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延伸思考,提出問題和觀點,形成更加完整的思考體系。以下是一些讀者們對于不同類型作品的真實觀點和感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一
讀完了《經典誦讀》,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為人處事;讓我明白了要珍惜時光,讓我明白了要努力學習……《經典誦讀》中,每一句話都蘊藏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細細地去品味,總能從其中悟出一個道理來。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二
《經典誦讀》這本書收集了富于教育我們明禮、勤學、勵志、尚美、修身的詩文和名句,講了許多怎樣孝順父母、學習、做人的道理,教會我很多東西事情,糾正了我不少的錯誤。
每當我讀到書中節訊弟子規》中的“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這一句時,總會覺得鼻子酸酸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與長輩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但答復時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一次,快晚上10點了,我的`家庭作業還沒有做完,可是電視節目很精彩,我就邊看電視邊寫作業。媽媽不快樂了,就準備把電視關了,我大喊大叫起來,說什么也不讓媽媽關電視,還和媽媽頂起了嘴。現在看到《弟子規》中這幾句話,我的臉開始火辣辣的燙了起來,古人早就知道如何尊敬長輩,我卻蠻不講理的和媽媽吵架,這是何等的錯誤啊,我一定得改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在一切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要懂禮貌,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對父母大喊大叫,這樣會讓父母生氣、傷心。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三
每當我拿起《經典詩文誦讀》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時,我就感到臉紅。
想想前人都體會到父母的教導我們做人處事時應該恭敬的聆聽,而生活在幸福的新社會的我卻沒明白爸爸媽媽的苦心,甚至使爸爸生氣,讓媽媽傷心。雖然,我將近8歲了,但爸爸媽媽總說我不懂事,有點學前班的樣子。
比如,吃飯時總是讓爸爸多次提醒才把飯往嘴里送一口,吃一頓用將近兩個小時。爸爸皺緊眉頭說:“你這樣是一種壞習慣。不僅讓你浪費很多的時間觀后感大全,而且吃飯時間一長,嘴里最容易滋生牙蟲。”我卻沒有理會爸爸的意思,反而生氣地回爸爸一句:“你是在嚇唬人!”在旁的媽媽也不滿意地說:“這小孩怎能這樣呢。”爸爸溫和的臉忽然變得嚴肅起來,帶著命令地訓斥:“十五分鐘內沒吃完,不然不準看電視!”在爸爸的威嚴下,我佯裝大口大口把飯往嘴里塞,很不情愿地吞到肚子里。終于,在“眾目睽睽”之下,我在爸爸規定的時間內艱難地吃完一碗飯。
可是有一天,我感覺到我牙齒很不舒服,就拿鏡子來對照:呀,我的大牙真的有幾個小洞——我有牙蟲!我驚慌了,趕緊告訴爸爸。爸爸拿幾顆小藥丸分別放到大牙的小洞里,語重心長地說:“爸爸說得沒錯吧,壞習習慣可要不得的.。”小藥丸在嘴里滲流一絲絲甜味,而我的心里卻是苦不堪言。
現在,我再次讀了《經典詩文誦讀》,漸漸地明白并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四
郭思樂教授說:“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發、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由此可見對師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學層面上的傳道、解惑,而是要對學生作更具深遠意義的創新意識的挖掘。那么,如何當好學生的服務者和仆人?本人體會有三:
