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如果你正在為教學計劃苦惱,不妨看看以下教學計劃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一
1、幼兒嘗試制造聲音。(4分鐘)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東西,請你們用它們來制造聲音。你們會嗎?"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2、集合,交流怎樣制造聲音。(2分鐘)提問:"你制造出聲音了嗎?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師簡單小結:"物體通過碰、打、敲、搖……發出聲音。"。
1、啟發,提問:"剛才制造聲音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么?"(1分鐘)。
2、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3分鐘)。
(1)教師出示分別裝著石塊、豆豆、米粒的鐵罐,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小結: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教師出示裝著不同量米粒的兩個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小結:同樣的東西放得多與少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3)教師出示裝著紙片的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有沒有裝東西?并出示給幼兒看。小結:有的東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3、幼兒操作,再次制造聲音,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5分鐘)。
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播放不同的錄音,請幼兒聽聽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動室里應輕輕地說話。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二
(把全班分為a、b兩組,別離向左、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某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講,a組猜。)。
1、進行游戲。
教學重難點:
(生:從他的聲音。)。
2、同學們真厲害,聽聲音就曉得這是誰。本日我們就來“聽聽聲音”。
1、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認真地聽過我們四周的聲音?現在讓我們在教室里傾聽四周的聲音,比一比看看誰聽到的聲音多。
(生演示報告請示)。
(生報告請示)。
1、讓學生學會對各種不同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巨細、高低、遠近、圓向加以適當地了解。
生:我們人類發出的。
生:大自然發出的。
3、這些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聲音好聽,有的不好聽;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1、你們能用我們四周的物體發出聲音來嗎?
(要求:降低聲音,有節奏)。
2、報告請示:你們能用什么方法,使物體發出聲音的?
3、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4、這些發出聲音的物體都是什么體?
5、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6、(出示半燒杯水,和一個空杯)你能用這些材料使水發出聲音嗎?
7、本日我們來做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誰?
8、固體、液體都能發出聲音,你能讓看不見不到的氣體出發出聲音嗎?
(吹筆帽,口哨)。
9、聲音的發生取物體有什么關系?沒有物體能有聲音嗎?
(聲音都是由物體發出來的,聲音離不開物體,沒有物體不能有聲音)。
(學生認真的傾聽)。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聽聽聲音)。
3、我們來做游戲聽聽不同圓向發出的聲音。請一位同學站在教室中心閉上眼睛,老師點他前后擺布四個圓向的同學叫他的名字,讓這位同學辨別是從哪個圓向發出的聲音,如果說對了人人對他說“你真棒”,如果說錯了人人對他說“繼續努力”。
(進行游戲讓學生感受不同圓向發出的聲音)。
4、我們來做游戲聽聽不同距離發出的'聲音。請一位同學站在教室前面閉上眼睛,老師點取他不同距離的兩位同學叫他的名字,讓這位同學辨別哪個離自己近、哪個離自己遠,如果說對了人人對他說“你真棒”,如果說錯了人人對他說“繼續努力”。
(進行游戲讓學生感受不同距離發出的聲音)。
(做拍手游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巨細)。
(高低)。
1、通過聽聽聲音,你有什么支獲嗎?
