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個主題下,被公認為典型和優秀的寫作樣本。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學習和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一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我們在其中能感受到中華人民的非凡智慧;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的醇厚芳香……這里是歷史愛好者的活字典;是文化發展史研究者的圖鑒;更是炎黃子孫了解自己民族、自己國家的最好的教科書。
今天,我們就要共同感受我們國家文化、歷史的瑰麗。
陜博最著名的,要數淳化大鼎了。我們很有幸能一睹它的尊容。淳化大鼎是西周的產物。它一開始是以食器的身份誕生的。所以,它的紋路是貪吃的饕餮,鼎的底部有燒過的痕跡。后來,它變成了禮器,參加各種祭祀活動。最后,它變成了國之重器,成為了我們的國寶。大鼎只有用三條粗壯的“腿”才能支撐起沉重的身體。他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是中國的考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唐玄宗愛馬,他不僅用馬打仗,還把馬訓練來表演,在千秋節(皇帝生日)時,會有兩百匹馬同時在廣場上跳舞,給他祝壽。其中的頭馬還會銜著酒杯登上三米高臺,給皇帝和貴妃敬酒,這只壺就生動地再現了這一場景,壺上的馬屈膝銜杯,馬鬃上扎著彩帶,栩栩如生。
我被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深深地吸引了,古代匠人們高超的技藝,高雅的審美都不亞于現代人啊!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二
陜西歷史博物館坐落于陜西西安,這是一座國家級的巨大博物館。今天我就來到了這里參觀。
聽以前來過這里的人說,歷史博物館是不收錢的,但是要排很長很長的隊。因此,我和老爸、老媽、爺爺和奶奶在吃完早飯后,就急速趕到這里開始排隊了。到那里一看,仍然是人山人海,嚇得我睜圓了眼睛,心中暗想:“這要排到哪年哪月哪日啊!”幸虧我和爺爺奶奶是特殊人群,無需排很長時間,所以幾分鐘后,我就拿著票蹦蹦跳跳地進入了古老的歷史博物館。一進大門,就看到了面前宏偉巨大的二層參觀廳。據說,這里有原始人使用的簡單石器、西周繁多的禮器、秦朝時候的武器……我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來到了歷史博物館中。
一進門就看到了一頭威風凜凜的巨大石獅,好像在守護著歷史博物館,監視著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嚇得我規規矩矩地走進了參觀廳。首先看到的,就是原始人的石器。我不禁感嘆于人類的聰明才智,早在多少年前,人就已經能造出具有智慧的物品了。走著走著,我忽然看到了一個尖口瓶,它長長的,不知道是用來干嘛的。“難道是觀音托的瓶子?不像啊。”我心中暗暗推測。
一看介紹,才知道這石瓶大有來頭,原始人就是用它來盛水的。因為原始人在高地,水在地處,所以要用繩子系住瓶子,慢慢將瓶子放到水面上。瓶子在沒有水的時候會直直的立住。稍微一拉繩子,瓶口就進水了,這樣的瓶子是飄在水面上的。不一會兒,瓶子就灌滿了,于是沉到了水中。人在上面一看,就開始拉繩子。這樣,就灌滿了一瓶水。它精細在旁邊有環,可以用繩子系住。而且,它還運用了現代物理。這有可能是個巧合,但卻代表了原始人智慧的結晶。
看完了介紹,我真是暗暗叫絕,原來原始人也這么聰明啊,不會是有外星人去指點吧。再看身邊玲瑯滿目,都是各種石器。在參觀完這些后,我又來到了周朝的時代。這真像一個朝代的穿越。西周的禮器也是令我眼界大開。我還專門看了看西天子出巡的考古遺跡。接著又是大漢王朝……各個朝代的文物真是令我眼花繚亂,不知不覺就來到了秦朝。
過了很久,我才參觀完了這二層的展廳,看到了神奇的歷史,才依依不舍得離開。陜西歷史博物館,感謝你讓我看到了中國輝煌的過去。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三
寒假里,我們一家三口應朋友之邀游覽了陜西的省會——西安。西安曾是13朝古都,大雁塔、兵馬俑、大唐芙蓉園、古城墻、陜西歷史博物館……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讓我嘆為觀止。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我被琳瑯滿目的展品深深地吸引著——我國古人真了不起。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于1983年,直到1991年6月20日才對外開放。只見青臺、灰墻、褐瓦,如圣殿般沉穩莊嚴,突現了盛唐風采,是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相結合的典范,它把唐代古典建筑風格與館功能融為一體,既古樸典雅,又極大地利用了空間,如盛滿歲月痕跡的時光之缽,37萬件館藏珍品得以精彩展示。文物上起源古人類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跨年長達100多萬年的歷史又活生生地再現在我眼前。