我們固然要把知識和技能傳給學生,然而只有他們在這些知識和技能產生過程中付出真情實意,他們才會產生刻骨銘心的愛,因為這是由他們自己的心血浸養的,是聯系著他們的神經和血脈的。在英語教學中,英語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如果沒有情感基礎,或者積極情感不足,語言是蒼白的,教與學就像隔岸觀火,似乎各自在紙上談兵。很難想象,一個整天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簡單重復等枯燥乏味學習中的學生,能夠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去辨別是非,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我。因此,作為服務者,我們應當開啟情感的發動機,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尋求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達到內心的澄明與眼界的敞亮。
從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轉換是“人文關懷”最好的體現。通過角色轉換,我們就會更好地體味學生的需要,我們就會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時換一個角度或多一種方法,從而更貼近學生,更熱愛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教學相長”就不僅僅是掛在嘴邊,我們就會更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好地揚長避短,從而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通過角色轉換,我們就會給學生更多人文關懷,少些師道尊嚴,師生感情就會得到提煉、升華,在情感的意義上,真正做學生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五
四年級了,我的書包里又多了一本《日有所誦》。每當我翻開它,那些有趣的'兒歌、童謠,輕靈的散文詩,含蓄的哲理小詩,韻味盎然的古詩便輕輕地掠過我的指尖,滑過我的心頭,使我忍不住一讀再讀,陶醉其中。
“隨著一聲歡呼/一個滾圓的雪球/瑯瑯向你/飛去/經不偏不倚/落在你/含苞待放的/笑靨上”讀著美國非馬的《雪仗》,字里行間跳躍的歡呼聲,尖叫聲,嬉笑聲激蕩在我的心頭,那是多么歡騰的,熱鬧的場面呀!快樂在寒冷的空氣中飛揚,笑靨在潔白的雪花中綻放,哼,上個星期六我們這里也下了一場大雪,看著空中漫天飛舞的那一大朵一大朵的雪花,我開心極了!我傻里傻氣地在窗外放了個小紅桶,準備等上滿滿的白雪,和爸爸,媽媽來個屋內大雪仗的,哪知道等了半天,卻等來了小半桶水,嘿嘿,真是太狼狽了!下一個下雪天,我一定沖進小公園,讓滾圓的小雪球,瑯瑯向你——我的爸爸、我的媽媽,飛去。不偏不倚,落在你們,含苞待放的,笑靨上。
“帶上畫箱/帶上木凳/帶上《琵琶行》/帶上貝多芬”哈哈,嘻嘻,嘿嘿,“帶上貝多芬”?還帶上貝多芬呢!畫畫跟貝多芬有什么關系?太有趣了,太好笑了!我反復地在媽媽面前讀這句話,不停地咯咯笑,像個小瘋子。媽媽卻把我拉到她的面前,興味盎然地問我:
“你知道貝多芬是什么人?”?“嘿,那還用問,當然是音樂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媽。
“那貝多芬有名的曲子,你知道哪些呢?”
“我就知道《命運交響曲》”我有點不好意思。
“那也行呀,媽媽覺得‘帶上貝多芬’,就是叫醒自己的耳朵,走進大自然,去聆聽生命的交響樂。”媽媽循循善誘。
我似懂非懂,但還是不自禁地敬佩顧城,這樣的詩句是出自怎樣的奇特想象,這樣的詩句又給讀者怎樣的快樂!我不由得在媽媽面前又炫耀起自己特別喜歡的另外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雖然我不明白其中的內涵,但我就特喜歡其中那強烈的黑,以及尋找光明的信念。
《日有所誦》,每天讀著你,我讀出了你的童真童趣,讀出了你的快樂詩意,感謝你,因為有你,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甜蜜。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六
我的爸爸媽媽都愛讀書,我們家的書架上有好多書。我最愛讀的的.是《弟子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告訴你吧,因為我讀了《弟子規》以后,變得更孝順、更懂事了,老師和爸爸媽媽都經常表揚我,我太高興了!
