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我的老家在高密東北部膠萊河西畔的一個小村子。村莊不大,三百多口人,全都同姓,康熙年間由諸城相州遷至于此。我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14歲開始便離家住校讀書,由鎮到縣城,高考未就后赴濟南服役。時間似行云流水,轉瞬間已經離開家鄉三十年了,但童年的美好時常縈繞在腦海,尤其是過年的歡樂仿佛就在眼前,從貼對聯到掛燈籠,從請族譜到擺供養,從包餃子到年夜飯,從接財神到迎新年,從跪父母到拜長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真切切、實實在在。
童年的我就特別盼望著過年。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在那個物質非常匱乏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平常根本吃不上細面,做的饅頭都是外面一層白面里面卻是玉米面,唯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略微改善改善生活。年,就是在期盼中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年三十清晨,天剛剛亮就被父母叫了起來,開始清掃庭院、收拾室內衛生。父親用面粉打好糨子,由我和弟弟張貼對聯。農村的習俗,對聯張貼、燃放鞭炮、迎送祖宗、除夕拜年等禮節,全部由家中的男丁來完成,以示家中有人來傳承。記得當時的對聯由村里毛筆字最好的`長者挨家挨戶書寫,尤其是大門的對聯最顯眼、最氣派,左為上右為下上下對仗工整,出門的正前方貼上“抬頭見喜”或“出門見福”。另外還有福貼、橫檔、過門財等等,將整個房屋的門、窗戶外上方,乃至牛欄豬圈都要貼上,盡管長短不同、寬窄不一,但放眼望去,紅彤彤的色彩,閃著歡樂,帶著祈愿,溢著祝福,于是乎這破舊的農家小院在紅紅的對聯輝映里,安謐著、吉祥著、喜慶著。
特能干的母親獨自承擔煎碗、炸蘿卜、和面包包子等任務,默默地、忙忙碌碌,一刻也不得閑。午飯后,父親帶著我開始請族譜,擺供養。族譜我們叫諸子(音),上面填寫著從一世祖到當前已過世的本族先人。供養則有公雞、想魚(白鱗)、豆腐、生肉,或銜或插著綠生生的菠菜;也有糖塊、糕點、水果、餑餑,餑餑是母親親手制作,有大有小,左右兩邊各放五個;還有鞭、香、燭、紙等等。整個過程很莊重,很隆重,很神圣。下午兩點左右,族中男丁開始齊聚,共同到逝者的墳前祭奠,將各家各戶帶來的鞭炮齊放,震耳欲聾,有意制造出大的動靜來恭請先人們回家過年。
回到家,母親立即吩咐我和弟弟用炸蘿卜的水燙燙腳,說是可以預防和治療凍瘡。而后洗臉洗頭,換上專門為過年或購買或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新衣服新鞋子。頓時間整天臟兮兮不知要好的渾小子也終于被收拾的板板整整的,人模人樣地在父母面前晃來晃去。進了臘月門,父母會很嚴格要求我們的言行舉止,既不能大聲說話,也不能有污言穢語,做事更要小心謹慎以圖平安順利。母親一個人坐在燒得燙人的火炕上,靜靜地包著水餃。水餃餡由蘿卜、白菜、豆腐、粉條、菠菜、木耳、胡蘿卜七樣素食材調制而成,吃起來特別的清淡、特別的清香、特別的爽口。直到現在過年依舊如此,久吃不厭,每每想起還是回味悠長。
午夜十二點過后,我們會在族譜前給父母跪下磕頭,真心誠意地叩謝他們養育之恩,感謝他們為兒女的無私付出。父母會給我們或一毛或二毛的壓歲錢,希望我們兄弟能健康快樂成長。拜完父母后,一家人圍坐在火炕上吃團圓餃子。此時的餃子,母親刻意包入二分的硬幣,或為6個或為8個,后來增加到10個之多。這些“錢餃子”是我的最愛,“誰吃出來的錢多,長大后掙錢就最多”,為了能吃出更多的錢幣,我總是在請財神的時候少吃點,然后留著肚子在這時多吃、搶著吃,往往都是小肚子鼓鼓的還在向嘴里繼續填塞,直到母親勸說留下幾個作為“陳錢”后才心不甘的放棄,其結果自然而然每年都是我吃出來的錢幣最多。
