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一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為"詩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其詩風格沉郁頓挫,質樸通俗,寓意深遠。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使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更顯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通過詩中生機勃勃的春景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歡快喜悅之情。
黃鸝:屬黃鸝科,又名叫黃鶯、黃鳥,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各省。
鳴翠柳: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窗含:就是從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肅的交界。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東吳:指 長江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泛指現在江蘇、浙江一帶。
萬里:指東吳到成都相距遙遠的路程。
兩只黃鵬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唱, 一行白鴛飛上了高高的藍天。 窗口正對著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來自江蘇的萬里航船。
杜甫詩作沉郁頓挫久為人所稱頌,而其詩圣創作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對詩歌意境的開拓等方面更是為后者所重,詩學杜甫的難計其數,"詩圣"的影響至今不息。杜甫的詩作,除真寫關切人世社會的遭遇、變動外,還有不少是通過寫景以達情景相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的,現在要賞析的這首《絕句》正屬此例。
杜甫平生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但由于當朝李林甫等權奸的當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離開了宮廷,歷經飄泊,他始終關心著民生,關切朝廷,但卻也長久地受著被投閑置散而愁悶滿懷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這首絕句就寫在這一期間。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一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一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此著一"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一說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但我卻以為此說不甚如意。可否這般理解更好一點:上兩句已點明,當時節全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這給人就有一處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仿如潤含了感受,這不更能寫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嗎?而"西嶺"則不妨理解為詩人看到帶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繼而以那西嶺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見之雪。但詩人為何以這"千秋雪"代窗上這上年的殘雪呢?詩人失落多年的運用,使所表達的意境更廣遠。上文我已簡單述了杜甫寫作此詩的處境,當年,杜甫已久離朝廷飄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機。
這是詩人觀物寄情時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少年志向歷數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終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人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但同時,以生此頑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來說也表明一種艱難,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況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卻有著更深的憂慮。故我以為,這句就不僅僅是對窗前雪的描寫了,它有著更深的寓意,而這種對景物的體察,其實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兩個"、"一行",數目歷歷分明,觀察仔細,不是因為內心的輕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內那久受的投閑置散的愁悶意緒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這與《小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對景物的體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無聊賴的心情。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此解也似不夠妥帖。著一"泊"字,實有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義,杜甫用的應正是此義。杜甫的多年飄泊無著。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畢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對自己一展抱負的信心,他自己應該知道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實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亂而在梓州、閬州一帶歷了一番流亡生活而歸,連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當時心情可知,懷著這樣強烈迷惘不定的心緒,又有著這樣無著無依和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的人生體驗,杜甫對嚴武的推薦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負,著實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寫出此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三句中千秋并舉,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這只停泊門前的東吳船并非自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長安而云東吳,原因何在?一則如上述,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路徑之難暗示詩人抱負得展之不易;二則,三國孫權善任賢能,西聯蜀漢,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為不少士人譽之為明主,借東吳代孫仲謀,一則暗示杜甫對當朝帝皇的希望,同時也更應是他那"致君堯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寫出那"難"字。而以這種情緒作結,則又可引人再去細品寓于輕快春景之內的余味。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在表面看來是一切生機,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彷徨。以清新輕快之景寄托自己內心這般復雜的心情,正是詩人此詩的主意之所在。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二
《野老》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杜甫經過長年顛沛流離之后,總算得到了一個憩息之處,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國家殘破、生民涂炭的現實,卻時時在撞擊他的心靈,使他無法寧靜。這首詩就揭示了他內心這種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動。
野老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注釋】
(1)野老:杜甫自稱。
(2)籬前:竹籬前邊,有的版本作籬邊。
(3)逐江開:浣花溪自西而東流。
(4)澄潭:指百花潭。
(5)賈(gǔ)客:商人。
(6)劍閣:指劍門關,今四川省劍閣縣境內。
(7)琴臺:漢司馬相如彈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白話譯文】
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 柴門歪歪斜斜的卻自然而然的正好迎著大江。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種漁民們正歡快的下網捕魚呢 ,連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劍門失守,不盡歸路斷絕,整個局勢都是那樣危急,使人憂念日深,可我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卻滯留蜀中。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墻頭傳來的畫角聲,凄切悲涼。
【創作背景】
《野老》寫于(上元元年)760年,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對生活還是聊感欣慰,但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使他無法寧靜,于是寫下這首詩。
【賞析】
首聯,概括寫草堂周圍環境,文筆簡單隨心,開頭“野老”二字,是詩人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像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里拐了個彎,詩人就迎江安個門,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
頷聯,寫草堂之外人的活動和江村的景色,筆觸悠閑疏淡,詩句好像信手拈來一樣。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詩的上半部分,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適心情。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好像詩人自身融入到客觀世界,寫出的意境恰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的“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的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然而詩人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詩的后半部分轉入抒情后,仍未脫離寫景,但是帶有主觀感受,正如《人間詞話》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里的景物,無論是云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正是這些“賈客船”,擾亂了詩人平靜的心境,令詩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詩人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詩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詩人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的“長路”。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緊張危急,使詩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詩人仰頭見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飄泊之身卻留滯蜀中,首先是因為戰亂未平,兵戈阻絕,其次,這也是詩人對那些把詩人趕出朝廷,剝奪了詩人為國效力的機會的人的憤慨。詩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十分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余味無窮。
整首詩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詩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半部,才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詩人的閑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超脫是平靜之下的深沉的無奈和哀痛。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三
作者:杜甫
原文: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注釋:
1、野老:杜甫自稱。
2、琴臺:四川名勝地,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這里代指成都。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草堂之景,筆觸悠閑疏淡,詩句好像信手拈來一樣。開頭“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像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里拐了個彎,詩人就迎江安個門,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這四句,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適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
“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杜甫有詩云:“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大概就指這些“賈客船”。正是這些“萬里船”,擾亂了他平靜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他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長路”: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緊張危急,使詩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頭見到白云,不禁發出一聲癡問:“片云何意傍琴臺?”琴臺是成都的一個名勝,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是詩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飄泊之身,為何留滯蜀中呢?”首先是因為戰亂未平,兵戈阻絕,其次,也是詩人在發問:是誰把他趕出朝廷,剝奪了他為國效力的機會?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臺,原本是自然現象,無須怪問。因而這一問好似沒頭沒腦,也無法回答,其實正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二句,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十分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余味無窮。
