讓學生自學本課,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哪里有不懂的地方,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相機的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開討論:買牛者和賣牛者還應該想到什么?用個農夫提建議的方法寫一寫。
多媒體課件、朗讀課文。
1課時
一、復習:
1、背誦古詩兩首。
2、默寫兩首古詩。
3、說一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通順。遇到重要的詞句勾一勾畫一畫,在小組里討論交流。
2、說說你初讀后有哪些收獲和疑惑?
三、理解課文
1、畫出兩個農夫買牛、賣牛的原因。
(1)你認為他們的想法合理嗎?為什么?
(2)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從書中劃出相關的語句,感情讀讀,將自己的感悟可以寫在旁邊。
(3)這兩個農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為什么?他們還應該想到什么?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2、圍繞著文章的中心: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換個角度從別人的立場審視問題,從長遠打算,經過深思熟慮后在做出決定,同時還不能強調偶然的因素。
抓住關鍵的詞語,人物的語言來理解體會。
四、發散思維
賣牛者和買牛者還應該想到什么?(提示:從雙方都能得到的利益提建議)
小組討論交流
五、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將你的建議寫下來。
兩個農夫
賣牛者
買牛者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一
本單元以“智謀”為題,選編了兩篇傳統智謀故事作為主體課文。通過學習課文,不僅要使學生了解賀龍和包拯兩位歷史人物,而且要引導學生從他們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態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從小養成在學習、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動腦的習慣。《包公審驢》是單元主體課文之一,它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以毛驢為線索,主要講了王五的好毛驢在市鎮被人偷換成了一頭瘦驢后,氣憤地到官府報了案。包公運用智慧,從毛驢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為“狀告毛驢——細審毛驢——找到毛驢”三個部分,贊揚了包公辦案足智多謀、出神入化。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受電視劇的影響,對包公的神奇斷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曉。課文故事性很強,學生閱讀興趣很容易調動起來,且易讀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指導學生合作編演課本劇,進行與文本的對話和對故事的再創造。
教學目標。
1.自學課文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驚慌失措”、“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描寫包公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體會包公辦案的深思熟慮和足智多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包公的資料。
2.教師準備小黑板或課件,檢測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猜一猜”游戲(教師說,學生猜。)“火盡爐冷平添心猿意馬。”猜一個字。(“驢”字)(教師板書:驢)我國宋代有一個著名的清官。廬州人,執法嚴明,善于斷案。(教師板書:包公)。
2.說說你對包公還有哪些了解?(生說)教師肯定學生所說的有關包公的事,補充解說:“公”是古人對人的一種尊稱,他原名包拯,有多個官銜當過開封府府尹。因為北宋建都在開封,開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長”了。是個大官。
3.今天我們要讀的故事就發生在包公身上,還與驢有關。(教師板書:審)學生齊讀課題。
4.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包公為什么要審驢?驢子不會說話,他怎樣審驢的?)那好,我們就帶著問題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生字詞。
2.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概括,教師指導。)。
3.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加三個小標題。(驢被偷換,狀告毛驢;細審毛驢;找到毛驢。)。
三、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教師展示小黑板或課件)。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同正音。
3.特別指導學生注意多音字:掙、差、圈。
4.對比記憶字形。
審案()吭()衙()役()。
神()按()炕()銜()投()。
5.選擇你理解的詞語練習說話,提出你不懂的詞語。
6.教師特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聞所未聞、驚慌失措、冒名頂替、懊惱。
四、朗讀課文。
自由選擇合作學習伙伴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板書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個斷案故事。
2.用簡單的話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品讀課文。
1.引讀故事的起因。
(1)包公為什么要審驢?課文哪幾段寫了?
