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問一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一
1996年,走出青澀時代的楊瀾完成了她的處女作《憑海臨風》,15年后,作為入行20年的回顧,楊瀾在新書《一問一世界》中,親自講述她從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從事電視行業的心路歷程: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后,節目團隊的組建、人員分工配合和團隊成員做節目所付出的辛酸和發奮,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過招,楊瀾以及她的團隊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對嘉賓巧妙提問,如何精益求精地創造這個有價值的節目。
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校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她采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導演和制片人都說,楊小姐你必須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樣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了解到克林頓離任以后建立了克林頓圖書館,并在圖書館里設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始末。于是,楊瀾就大膽地問克林頓:“通常總統們在自己的圖書館里都會布置那些讓自己感到十分驕傲的歷史,您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一個展示呢?”克林頓不愧是有涵養的政治家,他直面這個問題,談及他意在告訴后人美國黨派之爭的惡性發展。楊瀾又問道:“您在自傳里說過,在萊溫斯基事件初期您一向是過著雙重生活,什么時候您才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的呢?”這時,克林頓毫不回避地說:“正因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充滿暴力的家庭里,我覺得別人不會明白我,我只有自己來處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煩,因此我一開始拒絕任何人進入我的空間。但是我最終決定把真相告訴我的妻子,我突然覺得我的痛苦解脫了,能夠應對任何人了。”
當我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記者的世界、電視媒體人的世界。這本書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楊瀾個人的成長歷程;另外一條線索是電視傳媒界的興衰與發展歷程。兩條線索交織著,按照時刻順序正敘。作為一代中國最著名的記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楊瀾的奮斗與堅持,也看到很多電視傳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對這個領域發表的觀點與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嚴肅的教課書,相反里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一些看似瑣碎實則折射出人性的細節,它由種種真實的故事串聯而成,讓一個行外人了解到了一個優秀電視傳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讀完之后給我印象最深刻啟示和思考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印象很深的書中一句標題是:“世有疑惑,務必發問”
這是書的序言標題。楊瀾講述了她求學時的經歷,在美國上大學,她有一種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國內教育體制下,讓中國的學生們幾乎不善于提問校而這也是讓我感同身受的。我們在上課時,提問方似乎永遠是老師而非學生,作為學生,我們只是理解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反饋給老師。思考—發問—思考,卻是探索的過程。提問,代表著一種思考的用心性與討論的參與度,它標志著從被動理解的過程向用心探索的過程的轉變。
第二,如果想要進行跨文化對話,那么掌握一門母語以外的語言,是絕對必要的。
這個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說,掌握一種語言,就為我們推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楊瀾英文專業的背景也為她之后的發展與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掌握某一些學科的專業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
楊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主動選修了社會學專業。楊瀾的書中也說過,提問并非來自于無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價值的問題。楊瀾證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聞時代,早已超越了僅僅是問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寫出一篇好報道。此刻,一個優質的報道更多地與背景鏈接有關,即把一個孤立的事件放在必須時刻和社會背景的坐標上,給受眾一個明白和思考的框架。而這需要比較專業的知識。能寫出優質的文章,總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廣闊的思考,要么是政治與經濟領域,要么是人文科學領域,要么是自然科學領域。