2、不曉得關于聲音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強弱。
板書:
3、通過對聲音的研究,培養學生探索聲音的愛好,發明樂音,增加生活樂趣。
高低。
物體——聲音遠近。
圓向。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三
1、通過體驗,學生能夠分清楚聲音的強弱和高低;通過觀察、實驗,發現發聲物體越小、細、短,發出的聲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過猜測和驗證,獲得證據,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
3、激發對樂器的研究興趣。
1、學生每組鋼尺,每個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師:鋁片琴、八個裝有不同位置水的試管、長短不同的鋁管、成品吸管樂器、橡皮筋等。
學生能分清楚音強和音高的區別。
2、拍手游戲:按照強弱弱的節奏拍手、拍桌子,說說用力的強弱,跟聲音的強弱有什么關系。(強弱弱的節奏和詞語,讓學生建立起聲音有強弱的概念,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
輕輕撥動尺子,聽聽尺子的聲音,觀察尺子的振動幅度。
再用力撥動尺子,聲音的強弱發生變化了嗎?尺子的振動幅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板書:聲音強振動快(大、重、響)弱振動慢(小、輕)。
(一)對聲音高低的認識。
1、提問:聲音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你知道聲音的高低是怎樣變化的嗎?(了解學生對聲音高低的認識,區分強弱和高低)。
學生展示對高低的認識,請學生發出聲音的高低。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唱音階。教師示范唱出1-7這里很重要,為學生判斷聲音的高低打下基礎。
3、學生跟著教師唱音節,體會聲音的高低變化。
小結: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輕、小和響、重;高低就是我們音樂課里所學的1234。
1、樂器都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音調),出示鋁片琴和長短不一的小鋁棒,觀看。敲擊(不讓學生看到)鋁片琴和長短不一的小鋁棒,猜測:它們發出的高低不同的聲音,跟什么有關系。學生猜測。
2、教師將鋁片琴和長短不一的小鋁棒拿出來,再次敲擊,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要求:學生觀察發現相同材質的物體,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
3、發橡皮筋,讓學生研究音高與發生部分的關系,并用簡圖和文字進行記錄。如果學生不會畫簡圖,則示范畫圖方法。(皮筋拉長變細聲音高,皮筋收縮變粗聲音低)。
4、匯報交流:
低振動物體大、長、粗。
5、辨別應用:
提問:沒有這么多的試管,我們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薦一種制作吸管樂器的方法。出示ppt圖片,制作過程圖,讓學生來試試,能否吹出樂音。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在教學《聲音的變化》這一課前,我看了喻伯軍老師的這課錄像,于是就借鑒了喻的教學思路,引用了喻老師的“拍手”游戲,讓學生搞清楚聲音的強弱變化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撥動尺子來探索,學生在短時間內準確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兩種情況下撥動尺子,尺子所發出聲音的變化和用眼睛看到的變化。目標很快達成。第二個教學目標有些困難,特別是聽不同水位音高低變化的時候,學生很難判斷。我把這個最難聽出音高的實驗放在最后來做,由于學校儀器室只有一個示范的鋁片琴和長短不同的鋁棒,只能做演示實驗。于是我就先做簡單的鋁片琴和長短不同的鋁棒的變化規律,然后做琴弦的變化規律,再做鐵釘的變化規律,通過這些例子無非是想讓學生能總結出這些物體發出聲音的高低的規律跟物體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系。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強。總結出同樣的物體,大物體發出聲音低,小物體發出聲音高的規律。最后讓學生根據結論猜測七根試管里裝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試管發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發出的不同聲音進行解釋,使學生進一步明白敲和吹發聲體不同,聲音的高低也不同。
雖然借鑒了喻老師的部分設計,使得課堂較為飽滿,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思想不集中,開小差。同時也使我認識到,想要上一節好課,必須要精心準備,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想方設法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探究,分析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四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音膜,當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小結,作業:1,2題。
第三章聲的世界。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七、教學后記。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五
(一)、說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基于《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兩節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三)、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一個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師準備:、一個小鼓、尺子。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并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別,并且經歷了探究聲音發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愿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別振動時產生的現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成規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四、說教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上課伊始,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聽,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學生在在聽聲音時會產生有關聲音的疑問,”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別敲擊出強音和弱音,讓學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聲音的“強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戲,讓學生強烈感受聲音的強弱.這近20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對“音量”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3、引導學生猜測:為什么我們能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學生的猜測可能五花八門,可能與真正原因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如:“我們知道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是因為振動的關系,那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是否也有關系呢?”
4、學生交流想法,提出試一試的要求。提示實驗注意事項。(不能讓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內要保持安靜,還要注意觀察尺子的振動狀態。)。
5、學生利用直尺進行實驗,師巡視指導。
6、匯報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板書。
(2)語言描述,并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聯系,幫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3)總結音高的概念,并板書。
2、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個杯子,問:如果用小棒敲擊,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
(2)預測發聲情況,填寫記錄單(教材30頁)。
(3)實驗,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敲擊杯子可以發聲,這可能每個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經歷過,但裝入不同的水敲擊會發出什么聲音,他們充滿了好奇。發表自己的推測后就迫不急待地進行實驗。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發高音和發低音時嗓子狀態有何不同?
