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秋的月亮篇一
又是一年中秋時節。
窗外夜色將臨,又迎來一輪明月。
這是我迎來的第十三個明月。在與家人短暫的相聚后,我與我的表妹一起到屋外看月亮。
周圍微風颯颯,拂過湖面,吹過樹梢,伴隨著輕輕的沙響聲,月亮升起來了。橢圓的月亮伴隨著點點星光,慢慢的出現在夜幕上。
可能月亮深知自己的美麗與光彩是太陽給的,所以月亮很低調,沒有向人們昭告自己的來臨,靜悄悄的。大概是今天天氣晴朗的緣故,今兒的月亮又大又圓。“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說的不錯,我從小看到大的月亮真的很像白玉盤。
月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真的很好看。突然,湖被表妹扔的石子弄碎了,打破了這分外的寧靜。不過碎了的湖更好看,就像一湖的碎銀子。
我想今天的中秋夜格外寧靜,連樹上的蟬兒和鳥兒,都在欣賞月光。這寧靜安謐的氣氛也使表妹靜下心來,靜靜地向我訴說。
她說她的母親總是很忙,沒有時間抽空陪她。從前做小生意的時候,雖然對她很嚴厲,但總歸是陪在身邊。她也能感受到來自母親的關愛。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母親陪她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甚至連陪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她很想念以前的那個媽媽。
是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工作壓力也就越來越大。很多人連靜下心來賞月都做不成。蘇軾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雖然都無法避免,那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日子,珍惜我們現在的幸福。
屋外月上穹頂,似乎更亮了一些。旁邊的星星似乎都被它吞噬了——顯得暗淡,唯明月一輪,獨秀于天之舞臺。所有的人都被她那耀眼的銀光吸引出來了。她是那樣的亮圓,又是那樣的素雅。
今晚的月,不惹江風,不對漁火,不聞玉笛,不憐紅藥,不思遠古,不念天涯,只是將親人們聯系在一起。月真的很美,特別是中秋的月,怪不得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怪不得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來誦月,吟詩。我喜歡月亮,尤其是中秋的月,月光深深我心柔柔。
中秋的月亮篇二
但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今天早上爸爸媽媽特意請了一天假,我們一家共度中秋佳節。
在眾人的期盼之下,太陽公公終于下山了,給天空拉上了一層黑色大幕,夜色降臨了。我和媽媽守在陽臺上準備一起賞月,可惜天不遂人愿,月亮姑娘似乎想跟我們玩捉迷藏,始終不肯出現在我們面前,天空中只有幾顆零落的,暗淡的星星。
中秋的月亮篇三
月亮姐姐探著圓圓的腦袋,靜悄悄地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出來散步了。
看著可愛的月亮姐姐,我感慨萬千:“十五的月亮可真圓呀!”不知怎的,被我這么一夸贊,月亮姐姐仿佛害羞了似的,躲進了云霧里。在朦朧的夜下,那云霧如同月亮的一層面紗,把她點綴得更美了。
過了一會兒,月亮姐姐又拋開羞羞的臉,探出她那圓圓的腦袋。這時,四歲的弟弟僥幸背起了唐代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瞧他背的,像模像樣,還真滑稽哩!
圓圓的月餅,如同天上那一輪圓月,月亮里有花仙,它也有,我們一吃它,便和家人團聚了。
因為它,象征著團圓!
云霧繚繞中秋到,嫦娥奔月彩帶飄。
品了月餅心里甜,全家人都樂開懷。
這時,媽媽笑了,對著我們三位“小詩人”說:“學什么作詩?中秋節可不是作詩節喲!”我們也笑了。中秋是最快樂的時光,令人歡喜無憂。
中秋的月亮篇四
月!多神圣的一個名字啊,它總是很神秘,它用它的一生陪伴著夜晚的地球,夜晚里,那個寂靜,幽深,古老的地球。
寒冬臘月,炎暑金秋。每天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小時候,因為一曲“月兒彎彎似小船,每天跟我一起玩”而經常把它當作那時忠實的玩伴,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卻逐漸淡忘了,那個曾經陪伴我們度過金色童年的朋友---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果真不假。中秋的月兒散發光芒,撒下皎潔的月光,那么溫柔,如輕紗一般,映出了我慘白的笑臉。人們說太陽火熱,我說月兒幽美;人們說太陽生機,我說月兒恬靜;人們說太陽光芒萬丈,我說月兒月色柔和;人們說太陽金光四溢,我說月兒滿月生輝;人們說太陽燦若錦繡,我說月兒清輝四射!
皓月千里卻明朗如鏡,難怪那些文人如癡如醉,發出“幕云收盡溢消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的詠嘆呢!
中秋的月亮圓又圓,它就是我心中的明珠——一個明亮純潔的天使!