(2)學生自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劃記出描寫毛驢的句子,仔細讀一讀,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3)學生交流回答。教師出示句子,對比朗讀:
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的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4)順勢引導、朗讀:想想王五面對兩頭毛驢時是什么心情?指名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句子。
2.細讀故事經過。
(1)帶著問題小組合作朗讀課文3~9自然段。說說你讀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問題,小組交流。
(2)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3)小組匯報共同學習讀懂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辦案的方法,很聰明。)。
“不要給它吃,不要給他喝,把它嚴嚴實實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包公十分熟悉驢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謀來源于他淵博的知識。)“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就上哪。”(說明包公知道毛驢會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換毛驢的賊。)。
(4)問題解答場: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思考解答。
(5)讀了這部分課文,包公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教師板書:足智多謀)。
(7)提出要求: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個同學要投入角色,聯系故事情節,體會角色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和心情;角色的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改動。
(8)生排練、表演,師生共同評議。
3.齊讀故事結果。
(2)生齊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偷偷調換,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計謀,他的計要是正當的。)。
2.其實,古代人們利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小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等,讀一讀這些故事,體會他們的聰明才智!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二
教學步驟。
一、介紹辛棄疾。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歷來同蘇軾并稱。
二、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
2.獨立思考詞的意思。
三、師生討論,理解詞句的意思。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道:即黃沙嶺,地名。在江西上饒西南。
“七八個星”二句:這兩句是倒裝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個星,山前落了兩三點雨。
社:社祠,就是土地廟。“見”通“現”。
四、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在靜穆的夜色里,作者一邊趕路,一邊悠閑地欣賞著美妙的自然景色。徐徐清風中,傳來了蟬的鳴聲,還傳來了稻花的香味和青蛙的叫聲。
一會兒,天空陰云聚合,近處的星星已被云彩遮沒。只有遠處的天邊還剩幾顆稀疏的星星,暴雨即將來臨。作者緊走幾步,經過小溪的橋頭,便出現了他熟悉的茅屋小店。
五、體會詞中表達的感情。
全詞描寫的是黃沙嶺的夜景,通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六、比賽背誦。
七、抄寫這首詞。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三
1、通過回顧與整理,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組織學生整理知識要點,體驗自己學習的收獲,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教學重點: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一、回顧與整理。
1、問:這一單元,你們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2、分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整理。
二、練習與應用。
1、第51頁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再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2、第51頁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評講,可指導在直線上表示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方法。
3、第3題,口答。
4、第4題。
讓學生結合情境解釋分數的意義。
重點講解第3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1/6小時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時是把1小時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時間相當于其中的一份。
5、獨立完成第5、6題。
評講總結方法。
6、做第7題。
讓學生運用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進行填寫。
指導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從而得出結果。
7、做第8題。
引導:前兩題可直接根據小數意義,改寫成小數,后兩題要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通過計算改寫成小數。
8、做第9題。
(1)試做。
(2)分析小結:要將分數化成小數再比較。
(3)討論怎么樣將帶分數化成小數。
三、課堂總結。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四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本學期所學的主要內容:因數和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空間與圖形、統計。
根據這一冊教材內容涉及面廣,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識都是今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知識等特點,必須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聽復習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學生對本冊概念,計算方法和其它知識更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單元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較系統的知識,使學生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課時安排。
1、因數和倍數1課時。
2、分數的意義和性質1課時。
3、分數的加法和減法1課時。
4、空間與圖形1課時。
5、統計1課時。
6、期末綜合實力評價1課時。
復習因數和倍數。
教材第138頁1、2題,第141頁1、2題。
復習目標。
通過整理復習,使學生掌握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征,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1、做教材138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做教材138頁第2題。
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寫出答案,并集體交流。
二、復習指導。
1、復習因數和倍數。
2、復習2、5、3的倍數。
3、復習質數和合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141頁第1題。
引導學生完成,教師訂正。
2、完成第141頁第2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略)。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五
本次習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鄉”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寫出二十年后的家鄉會發生什么巨變。如,環境、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變化。首先要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的巨大變化;然后進行梳理,列習作提綱;再根據提綱分段敘述,把重點寫具體;最后互換習作,提出修改意見,修改習作。
1、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環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2、梳理想象到的場景或事件,仿照例子列習作提綱。(重點)。
3、按照提綱,分段敘述,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重點)。
4、互相提出修改意見,認真修改自己的習作。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范文。
學生準備:采訪了解家鄉二十年來的歷史和變化,思考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
1課時。
一、新舊對比,激發興趣。
1、激趣:同學們,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照片,請看——(課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鄉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這就是老師二十年前的家鄉。那時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爛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簡單。(課件出示現在的家鄉照片。)這是現在的我的家鄉,看,變化多大啊!