(3)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4)匯報,分析實驗結果,總結規律,板書。
(5)引學生分析上一個實驗中杯子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現象的原因。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節課粗淺的認識,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當,所以特別珍視這次學習的機會,期待老師同行能不嗇賜教!
板書:
聲音的高低音高振動快慢赫茲(hz)。
附記錄單:
實驗時間:記錄人:
拔動較松的橡皮筋時發出音,橡皮筋振動()。
拔動較緊的橡皮筋時發出()音,橡皮筋振動()。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有關,振動越(),發音越()振動越慢,發音越()。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六
科學概念:音量是由物體的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通過觀察、比較,認識音量由物體的振動幅度決定,感受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通過觀察、比較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為每一組準備:1把鋼尺或塑料尺、2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杯子聲音高低的實驗記錄單”、一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一把鋼尺,怎樣使它發出聲音?
(1)實驗:使鋼尺的一部分伸出約10cm,用一只手壓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撥動另一端。注意撥動尺子時避免尺子和桌面撞擊。
先輕輕撥動鋼尺,觀察鋼尺上下振動的幅度有多大,發出的聲音有多強,并用振動幅度的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比較,尺的上下振動幅度和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復實驗3~4次,體會物體振動時,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之間的關系。
(2)實驗活動,記錄實驗結果。
(3)匯報實驗結果。
(4)小結: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的單位是分貝。
(1)實驗: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四個杯子,分別盛水:滿杯,3/4杯,1/2杯和1/4杯。試著用鉛筆和小木棒敲擊杯口,比較發出的聲音。能用聲音高,較高,較低,低來描述嗎?現在記錄單上記錄預測。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順序,反復敲擊杯口,比較發出的聲音,并做記錄,與預測進行比較。交流實驗結果,比較實驗預測,對結果進行分析。
(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裝置:一塊木板釘兩個釘子,釘子之前綁一個橡皮筋。
交流實驗發現,對發現進行分析。
(3)小結: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音高的單位是赫茲。
課外拓展:聽聽長短、粗細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本節課在科學教研員鄧老師和葉老師的點播指導下,我感受頗深:
1、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太少,學生發言的亮點把握不夠。
在我的科學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的時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設計的下個環節是什么,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設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和他們發言中的亮點卻視而不見。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產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的實驗中,學生對于“重復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觀點,特別是有個學生提出:做1次,不能讓我們觀察清楚尺子的變化和聲音的變化,重復做3—4次,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多么好的發言,的確,反復實驗,反復觀察,就能給我們新的發現,很多科學規律的發現不就是這樣來的嗎?但在課堂上,學生這樣精彩的回答我卻忽視了,如果我當時能對她的'發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學素養多少會有一定的發展。因此,我覺得我們在科學課堂上要多關注學生的問題和他們的發言。
2、敢于大膽的處理教材。
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想,編寫教材的專家們和我們一線老師一樣,也在不斷反思,發現了有些內容編排的不合理。
《聲音的變化》中既有探究聲音強弱的活動,又有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而接下來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一整課都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兩課的教學內容作一個簡單的處理。利用一節課時間設計各種相關活動(尺子振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橡皮筋松緊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不同長短鐵釘震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等),專門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一節課專門探究聲音的強弱變化。這樣可以理清學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3、科學教師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
在這堂課中,我竟然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科學性錯誤。我認為同樣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樣大小的力去敲打時,盛水越多的杯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學教師教學用書》的影響)經過兩位專家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高;水越多,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低;看來,我們科學教師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如果有些科學概念,科學實驗現象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誤人子弟。因此,我們平時要多看一些科學雜志,一些科學專著,還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學知識。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必須要有自來水的容量。
總之,通過本次上課,我受益匪淺。我相信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會成長的更快。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七
在第1課“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的活動中,學生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聲音的高與低、強與弱的變化。本節課學生將用不同的力撥動他們熟悉的鋼尺,探索聲音強弱的變化;通過敲擊裝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撥動不同松緊的皮筋、粗細不同的琴弦、敲擊大小、粗細、長短不同的物體,探索聲音高低的不同。學生們通過對聽到的不同聲音的描述,將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
1、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調)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音調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音調就越低。
2、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1、利用鋼尺(塑料尺)進行實驗,找出聲音音量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2、利用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進行試驗,找出聲音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1、聲音音量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聲音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2、設計實驗探究尺子長度和音調的關系。
聲音音調的高低取決于在一定時間里振動的次數。
為每組準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尺子聲音高低的實驗記錄單”、1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長短不同的3個鐵釘、粗細不同的3根鋼管、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3根鐵管、1把六弦琴。
動畫:尺子振動。
一、引入。
1、誰會敲鼓?聽一聽鼓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2、提問:這些鼓發出的聲音有哪些不同?
