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國演義二十九回讀后感篇一
讀《三國演義》這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很多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關羽、劉備等人。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棄曹歸主。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人。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忌賢妒能,并非英雄。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國演義二十九回讀后感篇二
讀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才感覺到它果然不負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稱號。書里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釋卷時有種暢快淋漓、蕩氣回腸的感覺。《三國演義》是由民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歷史事件,故事主要是由魏、蜀、吳這三國戰事爭端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明顯的體現出了“擁劉反曹”的傾向,但是我對此卻有另一種看法。
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中,曹操無疑是個大人物,他雄霸于東漢末年,名截千秋;文韜武略,機智多謀;知人善任,裁奪適度,大氣包舉,臨危不亂。雖仁不及玄德,義不及云長,智不及孔明,雅不比公謹,卻大可稱之為三國一大人才。
曹操的性格是復雜的,既有忠也有奸,既有英也有邪,他曾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一人負我!”卻又是個對朋友講義氣,待人寬容,重情念舊的人,他以誠相待關羽,便充分體現了他這一性格特點。
曹操留給后人的千秋功德,更有千古罵名,一如武則天的無字碑,一切留于后人去評說。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一向如此。但曹操在我心中始終是個英雄,一個有情有義、愛憎分明的人;一個豪情萬丈、氣度非凡的人;一個雄才武略、機智聰明的人;一個能左右風云,肩負天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