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一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很多,如:熱熱鬧鬧的春節,思念親人的清明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為我最愛吃粽子。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說:“今天我們一起包粽子吃吧。”我聽后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爸爸先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自己的國家要滅亡,很傷心便跳河了。老百姓知道了,都紛紛來到河邊找屈原的尸體,可是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老百姓們怕小魚把屈原的尸體吃掉,就把家家戶戶做的粽子扔到了河里,讓小魚吃飽。這樣小魚就不會吃屈原的尸體了。爸爸還給我講了端午節其他習俗:賽龍舟、插艾草、飲雄黃酒等。
爸爸講完故事,媽媽就把做粽子的材料準備好了。桌子上有一盆清水、一些芭蕉葉、紅豆、糯米和繩子。媽媽先把芭蕉葉放在水里,泡成翠綠翠綠的。再把芭蕉葉卷成尖尖的。然后媽媽在里面先放了一些糯米,再放了一些紅豆,接著再用糯米把剩下的部分填滿。最后媽媽用繩子緊緊的系上,紅豆粽子就做好了。
媽媽把粽子放在水里煮上20分鐘,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一個個圓鼓鼓的粽子就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我感覺今天的粽子比以前好吃多了,因為這里面有我的一份汗水。
粽子和端午節是一對好朋友。我愛粽子!更愛端午節!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二
四季流轉,嘆時間匆匆,隨著候鳥的遠飛,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金秋時節,把酒話桑麻,四處賞菊花,不由想起宋代文學家蘇軾”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的詩詞佳作。
“人生亦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轉眼之際,中國的又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了,此時我們的腦海中不禁回響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這首詩。
每到一個節日,我們總會好奇節日的由來,重陽節肯定也不會例外。那么每年的農歷9月9日為什么要叫重陽呢?那是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和月并陽,兩個九相重,因此叫重陽,也叫作重九。
關于重陽節的由來有一個故事: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在東漢的時候,汝河有個瘟魔,它的每次出現都會有很多的人生病而喪命,百姓受盡了折難。有一次它的出現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愈合后,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從此恒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恒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那時九月九日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恒景手持寶劍把瘟魔刺死,因此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又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故又稱重陽節為老人節。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每一個傳統節日就像是長河中的無數晶瑩浪花,朝我們翻涌而來,縱觀古今,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并長成了文化的參天大樹,文人墨客無不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對重陽佳節的情感,如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對重陽節抒發的豪爽之情,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陽節是對親人的那種思念之情,如女詞人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對重陽節時的哀思。從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的詩詞讓我們知道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時至今日,關于重陽的習俗風情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
總而言之,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其中蘊含著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傳承的重要東西。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三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_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一陣熱鬧的爆竹聲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個熱鬧的春節。
春節的早晨畢竟與平日不同,空氣和風里都夾帶著節日暖融的氣息。街上,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興致勃勃地漫步著,說笑著;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戴著漂亮的圍巾、帽子和手套,穿著各式各樣的滑雪衫,嬉笑著穿梭于琳瑯滿目的商店和趣味無窮的游樂場。
我和媽媽在街上買完年貨后回家,還未進門,就聞到一股飯香撲鼻而來,我一聞就知道是奶奶在做飯。
一進門,我就往餐桌那跑去,桌上已經有很多菜了,有脆嫩可口的脆皮五花肉;有外焦里嫩的炸雞;為色澤鮮亮的紅燒肉……我顧不上洗手,拿起一塊紅燒肉就往嘴里塞,這一口,口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大家坐在餐桌旁,有說有笑,真是熱鬧非凡。開席了,大家站起來一起舉杯慶祝新年!
午飯過后,我們這些小伙伴坐在客廳看著電視吃著零食,這時外婆走了過來,給了我一個紅包;叔叔走過來,給了我一個紅包……不一會兒,我手上就多了一沓厚厚的紅包,我數了數1、2……10,哇!竟然有十個紅包,現在我也算得上一個“富人”了呢!
我們拿著壓歲錢去買了許多煙花:有仙女棒、摔炮……我拿著我最喜歡的摔炮走到了一個空曠地方,把一個摔炮用力的扔在地上,頓時發出“砰”的響聲。小伙伴也一個個來到這,有的在玩五彩繽紛的仙女棒,有的在玩能發出巨大響聲的摔炮……這可真好玩啊!
我們一直玩到深夜,吃著美食、放著煙花……大人小孩載歌載舞,盡情地玩個痛快!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五
我們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重陽節、中秋節、春節。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你想知道我們家是怎么過端午節嗎?想知道的話,那就往下看吧!
在這一天,媽媽早早地起床,她對我說:“快起來幫我一起包粽子吧!”我說:“好的。”我一骨碌地爬起來,穿好衣服,去洗手,準備開工。這時,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對媽媽說:“我還不會包粽子呀!您怎么叫我來和您一起包呢?”媽媽說:“今天。我是來叫你包粽子的。”我聽了之后開心極了。媽媽一邊說一邊做示范,我照著媽媽的樣子認真地包了起來。媽媽先把一片粽葉卷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再舀一勺糯米放進去,加了一些好吃的材料后又舀了一勺糯米鋪滿,最后用一根繩子把糯米綁緊,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看媽媽包得那么輕松,我也試著嘗試一下,可是那粽葉像是故意和我作對似的,一直在漏糯米,我氣得都快瘋了。再經過不斷地嘗試后,我終于包了一個還算像樣的粽子,我覺得這是我第一次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這個端午節真的是讓人很開心啊!
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篇六
春節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眾多節日當中最熱鬧的一個節日。
你知道嗎?春節的前夜叫除夕。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古代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過年時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今年的除夕,我是在姥姥家過的。早晨我從夢中醒來。吃完了早飯,我跟姥爺一起貼對聯兒。貼完了對聯,我們全家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晚上五點姥爺開始放那些“噼里啪啦”的鞭炮啦,我捂起耳朵,因為鞭炮的聲音實在太大了,為了更好地保護我的小耳朵,我還把我的小嘴微微張開了。放完了鞭炮,媽媽和我就開始放我最喜歡的手搖花了,需要用打火機點一下。爸媽怕我燒傷了手,所以就幫我把手搖花點著了。“呲”的一聲響,手搖花亮起了火光來,一會兒放著綠色的光,一會兒放著黃色的光,一會兒還放著橙色的光呢!五光十色,好看極了。手搖花,一會兒上上下下,一會兒左左右右,一會兒還來了一個360度的轉圈圈,有趣極了。我把手搖花組成了各種形狀,愛心型,橢圓形,正方形,還有波浪形呢!我玩得不亦樂乎。
玩完了手搖花,我們一起進屋吃年夜飯。(過渡句讓上下文更加緊湊)桌上的菜可豐盛了:(此處若使用冒號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有大蝦,有魚,還有各式各樣的肉呢!都是我最喜歡吃的。我就像一只小饞貓,狼吞虎咽的。
吃完了飯,我們邊吃水果邊看春晚。春晚可熱鬧了:有唱歌,有跳舞,還有小品和相聲,可惜沒有我最喜歡玖月奇跡彈的鋼琴演奏。和你說一個悄悄話,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還拿起手機搶紅包了呢,媽媽的手速可差啦,搶了好幾次都沒搶到,不過我的手氣還是棒棒噠!我就是搶紅包小達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