3、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
4、、出示一把鋼尺(或塑料尺),提問:怎樣使它發出聲音?(提醒學生撥動尺子時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擊。)。
5、怎樣讓尺子發出音量不同的聲音?
1、出示鋼尺(塑料尺)進行實驗的要求:
用你們的方法進行研究,觀察鋼尺上下振動的幅度有多大,發出的聲音有多強,并用振動幅度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
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比較,尺上下振動的幅度和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記錄下來。
重復做上面的實驗3~4次,體會物體振動時,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之間是什么關系,并能準確地進行描述。
2、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開始實驗活動,仔細傾聽和觀察,把聽到的聲音和觀察到的現象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并記錄下來。
3、學生分組交流觀察結果。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的單位是分貝(db)。
(一)、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組發一張實驗記錄單。
學生對敲擊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發出的聲音的高低進行預測,并在記錄單上記錄他們的預測。
2、實驗方法:
按照從1號杯到4號杯的順序,或從4號杯到1號杯的順序反復敲擊杯口,比較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再與小組的預測進行比較。
每個小組領取一組(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開始實驗。
3、與全班同學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二)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著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提問:還記得怎樣讓橡皮筋發出聲音嗎?
3、分小組實驗。
4、通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
皮筋繃緊時,振動得快,發出的聲音高;皮筋松時,振動得慢,發出的聲音低。
(三)探究聲音的高低與尺子振動的頻率之間的關系。
1、尺子怎樣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尺子聲音的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2、是這樣嗎?我們先來預測一下,把預測結果天道記錄表中。
3、交流預測情況,并說出預測的理由是什么。
4、實驗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并能夠清楚地聽到聲音的變化和觀察到尺子振動頻率的變化,還要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5、學生實驗并記錄數據。
6.整理數據。
請各個小組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對應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把音高達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顏色,制成柱狀圖。
四、總結。
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的快,聲音高;物體振動的慢,聲音低。出示尺子振動的動畫。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八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1.分組實驗材料:鐵棒、水槽、水、石塊、聽診器、鼓、鼓槌、蠟燭、土電話、小鬧鐘、塑料袋子。
2.演示實驗材料:水槽、水、石塊、鼓、鼓槌、紙屏、小球、多媒體。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吹哨子)同學們,你們剛才聽到什么?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想知道哨聲是怎樣傳到你們耳朵里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聲音的傳播》這一課就知道了。板書課題,生讀一遍。
二學習新課。
1.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些什么?(聲音是怎么傳播的?聲音可以通過哪些物體來傳播?聲音的傳播方式是怎樣的?)。
這節課我們就是要探討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怎樣傳播,傳播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3.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誰能再從生活中聽到的舉出幾個例子來?(做早操時,在操場各個角落的同學都能聽到廣播的聲音;站在遠處(樓上)能聽到人的喊聲;)。
撓桌子:
3.讓學生動手做。注意應輕輕地撓,只能讓貼在桌子上的耳朵聽見。
撓鐵棒:請兩個同學示范,各小組動手做做,你能從這個實驗中發現什么嗎?
5、提問:你是怎樣做實驗的,能聽到聲音嗎?發現了什么?