我們首先瀏覽的周朝館,最吸引我的是鑄造于西周周康王時期的西周大盂鼎。它出土于陜西省眉縣禮村,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沿口下裝飾著饕餮紋帶,三足上有獸面紋,內壁還有291個字的銘文,銘文敘述了周王告誡盂這個人,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饕餮是傳說中龍的第五個兒子,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人們常常用饕餮來形容貪婪的人,把它放在鼎口處,是要告誡人們不要貪。
在秦朝館,讓我念念不忘的是一枚來歷傳奇的杜虎符。銅質的虎符,形狀像一只卷著尾巴、凝神靜立的老虎,護身上前者金絲小篆的銘文,秦朝杜縣的兵權信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了,它是一個中學生在平整土地時無意中鏟出的,他把杜虎符送給了小外甥當玩具,兩年后才覺得不尋常,經過考古專家研究才讓2000多年前調兵遣將的秘密就此揭開。
在漢朝館,我見到了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別小看了它,它可見過大世面,它的主人分別是:武帝、陽信公主、大將衛青。熏爐青銅質地,蛟龍九條,爐柄五節,“九五”在《周易》中的意思是“飛龍在天”是皇權的象征。這個熏爐曾是漢武帝的用品,后贈給了姐姐陽信公主和衛青,又逃過了被偷被損的劫難,最后駐立在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漢朝館里。
唐朝館的“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這個鑲金獸首瑪瑙杯是用來盛酒的,把酒從杯口到入然后打開金帽就可以讓酒流出來,不想喝了就把帽蓋上,鑄造十分巧妙,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走出博物館,我抬頭看看藍天白云和館外的車水馬龍,仿佛剛剛從周、秦、漢、唐穿越回來,讓人流連忘返。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四
陜西歷史博物館為國家九大博物館之一,藏品一百多萬件。它早已成為了陜西省的一張名片。
我們來到西安,就一定要到歷史博物館參觀。
8月15日清晨五點,我們早早起床。六點多就來到博物館排隊,即使我們已經來得很早,可是發現前面已經有好多人在排隊。我們博物館一直等三個多小時,終于領到門票進入博物館。
這博物館可真大呀!中間的主樓高達兩層,而且還有地下室。它看起來十分雄偉。走進博物館,我們就看見一頭兩三米高的大石,它被譽為東方第一獅,看起來威風凜凜,雙眼炯炯有神。它雕刻的十分精細,就是現在也是大工程。
我們先走進第一展廳進行參觀。進入里面只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個展柜里都放有十分珍貴的石器時代的物品。有石罐、石刀等。雖然這時工具做得很粗糙。但從中依然能看見我們祖先的智慧。
參觀完石器時代,我們又穿越到了商朝。商朝制作的物品明顯精致了許多,其中有大量青銅器。最具有特色的各種大鼎。鼎一般都是三足兩耳,鼎內刻有銘文。上面雕刻著十分精美的紋飾。這精致的工藝,可以與現代的工藝品相媲美。除了鼎之外,還有許多青銅用具。最吸引我的就是一套青銅編鐘了。這套編鐘從大到小排列有序,鐘刻有珍貴的文獻資料。精致的做工中,又流露出王者之氣。這是后代的工藝品所無法具備的。
看完商朝時期的展品,我們一越來到周朝。周朝可謂是禮儀之邦。這里展出的青銅器在商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看起來更加精美。真沒想到古人能在技術和材料那樣缺乏的情況下,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藝術價值和其精美程度,在我看來是陶器和瓷器無法比擬的。
在周朝的展廳里參觀完之后,我們就來到了秦朝。我驚喜的發現,秦朝時除了青銅之外,又有了金的出現。這些金子閃閃發亮,即使跨越千年仍然看不到歲月的痕跡,堪稱是珍品。突然,眼前一個小小的東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是一個小小的。我看看介紹,原來它是一個鎏金的虎符。這家伙可了不得,它是兵權的象征。這么一個小小的物件,能把世界攪得風起云涌。另一件物品也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個由玉做成的印。它的雕刻著四個大字“皇后之印”。這是發現唯一一個漢朝皇后的印。據學者推測,它是呂后生前使用的印。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了吧,這可是一件稀世珍寶呢。