2、過渡:你的家鄉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的采訪活動談談自己家鄉的變化。
3、導入:二十年的時光,景在變,人也在變,瞧,我們身上的衣服越來越漂亮了,現在的樓房也越來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機、電腦還未普及呢,而現在早已進入了千家萬戶。二十年的變化可真大啊!(課件出示問題。)再過二十年呢?我們的家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以“二十年后的家鄉”為題,寫一篇習作。
設計意圖:利用課件將二十年來家鄉的變化資料展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時逐步、有序地引導學生開啟心路,大膽想象。
二、明確要求,指導選材。
1、引導學生審題,從題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這次要寫的是一篇想象作文。
2、過渡:同學們,《二十年后的家鄉》究竟應該寫些什么呢?(板書:寫什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讀一讀習作要求。
設計意圖:小學生寫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學生在想象作文中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說,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實際。此環節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選材,并且使學生明白要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編亂造。
三、舉例指導,啟發想象。
2、教師以“街道”的變化為例,指導學生展開想象。
(1)現在的街道給你什么感覺?怎么形容?
(2)二十年后會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通過街道的樣子、街道的欄桿、街道邊的植物、街道邊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說。
3、繼續啟發,拓寬學生思維:還有哪些變化呢?
(1)小組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變化。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通過“追問”“補充”的形式,引導學生圍繞情節說具體,使自己的想象更豐滿。(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具體”的想象。)。
設計意圖:教學這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環節著重從此入手,通過舉例引導,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后面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寫作中去。
四、列出提綱,理清思路。
2、討論交流:如何列好提綱。
3、交流總結,確定大致的寫作思路,仿照編寫提綱。
4、集體交流,適當修改,教師適當指導。
設計意圖:寫作之前列提綱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提綱,就好比蓋房子有了一個框架,墻怎么砌都不會歪倒了。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列出自己的寫作提綱,以便能寫出好的文章。
五、動筆寫作,完成初稿。
1、根據編寫的提綱,自主寫作,獨立完成作文。
2、教師巡視,并對習作有困難的學生做個別輔導。
設計意圖: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教師的巡視就是要對遇到困難的同學進行啟發指導,幫助他們遣詞用句,把作文寫得生動具體。
六、展示作文,交流評點。
1、自查自改:文章寫完后,朗讀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習作初稿寫得更完美。
2、鄰座交流:與同桌或鄰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議。
3、小組評議: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誰的習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誰的習作富有個性,推薦優秀習作在全班交流。
4、全班點評:小組評議,每組都評出優秀習作。展示佳作,共同評析,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在交流中聆聽,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分享。通過交流,提修改建議,思考如何寫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提高寫作能力。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六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夠正確書寫。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公路邊的告示是引導旅行者的線索,也是全文的線索,理解這條線索的真正意義;從桃園主人沒有出現,卻只寫了狗和貓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對文中“線索”的理解。
一、題目入手,初度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初讀課文,回答問題。
(1)《信任》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對課題是怎樣理解的?
(3)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二、圍繞線索,深切領悟。
1、公路邊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導作者招待桃園的?
3、公路邊的公式把人們引向什么樣的地方?
4、桃林中出現了一張紙、狗和貓,桃園主人沒有出現,你怎樣理解?
[通過學生長談,使學生認識到,信任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需要監督的行為。]。
三、提煉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紙條上的字時,作者會怎樣想?假如是你,又會怎樣想?