6、象桌子和鐵棒這種物體叫什么,上面兩個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7、游戲:打電話。分組玩,小組長說,其他組員聽。
8、小組匯報:怎樣做、聽到什么,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9: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說一說。
1.師擊石頭,能聽到聲音嗎?這個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你耳朵?師在水槽中擊石頭,現在還能聽到擊石頭的聲音嗎?是不是真的一點聲音也沒有呢?指名上臺聽。想知道他這樣能聽到聲音嗎?大家動手做一做水中擊石的實驗。先把水槽移到桌旁。
2.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做,能聽到聲音嗎?發現了什么?(聲音通過水和水槽壁傳到耳朵)。
這個實驗說明聲音能在液體和固體中傳播。
四.小結。
1.通過以上的觀察和實驗,你發現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氣體、固體、液體)這就是聲音傳播的途徑。
2.請大家翻開書p54把p54-p55書的內容默讀一遍,并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3.指名說一說,全班齊讀。
4.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這些物體是架在發聲體與我們耳朵之間的橋梁,聲音正是通過這些物體傳到我們耳朵里的。假如在發聲體周圍沒有任何物體,聲音會怎樣?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罩中放進一個電鈴,人們在罩外可以聽到鈴聲,當用抽氣機把罩內的空氣抽去時,人們只能看到鈴槌在動,卻聽不到鈴聲。實驗證明,如果在發聲體周圍沒有任何物體,那么聲音就不能向外傳播。
過渡:可是,聲音在物體中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想知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
2.貼著紙屏的小球為什么會跳動?
3.讓我們一起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4.掛圖。
5.講解:當老師敲鼓的時候,引起鼓面振動發出聲音時,會引起周圍空氣跟著振動,形成聲音的波浪,我們把它叫聲波。聲波從左鼓面傳到右鼓面,引起右鼓面的振動,又傳到紙屏,引起紙屏振動,我們就看到了紙屏上的球跳動,當聲波傳到你的耳朵里,你就聽到了聲音。
過渡:
7.聲波和水波有什么不一樣呢?
8.擊鼓使火焰顫動。
老師再來做個實驗,請大家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六.總結:
三課堂拓展練習。
過渡:同學們,現在老師就來考考大家,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說明生活中的道理。
1.每個小組分一個思考題,小組討論。
2.各小組匯報。
思考題:
a.在電視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人用耳朵貼在鐵軌上探聽遠處是否有火車聲,這是怎么回事?(聲音在空氣中以每秒344米的速度傳播,在固體中以每秒5000米的速度傳播。)。
b.古時候的騎兵睡覺時,都要側臥在地上,這是為什么?
c.醫生用聽診器能聽到病人的心臟跳動,這是根據什么原理?
d.為什么宇航員在月球上,面對面時必須借助無線電通話?
e.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f.海洋捕魚時,在魚網中播放魚兒喜歡的聲音,能把魚兒誘入魚網,這是根據什么原理。
四總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聲音的傳播》這一課。知道了聲音傳播訴途徑、方向、方式。優美動聽的音樂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但周圍的噪音卻影響了別人的生活、學習,在醫院、圖書館等一些公共場合,大家要注意不能影響別人。有關聲音的奧秘正等著你們去探索。祝愿同學們能學好科學這門課。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九
1、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3)知道聲音在沒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估測聲速。
教師:鼓一面、吉他一把、紙悄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強、鬧鈴一個、氣球一個。
學生: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玻璃缸一個(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本節課是本書的第一節,又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1)通過討論生活事例,以及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讓學生增進理解。
3、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里不宜展開,可采用我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模型。
4、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擊敲長鐵管聽聲”的事例,讓學生聯想。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聲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等。
教師:(播放錄音)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同學回答:聲音。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動。
這人活動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教師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演示研究的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給予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嚨,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
教師: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們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們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們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物體難以覺察的運動”的方法?
2、教師:(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互動的形式中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的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利用樹葉吹奏出聲音等方法,及時給予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說明: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1)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樣發聲的?蚊子是怎樣發聲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聲?能否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索性活動。
(創設情境)醫生利用聽診器聽到的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讓學生狂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讓學生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課桌做傳聲物,引導學生考慮這個實驗需要什么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接受體(人耳),中間為傳聲物質(課桌)。
學生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教師:你們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體驗一下?如果你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方法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教師: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說話聲。
3、聽到腳步聲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讓學生做實驗試一試。
教師: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
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后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位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去空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出空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下鈴聲的對比。教師及時糾正錯誤的猜想,最后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四、聲波。
教師: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
教師:你們會看見什么?
