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塔爾寺導游詞篇一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__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__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塔爾寺導游詞篇二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距省會西寧27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圣地—塔爾寺!
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層巒疊翠、秒如八瓣蓮花的蓮花山之花蕊當中。在這雪域佛國的圣境中不但擁有如意八塔之守護、護法神殿之神秘、祈壽殿之花香、大經堂之靜謐、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銀塔之莊嚴、九間殿之徑深、酥油花館之奇幻外,更誕生了第二佛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相傳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之化身降凡人間,在大師誕生時,其母剪斷臍帶滴血出長出了一棵菩提樹。在公園1379年以這棵菩提樹、大師自畫像、十萬獅子吼佛像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來大修士仁欽宗哲堅贊于1560年在旁邊修筑了一座佛堂。因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爾寺之美名流傳于世!
塔爾寺因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所以在全國3600多座格魯派寺院中名聲顯赫。于甘肅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并成為格魯派六大叢林!
佛緣無性、萬物有靈,塔爾寺信仰的靈魂若是留戀與大金瓦殿、則會讓無數信徒僧侶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塔爾寺的藝術靈魂若是游走于佛國藝術,更會讓世人麻木的心靈為之震撼—因為世人驚嘆他們為“三絕”!
用顏料盒畫筆那無形的文字書寫著歷史滄桑的壁畫是一絕,用刺繡與繪畫那無聲的對白演繹著民族智慧的堆繡也是一絕,用酥油和虔誠那無我的融合感悟著靈魂升華的酥油花更是一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用它豐富鮮艷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嫻熟的畫技、別具一格的畫面;在墻壁、布面、木板上動情的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在經過處理的潔白的墻上,打上底色繪制圖案,最后上一層清漆的這種壁畫叫壁面畫。像這位游客問的這種畫在布畫上的稱之為布面畫。因為在畫的四周定一個木框,所以又稱間堂壁畫。在被干燥拋光后的板上用膠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漿打底,再繪上圖案的叫木板壁畫。
壁畫的巧妙不僅僅是風格精湛古樸、線條細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畫面流暢舒展,而是它豐富鮮艷的色彩!這以天然礦物質再配以動物的膽汁調合而成的顏料,很輕易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又無意間隱瞞了壁畫的年齡。雖是一抹色彩卻承受著400余年的風雨變遷,滄海桑田。讓我們絲毫看不透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勝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壁畫之絕——絕于色!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塔爾寺的顯宗學院—大經堂。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塔爾寺又一絕堆繡。堆繡分為兩種: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平面堆繡:是繪畫與刺繡的.巧妙結合。它既有繪畫的色彩之鮮艷,又有刺繡的細膩之精巧,可以說將兩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融合為了一件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寶。立體堆繡是浮雕與刺繡的完美結合,既有浮雕的立體質感又有刺繡的細膩之巧,可謂粗狂中顯細膩,平凡中見絕妙的藝術奇葩!
這堆繡之絕——絕于巧!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酥油花館。將雕塑藝術推向極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絕”之首的寶座。關于酥油花的起源有個動聽的傳說。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大昭寺發祈愿法會的一天夜里做了個怪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夢醒后為了再現美妙的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種花卉樹木,還有珍寶連同酥油燈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從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復攪拌后才能提煉出一斤黃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細膩、可塑性極強,經過僧人靈巧之手虔誠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這些極為簡單的工具的靈巧之手卻給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將雙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誠之心更賜予了酥油花之靈魂!
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佛國藝術的精華!蓓蕾初綻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們仿佛可以聞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竊竊私語,從他們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雄偉壯麗、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我們仿佛與佛國凈土只有舉步之遙,酥油花的絕妙讓所有語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資格,這就是佛國的藝術、藝術的佛國!
酥油花之絕——絕于真!
如果靈巧的雙手、虔誠的心讓佛國藝術絕于色、絕于巧、絕于真的話!那么樂觀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會讓您的人生絕于善、絕于美、絕于愛!
各位朋友:佛說:“五百年的善緣,方修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您與我如同緣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暫的相聚后,您將會揚起您遠行的風帆,去那屬于您遠方孕育您光輝的未來。看!燦爛的夕陽已經染紅了天邊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務也能染紅您滿意的笑臉。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務沒能貼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寶貴的意見或建議當做辭別的禮物賜送于我。
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謝謝!