離開了魏晉南北朝,唐朝就是一副新的氣象。在唐朝正式進入了彩色的世界,唐三彩的出現在我國使我國的藝術變得絢爛多彩,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進程。在唐朝的展廳里,可以看到每個展品都栩栩如生。在這里還能看到,很少見的駱駝俑。甚至還出現了玻璃杯的存在。唐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世界交流甚密。在展品中還能看見幾個雕刻的胡人頭像。這也代表了唐朝真不愧是我國的第一盛世。
出了這個展館,我們又參觀了外國的一些展品。比如匈牙利國王的王冠,伊麗莎白女王的油畫以及古老的獵槍、盔甲,哈薩克斯坦的飾品等。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五
昨天早晨,我6點起床,來到我的大房子,是爺爺送過去了,我回到家,在客廳坐了一會兒,回到爸爸媽媽的房間,媽媽還在熟睡,爸爸醒了,那屋可涼快了,過了一會爸爸起來了姥姥和奶奶弄好早餐個姥爺,在我錄視頻的時候,爸爸就穿好衣服了,我想帶我最喜歡的書,《美國國家地理》很好看,爸爸不讓帶,媽媽也醒了,媽媽讓我帶《一年級的小蜜瓜》,我不想帶《一年級的小蜜瓜》我只好帶了一本《蛇與爬行動物》,帶了個背包,把書裝進去,然后,我就和我爸出發了。我們在路上買早餐。
我們在路上買完早餐,回到車上,爸爸買了一個煎餅馃子,和一個豆漿,我吃了一個牛肉餅和一杯豆漿,牛肉餅很好吃,我敏們邊開邊吃,最終抵達了目的地,目的地是陜西自然博物館。
到了目的地,爸爸給我一顆口香糖,我吃了,然后我跟我同學分了,然后我們合了個影,過了一會兒,我們的活動開始了,讓我們重返白堊紀吧!
大家參觀了很多的方,我給大家分了吃的把糖吃完了,奧利奧沒吃完。我還用奧利奧喂了鳥,大家一起參觀了天文和地理,還看了動物世界,有我最喜歡的鳥類,胡禿鷲。可大了,它的翅膀長三米,重20千克。
接近尾聲時,有一個小小講解員個我們講解,講解完,我哥小小講解員了一顆糖,但是她不吃,大家去了便利店,大家都有玩具,我爸就不給我買,我想買一個章魚,我說了一個:“真沒勁。”爸爸說已經各我買了更大的了,好吧,那就不買了。
我們吃的是肯德基,肯德基可好吃了,我吃了一個漢堡,又吃了一杯薯條,還喝了一杯奶還吃了一小碗土豆泥,吃完之后,過了一會兒我拼好我的玩具汽車就走了,馬毅馳也走了。
路上,毅馳給我走了一個笑話,他的姥爺走路慢慢的,聽了這個笑話,我的肚子都笑疼了,我們走地下通道,上面太熱了,所以才走地下通道,上來之后,我和馬毅馳揮手告別,然后和爸爸回家了。今天真是最美好的一天啊!!!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六
在暑假,我去了西安,在此期間,我去了陜西歷史博物館。
那天下午一點鐘烈日炎炎,我們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外,在外面我們排了三十分鐘的隊就進去了。
進去之后,我們先去了第一展廳,在第一展廳里有一個猜成語的機器。我們經過反復思考,終于發現了:所有圖片所指的都是帶有“鼎”字的。
我根據圖片猜出了鼎力相助、大名鼎鼎和一言九鼎。其中有一個成語太難了,它就是鼎足之勢。
后來我們又繼續參觀,發現了許許多多形態不一的兵馬俑。之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兵馬俑。
在那些兵馬俑的旁邊還有金光閃閃的碗、金元寶、金銅幣……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之后我們又去了其它展廳,第三展廳里有有關歷史文集、名人簡記的相關資料。
其中還有關中國歷史地址;還介紹了中國絲綢相關人物和河西四郡、中間要經過哪些地方;還介紹了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寶親王)年間(1711—1799)建起的文明古跡的殘片……之后又去了其它展廳。其中有一個展廳里有一個大石門,它上面有許多的花紋,那個門有1米6左右高。
過了一會兒,我們從里面出來了。我覺得今天過得很充實。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七
今天我們游覽了陜西歷史博物館。懂得了許多知識。
跟著講解員,我們看到了周、漢、南北朝、唐這幾個朝代的工藝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瓷刻畫提梁倒灌壺了。它外形精美,壺身刻有祥云,最口十分特別,是一只年幼的小獅子,趴在上面,展現了我國古代工藝品的卓越。但是,最讓我震驚的不是這個,而是它的內部構造:梅花形注水口設于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注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后將壺方正,滴水不漏,造型大氣,設計獨特,我非常的喜歡呢!