引導學生聯想: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的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情境: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賞的口型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賞的口型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聲速度)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和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關系,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下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實驗方案)。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準確。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就應該給予鼓勵)。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
《聲音的傳播》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四年級下冊《聲音的秘密》單元的第二課時。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聲音的傳播介質和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為主線,探究聲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質中傳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用文字呈現了“為什么我們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能聽到鈴聲?”,材料包提示學生需準備材料:石塊、紙杯、塑料線、毛線、細鐵絲、銅絲等。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提出問題,為課上探究活動準備相應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活動一: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用圖文呈現了學生聽收音機、貼著水槽聽石塊在水中相互碰撞的聲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聽敲擊桌面的聲音及學生在教學樓外聽到上課鈴聲返回教室的漫畫場景圖。引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進行傳播及聲音傳播的方向。活動二:玩一玩“土電話”,比一比用哪種材料傳播聲音的效果更好。用圖片呈現了學生制作“土電話”和玩“土電話”的場景。讓學生在制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材料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聲音可以在多種物體中傳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動:查閱資料,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回聲是怎樣產生的,加深其對聲音傳播的理解。
本課遵循歸納總結出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通過歸納了解聲音傳播的秘密,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四年級學生對聲音傳播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能初步的了解聲音能傳播,對聲音傳播的介質有感性的理解。但對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傳播的,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效果的還不熟悉,需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理解和掌握。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引導下,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聲音的傳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對聲音的傳播進行探究。
科學態度目標:
1.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對聲音傳播的探究,體會創新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了解聲音傳播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準備:石塊、紙杯、塑料線、毛線、細鐵絲、細銅絲、回形針、記錄單等。
教師準備:課件、水槽等。
一、活動準備。
[ppt2出示]。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能聽到鈴聲?
學生根據問題思考,會想到聲音是怎樣進入我們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傳播等。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
提示學生準備相關材料為上課做好準備。
二、導入新課。
三、探究活動。
(一)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1.[ppt3出示]出示隔著固體聽聲音的場景圖。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聲納誘捕魚的場景圖。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聲音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和“設計方案,探究聲音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4.提出問題: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5.猜想假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6.設計實驗方案。
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
7.[ppt6出示]出示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嗎?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在一張桌子的兩端,一個學生在桌子的一端輕輕地敲,另一個學生耳朵緊貼桌面的另一端傾聽聲音。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注意:聽聲音時,要將另一個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
聲音在液體中傳播。把兩塊石塊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擊石塊,一個學生把耳朵緊貼在水槽壁上傾聽聲音,通過研究認識液體能傳播聲音。
注意:聽聲音時,要將另一個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
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可用多種方法.
播放音頻(聽收音機,mp3等)或者視頻之類的,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就是靠空氣傳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氣靠粒子傳播聲音的視頻。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鐘罩內空氣,聽不到鐘罩內鬧鐘的聲音。”
12.還可以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種罩內放進一只小鬧鐘,用抽氣筒抽玻璃罩里的氣體直至真空,觀察現象。小鬧鐘的聲音越來越小,小鬧鐘在近似真空狀態下,幾乎聽不到聲音。通過抽空氣前后對比實驗,是學生認識到氣體能傳播聲音。(把玻璃罩換成拔罐,把鬧鐘換成音樂賀卡的那個音樂發聲器也可。)。
13.學生交流匯報。
小結:聲音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
我們可以在學校的各個角落聽到鈴聲,由此可見,聲音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當我叫一個同學時,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學也能聽到,這也說明聲音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
15.[ppt11出示]出示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
16.[ppt12出示]出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17.[ppt13出示]出示鐵道游擊隊隊員把耳朵貼在鐵軌上探聽遠處是否有火車聲。體現聲音傳播的應用,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電話”。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電話”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電話”的視頻。
3.學生討論制作方法,然后分組制作。(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大組,分別用棉線、銅絲、細鐵絲、塑料線做“簡易電話”)。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電話”
5.比較用棉線和銅絲做的“土電話”,哪種材料做的“土電話”聽到的聲音大些?