中秋的月亮篇五
中秋佳節中,大家忙完所有該忙的事情后都會聚在一起賞月,那么這時問題來了,為什么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小編認為這個問題應當是所有小朋友都會問到的問題吧,那么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應當怎樣向我們的孩子解釋這一問題呢,下面就由小編向大家講解一下吧,希望小編提供的信息和資料能夠很大程度上地幫到大家。
從氣象學觀點來看,是因為每當這個時候,北方吹來的干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云霧減少了。同時,太陽的傾斜度漸漸變大,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逐漸減少,氣溫一天比一天低,秋風使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因而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潔。
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從天文學的角度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為月亮是反射太陽光才亮的,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月光的強弱,既與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關,又與月亮距地球遠近及月亮離太陽遠近有關。當月亮反射太陽光的月面最大而近于正圓形,這時,月光應是最明亮的。
但月亮繞地球旋轉軌道是橢圓形的,近地點也不一定是十五,農歷初一定為“朔”,“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出現在農歷十五、十六兩天, 甚至十七(比如今年);另外,地球繞太陽旋轉軌道也是橢圓的,近日點一般都在農歷十一、十二月,并不在八月。只是在寒冬臘月的十一、十二月誰會有心情跑出來站在寒風凜冽的雪地里看月亮呢?于是豐收的8月就幸運的當選了。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一年分四季,一季又分孟、仲、季三個月。“仲”與“中”同義,是居中的意思。七、八、九三個月是農歷的秋季,八月正值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中旬,所以人們把這一天叫仲秋,即中秋。
中秋節是怎么跟月亮聯系在一起的呢?這要追溯到上古的月神崇拜。先秦時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之夜,是望日,月亮正圓;而且秋天已過一半,天高氣爽,能見度最好;又是秋分前后,晝和夜的時間一樣長,月亮剛好受到太陽的直射,受光最多,反射最亮。真可謂“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據史料記載,唐代時就已開始了“八月十五日賞月玩月”的活動。將八月十五日固定為中秋節,并成為盛大節日,大約開始于宋代,具有節日特點的月餅,也是那時出現的。又因為“八月十五月兒圓”,正合乎中國人渴求圓圓滿滿、合家團圓的心理,所以中秋節又名為“團圓節”。
農歷每個月的十五月亮都圓,為什么又偏偏選中八月十五呢?這又與中國的陰陽論有關。陰陽論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認為世上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例如月為陰,日為陽;秋冬為陰,春夏為陽;女為陰,男為陽。春夏為陽氣上升的時節,夏至達到極盛;秋冬為陰氣上升的時節,冬天達到極盛。所以,自古人們于春分或春季祭日(因此有了中和節),于秋分或秋季祭月。這就是將月亮與中秋節聯系起來的依據。
20xx-20xx年連續三年,每年中秋節,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20xx年又變成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據統計,從1951年到2050年的一百年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情形有48次,十五圓的時候有39次,十七圓的時候有13次。也就是說,十六圓的次數居多。
據獲悉,20xx年中秋節月亮,【在9月19日中秋節當天19時13分】,天文學意義上的滿月將在夜晚上空出現,屆時,市民可以一邊吃芋艿毛豆,一邊欣賞這輪滿月的倩影。
為了讓公眾能近距離目睹月亮的地形地貌,上海市天文學會與上海啟明星天文愛好者聯盟即將在網絡上發出“分享天文樂趣,共賞中秋明月”的號召,希望天文愛好者能拿出天文望遠鏡,給周邊的社區居民使用。
中秋的月亮篇六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中秋節。當晚,我和媽媽一起到公園賞月。
低頭看時,發現水中也有一個美麗的“月亮”。它隨著水面的波動,一會兒變成橢圓形,一會兒又像切開的月餅,一牙一牙的。看著這輪水中的“月亮”,我不禁想起“猴子撈月”的故事:猴子們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還以為月亮掉進了水里,于是一個接一個地從樹上倒掛下去撈月……想到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好可愛的猴子呀!突然,一顆石子落進了水里,把水中那輪明月擊得粉碎,不過不一會兒,它就又恢復了原狀,依然那么美麗。
在我的心中,也有一輪“月亮”,那就是登上月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名宇航員,乘著宇宙飛船登上月球,親眼看一看環形山,我還要把地球上的種子播種到月球上去,把月球變成像地球一樣的美麗家園!
夜深了,我們回家了。天上的月亮躲進樹梢里看不見了,水中的月亮也睡著了,而我心中的那輪明月卻久久不能釋懷。
中秋的月亮篇七
此記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調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于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
我回想鄉間一般對于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斗,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種怪物,忽圓忽缺,諸多變異,潮水受它的呼喚,古人又相信其與女人生活有關。更奇的是與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關系,拉丁文便稱此病日月光病,仿佛與日射病可以對比似的。這說法現代醫家當然是不承認了,但是我還有點相信,不是說其間隔發作的類似,實在覺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貝,了會生影響,正是可能的.事罷。
好多年前夜間從東城口家來,路上望見在昏黑的天上,掛著一鉤深黃的殘月,看去很是凄慘,我想我們現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覺,古時原始生活的人當更如何?住在巖窟之下,遇見這種情景,聽著豺狼曝叫,夜鳥飛鳴,大約沒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無這些禽獸騷擾,單是那月亮的威嚇也就夠了,它簡直是一個妖怪,別的種種異物喜歡在月夜出現,這也只是風云之會,不過跑龍套罷了。
等到月亮漸漸的圓了起來,它的形相也漸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幾乎是一位富翁的臉,難怪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喜悅,可是總是有一股冷氣,無論如何還是去不掉的。只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東坡這句詞很能寫出明月的精神來,向來傳說的忠愛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內,現在不關重要,可以姑且不談。總之我于賞月無甚趣味,賞雪賞雨也是一樣,因為對于自然還是畏過于愛,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樂是于我頗少緣分的。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于看月亮,而還帳又過于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為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