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標語要與企業的定位和業務相符,能夠突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好的企業標語應該具備獨特性,能夠與其他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用心傳承,傳統創新。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一
文言文,完成小題。(共9分,每小題3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題1】、對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圖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去:離開)c.飲少輒醉輒:就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小題3】、下列對選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潔”“水”四個典型情景來寫四季變幻之美,情狀俱到,精確而熨帖。b.選文巧用詩的語言表達形式,全用對句,句式整齊,音節鏗鏘,讀來聲聲清朗,極具音樂的節奏美。ac.選文圍繞“樂”,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樂人之樂,表達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d.第3段寫宴飲之樂,卻別有情致地從捕魚釀酒寫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簡樸。
【小題4】、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答案。
【小題1】a。
【小題1】d。
【小題1】b。
【小題1】(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開了,散發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問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名之者誰名:命名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陰秀:繁茂d.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樂:快樂。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四時之景不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b.行者休于樹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樂溫故而知新d.醉能同其樂安陵君其許寡人。
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以富有靈性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瑯琊山變幻無窮的美麗景色,賞山樂水的歡暢與愜意躍然紙上。
b.文章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眾賓歸”均圍繞“樂”字展開,既寫出太守與民同樂,又表現了當時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記著力寫太守與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間的情狀,意在表現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極的人生態度。
d.文章駢散結合,句式整齊又富有變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具有回環往復的音韻美。
4.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答:
成都市20xx年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試卷(含初三畢業會考)語文試題。
1.d(“樂”應解釋為“以……為樂”)。
2.b(均譯為“在”。a項中的前“之”譯為“的”,后“之”譯為“這”;c項的前“而”表轉接,譯為“卻”,后“而”表順接,譯為“就”;d項的前“其”譯為“他們”,后“其”表加強語氣,譯為“可要”)。
3.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極的人生態度”錯,應為“雖仕途不得意卻仍有兼濟天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4.像那(要說那)太陽出來后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后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三
文言文閱讀。
(宋)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名之者誰()。
(2)野芳發而幽香()。
(3)朝而往,暮而歸()。
(4)弈者勝()。
2、下列加粗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作亭者誰(的人)。
b、山間之四時也(的)。
c、行者休于樹(從)。
d、頹然乎其間者(他們,他們的)。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之意僅在于山水之間嗎?結合全文說說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取名(命名、題名、起名)。
(2)香花(花)。
(3)傍晚(黃昏、晚上)。
(4)下棋。
2、c。
3、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醉翁之意不僅在于山水之間,還在于宴酣之樂、樂人之樂。
或:醉翁之意不僅在于山水之間,還在于與民同樂。(意對即可)。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四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乙】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________;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________,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念無與為樂者。
(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1)念無與為樂者念:__________。
(2)相與步于中庭相與:________。
(3)雜然而前陳者陳:__________。
(4)樹林陰翳翳:__________。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東坡志林》歐陽修。
2.(1)念/無與為樂者。
(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3.泉香而酒洌;頹然乎其間者。
4.(1)念:考慮,想到。
(2)相與:一起,共同。
(3)陳:擺開。
(4)翳:遮蓋。
5.(1)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
(2)游人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6.“積水空明”以水喻月,寫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總之,作者用凝練的筆墨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清雅幽靜的夜晚。
7.【甲】《記承天寺夜游》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乙】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意對即可)。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五
閱讀下文,完成9—11題(9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9.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2分)。
暮而歸()。
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3分)。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11.選文描繪的景色有和的變化,表現了作者和滁州百姓在這樣美景中的歡快生活。(4分)。
9.回,返回。
10.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游玩。
11.早晚四季(時)。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六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文中劃線字的意思。
洌:______________。
蔌:______________。
陳:______________。
乎:______________。
2、下面劃線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者休于樹其一犬坐于前。
b、釀泉為酒故人之為虎食者。
c、溪深而魚肥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雜然而前陳者滿座寂然。
3、作者寫太守宴時,不直入宴席,卻宕開一筆寫捕魚釀酒,有何用意?
