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家風作文300字篇一
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誠實守信,它從我懂事起就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記得在小學二年級時的一次語文測試,早早就做完試卷的我和同桌因為無聊便偷偷地玩起了游戲。正在我們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老師發(fā)現并批評了我們,收卷時也沒有收我們的卷子。我和同桌便把測試卷放在了講臺上,可是后來不知道為什么試卷不見了。直到發(fā)卷子的那一天放學時媽媽來接我,從其他家長那里得知了發(fā)測試卷的消息,便問我考了多少分。見我支支吾吾漲紅了臉也沒說上來的媽媽便問我怎么了,我一開始說我忘記了考了多少分,后來回到家媽媽說要看我的卷子,我又拿不出來,媽媽見狀便問我到底怎么回事,我只好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她。媽媽聽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犯了錯誤并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要承認錯誤,做人應該講誠信。”我向媽媽認了錯,并重新做了一份測試卷交給了老師,也向老師承認了錯誤,老師也高興的原諒了我。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做人要講誠信,“人無信不立”,如果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并且干出一番事業(yè),就要講誠信,博取他人的信任。
還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約好了要一起出去玩,而我卻忘記了,讓好朋友等了我好久。她對我失約的事情也很生氣,好幾天都沒有理我。我很苦惱,便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聽完告訴我說:“做人應該要做到言而有信,俗話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出的諾言就必須要去履行,否則別人會認為你不守信,就不會再與你交朋友了。所以,應該向朋友道歉,并且下次一定要履行承諾。”聽完爸爸的話,我便去了好朋友家里,向她道了歉,她也說自己不應該對我不理不睬,于是我們便又和好如初了。
經過這兩次事情,我體會到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也會嚴格遵守這個家風家訓,將它牢記在心。比如成績上老師多給我加了幾分,當我猶豫不決要不要找老師改過來的時候,我便會想起這條家風家訓,然后找老師把分數改過來,老師也夸我誠實懂事,我也很高興,因為我做到了誠實;再比如當我和朋友約好了要出去但卻要臨時去別的地方時,我也會先跟朋友說明,朋友也不會埋怨我,因為我做到了守信。
誠實守信是我的家風家訓,我會一直牢記在心,并且會嚴格遵守,將誠實守信的品格發(fā)揚下去。
家風作文300字篇二
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在海內外華人中進行了“你的家訓是什么”的隨機調查采訪。從被采訪者回答的情況看,有的回答是家訓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教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風的問題。家訓、家教、家風三者之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有區(qū)別的。
所謂家訓,是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規(guī)矩或告誡的話,比較籠統(tǒng)和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所謂家教,是指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進行的教育,比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懶惰”、“待人要有禮貌”等。所謂家風,是指在家訓的規(guī)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比較外在和獨特,比如“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
家訓在中國古代體現得比較明顯,那時社會教育不發(fā)達,教育手段也較為缺乏,加之人口流動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個地域居住的往往較多,一個家庭出現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鮮見。為加強對族人或者家人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或道德規(guī)范,族人(家庭)中年長者就要為本族(家)人制定家訓,寫于家譜中,懸掛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踐行,否則要受到家法的懲罰。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是直接接觸、面對面進行。家訓則可以間接傳承,即創(chuàng)立家訓的人沒有必要和被傳承的子孫面對面教授,可以中間接力傳承。
中國古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教在中國古代也相當出彩,因為那時候社會教育不甚發(fā)達,基礎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階段,高層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處于蒙昧階段,人們思想的開化大多靠家庭教育來進行。這時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興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禮教的說辭。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講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所以子女們都要聽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加強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教育方面的輔助地位,促進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進步。