塔爾寺導游詞篇三
就到了,到了塔爾寺后白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當地信徒為了紀念這匹有靈性的白馬,就將它制成標本保留了下來。
小金瓦寺內的壁畫具有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性,不僅色澤艷麗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些壁畫很大一部分描繪了藏傳佛教在形成過程中佛教大師,如蓮花生,降服惡魔的故事。壁畫中的動作常被寺廟僧人在宗教節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猙獰的面目形象則用對犯規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壓力,因為塔爾寺中處罰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這個院落。出門之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像筒一樣的器具。這叫嘛呢經筒,在藏傳佛教寺廟里是最常見的,筒用木頭或金屬做成,中間是空的,里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發間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觀世音菩薩的6字真言。對這六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從字面上來講并沒有什么太深的含義。但藏傳佛教徒普遍認為常念這六個字,平時則可以消災免禍,死后就可以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獄。信徒和僧從用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口中默念著6字真言,這樣既念了經書,佛祖又會保佑自己。藏族地區的牧民信徒很多從小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很難誦讀經文,但為了表示對佛的虔誠誦經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們采用了這種一舉兩得的辦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試著轉一轉經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請注意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千萬不要轉錯了方向。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小巧幽靜的院落,它叫祈壽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進門之前我們先看一看前山墻上的兩幅磚雕,左手的這一幅叫“鹿鶴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義,塔爾寺的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細膩而聞名,這兩幅即是明證。
進門我們看到的這塊半人高的石頭,非常珍貴,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前背水途中常靠著它休息。現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石頭上面貼著的錢幣是怎么回來呢?原來是信徒對佛虔誠的1種表示,實際上是對寺廟的布施。都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據說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夠將布施貼在石頭上,否則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試一下自己的誠意,我可以告訴大家這里面有個小小的竅門,以后再告訴你們,好嗎?大家可以試試。
各位請集中一下,讓我們來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當中這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和我們漢地佛教寺廟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遠。稍前左右兩位是佛祖的兩位大弟子迦葉和阿雅。佛祖的脅侍菩薩照例是習慣上的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騎青獅者為文殊,騎白象者為普賢。你們大概還要問最前面的這3尊小佛像是誰?它們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左右兩廂各具形態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稱“十六羅漢”。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并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2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看藏式建筑的1個特別的地方:即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墻大面積采取“蜈蚣墻”、藏窗、鞭麻層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見的1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來呈白色,現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層是將鞭麻草曬干,切碎,上色之后,運用在建筑物中。鞭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筑時就地取材的1個典型。
這個殿叫做金剛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圍住的部分是藏傳佛教中形態各異的護法金剛,正中的塑像是鍍金的,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志。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紅色,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歷史記載宗喀巴在創立黃教之前曾師從紅教,他悟性極高,以不滿于當時各教派的腐化頹敗,經過多年鉆研,終于創立了1個教律嚴格又為大眾所接受的新派別,傳說紅教徒習慣戴黃色里子、紅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將帽子翻了過來,但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數都無效,得重頭再來。
信徒們為什么要選擇這里來向佛參拜呢?因為這里是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據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羅桑智華,生于1357年。宗喀巴藏語意思是湟水邊人,因共生于湟水之濱,故名。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下他,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后來就從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宗喀巴后來進藏學習藏傳佛教,并成為一代宗師之后派他對弟子回鄉省親。媽媽見到兒子的書信之后發現原來的那棵樹長得更加茂盛了,樹上綴葉十萬且每片葉子上均有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媽媽感到很奇怪,便寫信把此事告訴兒子,并表達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師回信安慰媽媽,并讓她繞樹修一座塔,聲稱“見塔如晤兒面”。于是便有了塔爾寺最早的建筑物,以后逐年又修建了廟宇殿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塔爾寺,顧名思義,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進塔里的樹,慢慢又從根部衍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幾棵。
請大家先從側面看一下這座大銀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裝飾加工而來,現高11米,外部鍍銀并鑲滿了珠寶,已經不是早期的古樸模樣了。大銀塔內部藏有旃檀樹和宗喀巴的自畫像,所以信徒才對它虔誠有加。正面的這幅匾額上書“梵教法幢”4個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欽賜,這柱子旁邊的兩根象牙是日本國的佛僧所贈。大金瓦殿內還藏有塔爾寺歷代傳下的寶物如唐卡、經書、珍寶等等。每年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日時,僧人們要在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盞燈,誦經祈禱,濃厚的宗教氣氛達到了頂點。
中國傳統建筑中將四根柱子之間的范圍稱為1個開間。九間殿從橫的方向算共為9個開間,故稱九間殿,室內實際上又隔成了3個大間。我們先看這一間,中間的佛像大家已經相當熟悉,它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但在這里稱為獅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媽媽在旃檀樹葉上看到的形象。“獅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眾生猛醒。兩廂列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騾子天王等。
塔爾寺導游詞篇四
高山圣水,抵擋不住佛的神圣;萬古風情,遮掩不了人的魅力。佛與眾人本就相同,佛是眾人的前世,眾人是佛的未來。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歷史,人們對佛都持有虔誠的態度。然而,許多人做的僅是敬佛,卻未做到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應該在敬佛的同時,學佛的精神。
歡喜與包容,讓我們交友廣泛;而智慧與善巧,讓我們提升自我。作為一名莘莘學子,當然最渴望文殊菩薩賜給我們一個靈動的頭腦。文殊左右手分別拿著書卷與毛筆,在廟堂里凝望著蕓蕓眾生,把學子的拼搏歲月盡收眼底。他用智慧與善巧感動學子,讓我們不得不敬重與學習。學會這兩點,便能真正做到從善如流、理智行事。
敬佛,敬他的高尚、坦然;學佛,學他的出眾品質。在我們懂得關于自我的開朗與智慧之時,就應該學會善待眾人。觀音,一個大慈大悲的代表。他讓苦痛的人們,享受光明;他讓幸運的人們,懂得珍惜。應該學觀音的慈悲,助貧苦之人,援受災之眾,撫失親之孩。在佛祖面前,就只剩謙恭。合攏手掌,掠過額、口、心,默默一鞠躬,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筆。
塔爾寺,是個神圣而又不失莊嚴的地方。在寺內,聽不到任何的吵鬧,連腳步也是靜悄悄的,生怕驚動了佛祖,觸犯了佛心。敬佛,倒不如學佛。
學佛,學一種肚量與樂觀。
學佛,學一種圓滿的智慧。
學佛,學一種慈悲的胸懷。
在菩提樹下,感受著藏傳佛教,享受著斑駁陽光,只愿留住虔誠的態度,面對佛祖。
塔爾寺導游詞篇五
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么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松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范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里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里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繡制作比較復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墻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墻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于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范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