4、翻譯下面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5、請簡要評價歐陽修的所作所為。
1、洌:清醇蔌:野菜陳:擺設乎:在。
2、b。
3、夸耀滁州的富足,同時表明野餐的簡樸。
4、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意對即可)。
5、能自圓其說即可。(示例: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七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選出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a.名之者誰(命名)。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發而幽香(香氣)。
d.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靠近)。
2.選出句中“而”字與“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項。
[]。
a.一鼓作氣,再而衰。
b.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c.廣起,奪而殺尉。
d.云歸而巖穴暝。
3.選出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b.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
c.日出而林霏開(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
d.觥籌交錯(大家交換著酒杯喝酒)。
4.選出對文章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本文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和太守之樂,其實質都是與民同樂。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來表達對遭到貶謫的不滿,抒發消極的情緒。
c.文章第三段寫滁人游、眾賓歡、太守醉三個畫面。
d.全文圍繞“醉”和“樂”展開,寫“樂”正是為了寫“醉”。
5.選出對文章寫作特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本文采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b.本文每句話都用“也”字作結,起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
c.本文語句凝練,言簡意深,片語傳神。
d.本文寫太守之樂是為了突出游人之樂。
參考答案:
1.c。
2.b。
3.d。
4.a。
5.d。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八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介紹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醉翁”這個號的來歷。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
c.第二段從“四時之景不同”這個方面表現山水之樂“樂亦無窮”。
d.“風霜高潔”“水落石出”寫出了山間四季景色的特點。
9.宋歐陽修(2分)。
10.有座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四角翹起、緊靠泉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3分,關鍵詞“臨”“于”)。
11.b(3分)。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九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題目。(16分)。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節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4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也()(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余至扶風之明年()(3)既而彌月不雨()。
【小題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小題3】《喜雨亭記》突出表現出蘇軾的思想感情,這與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有共通之處。(4分)。
【小題4】不管是蘇軾還是歐陽修,他們為官一方,總能設法造福于民。其實這類關心人民疾苦的人,在歷史上是很多的,請再寫出一個,并簡述其事跡。(4分)。
【小題1】(4分)(1)跟從,隨從(2)離開(3)第二年(4)下雨(各1分)。
【小題2】(4分)(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小題3】(4分)關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對即可。答“喜雨”給1分)與民同樂(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4】(4分)略。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3分)。
【小題2】把“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小題3】選出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3分)。
a.第一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環境,并交代亭名的由來。
b.第二段描寫了瑯琊山朝暮、四時之景的變幻無窮,寫出了太守的欣賞山水之樂。
c.第三段描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場面,表現太守與民同樂。
d.第四段寫了太守日暮醉歸的情景,表現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隱的思想。
【小題1】(3分)a。
【小題2】(4分)山勢回環,道路彎轉(跟著拐彎),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鳥張開翅膀似的亭子,坐落(高踞)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
【小題3】(3分)d。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內容,弄清例句中字詞的意思,然后根據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各項中字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a項中“輒”皆為“就”。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翼然、回、轉、臨”,最后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5】。
試題分析:本文為所學名篇,結合所學所記,閱讀各段,根據各項表述的要點一一比較判斷。d句表述錯誤,第四段表現了太守樂觀曠達的情懷。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一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3、解釋選文中加點的字詞。(2分)。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漁:
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陳:
14、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15、選段結尾說太守醉也,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聯系選段文意,請你說說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常用來比喻表面上是這樣,而實際上是那樣的做法。請你寫出這句話。(1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17、解釋詞中加點的詞語。(2分)。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參考答案]。
13、漁:捕(釣)魚。
陳:擺放(陳列)。
14、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樂出游),太守宴(品嘗到豐盛的山野盛宴),眾賓歡(感受到隨行賓客的盡情歡樂)。(或答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亦可。任意答出其中兩點,即計滿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7、指收復中原(或統一山河)。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二
一篇課內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9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3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2)佳木秀而繁陰(3)弈者勝。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題4】太守為什么“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小題1】(1)意趣、情趣,(2)茂盛(3)下棋。
【小題1】b。
【小題1】游玩山水的樂趣,領略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小題1】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為山水之景而醉,為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2分)。
解析【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b中二者都是“介詞,在”。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內容,提高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三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樹林陰翳翳:
(2)太守謂誰:
【小題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語句。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小題3】“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體現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小題4】你認為文中太守的生活態度是什么?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小題1】(1)翳:遮蓋。
(2)謂:為,是。
【小題2】示例:不久太陽落山,人影零散紛亂,這是太守歸來賓客跟隨。
【小題3】與民同樂。
【小題4】示例:太守的生活態度是積極樂觀的。
在實際生活中,我每遇到一點困難就怨天尤人,不去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與民同樂。他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小題1】評分標準:每題1分。
【小題2】評分標準:翻譯正確,一句一分。
【小題3】評分標準:意思相近即可。
【小題4】評分標準:生活態度1分,聯系實際談看法2分。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四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3.解釋選文中加點的字詞。(2分)。
14.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15.選段結尾說“太守醉也”,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聯系選段文意,請你說說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常用來比喻“表面上是這樣,而實際上是那樣”的.做法。請你寫出這句話。(1分)。
答案參考:
13.漁:捕(釣)魚。陳:擺放(陳列)。
14.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樂出游),太守宴(品嘗到豐盛的山野盛宴),眾賓歡(感受到隨行賓客的盡情歡樂)。(或答“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亦可。任意答出其中兩點,即計滿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文言文譯文一】。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邊來約魚,溪水深而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錯地在面前擺放,這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玩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嬴了,酒杯和酒等交互錯雜,或起或坐大聲喧嘩,是賓客們歡樂的樣子。(有一個)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人),〖那個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五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訝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名之者誰有仙則名。