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恰如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這就是說,詩人以寧靜的心境去觀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觀世界,這時寫出的意境即是“無我之境”。這首詩的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的后四句轉入抒情后,仍未脫離寫景,但這時又進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這里的景物,無論是云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詩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現出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他的閑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出于無奈的超脫,反過來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達,在平靜水面下奔涌著的痛苦的潛流,是一種更為深沉的哀痛。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四
關于杜甫詩歌匯總(通用50句)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下文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一些杜甫詩歌,歡迎大家分享。
1、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2、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
3、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
4、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5、大屋去高棟,長城掃遺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龍匣。
6、秋枯洞庭石,風颯長沙柳。
7、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
8、卻寄雙愁眼,相思淚點懸。
9、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10、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11、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12、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13、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14、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5、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1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7、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8、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19、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20、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1、暮春三月巫峽長,皛皛行云浮日光。
22、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23、磊落星月高,蒼茫云霧浮。
24、冉冉柳絲碧,娟娟花蕊紅。
25、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26、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27、云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28、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29、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30、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纏其身。
31、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32、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33、碧海真難涉。青云不可梯。
34、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35、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36、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37、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38、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江湖后搖落,亦恐歲蹉跎。
39、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
40、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41、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42、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43、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
44、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45、不是愛花即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46、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47、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
48、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49、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征魂。
50、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五
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杜甫
東岳云峰起,溶溶滿太虛①。
震雷翻幕燕,驟雨落河魚。
座對賢人酒②,門聽長者車。
相邀愧泥濘,騎馬到階除③。
【注】①太虛:天空。②賢人酒:濁酒。古人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③階除:臺階。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詩歌的題目表明詩歌包括兩個內容:對雨抒發自己的情懷和邀請許主簿前來。
b.首聯運用比擬的手法,寫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樣的云層;無邊無際,遮滿天空。
c.頸聯寫詩人擺好濁酒,側耳傾聽朋友車馬到來的聲音,表現對朋友到來的`企盼之情。
d.頸聯中詩人稱請朋友喝的酒為“賢人酒”,暗含著對朋友的贊賞之情。
e.尾聯寫詩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濘,對邀請朋友前來之舉感到非常后悔。
15.頷聯中的哪兩個字最富有表現力?請指出并作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4.be(選b給3分,選e給2分)
15.最富有表現力的是“翻”和“落”兩個字。(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飛。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結果,突出了雷聲之大,頗有氣勢。(2分)河中的魚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驟雨降落的結果。突出了驟雨之猛。(2分)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六
杜甫(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唐)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唐)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唐)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七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八
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清瑯玕。
春酒杯濃琥珀薄,冰漿碗碧瑪瑙寒。
誤疑茅堂過江麓,已入風磴霾云端。
自是秦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
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錦纜牽。
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崆峒使節上青霄,河隴降王款圣朝。
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只數漢嫖姚。
陳留阮瑀誰爭長,京兆田郎早見招。
麾下賴君才并入,獨能無意向漁樵。
獻納司存雨露邊,地分清切任才賢。
舍人退食收封事,宮女開函近御筵。
曉漏追飛青瑣闥,晴窗點檢白云篇。
揚雄更有河東賦,唯待吹噓送上天。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杜甫詩歌演講稿五月贊美詩歌演講稿篇九
《杜工部集》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文集,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而得名。現存詩1400余首,文30余篇。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杜甫與李白齊名,并稱為“李杜”。他的詩歌立足于忠厚,其風格雄渾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稱為“詩圣”。他的圣詩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最高峰。
《野老》杜甫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杜甫詩鑒賞
此詩作于上元元年(760),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寄居下來。經過長年顛沛流離之后,總算得到了一個棲居之處,這使他聊感欣慰。但國家殘破、民生凋散的現實,卻使他無法寧靜。這首詩就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詩的前四句寫草堂之景,筆觸悠閑疏淡,給人信手拈來之感。開頭“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游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似乎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里拐了個彎,就迎江安個門吧,方位不正也無關緊要,一切任其自然。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呢。
“澄潭”指百花潭,在草堂南面。因為江流回曲,適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這四句,是詩人野望所見,出語那么純真自然,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表現出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適心情。然而詩人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
“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正是這些“遠道而來的客船,擾亂了他平靜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他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手足,他常想順江東下或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是那樣緊張危急,使他更加牽掛身處異地的親人。在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頭見到白云,不由地發出一聲癡問:“片云何意傍琴臺?”琴臺是成都的`一個名勝,相傳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這里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說,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飄泊之身,為何滯留蜀中呢?這一句借云抒懷,深婉含蓄。云傍琴臺,本是自然現象,詩人卻借此抒發了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二句,表達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逼近。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蕭瑟秋風中從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多么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余味無窮。
本詩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的后四句轉入抒情后,仍未脫離寫景,但這時詩中的景物,無論是云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融注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相互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人們以為詩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讀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他的閑適放曠,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無奈的超脫,反過來加強了痛苦心情的表達,在平靜水面下奔涌著的痛苦的潛流,是一種更為深沉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