以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還在網上下載了一份,叫我自己去讀,可是有好多字都不認識,而且讀不懂,所以我沒有認真去讀。今年暑假,學校布置我們和家長那一起閱讀《弟子規》,還要求我們必須會背。
于是假期里我就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媽媽叫我自己先練習讀,可是我有很多字不認識,就去問媽媽。她開始還要告訴我這些字的讀音,可是一會兒她就不耐煩了,因為媽媽覺得我老是打擾她看書,就叫我自己去查字典。通過查字典,我認識了好多新字呢。可是我根本不懂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媽媽就給我講解。有些句子的意思她也拿不準,就去查閱資料,然后給我講。通過誦讀,我知道了很多知識,特別是懂得了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還知道了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的禮儀和規范。
我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明白了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要恭恭敬敬地聽從。如果我們做錯了事,父母責備你,就應當虛心接受。即使爸爸媽媽批評錯了,也不能頂嘴。‘‘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叫你,行動要快。爸爸媽媽需要你幫助他們做事的時候,不要偷懶,要認真。所以我在家里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叫我做事,我都馬上去做,從不磨蹭,也不偷懶。
我又讀了“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知道親人生病了,要在床邊好好地照顧病人,我就像這樣做的。開學不久,媽媽生了重病,媽媽輸了液過后,身體非常虛弱,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我就在家陪媽媽,給她倒水,給她拿藥,幫她把床弄暖和。有一天,媽媽要去睡午覺,叫我給她熱一點中藥,我怕媽媽空腹喝中藥對胃不好,還給媽媽煎了一個荷包蛋。還有上一次,快要九點了,媽媽還沒有起床,我想媽媽以前每天給我做早餐,我也該回報媽媽,于是就給爸爸媽媽做了一碗荷包蛋,媽媽很高興。媽媽表揚我,我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雖然不能報答媽媽,但是要試著報答嘛!”媽媽親親我的臉,感動地說:“你怎么這么孝順呀!”我說:“都是你把我教得好。”媽媽激動地把我摟在懷里。在我們的照料和關心下,媽媽健康了許多。
我對媽媽說:“媽媽,你生病了,我要多做家務事。你以后病好了,我也要多做家務事。”我說到做到,在家洗碗、拖地、抹灰、炒菜,到超市買菜,給媽媽端水送藥,按摩捶背,每天給媽媽講笑話,讓她開心。媽媽很感動,天天都要表揚我,說我能干,夸我孝順!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七
如今的社會是越來越繁榮富強,這不,學校還開展了許多的新活動呢。第一個是經典誦讀,第二個是寫字,第三個是奧數。
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寫字,雖然我寫字很好看,但我覺得還要更加努力。可老師卻說,“張天嬌,你寫字很好看,不需要再練了,上經典誦讀吧!”我本想一口回絕,但她是老師,我只好乖乖點頭。
我先覺得上經典誦讀一點意思都沒有,可上著上著,我就對經典誦讀愛不釋手。一到上經典誦讀的時候,我就特別有精神,積極舉手,說出讓老師很滿意的'答案。課余時間,我會把媽媽給我買的古詩之類的書拿出來看,一看就是一個中午,下課了我都不知道。等上課鈴打起時,我還是沒聽到,多虧有一位“好心”的同學,提醒了我,把我從詩境中拉了出來。要不是他及時的幫助,我早完蛋了。我在周末總會讓媽媽買一本詩集,回家時仔細地的品味書中的意境。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不禁又輕輕哼唱起,那熟悉的旋律。
經典誦讀,是你改變了我,我由衷的感謝你!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八
現在的孩子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絲毫沒有分享的意識,更不懂得分享的快樂在那里,只是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是先想到自己,不會去理會其它人的感受,更不會像小小的孔融一樣,在一筐梨中還要去選擇最小的。
如今,我們讀了《經典誦讀》以后,經常會問媽媽:“媽媽這是什么意思啊”,她就會拿過書來細細閱讀,耐心給我解釋,然后會告訴我古時的孩子是多么的聽話,多么的懂事和好學,然后她再給我講一些故事。我聽過以后,有時會一個人在那思索。如今媽媽明顯的能感覺到我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在吃飯的時候會主動往媽媽碗中夾菜,下班進門會笑瞇瞇的問一聲:“媽媽你今天累不累呀?快坐下來休息休息”。還有媽媽生病不舒服時主動關心媽媽,給她拿藥倒水,都讓媽媽很感動。我還懂得事事替別人多想一些。我認為,這是該做的。