b.其西南諸峰諸郡縣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賓客意少舒。
d.故自號日醉翁也公問其故。
2.文言文閱讀重在積累。請依據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將“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填寫完整。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編號:068。
字詞意思例句譯句。
蔚然茂盛的樣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玡山。
環
翼然。
1.b。
2.。
環環繞,圍繞環滁皆山也。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四面環山)。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六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2)四時之景不同()。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小題3】請說說本文“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的“樂”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的“樂”的相同點,以及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積極意義。(2分)。
【小題1】(1)命名,取名(2)助詞,的。
【小題2】(1)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小題3】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積極意義:他們這種不以自己的進退得失為念,而“與民同樂”思想對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只有心為民所系,關注民生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解析試題分析:
【小題1】名,名詞作動詞-命名、取名;之,結構助詞-的。
【小題2】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樂”“寓”“負”“行”,都是課本注解中的重點字,分別譯為“樂趣”“寄托”“背著”“行走”。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首先要理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句話是寫與民同樂的。聯想《岳陽樓記》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文中的樂為懷濟安民的,因此,兩者的樂均具有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同時這種情懷也將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七
環(圍繞)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各個)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樣子)而深秀者,瑯琊也。山(順著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從)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像鳥一樣張開翅膀)臨(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誰?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誰?太守自謂(命名)也。太守與客來飲于(在)此,飲少輒(就)醉,而(表并列關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領會)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關系)林霏(霧氣)開,云歸(聚攏)而巖穴暝(昏暗),晦(昏暗)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香花)發(開)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長)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四季)也。朝而(表修飾關系)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腰背彎曲)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到)溪而漁(釣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雜然而前陳(擺開)者,太守宴也。宴酣(盡興地喝酒)之樂,非絲(弦樂器)非竹(管樂器),射(投壺)者中,弈(下棋)者勝,觥(酒杯)籌(酒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面容)白發,頹然(醉醺醺的樣子)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跟從)也。樹林陰翳(遮蓋),鳴聲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游人去(離開)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表轉折關系)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謂(是)誰?廬陵歐陽修也。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翻譯句子。
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遠遠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
3、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
4、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起名字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
6、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太守和賓客們來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要說那太陽出來以后,樹林里的霧氣散了,云霧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12、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應,拉著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宴會暢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快樂的樣子。
15、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那個面容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夕陽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們跟從啊。
17、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樹林茂密陰蔽,鳥兒到處鳴叫著,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
18、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19、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樂,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三、理解。
1、按課文內容填空。
(1)現在用來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寫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時之景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號由來的句子是什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與賓客出游,不事鋪張、不講排場,表現這一特點的句子有哪些?
臨溪而漁;釀泉為酒;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
(5)“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呼應前文什么話?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與“暮而歸”相呼應的句子是:“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7)表明全文線索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將“醉”于“樂”統一起來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
2、作者寫醉翁亭是怎樣落筆,一步步自然入題的?寫景順序是什么?
從山落筆,由山寫到泉,由泉寫到亭,自然入題。寫景順序是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
4、本文寫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幾層?分別用三字概括層意。哪一層是核心?
四層:(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勵精圖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歡樂,自己也能與民同樂。
7、醉和樂有什么關系?
醉樂統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8、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
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層層推進,突出了太守之樂。
9、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一是借欣賞山水秀麗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與眾人游瑯琊山,寄寓與民同樂的理想。
10、“太守之樂”有哪些?
(1)“山水之樂”;(2)“宴酣之樂”;(3)“樂人之樂”。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熱門《醉翁亭記》題及答案范文(18篇)篇十八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誰名:__________。
(2)云歸而巖穴暝歸:__________。
(3)至于負者歌于途負:__________。
(4)雜然而前陳者陳:__________。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3.選出對選文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第1自然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環境。
b.第2自然段描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樂。
c.第3自然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是為了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d.“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是作者被貶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極度消沉的表現。
4.在歐陽修治理下,滁州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請你結合選文第3自然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寫。(50-80字,不得翻譯原文)。
參考答案:
1.(1)命名(2)聚攏(3)背(4)擺開。
2.(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意對即可)。
3.d。
4.可適當發揮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瑯琊山上人來人往,人們扶老攜幼,有說有笑盡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擁,一派歡樂熱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