但當我走到下一個個展廳時,才發現這個壺并不是最珍貴的。
1970年,在河家村的一個施工地無意之中找到了兩個罐子,待專家打開罐子一看,里面裝著數千件工藝品之類的東西,被稱為大唐遺寶。
大家會想,兩個罐子怎么能裝的下那么多東西,一會兒我來給你揭曉。
陜西歷史博物館真是一個我們學習的好地方啊!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八
周日,我們在*水利博物館舉辦了“專家帶你走進水的世界”的小記者活動。
我們最喜歡的水晶老師給我們發了一份關于水的報紙,館長在大廳里熱情招待我們。他在大廳的大屏幕上向我們講解并展示了關于水的知識和一些大壩水利工程的照片。他們還時不時地問我們問題,孩子們回答得很熱情。
然后老師帶我們進了水利博物館。當我們第一次進入時,迎接我們的是墻上雕刻的壁畫。進入第一個展廳,我們看到了各種關于水利知識的古代工具。穿過一個小峽谷后,進入第二個展廳——一個黑暗的山洞,里面有大禹治水的雕像和人工高科技合成膜,非常像真實的河流。片段講的是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三遍過門,沒進。
然后進入第三、第四展廳,講水利、旱澇的故事。
最后老師用電梯帶我們到了十一樓,參觀了塔頂。我迫不及待想出去透透氣,
塔頂的空氣真好。站在玻璃做的地上很開心。看到圍欄也是玻璃做的真好看。從塔頂往下看,景色很美,遠處錢塘江和湖泊盡收眼底。附近的高層建筑都變得這么小了。偶爾有三兩只白鴿掠過湖面,湖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美不勝收。3322個湖泊中的島嶼被樹木遮蔽。在母親的催促下,我不情愿地離開了塔頂。
我們帶著額外的獎品回到一樓。
這是一個小記者的活動,讓我知道我們應該珍惜水源。世界上經常有干旱和洪水,這要求我們積極應對。我們應該節約每一滴水,不做任何對水土有害的事情。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九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7萬*方米,建筑面積56000*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生前遺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共同投資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陜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19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陜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19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和*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厘米,小的身高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19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我們今天參觀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我們半個小時后在門口集合,前往下個景點,謝謝。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
我的家鄉在南昌,那里有一個八一廣場.說起八一廣場,我的心里就產生了許多美好的遐想.
暑假,er開車繞著廣場轉了一圈,我發現廣場四周有許多像松樹一樣的燈.
停好車,走進廣場大門,一個圓形廣場就呈現在眼前,廣場兩旁有一棵棵加拿大列海棗,廣場中央有一塊玻璃地,底下記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history大記事節選.
經過圓形廣場,來到音樂噴泉,噴泉很寬,水面上架起了兩座石拱橋,從橋上走過,雄偉的八一起義紀念塔就展現在眼前.
紀念塔由三層構成:第一層是塔基;第二層是塔身;第三層是塔頂.塔頂上有一面五星紅旗,塔身上有葉劍英題的九個大字“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塔基三幅大理石浮雕.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突然音樂響起,噴泉猶如萬馬奔騰,千軍齊發!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一
西安回民街是外地人在陜西必逛美食之處。從西安市中心鐘樓向西100多米、穿過鼓樓門洞,就進入了西安回民汗青街區。區內有巨細形態各異、年月紛歧的10座清真寺,約2萬名回民依寺而居,維持著原有的宗教傳統和糊口風俗。
西安聞名的北院門小吃一條街、中國現存年月最早的化覺巷清真大寺,以及中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的西安城隍廟都在區內,以漢族和回族為主的多個民族于此棲身糊口,泛起出多元化的文化氣氛,具有奇異的汗青與文化代價。
回民街一樣平常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的南北向街,不外偶然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尚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到了西安的旅客一樣平常都不會錯過回民街,不僅是由于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肆,更是由于這條街道深摯的文化內在。