2、付款時,你怎樣理解“我”和丈夫的對話?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這個問題?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過不被別人信任的經歷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如何才能做到心人與被信任。
[信任與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別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五、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
1、文章是怎樣敘述的?與我們前面學的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章還有哪些地方的敘述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作業。
縮寫《信任》。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七
1、認知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并說說詩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跡。
2、能力目標:學生能憑借詩歌語言文字,感受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精神。結合作者生平及當時時代背景體會作者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并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談話激趣,走近古詩。
1、同學們,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朝氣蓬勃,彌久不衰。我們從小一直學古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指名吟誦兩至三首古詩)。
2、賀知章寫了一首《詠柳》,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的“剪刀”可以換成“菜刀”嗎?(學生說說理由,教師用“推敲”和“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典故引導學生體味詩歌語言的精煉及韻味)。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2、了解詩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撫,兵部尚書等職。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受人民愛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誣陷殺害,1465年,明朝政府為于謙平反昭雪,并賜謚號為“忠肅”
3、釋題:吟:吟誦,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頭吟》等。
4、質疑:作者為什么要吟誦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嗎?
課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導學生了解石灰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
2、指名讀,正音。學習生字“焚”,描紅。
3、范讀,明確節奏。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4、指名讀,要讀出韻律美。
5、默讀,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集體交流:(預設)。
(1)“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板書:千錘萬擊、烈火焚燒)。
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板書: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1、討論交流:讀1、2兩句你想到了什么樣的情景?“千、萬”說明次數多,這個詞說明了什么?(抓住“千錘萬擊”引導學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見到此情此景,你體會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質?(不怕磨難、不畏艱險)齊讀1、2兩句。
2、過渡:石灰還受到了什么磨難?讀3、4兩句,這時你看到了什么畫面?這兩句寫出了石灰的什么特點?(勇于獻身、清白留世、潔身自好)齊讀3、4兩句。
3、小結石灰的高貴品質并指導學生練讀全詩,讀出對石灰的尊敬。
四、三讀古詩,升華情感。
1、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他要做個像石灰一樣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齊讀全詩,讀出贊揚之情。
2、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呢?(出示于謙生平事跡)了解于謙生平事跡及當時時代背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深入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1)(出示)于謙:明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他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救濟災荒,關心百姓,深受人民愛戴。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景仰嗎?齊讀全詩,讀出景仰之情。
(2)(出示)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挾持英宗親征導致英宗被俘,震動朝野。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御。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南遷,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反對南遷,并擁立景帝,率京師群眾擊退瓦剌軍,使千百萬人民免遭涂炭,局勢轉危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復位,于謙卻遭受誣蔑被定為謀逆罪,判處死刑。
此時,于謙后悔了嗎?他會對自己說些什么嗎?引讀第3、4兩句。
(3)(出示)于謙被殺之后,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現于謙家里什么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財。于謙死的那天,陰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齊聲為他呼冤。
看到這兒你有什么感想?于謙的一生正像他詩中寫的一樣:(引讀全詩)。
3、這樣的古詩就叫言志詩,誦讀古詩,并試著默寫。
五、總結拓展,布置作業。
1、小結古詩意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深化對古詩及詩人的認識。
2、補充閱讀于謙的《入京》以及鄭燮的《竹石》。
六、板書設計。
石灰吟。
千錘萬擊不怕磨練。
烈火焚燒清白留世不畏艱險。
粉骨碎身勇于獻身。
五年級語文經典復習教案(模板18篇)篇十八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朗讀認識7個生字,能把句子讀通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兩翼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天凈沙·秋思》并背誦。并能夠說出詩詞大意。
2、有感情的朗讀《鄉愁》,能夠體會出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
2、領悟作者表達思鄉感情的多種表現方式。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導入揭題。
1、師介紹《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小令描繪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黃昏行旅的圖景,表現了游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3、師:在作者謝冰瑩心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
過渡: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懷念家鄉的心情總是通過文字來抒發的。遠離家鄉的謝冰瑩所懷念的小橋流水人家是怎樣的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體會文字背后的溫度。
(二)、初讀感知。
學生暢所欲言(課文主要描寫了家鄉小橋、流水的美好景色和人們的太平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生:?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指導朗讀,突出?一輩子?)。
2、過渡語:是呀,最美是故鄉呀。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看看作者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這些美好印象,到底是哪些景致?請你默讀課文,劃出體現她對家鄉思戀之情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三)、細讀品味。
過渡:小橋流水的恬靜和居民的祥和生活都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作者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讓你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思念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