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邊城第七章讀后感邊城第七章讀后感篇一
有人曾這樣評論過《邊城》:“小說充溢無所不在的詩意,讀后不免醉人耳目,癡人心腸,于浮躁之中長出幾絲寧靜的向往與思索。”的確,《邊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氣呵成的抒情詩,給人展現了世界一小角隅的鄉村。而《邊城》之所以給人以詩的感受,在于多方面的元素的匯聚。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首先體現在它語言的簡單、明凈、平實無華。我覺得這正體現了一種真實,而真實才是最美的。
沈從文描寫的自然,是自然的,從來都不是作為陪襯物而存在的。讀沈從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對于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滿不可言說的愛與溫情的。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們是和諧共處的。正因為如此,沈從文的自然描寫,簡單而又真實。在第十三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別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的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這里絲毫感受不到沈從文的刻意——通過景物描寫來襯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凄涼,反之是一種極和諧的卻又真實的如詩般的意境與心境。
沈從文也很好地將古詩詞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記》也有相似的描寫:“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這種自然的和諧之意境在文字間流淌,再借助以往的古詩文,使得小說極富詩的氣息與韻味。
沈從文描寫自然的文字,特別的干凈清澈,在真實中營造了詩意。
《邊城》詩意的體現,我覺得還在于注入了歌聲和夢的元素。
在小說第二章巾,就出現了茶峒人的夢——“一切總永遠那么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存這種寂寞里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人對于‘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夢。”而在描寫妓女的時候,又出現了夢——“尤其是婦人,癡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見船攏了岸,一個人遙遙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靜安閑的茶峒,在一份平靜的同時,人不免多了一份單調與孤寂,因此好像總希望遠處有什么將自己掠走,或者給自己的生活多少帶點新鮮的東西。這種夢,是能給人一定安慰與企盼的。這種剝夢的描述,極富詩的夢幻色彩。
而“歌”則在小說中屢屢出現,爺爺的歌,翠舉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親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閉口想想當時的情景,一個男子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幅怎樣富有詩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爺爺的歌唱,總給人一種單純的快樂,一種抒情的韻味。
沈從文甚至將兩者結合起來:“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米,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躥過懸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這個夢不僅給翠翠帶來了樂趣,也表明翠翠對二老的喜愛。沈從文以夢中的歌的形式,營造了詩般的氛圍。
然而《邊城》的詩意最主要的體現,還在于其中所漫溢出來似煙如霧的憂傷的基調。
《邊城》中那股淡淡的憂傷從行文的一開始便一直籠罩在人們的心頭——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和死亡。而沈從文在《邊城》的新題記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見路劫致死者數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親死去”。
《邊城》中的憂傷是復雜的。
它有可能有對于命運、死亡的一種無奈。沈從文曾在《水云》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處足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良善與單純的希望終難免產生悲劇”。舉翠與二老儺送本就是互相喜歡的,兩個人義足如此的善良,純樸,但是卻因為不湊巧,陰差陽錯,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親和父親的愛情悲劇,這是一種命運無奈的悲劇。而翠翠在小說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而文中爺爺一直在擔心自己死后翠翠怎么辦,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規律,這又是一層無奈。
《邊城》的憂傷,還可能是寂寞的憂傷。小說一開始的寧靜悠閑便讓我有種寂寞的感覺。“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小說里提到了很多翠翠那種羨慕的目光,先是新娘子,再是“翠翠注視那女孩,發現了女孩子手上還帶得有一副麻花鉸的銀手鐲,閃著白白的亮光,心中有點兒愛羨”,“只望著這一行人中那個女孩子身后發癡”。這都反映了翠翠心中那種由于寂寞單調而生出來的隱隱的渴望,雖然只是那么一點點,但是卻被沈從文捕捉到了,讓人對翠翠、對老人不免有份憐憫在里頭。
《邊城》的憂傷,也是沈從文懷古的憂傷。《邊城》中想要表現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正在遭遇現代文明的沖擊。正如汪曾祺所說:“《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好像是真實的,因為曾經確實存在,卻好像又是夢幻的因為現在它在消逝。沈從文懷著一種“懷古的幽情”,不免有種惋惜的情感包裹在文字間。
沈從文在《關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中說:“這個作品原來是那么情緒復雜背景鮮明中完成的。過去的失業,生活中的壓抑、痛苦,以及音樂和圖畫吸人生命總量,形成的素樸激隋、旋律和節度,都融匯而為一道長流,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鑄造。”《邊城》就好似一首鋼琴曲:主旋律的音符簡潔,明凈;然而復調中卻流露著憂傷。沈從文雅致的文字,對夢和歌的巧妙運用以及整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憂傷,使這部作品充滿了詩意,給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
邊城第七章讀后感邊城第七章讀后感篇二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
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于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蕩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向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后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邊城第七章讀后感邊城第七章讀后感篇三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一書,書中寫了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與掌水碼頭的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之間凄慘的愛情故事,讓我對這個由湘江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有了更多的感觸。
小說《邊城》的故事發生在湘西上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喜歡的是儺送而老。當天保大老意識到這一點后,決定退出競爭,駕船下州,想要去那里,忘記茶峒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卻不幸在中途遇難而亡。儺送二老雖然十分喜歡翠翠,但一想到自己大哥的死亡或多或少都與翠翠有一定的關系,就始終釋懷不了,加上自己對老船夫有所誤會,因而也在痛苦和掙扎中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而與此同時,翠翠的祖父在對翠翠終身大事的擔心、憂慮和少許的期盼中離她遠去,長眠地下。幾乎是同一時間,翠翠失去了自己愛的儺送二老,又失去了世間最愛自己的祖父,所有的痛苦全部由她一人來承受,她也只能自己孤身一人,一邊默默地承受著所有的痛苦,一邊在江邊擺渡,漫無目的的等待那一人,也許是一天、兩天,也有可能是一年、兩年,更有可能她窮盡一生也等不回來那個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一小說實際上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由湘江山水所孕育出來的精靈,落入凡間,與一名人家男子相識、相戀的過程,這本應是世間最美好、最淳樸的愛情卻因命運弄人,將這一點戀人生生分離開來。初讀此書,我認為書中老船夫不要過渡人給的那一段寫得生動精彩,將老船夫淳樸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書中翠翠與儺送二老初見的那一夜就奠定了他們日后的戀情。但我有時候也為老船夫的“不通人意”“急躁”感到擔憂:明明是儺送二老唱的山歌,可他卻當成了天保大老唱的山歌,還到天保大老面前夸山歌唱得好聽,也無怪天保大老遠走他鄉了。初讀時,我始終對順順和儺送二老將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歸咎于翠翠而感到憤懣、不平,但更多的卻是疑惑、不解。再回首時,驀然明白了些:他們只是因天保大老遇難一事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就只好將這一切算在了無辜的翠翠身上。我不禁想,若他們明理些,是否就不會造成儺送二老遠走他鄉,與翠翠分隔兩地的愛情悲劇?老船夫也不會與翠翠陰陽兩隔,而是幸福地看著自己的孫女穿上嫁衣,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快樂中離開這個淳樸的家鄉,不留一點遺憾?我不知道,我也只能猜測。
《邊城》是一部經典,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我會讓這本好書一路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