第四,無論是不是記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與堅持。
“真相從不簡單純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對楊瀾如是說。20xx年獲得普利策獎的艾美·高斯坦說:“成為好記者的兩個特征是好奇與堅持。”不僅僅僅是記者,在任何一個領域里,好奇心引領著人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帶來思考,思考引起發問,發問得到答案,然后再質疑,再發問校這個反復的過程就是探索與深入地了解,只有好奇心,那種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熱情能帶領我們。堅持的好處在于追求真相與探索真理的過程從不如人們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風順。
道理說出來的時候往往總是很簡單,看似是常識一般,而我們卻總善于遺忘。記者是以提問為生的人,但提問與思考,對于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對于大多數人的好處,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是向別人發問,而是向我們自己,我們的整個生活發問校不僅僅僅是“讓我問問你”,也能夠說“讓我問問自己”。
從書中我發現光環的背后是近乎吹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斷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尋求最佳的動態平衡。在央視《正大綜藝》工作三年后,在大家看來春風得意的時候,毅然決定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學習國際事務專業。這種勇氣與魄力,非一般的女生能比。透過哥大學習,培養了她國際化的觀察視野,更加專業的新聞素養,更加純正地道的英語,建立了國際化的人脈關聯,開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事業上給她諸多支持的老公——吳征。記得以前看過一期采訪吳征的電視節目,談到他們夫妻二人創業初期,楊瀾對于電視節目的那種純粹,甚至有些單純的執著,吳征都默默地支持著。當楊瀾建立的陽光衛視最后出現財務危機的關鍵時刻,吳征為了給妻子一個電視夢,透過自己嫻熟的資本運作方式,最終讓楊瀾的夢想沒有破滅。讀到那里,我從心底佩服這個外表看起來有點胖、有點憨的男生。正如書中所說,決定一份感情品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情感中的兩個人是否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楊瀾游刃有余地平衡著事業與家庭的關聯,事業上,她是資深媒體人,家庭中,她是幸福的太太,兩個可愛孩子的媽媽,她憑借著聰慧成為了精致的女生,演繹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一問一世界讀后感1500字篇二
對于名人出書,一直不屑,這世道認個字都能出書,當個主持人都能寫書,唱個歌都能賣書,反正自己不求上進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從粉絲時代到了現在的務實時期,但真是開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膚淺形容自己。
讀楊瀾的純屬等孩子練球時的無聊翻翻,無心看看。(這是西關學校辦公室的書架上放的,隨手翻看,感覺很好。)這一翻一看間,卻又膚淺了n次。甚至感受到楊瀾對女兒讀書的建議和女性優雅的氣質再次折服。崇拜時,抽著下巴想:要是我也理個這樣的短發,是顯氣質呢還是顯大媽呢?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夢想,你準備何時喚醒?”夢想?沉睡?喚醒?夢想?有嗎?夢想中過的生活年年嘆息。燈下讀書是夢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靜靜品茗是夢想中的事,為孩子整理成長故事的夢想的事,為學生整理相處點滴是夢想的事,用高超的廚藝,愛心小粥是夢想中的事,洗著泡泡浴,玩著插花,練著瑜伽也是夢想的事,可是這些都是夢罷了,偶然想一想。
而夢早已被對生活的炮灰打得灰土一臉,沒有勇氣和信心去深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想過自己的生活,想做自己的本性是越來越強烈的事情。《做你自己》楊瀾在書中提到這本書,也是在無數次采訪成功人士后人們所幸福的不是榮譽而自己的感受。文中有這一小段文字:張海迪在人民大會堂做報告,當時的年代,上臺前領導交待把一頭大波浪剪短,以保持政治敏感度。而她卻在上臺的一剎那,把頭發一把放下來,讓美麗的大波浪瞬間華麗呈現。那咱勇氣是我們所沒有的,所羨慕的。為何委屈,因為煩惱逢迎;為何憋屈,因為不懂爭功。可是天高云淡,捫心自問后告訴自己,就做你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問一世界,極像一生一世界,這一字之差,折射了楊瀾留學時的“恥辱”:她努力勤奮,認真刻苦,極具中國特色的好學生,卻有一門課得了b,她和老師理論,老師說:印象中你好像沒有提過問題。這就是差別。而真正的恥辱,是當老師面對中國學生,冷場無人提問時,老師拿出一美元,只要提問,哪怕是白癡的問題也可以把它拿走。這件事楊瀾受到了沖擊,而作為老師的我也同樣震撼。我們今天還在重復著打擊學生熱情而舉手越來越少,培養學習機器的事情。那個90年代的悲劇還在二十世紀的今天發生。
一問一世界,剛剛開始,而夢想怎樣喚醒,怎樣做好自己?今天認真地在兒子的小書桌旁,總結了放假以來每天發生的事情,而粗略地提出新的計劃。讀書是夢想,但靜下心來讀書,不浮躁地去讀書還不是一件易事。一件件地做,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性格的孩子。今天認真地剪貼了電視報,覺得很有收獲,也重溫了喜歡的故事、哲理、人生。
深度閱讀從靜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