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樹節祝福語圖片篇一
你們好!
1.上網查找植樹節的資料,了解有關植樹節的知識。
2.關心、愛護綠色生命,自覺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不踩踏草坪、花圃,不攀折草木,不穿越開放式草坪,不到花壇等綠地玩耍。
3.積極參加社區、學校、班級組織的護綠活動,到社區、學校附近的綠化地做保潔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為及時勸阻,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多一片綠色,多一份溫馨。
5.選擇一些適合在家種植的植物,種在陽臺上、房間里。通過自己種植和養護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來激發對養護綠色植物的熱情,切實培養和提高每個同學的綠色環保意識。
同學們,植樹節的意義不是在于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通過植樹節的又一次來臨,使我們大家更加的關注綠化、環保問題。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我們的地球再增添一些綠色吧!
將環保的小樹苗種植在每一個人的心田。
植樹節祝福語圖片篇二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生平最愛植柳,他不僅在隱居的田園水邊廣植柳樹,還在堂前栽了五株鵝黃柳,自號“五柳先生”。他賦詩道:“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從這些傳世佳句中可見陶淵明的愛柳之心,所以世人稱他為“柳癡”。
唐代文成公主到西藏嫁給松贊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了柳樹苗,種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于是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宋太祖趙匡胤對種樹能人格外器重,會免除其賦稅以示鼓勵。趙匡胤還將植樹實績與官員考核直接掛鉤,凡植樹實績斐然者可優先升級。宋太祖還頒詔規定,砍伐棗樹、桑樹作薪柴燒的人要受到懲罰。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在平山堂掘土種植柳樹,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手植堂前重柳,別來幾度春風。”如今,在揚州大明寺平山堂還有一株“歐公柳”。
蘇東坡堪稱“植樹模范”。少年時代他愛種松,他在《戲作種松》一詩中詠道:“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蘇東坡擔任杭州刺史時,修浚西湖,筑起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后人將此堤稱為“蘇堤”,留下了“蘇堤春曉”的著名景觀。他謫居黃州時,在“東坡雪堂”前廣種柳、桑、竹、棗、栗,留有詩句“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他被貶定州時,栽下的兩株槐樹,如今仍生長在河北定縣文廟前院,人稱“東坡槐”。
宋代王安石喜歡種竹、栽桃。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可見他對植樹的熱愛程度。
宋元之際的文天祥愛好植樹。在江西吉安縣固江鄉的侯城書院,有兩株枝繁葉茂的柏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這是文天祥少年時代在此讀書時所栽。當時共種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大家對此頗為奇怪。文天祥說:“吾異日大用,必盡忠報國,此柏當年也。”后來,這棵柏樹枝葉倒垂,別有異趣,歷代名人紛紛慕名前來瞻仰它的風姿。
明代是植樹工作得到大力推廣的時期。朱元璋在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的措施中,就有植樹造林一項,“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他對善于利用空地植樹的人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有懲罰,對砍伐樹木者也要治罪。
明代詩人楊升庵喜歡種桂花樹。他的居所瀕臨湖畔,他沿湖種上許多桂樹,其湖名曰“桂湖”。楊升庵有詩云:“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艷,插上烏云朵朵香。”一到金秋,“桂湖”上綠桂成蔭,十里飄香,賞心悅目。受其影響,新都人種桂蔚然成風。
1、槐 樹
“門前有槐,升官發財。”古人為圖個吉利,不論是官宦門第,還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總少不了槐樹。從栽植歷史來看,早在先秦時槐樹已為官方選定的綠化樹種之一。