通過我閱讀《經典誦讀》后的表現,媽媽覺得對我幫助真的很大,不僅提高了。
我的理解能力,還幫我改變了自己的一些壞習慣,知道了尊老愛幼,努力學習。
通過我閱讀《經典誦讀》后的表現,媽媽覺得對我幫助真的很大,不僅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還幫我改變了自己的一些壞習慣,知道了尊老愛幼,努力學習。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九
透過國學經典,我感悟到的是足以震撼心靈的中華民族精神。沒有了中華民族精神,我們也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靈魂,當然我們也將不再擁有凝聚力、生命力。細細品讀國學經典,就會品悟到,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品悟國學經典,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塑造了美好的人生,提升了生命價值。國學經典引導著我們追求真善美,適應大自然的生活環境,順乎天時,合乎人情,與時俱進,保持一顆永久年輕快樂的心。國學經典,其中多有思想義理,人生真諦。不僅古已有之,至今猶有價值,而且永遠對人有用。如今在中國港臺地區,東南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及海外華人文化圈里,都越來越重視國學經典的訓練與學習許多著名的高校也興辦起國學院,孔子學院更是遍布全球各地,"國學熱"悄然興起。國學經典給我的給我的'初印象就是經典的份量,讓我從心底產生一種敬畏。我怕以我淺薄的學識難以領悟其中的奧妙。但當我手捧經典,細細品讀,我豁然開朗,想想自己的學識,似乎連冰山一角也算不上。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十
在薛老師的課堂里,可以有“半真半假的指讀”,可以有“濫竽充數式的跟讀”,可以有不求甚解式的“白色閱讀”。對于寫作也一樣,“且讓孩子只為享受而讀書吧,不必人人成為文學少年......寫作是為了滿足孩子表達的需要,而不是滿足別人和社會”。
我對薛瑞萍老師的這段文字特別贊同:閱讀是吸入,而寫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種。一部分孩子會把閱讀呼出為文字,一部分則呼出成為氣質、氣概、性格、智慧、勇氣、能力。要想寫好就得多讀,但是讀書不全是為了寫作。孩子有權對于寫作不喜歡,沒興趣。而那些溫潤、豐富的閱讀,一定會從另一個方向呼出,比如看世界的眼界和心態,比如待人接物的從容和裕如,以及職場上的.自信儒雅、戀愛時的善解人意……且讓孩子只為享受而讀書吧,不必人人都成為文學少年,也不能人人都是文學少年,更不要奢求立竿見影的閱讀成效。其實不僅是老師,我們的家長也同樣需要限制自己的權力,且讓孩子享受閱讀,讓孩子享受閱讀的快樂,進而喜歡上閱讀吧。從容一些,淡定一些吧。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晨讀晚誦,我有一些讀后感想和大家分享。
晨讀晚誦共有八篇。第一篇講的是大自然:樹木也要過冬,怎么過呢?原來,雪是它們的保暖工具,員工把怕冷的植物埋到雪地上,不管嚴冬多么殘暴,也凍不死樹苗。第二篇講的是動物:書本里的螞蟻,字在書里走來走去,書里的故事也不一樣。第三篇是真情:鱔魚骨里的媽媽滋味,講的是一位媽媽為了孩子求買鱔魚的給她鱔魚骨,給我們喝鱔魚湯。第四篇講的是生活:捅馬蜂窩,講的是我因為捅馬蜂窩,被馬蜂蟄了,蟄腫了,爺爺給我涂藥在傷口上,然后,爺爺叫我出來,告訴我馬蜂蜇人一次就會死的道理。第五篇講的是慧眼。第六篇講的是文化:古建筑的石獅子:獅子既能當守衛,又能表示主人身份的'高貴;石獅子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漢代的獅子有雙翼;隋唐的獅子造型藝術出神入化,宋代的時期,獅子造型趨向秀麗;清末時期,獅子轉向溫順柔媚,失去原有的氣勢。第七篇講的是名人。第八篇講的是人生。
我讀了這本書的第一單元的讀后感是:大自然的奇妙之處有許多,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要愛護和保護大自然和大自然的一切事物。
經典誦讀的讀后感(匯總12篇)篇十二
《經典誦讀》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里面包含了許多詩人在作詩時所流露出的豐富感情,還有很容易理解的詩意……我覺得《經典誦讀》是一本能讓不愛學習的孩子記得清清楚楚的一本書,每個詩意和注釋都很通俗易懂,能讓我們較容易記住。
《經典誦讀》里的詩有的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有的是讓我們惜時如金,有的是教會我們要做一個有高尚道德品質、懂禮貌的好孩子……而且在有時背詩背累了還可以閱讀《經典誦讀》里的成語故事,這樣既能讓人放松放松,同時也能學到廣泛的知識和道理。
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背詩愛好者了,我也希望自己能寫出幾篇自己的詩歌和散文,最好還能在各種征文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