家風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對于一個家族或家庭來說,能夠擁有一張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個家庭如果獲得了“樂善好施”的“名片”,那么這個家庭的主人就會獲得一頂“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會受到禮遇。家風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風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說家庭的人努力營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訓、家教還是家風,都需要家里的長輩帶頭身體力行,所以古時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訓、家教、家風在任何情況下都與社會大環(huán)境分不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無時無刻不在受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社會政治清明、教育發(fā)達、風氣端正,家訓、家教、家風就好,否則就可能會發(fā)生偏逆。
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家訓、家教、家風并不十分關注,所以中央電視臺一提起這個話題立刻就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熱議。其實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沖擊下,家訓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們不敢輕易提起。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規(guī)模的擴大,加之家庭人口數量的減少,原來那種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體,家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會教育空前發(fā)達,不僅有各種學校教育,還有電視、廣播、電臺、報刊、網絡等媒介的大眾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見絀。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愿,古今同理,現代尤甚。學校教育,還有電視、廣播、電臺、報刊、網絡等媒介的大眾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見絀。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愿,古今同理,現代尤甚。
家風作文300字篇三
很多電視節(jié)目,宣傳資料上都在說家風家訓,我問媽媽我們的家風家訓是什么?媽媽讓我自己觀察,自己總結,因為家風家訓不是掛在墻上,或者天天說的,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里。
我悄悄地觀察,總結了以下幾點:禮儀,節(jié)儉和誠信。下面我要介紹一下我家的家風家訓。
家風——禮儀
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所以大家都要講禮儀。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懂禮貌,見到客人打招呼;見了老師要敬禮并問好;用了別人東西歸還時要說:“謝謝。”等等。并且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要讓對方能夠收到你要傳達的信息,不要含糊其辭……等等。媽媽還對我說:一個不懂禮貌的人,不會受到別人尊重,要想得到別人尊重就要首先去尊重別人。是啊,當一個人不懂禮儀,出口就是臟話,還會有人尊重他嗎?回想起來,發(fā)現媽媽講的很有道理,從現在開始,我要爭取在禮儀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家風——節(jié)儉
在我家里,家人不會把剩的飯菜倒掉,而是放進冰箱保存起來,留著下一餐熱熱再吃。爸爸請客吃飯時也會把沒有吃完的飯菜打包回家,從來不會浪費。在家人的影響下,我也改掉了好多壞習慣。還記得我小時候,吃面條,碗里總是剩幾根條,歪七扭八的躺在碗底,喝小米飯時也總是剩些米粒在碗底,為了改正我這些習慣,媽媽便一本正經的對我說:“你剩一根面條,以后臉上會長一道疤,你剩一粒米飯,以后臉上會長一個小疙瘩。”我害怕自己臉上長小疙瘩,長疤,影響自己的容貌,每次吃飯都學著其他人的樣子,把碗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現在我發(fā)現,媽媽當時是嚇唬我的,她故意用“長小疙瘩,長疤”這種可怕后果嚇唬我,是為了讓我養(yǎng)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現在,我長大了,不僅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也漸漸懂得了這個道理。我要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下去。
家風——誠信
這個家風家訓是我看到一幅漫畫后頓悟的。漫畫上,一個大人摸著小孩的頭說:“你在外面撒謊沒關系,但回家一定要跟父母說實話啊!”那個小孩疑惑不解的看著大人,仿佛在說:“為什么這么做?”這個漫畫使我感觸很深:是呀,現在人愛撒謊的越來越多了,歸根結底是第一任老師——家長,把“誠信”這個基本的道理弄丟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給我講的《狼來了》的故事:因為放羊娃三番五次戲弄大家,所以當狼來的時候,沒人再相信他的話了。這也是說,當別人的信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辜負時,最后自食惡果的只能是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別人怎么對自己,就要用怎樣的心去對別人。言而無信只會害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爸爸用最原始、最淺顯的方法告訴我“誠信”的重要性呀!我要努力做一個有誠信的人,以不辜負爸爸的良苦用心。
我家的`家風家訓講完了,希望它們能夠帶給大家一點兒啟發(fā),伴隨大家快樂的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