槐樹還是后世皇家宮苑內必植之樹,故槐樹又有“宮槐”的別稱。此外,衙門、學校、街巷也都喜歡栽植槐樹。西漢時,人們稱政府機構為“槐衙”,稱讀書人聚集的會市為“槐市”,就是因為那里遍植槐樹。
但槐樹真正被賦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將山西人口大規模移往全國各地,出發地點即是洪洞縣一株大槐樹,故民諺有“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槐樹也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尋根文化”的符號。
2、柳 樹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柳樹成了民間吉祥之物。佛教中,南海觀音的形象即為一手托凈水瓶,一手拿柳枝,為人間遍灑甘露,祛病消災。
唐宋時,清明節“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風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將其當成一件大事來辦。此時,歌詠、描寫柳樹的詩文也最多,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詠柳名句,便出自唐韓翃的《寒食》詩。當時唐朝都城廣植柳樹,所以到暮春時節,長安城內外柳絮飛舞。
但柳樹栽植很有講究,如“前不栽桑,后不種柳”,而且具體的栽植位置又以庭院兩側為宜,以左為好:“東柳西桑,進益牛羊”。
3、榆 樹
與槐樹、柳樹一樣,榆樹同樣有悠久的歷史,先秦時已廣泛栽植。《詩經·唐風》中的《山有樞》詩里即提到榆樹:“山有樞,隰有榆。”既沒有槐的才干功名,又無柳的`姿態風流的榆樹,之所以能贏得古人青睞,大概因為它是一種“活命樹”。
榆樹的皮、根、葉、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當糧吃。青黃不接的春荒之際,榆樹的價值便突出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北宋嘉祐年間,“豐沛(江蘇徐州一帶)人缺食多用之”,度過了災荒。
其實,先秦時人們已發現了榆樹的救荒功能。《神農本草經》稱,榆樹皮“久服輕身不饑”,將之與“槐實”“枸杞”等,同列為“上品”。
4、梧 桐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為這個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貴與高雅。先秦時,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記載。《詩經·鄘風》中的《定之方中》詩,就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一說。漢魏時,人們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經驗,以生長在今魯南嶧陽山的梧桐為佳,有“嶧陽孤桐”之稱。
《風俗通義》所謂“孫枝”,就是梧桐的枝干,為什么有這叫法?明代楊升庵《丹鉛總錄》是這樣解釋的:“凡木本實而末虛,惟桐反之。試取其小枝削之,皆堅實如蠟,而其本皆虛。故世所以貴孫枝者,貴其實也。”顯然,梧桐被視為“宜子孫”的祥樹,正是古人特別喜歡梧桐樹的緣由!
植樹節祝福語圖片篇三
我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辛亥革命后,民國4年(1915年)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為了紀念這位偉人, 1930年國民黨政府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相關閱讀:學生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小學生植樹節手抄報資料圖片
春天植樹節手抄報
植樹節英文手抄報
關于植樹節的手抄報匯總
植樹節祝福語圖片篇四
多一片綠葉,多一份溫馨。
植樹造林,青山不老;
種槐栽柳,富水長流。
一棵兩棵三棵,棵棵皆成棟梁材
植樹在當代,得宜在下代
樹木棵棵種,綠蔭點點陰
植樹造林,青山永不老;
種草栽花,赤縣更增光。
植樹造林,創造新天地;
移風易俗,改變舊乾坤。
樹木樹人,同系千秋大業;
愛家愛國,常昭一片丹心。
年年義務植樹,無山不翠;
歲歲綠化造林,有嶺皆春。
屋前宅后栽樹,延年益壽;
荒山隙地造林,利國富民。
綠化祖國,處處山青水秀;
改造自然,年年林茂糧豐。
植樹造林,平衡自然生態;
開源增產,促進社會文明。
植樹造林,綠化神州大地;
栽花種草,點綴錦繡江山。
植樹造林,綠化神州大地;栽花種草,裝點雄中華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植下一棵樹,收獲萬點綠
前綠萬綠源自心中有綠,你說我說不如馬上行動
年年植樹樹成蔭,代代造林林成森
萬里長城抵御外敵,綠色長城造福人類
雙木成林染盡山河,獨苗雖綠怎抵風沙
楊柳抽芽始于人,萬物萌發源于春
村上無樹鍋不開,四方綠化沙不來。
多植樹,廣造林、現在人養樹,日后樹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