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第十一章讀后感實用篇一
去年暑假媽媽帶我參觀了渣滓洞、白公館,并順手買了本《紅巖》。寒假中,當我無意間翻開了這本書時,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如同讀《小虎隊》一樣愛不釋手,只用了五天時間就讀完了整本著作。合上書, 我像大人一樣站立窗前,憑窗遠眺,伴隨著戶外依稀如槍炮一樣的鞭炮聲,眼前仿佛出現了紅巖,出現了江姐、許云峰等一個個倒下去的身影——這是我第一次在思考生活、生死、生命!
《紅巖》中的余新江、許云峰等共產黨被捕押往渣滓洞、白公館,在兩座監獄里,天天坐牢,沒有一點自由,最多出門放風吸口氣。牢里,隨時可能用電網打,上老虎凳等處罰,并隨時可能被處決。他們最后活著出渣滓 洞、白公館的人不多。每一個人死得都很可惜。
那刺骨鉆心的逼供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嗎?可是江姐卻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 鐵!”還有她面對死亡毫不畏懼這也是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是我面對這樣的嚴刑拷打早就屈服了。可江姐卻非常的堅定。
當然,共產黨中也有一個叛徒—甫志高,因為他的叛變,導致了江姐等許多重慶地下黨的領導人被捕入獄。可他最后也得到了應有的下場—被雙槍老太婆爆頭致死。痛快!
想想我們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汗珠和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看看他們,囚禁在牢里,得不到半點兒自由。天天接受毒刑拷打,鮮血直滴而下。天天吃不了好飯,隨時隨地,都會被槍斃。即使活著,在牢里出不去, 見不了家,與世隔絕,一關就是十年八年。牢里關押的不光有大人,還有年僅十三歲的學生及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的生活是多么悲慘,生死對決,生命隨時可能消失。更讓人佩服的是牢中的人們接受毒刑拷打百折不撓、堅貞 不屈的精神。他們沒有一個人在上老虎凳,進電刑洞被電網打,赴刑場被槍斃時屈服、求饒。
想想他們,二十多歲就已經被槍斃了。或許,他們剛讀完小學、中學,就已經被押往渣滓洞、白公館。他們還未成年,世界上許多地方都還沒有去過,許多知識還沒掌握,就已經失去自由。他們還沒有實現自己的偉大理 想,就已經被捕了。凡是進大牢的,生命會隨時消失。最后盡管有一次越獄,但越獄者大批死亡,以后的世界就看不見了。實在令人惋惜,因為他們還沒有充足地利用生命,享受生活。也許只用了一半、四分之一、甚至更少 ,就與世永別了。
時間一去不回,生命只有一次,幸福來之不易。我想:我們要珍惜寶貴時間,珍愛幸福生活,熱愛生命,充足使用生命。
三國演義第十一章讀后感實用篇二
《邊城》是一首詩,詩一般的山,詩一般的水,詩一般的湘西苗家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因戰亂而千瘡百孔,但是湖南湘西的茶峒如白河之水一般平靜,沒有當時戰爭帶來的硝煙。這里依然是觸目蒼翠的青山,青綠的竹林迫人眼目,清澈透明的河水,游于水中的船只,沿河的吊腳樓還有白塔......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質樸,如同世外桃源,沒有絲毫雕琢,不染一點塵埃。“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白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沈從文《邊城》)。
美麗的山水孕育出來更美麗的人。
風景如畫的茶峒養育著一群淳樸善良與世無爭的村民。他們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之爭。他們和睦共處怡然自得地生活著,把相互關懷照應當作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人性中最原始淳樸美好的品質都集中在他們身上。爺爺勤勞.樸實.恪守盡職.樂善好施,“凡是求個心安理得”。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為路人擺渡,不論晴雨,都守在船頭。過度人堅持要付錢,他必硬塞還給人家,還精心為過渡人準備上等煙草,泡茶給人家解渴。只求為別人服務,卻從不要求別人的報答。自己的獨生女兒與駐防的一名士兵私下戀愛,最后士兵服毒自殺,女兒殉情,他毅然擔任起撫養外孫女兒的責任。時間隨著白河的水流逝,翠翠大了,他又一心為翠翠找個如意郎君而整天周旋于順順.天保.攤送之間,可偏偏弄巧成拙,導致攤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灑脫的船總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危,“自己在糧子里混過日子,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有這類人聞名來求助的,他莫不盡力而為。當爺爺撒手西歸時,翠翠什么都沒了,順順帶來了白棺木匣子,送來了米和酒肉,還打算接翠翠家去住,鄰里村民也都幫著料理爺爺的后事。在這里沒有地位之分,權勢之別,更沒有勾心斗角,有的是以誠相待,彼此關照的美好情懷,便是那些不得已而做妓女的,也永遠那么渾厚可信,“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加可信”(沈從文《邊城》)。
翠翠人如其名,她生于翠色逼人的環境中,天天浸在青山綠水里,她有一雙清明碧玉般的眸子。“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一般,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可愛的小翠翠無憂無慮地與爺爺.黃狗生活著,日子如詩似畫。小翠翠漸漸長大了,端午夜,初次遇見二老攤送時,翠翠為一件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事沉默了一個晚上;中秋節留下的熱鬧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無意中提到什么事情時會臉紅: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說關于新嫁娘的故事。嬌好無比快樂無比的翠翠多了幾分隱憂,她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對二老微妙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感到日子里有點痛苦。她的心里很朦朧,朦朧得她自己也弄不明白為什么。她獨自坐在巖石上,向天空一起云一顆星凝眸,爺爺問她在想什么,她回答:“在看野鴨子打架(意思是翠翠不想什么)。”可同時又問自己:“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心里又答應:“我想的很遠,很多。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翠翠內心莫名其妙的隱憂,讓她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快,讓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時間成長著她,催促著她,使她在“另一件事情”上負點兒責。她與攤送的愛情朦朧地開始了。