發現:銅絲傳播聲音效果好些。
6.把棉線做的“土電話”的棉線放松,與拉緊時聽到的聲音對比。
發現:拉緊的時候聲音大,放松時候幾乎聽不到聲音。
四、拓展活動。
1.[ppt17出示]查閱資料,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
3.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進行指導。
誰能傳播聲音。
聲音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
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個方向傳播。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一
聲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現象,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高層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呢?這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講究藝術性的學習和體驗,為此我選擇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方法來講這一節課。本節課的內容較多,不僅有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還有頻率、超聲波、次聲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讓學生能欣賞帶有聲音的動畫,還親自動手用器材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利用多媒體采用分工協作探究,每組獨立進行探究,而對于實驗記錄的數據和現象運用多媒體展示給每一位學生,最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完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本位”的精神,同時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一)知識與技能。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
多媒體課件、鋼尺、鐵架臺、細繩、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媒體應用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師生共同欣賞一段音樂和一段噪聲,請學生談談對這兩段音樂的感覺,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是聲音給人的感覺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播放音頻學生仔細聽兩段音樂,討論并說出對這兩段音樂的不同感覺。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兩組音樂:
1、響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調不同的同一首歌;啟發學生找出他們的不同,分別引入響度、音調的概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響度、音調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響聲音的響度和音調的不同。播放音頻學生欣賞并找出這兩組音樂的不同之處;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響度不同的聲音和音調不同的聲音。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實驗。
音調和響度教師播放準備好的2個動畫,一個是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一個是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分組進行探究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的因素。教師巡視并了解學生的探究活動,適時給以點撥、指導。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播放動畫學生觀看動畫,分組進行討論,應用教師提示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自己動手進行探究實驗,學生可以跟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探究完畢,學生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并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音色音調和響度都相同的聲音我們還能區分嗎?師生共同聽兩段音樂并說出如何區分的,從而引出音色。多媒體播放音樂。(小游戲)前排指定一位同學不許回頭,后面的同學指到誰,誰說一句話。讓前排指定同學判斷是誰的聲音。
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作業。
1.《自主學案》p231—6。
2.預習2.3《聲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做梯度訓練。鞏固提高。
板書。
1.音調:聲音的高低。決定于發聲體振動的頻率。
2.響度:聲音的大小,決定于發聲體的振幅。
3.音色:聲音的品質,決定于發聲體的材料、內部結構。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音調的理解學生覺得比較困難,可以通過鋼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動來感知、認識。在頻率的學習方面要通過學生的實驗來認識。響度比較容易,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要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音色的教學是個難點,認識音色可以從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導致振動方式的不同等方面來分析、講解。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二
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
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
多媒體、圖片。(教師)。
1課時。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討論下什么時候要大聲說話,什么時候要小聲說話。大家覺得呢?
1、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分別說說他們分別是在什么場合,在干什么?
