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奧紀錄片榮耀征途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一
這是一部傳承歷史和文化,充滿愛的短片,一共8集和4個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動,在這里詳盡的展現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和保護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術人生。再觀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實地考察其中一員一樣,了解到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對中國建筑事業做出的貢獻、以及他是怎么發現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實地考察古建筑,為中國建筑業做出巨大貢獻。林徽因是一個奇妙的矛盾統一體,她不僅有著作家的敏感細膩和豐富的想象力,同時她還有科學家的縝密和求實精神,她的兒子梁從戒曾經說過建筑是她心靈的詩歌只要一離開典雅的藝術沙龍林徽因便成為一個嚴謹求實的科學工作者。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戰爭爆發林徽因和梁思成,輾轉全國各地足跡遍布山西河北山東浙江等十幾個省份200多個縣進行實地考古和調研勘測了20__多處古代建筑遺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埋沒在荒野中的國寶級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護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別仔細地測繪,度量,她以至誠的態度雕刻建筑著自己的人生美學。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師。梁思成不僅是革命領袖梁啟超的兒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師,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是中國建筑研究的開山鼻祖。我覺得梁思成能成為一代建筑宗師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國留學結束時,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兩人談話時,林徽因梁思成介紹了建筑學,雖然當時梁思成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林徽因說那是集藝術和工程藝術于一體的學科,隨后倆人共同去美國留學學這門學科,1925年梁啟超寄給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營造法式》里面詳細記載了北宋京城宮殿建筑的營造手冊,這本書為梁思成打開研究中國建筑史的重要大門。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國后才第一次在中國大學里創辦了建筑系這個專業,使它成為一門學科,這時他們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統地研究一遍。
看完紀錄片真的對林梁夫婦欽佩不已。尤其是他們從美國回國后再沒有任何建筑書籍的情況下,給各個省的局長寄一封信和兩塊大洋,信上的內容是幫我把你們當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郵寄過來,就這樣他們一點點收集從零開始整理,從中國的古代詩詞中提取有關建筑的知識,另我們欽佩。
林梁夫婦是在民國和戰亂時代他們是有著才藝并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他們是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者,更是中國精神的傳承者。正是他們求真務實不畏艱難的精神才讓建筑成為一門學科,我們不僅要記住他們的貢獻還要學習他們的精神。
聽從你心 無問西東
冬奧紀錄片榮耀征途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二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這對名門之后、才子佳人的結合無疑是20世紀中國的一段佳話,他們愛情與事業的完美契合,不論在中國的建筑界還是愛情史上都留下了極為燦爛的一筆,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傳奇,他們的靈魂執著地生活在理想與愛的世界里。歲月的傷痕與生命的苦難,增加了他們生命的深度,卻無法抹去他們對愛與美的信仰,對藝術與夢想的追求。柴米油鹽的平庸與顛沛流離的苦難,終究沒有湮沒那“一身詩意千尋瀑”,歷經風雨滄桑與人生考驗,卻依舊是那風韻迷人的“萬古人間四月天”。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讀到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對林徽因的愛戀,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過那也只是一張張美麗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這種平面的認識不足以引起我對她有強烈的探究欲。然而,這部紀錄片,著實觸動了我的心靈,當然不只是林徽因,還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一對著名夫婦的人生軌跡和中國近現代的激蕩史密切交織。這個故事所蘊涵的精神氣質,是我們追索和展現這一傳奇故事的動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個與時代競流的過程:趕在中日戰爭前考察古建筑,趕在解放戰爭前研究北京城,趕在大運動前整理學術資料。我想處在這種洪流中的人們,大概都有著那么一種敏銳的嗅覺,知道有些機會時不我待,轉瞬即逝,便用畢生的精力投入其中。這更有一點“天降大任”的意味。時代在這時選擇了你,便不容你爭辯,不容你退卻,否則便是時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個年代,作為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引進西學最主要的承擔者,那時的學者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學歸來,抱著熱情的學術理想,搶救古代傳統建筑,首辦大學建筑課程,與西方學界互動,發揚中國文化,參與戰后建設。其人其事理應為后世銘記。
梁林幼時受傳統文化熏陶,及年稍長,赴美留學,歸來歷經國內戰亂動蕩,流離失所,走遍大半個中國。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業,利及后人,無愧先祖。這樣一份學術堅守,我想除了歷史時期下的民族責任感,還有他們與生俱來對美的求知與維護,和永遠年輕的好奇心。我想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不過如此了吧。林臥病期間多次懷念與梁同行出游探尋考量古建的經歷,條件雖艱苦,樂在其中,可以無恨。
曾經他們走過的祖國山水,不知道還能安放她心愛的古建么?曾經他們測繪過的古建,不知道是否還原貌留存?就像我們或拆去或改建這些一樣,我們對于那個時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戰爭,內亂,將建筑師和藝術家的夢想一次次擊得粉碎。為尋回知識的尊嚴、歷史的尊嚴、美的尊嚴,他們付出了何其昂貴的代價!