上帝總是愛捉弄人。翠翠的愛情慢慢地籠上了悲劇的氣氛。攤送為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天保走“車路”,打算接爺爺的渡船。兩兄弟同時愛上同一個姑娘,但他們不是為這個而反目成仇而是按照當地人所認可的對歌習俗,公平競爭:在月下為翠翠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歌。天保作為哥哥,走“車路”占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開腔先唱。可弟弟一開口,天保便自知不是對手沒有再唱。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攤送的歌)浮起來了仿佛輕輕地在各處飄著,上白塔,下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山懸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與攤送已是心有靈犀了。爺爺把唱歌人張冠李戴,偏對天保說:“你唱得好,別人在夢里聽著你那歌,為那個歌帶得很遠,走了不少路!”天保心里已清楚弟弟與翠翠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于是他成全了弟弟,帶著失戀的憂傷走了這讓他送非常愧疚,同時父母要他娶團總的千金,而羞澀翠翠對他表現出躲閃和冷淡,于是他選擇放棄,離家出走。順順一家因天保的死對爺爺和翠翠心存疙瘩,一心只想為翠翠找個好歸宿的爺爺經不起這么嚴重的打擊,心力憔悴,在一個雷雨之夜悄悄地走了,只留下孤獨的翠翠在漫長而茫然的等待中過日子。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浮起來的年輕人走了。翠翠的愛情朦朧地開始,更加朦朧地結束。
翠翠和攤送彼此相愛,他們的愛情沒有任何“附加值”。翠翠并不是因攤送家地位顯赫而去高攀,攤送也并沒因翠翠是貧弱孤女而不愛她。這是世界上最最純凈的愛情,本來近了卻又無可奈何地走遠了,直到無歸期的等待。一個自然的愛情故事竟有一個如此不自然的結局。
三國演義第十一章讀后感實用篇三
前兩天,我拜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感觸頗多。
《城南舊事》將五個故事串聯在一起: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荒園中的厚嘴唇青年、敢于追求理想的蘭姨娘、身世悲慘的宋媽,一個個豐富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縈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個小偷——一個
厚嘴唇的年輕人。這個厚嘴唇的年輕人,是英子在她家門口的一片荒地里認識的。他為了供養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這個年輕人也被警察抓走了。
在這個故事里,最讓我感動的是年輕人與英子之間那個“我們去看海”的約定。“小妹妹,等我弟弟坐大輪船去國外念書的時候,咱們給他送行去,就能看到大海了。看看大海跟天有什么不一樣。”“我們看海去!我們
看海去!英子又高興地念起來。”就是如此天真的對話,夾雜著美好的期許。“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樣,我分不清好人和壞人”英子這樣說到。我也搞不懂,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我知道他是個善良的人。他也同樣自責著,同樣疑惑著。他對自己的迷茫,不停地敲打著我的心。直到他遇見了同樣善良天真的小英子,才露出了他善良的一面。他們無話不說,他們推心置腹,甚至立下了“我們看海去”這樣美好的約定。偶爾,英子也會想,會不會又失去一個朋友?“我曾經有過一個朋友,人家說她是瘋子,我卻很喜歡她。這個人呢?人們會管他叫什么?我很怕離別,將會像那次離別瘋子一樣與他離別嗎?”英子這樣發問。
這個故事如此簡單,如此純凈,又讓人如此戀戀不舍。其中的是是非非,在英子眼中雖然是深沉的,但還是那么充滿希望:這里每一個故事都是心酸的,都關系著生死離別,卻有一種生命的本真在,有一種希望在升騰彌漫。那份對大海、藍天和火紅的太陽的希望,對這些東西強烈的期望,涌動在英子心底。雖然這每一寸的掙扎,每件事的不舍,都是低沉的,但英子心底只有善良、希望和博愛。
“我慢慢躲進大門里,依在媽媽的身邊,想哭。”“英子,你看見這個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寫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么做了賊,又落得這么個下場。”“不!我反抗媽媽這樣教育我!我將來長大是要這么寫:我們看海去!”
三國演義第十一章讀后感實用篇四
閱讀無處不在,它從不拘于形式,因此閱讀是自由的。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有所積累,有所見識,有所發現,有所成就。
近期,我閱讀了一本紅色革命題材的小說《紅巖》。《紅巖》一書記述的是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重慶地下共產組織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的激烈斗爭。在“中美合作所”這個關押革命者的監獄里,敵人對共產黨人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摧殘,但在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面前,敵人卻是一敗涂地。
全書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不由得讓讀者為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所牽掛。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品質更是深入人心,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不追求個人利益、團結、無私的崇高品質深深打動了我,特別是當他們受到非人的折磨和拷打時,那顆忠誠的心沒有一絲一毫的動搖,有的也只是那必死的決心,他們的逝去,不禁讓我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一名言來。他們的死正是這最好的證明。雖然他們已經逝去,但他們的精神永存于我們的心中,他們是我們在折磨、挫折面前最好的榜樣,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只有發奮圖強,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將來做一個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人,而不是那些殘渣敗類,忍辱偷生的齷蹉小人。讓我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譜寫出藍天中最絢麗最動人的篇章!
閱讀也許不能讓我們成為圣人,但它能給予我們寶貴的知識;閱讀也許不能代替我們深謀遠慮,但它能指引我們尋找成功的向導;閱讀也許不能告訴我們一切,但它能激勵我們尋找一切。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在快樂與自由中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積累中漸漸長進,長進中分享自己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