吃完餃子后,就跟隨著年齡稍長的哥哥們去同族長輩家拜年。每到一家,首先進門的都會吆喝一聲“爺爺嫲嫲,大爺大娘,過年好”,然后依次進中堂,面向正北請族譜地方,首先向歷輩老祖宗們叩首,而后向這家里的比自己長一輩、二輩乃至三輩的老人們依次磕頭,祝他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而后到里屋炕前一站,男主人或遞煙或招呼喝茶,女主人則給我們這些小孩子們抓上一把糖塊、瓜子和花生之類的小食品。此時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你想平時哪能撈著吃啊,現在則是口里吃著滿滿的,口袋里裝著也是滿滿的,臉上的歡笑更是滿滿的。當時自己的輩分在整個村子里最低,所以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走到,全部拜完往往都是四五點鐘了,但沒有絲毫睡意,繼續鬧騰著、玩耍著。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我不知道憂愁,不知道疲倦,不知道煩惱,就這樣在父母的眼前,走著、跳著、跑著,玩著、吃著、鬧著,哭著、笑著、樂著,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辭舊迎新,不知不覺中我也漸漸地長大,漸漸地變老。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我想起了奶奶家過春節情景。除夕守歲,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習慣。晚上人人都要醒著到十二點,迎接新年,就連平時天一黑就上床睡覺的媽媽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過年本想好好補補覺,睡一個難得的懶覺,可天剛亮,奶奶就來敲門了,大年三十了不能睡懶覺,迎接新年還有好多事要做呢。我實在不想起來,一是還想繼續睡我的回籠覺,二是天氣太冷,我舍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可奶奶已經叫了很多遍了,沒辦法還得起床。我穿上厚厚的外套,可還覺得寒風刺骨。
原來,爺爺奶奶已經起床很久了,奶奶穿著她紅色的新衣在鍋外忙活。迎接新年穿新衣在幾代人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無論男女老少都在新年這一天穿上新衣,以表辭舊迎新。年三十祭神也要穿上新衣,以示對神仙的尊重。可這點在爺爺身上卻得不到體現,他還是穿著他常穿的黑色大衣,頭上戴著一年四季也不摘的黑色帽子,他不迷信,不信這些神的鬼的,依舊坐在灶臺前生火加柴,和黑色的背影融為一體。
奶奶在煮豬頭、煮雞,熱饅頭和一些小點心,用來祭神。雖然不是第一次接觸這些事,但我還是有些興奮,不知道為什么,這么一點東西整整在鍋里煮了幾個小時,我想早已煮爛了吧!可奶奶沒有將它們從鍋中撈起的意思。到了中午,奶奶從櫥里拿出一對蠟燭,一捆香和一個紅塑料袋,袋子里裝的是“金銀元寶”和一些黃紙,這些都是我和奶奶前幾天一起折的。由于這些元寶和紙條都是燒給神仙用,奶奶在前面點了根蠟燭,邊折邊念經“南無阿彌陀佛……”,實在聽不懂,我看過那本經書,不但很厚,而且許多字從沒見過,讀起來一波三折,更不用說背下來了。
鞭炮聲想起,奶奶一拍手說:“時間到了”,便叫來爸爸,一起將桌子抬到門外,奶奶從廚房將一盆一盆、一盤一盤菜往外端。豬頭和雞放在一個竹盆子里,放在桌子最中間,其他小菜圍著它放。在最前面放著四個碗,里面都盛著飯。在五個杯子里,有一個杯子是裝著清水,其它四個空空如也,本來想問,但一想,算了吧。奶奶一邊念經一邊點蠟燭,風很大,奶奶時不時得用手擋住風,好讓它燃得更旺些。只有每年的這個時候,我才能體會中國傳統節日應有的味道。之后奶奶抽出一捆香,放在蠟燭上點燃。我發現豬頭咬著自己的尾巴,十分奇怪。它面色安詳,本想碰碰它,但還沒伸出手,就傳來奶奶嚴厲的聲音:“不能碰,這是給神仙吃的。”奶奶一向溫和,但對神仙這些事上容不得有一絲馬虎。一切就緒,我們每人手上都拿著香。奶奶不緊不慢地說:“土地公呀,觀音菩薩呀,各路神仙都來吃呀!……”一段招喚之后,奶奶便往杯子里倒酒。雖然我不相信世上真有神仙,但在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各路神仙在餐桌上有說有笑,開心的吃喝。最后奶奶點燃了金銀元寶,黃紙條,大火燃起,在寒冷中有了一絲暖意,我仿佛看到坐在桌上吃飯的神仙笑得更歡了。
我把香插在旁邊的土里,香上的陣陣青煙正隨風飛上天邊,把一個個愿望帶給神仙,讓它知曉人們的愿望。也把這傳統風俗帶到世界各地,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在流傳。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大家好!