2、指名學生回答。
(圖一是在圖書館詢問座位。圖二是在辦公室向老師說明問題。圖三是上課舉手發言。)。
1、讓學生分組討論,圖上的哪種情景要大聲說話,哪種情景要小聲說話。
2、小組推薦代表起來回答。
3、老師點評。
圖一在圖書館,大家都在認真讀書,應該小聲講話,不能打擾大家。
圖二在跟老師交流時,應大膽地向老師說明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三上課舉手發言時,聲音要大,要照顧坐在后排的同學,讓大家都聽清楚。
教師再舉出其他的例子讓學生討論應該大聲說話還是小聲說話。
1、小組派同學上臺表演幾種說話的情景,注意吐詞清晰,表演生動形象。
2、師生共同評價大家的表演,選出最佳小組。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并討論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發揮引導作用。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三
【學習目標】。
1、知道聲音可分為樂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類標準。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種途徑。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2。
難點:目標2。
【課程導學】先通讀教材了解概況,再依指導精學。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小結: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形成的,依據振動________可以將聲音分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試做《基礎訓練》p029—p032課前預習1。
二、學習目標2之響度:學習教材p40—p41響度內容。
(一)知識小結:
1、聲音的___________叫響度。就是通常所說的聲音的__________。
3、響度的單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環境下的聲音響度是________db。
三、學習目標2之音調:學習教材p41—p42音調內容。
(一)知識小結:
2、振動的快慢叫__________,單位______(符號____)。
4、音調的單位___________。
四、學習目標2之音色:學習教材p42——p43音色內容。
(一)知識小結:
1、聲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其音色_______,人們可以通過音色分辨發聲體的種類。
五、學習目標3:學習教材p43—p45噪聲的防治內容。
(一)知識小結:
3、正常環境的噪聲標準為___________db。
(二)試做《基礎訓練》p029—p032課前預習5;課堂練習9;課后鞏固8;
教材p46作業:5、6。
【知識網絡】重新完整閱讀教材,整理本節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知識拓展】音調和音色。
1、音色:曾經叫音品,反映聲音的品質與特色,是指聲音的`感覺特性。
發聲體振動發聲時,產生一個較強的基礎頻率的基音,同時還會產生許多頻率是基音頻率整數倍的泛音,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強弱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不同的發聲體由于材料、結構不同,振動發聲時產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強弱均不同,所以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樂器發聲、不同的人說話音色均不同,人們可以根據音色不同,辨別出是不同的樂器在演奏或是聽音辨人。
管樂器發聲時是管內的空氣振動發聲的,音調與管內空氣柱的長度、粗細有關,空氣柱越短、越細,振動時音調越高。
面發聲體發聲時是面振動發聲,音調與面的面積、厚度、松緊有關,面越小、越薄、越緊,振動時音調越高。
【學后思考】。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四
1.師:秋天不僅有豐富的色彩,還有美妙的聲音,不信,你仔細聆聽。(播放錄音)。
生:閉上眼睛靜靜地傾聽。
2..師:你聽到了哪些聲音,你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師配樂詩朗誦。)。
2師:怎么樣?美嗎?這么美的課文,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趕快打開語文書46頁,自己小聲地讀讀課文。注意讀準讀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開始吧。
讀得很正確、流利,真了不起讀得很認真,老師很欣賞你們認真學習的精神。
5師:聽聽,我們聽到了秋的聲音,你聽到秋的聲音了嗎?用上你喜歡的讀書符號,到課文中把你聽到的秋的聲音標出來。
生:刷刷、蛐蛐、叮嚀、歌吟。
1指名讀。
過渡句師:在這些聲音中,你最喜歡哪種呢?找到你喜歡的那一節,再去讀一讀。生讀,教師關注并參與。
1刷刷課件。
師:(示意暫停)好,把頭抬起來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歡刷刷?生讀。
師: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這是快樂的樹葉,它在快活地下。這片快樂的葉子送給你。
師:刷刷除了可以這樣讀以外,還可以怎樣讀生讀。
師:刷——刷——你為什么讀的這么慢?
生:樹葉慢慢地落下來,它還舍不得和大樹媽媽告別呢!
師:好一片溫柔傷感的落葉,讓我們也試著感受一下。(再抽一學生朗讀)生讀。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歡蛐蛐?讀。你們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一只怎么樣的蟋蟀?誰也來讀。
3叮嚀。
4歌吟。
師;秋天到了,田野又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
5.美讀。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
(出示秋景圖片,引導學生發散說)。
2師: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個角落里,讓我們來讀讀(出示)。
3秋的聲音無處不在,老師照著課文第一、二小節的樣子寫了一節(出示),
4你也能用小詩人一樣把自己聽到的聲音這樣方式寫一寫嗎?
學生先在小組里練習再全班交流。
學生寫詩,每人寫一小段即可,讓我們把自己寫好的小詩展示出來吧!指名說,讀給同桌聽。
師總結:秋的聲音令人遐想,秋的聲音令人陶醉讓我們再次來感受秋聲帶給我們的喜悅吧!
學生配樂感情朗讀全文。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五
聲現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征》這節課中,讓學生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課后,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本節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展開。活動前,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象。活動中,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后,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后,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么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么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系生活的能力較弱。
2.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并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于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4.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不夠沉著。
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致,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并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感受聲音教學設計(模板16篇)篇十六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板書:一、音調)。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