冬奧紀錄片榮耀征途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三
北京冬奧會正開得熱火朝天,我也沉迷其中:打聽中國的獎牌數量,看看可愛無比的冰墩墩和雪容融。為中國健兒的精彩表演和拼搏精神喝彩!
今天下午,我和表哥們在中心廣場一起玩時,聊起了北京冬奧會。我國第三金在2日8日獲得,是中美混血兒谷愛凌獲得。回家后,我查閱了她的資料,不禁目險口呆:一個19歲的姐姐,獲得了奧運冠軍而且是學霸,多才多藝的美女!這不正是大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嗎?太厲害了!
谷愛凌自己說:“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寫作業,再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滑雪。”原來天才的背后擁有的是自律、努力和高效。有句俗話說的好:“三分靠天注,七分靠努力。”“青蛙公主”谷愛凌之所以成為人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除了她的良好基因,更多的是她自己本身的刻苦學習和認真訓練。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像谷愛凌那樣的優秀孩子。但我們必須要灑下汗水,流下淚水,用它們澆溉成功之花。“一份耕耘不一定就有一份收獲”但“不付出肯定沒有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付出的有多少,就會有獲得相應的回報:付出得多,自己自律自信,就有可能得到累累果實。自己的努力和自律一定會有回報的。那時,我們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勝利者。
開學后我們會進行遲到的期末考試,這個寒假的真實努力和虛假面套會由成績來告知。但愿我們每一個努力的孩子都成為像谷愛凌那樣,成為別人家孩子的孩子!
冬奧紀錄片榮耀征途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四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中國選手谷愛凌奪得金牌。
谷愛凌是我國滑雪運動的“超新星”。本屆冬奧會上她會參加大跳臺、坡面障礙技巧和u型場地技巧3個項目。
谷愛凌:希望把中國元素帶到世界
2月7日賽后面對媒體采訪,谷愛凌一邊回答問題,一邊主動展示自己的冬奧“戰袍”。她掀起運動員罩衣,露出了滑雪服前閃閃發光的名字漢語拼音“gu ailing”,以及背上金燦燦的龍紋圖案。
“我的雪板和雪服都是自己設計的,上面有中國文化的元素。我想把中國的元素帶到世界、帶到自由式滑雪中去。希望幾年以后,有很多人穿著我設計的雪服和雪板站在雪道上。”谷愛凌說。
自由式滑雪大跳臺迎來冬奧首秀
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是“冬奧大家族”中最年輕的項目。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是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這個項目的“冬奧首秀”,也是自由式滑雪“冬奧六兄弟”最小的一位。
正因為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頗為“年輕”,大部分運動員都屬于兼項練習。2022年北京冬奧會,大跳臺和坡面障礙技巧兩個項目的冬奧積分合并排名,因此所有大跳臺項目運動員都將同時參加坡面障礙技巧項目。
大跳臺場地分為助滑區、起跳臺、著陸坡和終點區域4個部分。運動員從超過40米的助滑區出發,至起跳臺依靠慣性躍向空中,做出一套空中動作后在著陸坡落地,非常考驗運動員觀察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裁判根據選手的動作難度、動作完成度、抓板以及流暢性等要素綜合打分。
自由式滑雪決賽共進行3次滑行,3次成績中最好的2次成績相加為最終排名成績。這也意味著比賽的懸念會一直保持到最后。
冬奧紀錄片榮耀征途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五
梁思成出生名門,父親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為中國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
曾經十分欣賞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認為林徽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有著多愁善感,浪漫且美麗的,眉眼中全是東方的風情,行為舉止皆是優雅而動人心弦的詩人作家。但是通過觀看《梁思成林徽因》這個紀錄片,我卻對這一對出身名門的伉儷夫妻有了不一樣感悟和理解,才對于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成就不僅僅只在詩詞歌賦上,而更在對事業無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國古代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著名的長城、雄偉的宮殿、秀美的園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國卻沒有人科學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國外留學期間,當他看到許多中國古代文物,如戰國的銅器、漢代的畫象磚、唐代的石佛在異國博物館出現時,他無限感慨。1928年他與林徽因婚后到歐洲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游歷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護而且還有專門機構進行著系統的研究,梁思成夫婦下定決心投入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國人自己寫出中國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投入對中國建筑的考察與研究。當時反映中國古代建筑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營造則例》。1940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筑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中國建筑史》成書于1944年,它的問世,結束了沒有中國人寫的《中國建筑史》的遺憾,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偏見和無知。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筑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在解放時期,梁思成不懼危險將那些一旦大軍攻城時,哪些文物必須設法保護,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跡一一標在他們帶來的軍用地圖上。建國初期,他們還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在梁思成與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國古建筑以外,他們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辦了建筑系,培養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為中國當時建筑方面填補了大量的空白。
通過觀影我們看到了即便在那個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年代,貧病交加的梁林對中國古建筑的熱愛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進行。作為最早研究中國古建的學者,梁林二人傾盡一生呼吁社會對中國古建文化進行認知和保護。
這部紀錄片除了引導觀者欣賞藝術的美好,欽佩學者的畢生奉獻,對歷史上的失誤決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說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學習的欣賞的優秀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