我最喜歡的時光,就是過年。
記得除夕之夜,大人們都在看春節晚會,迎接新年到來,我們小孩子卻喜歡在外邊玩耍,點放炮竹。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門上掛上了紅燈籠,像一個紅紅的大柿子,我們家附近就有五十多個,那喜慶的氣氛,是我非常懷念。春節晚會結束后,我會睡三四個小時,起來后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吃完飯爸爸帶我去別人家拜年,每到一家都會有豐厚的收獲,糖果,花生,瓜子等等,幾家過后,我的口袋就鼓騰騰的,我便滿載而歸。當然壓歲錢也不會少,這些錢我會上交給媽媽代管,等需要的時候再向媽媽要,偶爾也可以得到一點零用錢,那時的我既開心又沮喪,擔心我的錢一去不回。
零用錢我大多去買些鞭炮,我們會把鞭炮放在瓶子里點燃,“當”的一聲,震耳欲聾,有時會多放幾個一起點燃,“轟”的一聲,瓶子會被炸的四分五裂,后來知道這是很危險的,容易傷到人,你可不要模仿呀。
過年,是童年最向往的事,吃得好,玩的開心,每每想起都會是那樣的留戀與向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第二十一個山洞,馬上就要到啦!”每次過年回家,我都有數山洞的習慣,數著數著,老家就到了。
今天老家安排著要殺年豬。每次過年的這一環節,對我來說都是最好玩的,作為一個“吃貨”自不用說,家中熱鬧的氣氛才是最溫暖的。
我打開門,將頭探進豬圈,兩頭大肥豬正慵懶地躺在角落,互相倚著,粉嫩的皮膚摩擦著,它們的尾巴在空中甩來甩去,在即將待宰時肥豬還顯得如此安詳。偶爾聽到不遠處豬的吼聲,空氣中有了些年的味道。
媽媽喚我進屋吃早飯,我在屋里看著電視,吃著炒面,屋外傳來了殺豬師傅和爺爺齊心協力地號子。漸漸熱鬧起來了,大家都為過年做最后的努力。電視上放著過年紅紅火火的歌曲,溫暖無比。
再次走出屋子時,殺豬師傅正掄著斧頭剁著肉,爺爺奶奶則收拾著工具和廢物。村里幾家親戚和鄰居也趕來了,道上一句句新春祝福,聊著家常,等著吃新鮮的豬肉。
人們漸漸走進屋內里,坐在炭火周圍烤火,爸爸媽媽忙著招待客人。我則跑到廚房里幫奶奶生火。鍋下柴火熊熊燃燒著,光亮無比,像是在招待遠方的客人;也好像是希望之火,燃燒著人們快樂充實的生活,燃燒著來年生生不息的希望。我走到大鍋旁,吃力地掀起沉重的鍋蓋,鍋中一大塊一大塊的豬肉正上下沸騰著,紅通通的,甚是好看,一陣陣自然又濃厚的香味撲鼻而來,這是過年的味道,這是幸福的味道,載著我們飛向新的一年!
第二天,我跑進自家菜地摘新鮮的蔬菜,蹦進茶園挖那嫩綠的薺菜,跳進廚房包特大號的餃子或是不停攪動熱氣騰騰的米羹,爬上梯子貼春聯……大年三十十二點鐘聲剛過,點燃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年,我們都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希望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大家好!
又是新年,卻覺得年味正慢慢改變,兒時的記憶,已漸漸離我遠去。
二十七晚到達常德,已是深夜,外面卻燈火通明,到處都是絢爛的霓虹。小時候,吃完年夜飯,我和表弟坐在樓下看星星,一顆顆星星向我們眨著眼,就像我們和遠方的親人互相的牽掛,現在,星星卻看不到了,只有刺眼的燈光射入我的瞳孔。
除夕,吃完晚飯,六點就已坐在電視機前,期盼著,期盼著,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播出,腦中回想著每年看節目時品頭論足、歡聲笑語、吃著零食的美好,可等到晚會正式播出,卻只覺得索然無味,家人們拿著手機、刷著qq、搶著紅包,時不時冒出一句無厘頭的笑聲,電視儼然成為一個擺設,我們處在另一個世界,沒有任何交流的世界。每年,晚上十一點半開始,無數煙花從地面升起,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送走舊歲,迎來新年,但是,一張白紙讓一切都成為過去。曾經,我們手里拿著鞭炮,歡快地你追我趕,點燃的鞭炮在我們手里舞動,勾畫出火樹銀花,現在,卻只剩下歡快的游戲聲。夜晚,城市寂靜無聲,而心靈,比城市更加寂靜。
點了點頭,他哪里知道,他愛吃的豆腐乳再也吃不到了。
十四歲,十四年,或許,以前的每一年,年味都是快樂與美好,但今年給我更多的,是陌生與傷感。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大家好!
“轟!”地一聲,打破了早晨的寧靜。我從夢里驚醒,啊,是鞭炮聲!原來是新年到了!要知道,一年里我最期盼的日子便是新年了!
因為在新年里,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寫春聯、買年貨、放鞭炮、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其中我最喜歡放鞭炮了。
每到春節的晚上,我用最快的速度把團圓飯吃完,然后就等著大人們吃完喝完帶我下去放鞭炮。爸媽總是被我催得飯都吃不好就抱著五花八門的鞭炮下了樓。
要說放炮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點炮要膽大心細。在我們家,這項艱巨的任務通常由爸爸完成,而我和媽媽則當觀眾。
只見爸爸先拿出一個陀螺炮,用煙頭點燃引線后,用力向外一擲,把陀螺扔到離自己一米多的地方。陀螺炮在地上不停地旋轉著,邊轉邊閃出五彩繽紛、燦爛耀眼的光。接著又放了小煙花。小煙花穿著一件巴拉拉小魔仙的外衣,非常好看。爸爸打開火機,點著小煙花,又把它放到地上。頓時,小煙花冒出了耀眼的光芒,四處飛濺著火花,就像是一棵開滿星星的大樹。最后,我們又放了沖天炮、火箭炮。不知不覺,就把所有的花炮放完了,而我卻還意猶未盡。
新年新氣象,一切都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