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約莫500米閣下,南北走向,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成蔭,路兩旁一色仿明清構筑,或餐飲,或器物,均由回民策劃,具有濃烈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旅客尤其是海外旅客的喜歡。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二
國慶長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參觀了齊國歷史博物館,建筑面積有2600多平方米,外形似古城堡,系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建筑之一。
在齊國歷史博物館里首先看到的是漢代兵馬俑陳列陣,兵馬俑分三個陣:分別是騎兵陣、步兵陣、防守陣,場面相當雄偉。
其次我們去看了以最有名的齊國姜太公為人物代表的人物雕塑,并有300余件珍稀文物和大量的.文獻資料在這里陳列展出,有模型、沙盤、雕塑、照片等方式來讓我們充分了解齊文化。展出的有用銅制的與玉制的各種大刀錢幣及器具等,我發現齊國的錢很有趣,開始我以為是齊國人用的刀,后來我才發現原來那是些各種不同刀形狀的錢幣,我回來的時候也買了一份刀形狀的錢幣紀念品(如大銅盂、大巨缺、小巨缺、英雄、天下、燕王劍、金剛劍、犧尊、丙午帶鉤)。
后來我們還去參觀了齊國人所用的劍、刀、生活用器具等,更讓我驚呆的是齊國時就有人開始踢足球了。我覺得這是一次收獲不小的參觀學習。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三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們全校四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歡唱來到了位于三橋頭的歷史博物館。來到博物館后,我不僅知道了許多古代勞動人民靠智慧和血汗打造出的東西。而且認識了動物界很有名的動物雕塑,分別是羚牛、大熊貓、川金絲猴、金錢豹,還有各種蝴蝶標本。它們雖然是人工造的,但是又那么逼真,可想而知,現代科技已經是多么發達,人類的發展進步都來源于人類的智慧與創造。
在歷史展廳,我看見了古代勞動人民造出的動物是石馬。另外,不僅有古代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銅錢、銅鏡、銅梳妝臺、吊罐;也有古代的一些兵器:寶劍、長矛、戟、弓弩等;還有各種形態的佛像。最使我難以忘懷的那一排的小泥人,那些小泥人都是用泥巴捏出來的,可每個小泥人姿態不一,在這些小泥人中,沒有哪兩個小泥人是完全相同的。小泥人是先用泥捏好后,曬干,再用一些鋒利的刀具來雕刻小泥人的姿態,就這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泥人都誕生了。
參觀完歷史展廳,我們又來到了科技館。在那里我看到了許多令我不可思議事情。例如有會跳舞的機器人,會旅行的小球,有三體影視等等真使我們驚喜連連,我們懷著激動與好奇的心情嘗試著每一項展示。真是許多無法完成的事情,通過人類的鉆研與努力都變成可能了。科技館就是一個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地方。
從博物館回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管是古代勞動人民還是現代人民都擁有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四
今天,晚報組織我們小記者去參觀氣象站學習氣象知識。我感到特別高興。我們來到了氣象站之后很快就進入了二樓的學習大廳,開始學習氣象知識。
工作人員先讓我們看了一個短片,那是有關氣象日的,看著短片,我漸漸知道了許多氣象資料。由于這個短片有我們許多聽不懂的東西,所以在短片放完后,氣象站的叔叔又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講解。并且還給我們講了許多氣象的形成原因,還教給了我們一些簡單判斷天氣的方法,比如說天上的云是勾卷云的時候,可能就要下雨了。給我們小記者講解完畢后,氣象站的阿姨又帶我們去場地參觀了氣象儀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地溫計與風力測速儀。
通過參觀,我知道了許多原來不知道的天氣方面的知識,比如雷電是如何形成,雷電大風預警分為藍色、橙色、黃色和紅色四級,打雷時應注意些什么,電視機里播放的天氣預報是怎么制作的,每天的氣溫、風向、風力等是如何檢測的等等。
通過這次氣象站之旅,我明白了很多的氣象知識,不過因為時間太短還有大部分的知識我沒有弄懂。如果下次現有這樣的活動,我一定還會參加的。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五
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陜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陜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一路參觀學習,不僅讓我對古都西安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使我身為陜西人更加的驕傲自豪。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六
由于為了增強人們的愛國精神,博物館開展了免費參觀活動,領票窗口前排起了兩條長隊,每隊至少有300米長,me們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才拿到票。爸爸說:“要不是今天天氣熱,排隊的人還要多一倍。”看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熱情的確很高。
進了館,在進門處不遠是石器時代的一些石器和骨器,做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固然有些粗糙,但看的出來非常實用。再往前,有年齡戰國時期的'禮器、武器。各朝代的金銀珠寶首飾,彎弓利劍長矛,還有直徑一米多的大鼎……一直到清代的青花瓷器。物品奇多,內容豐富。
當時的人們,用自己聰明造就出了一個個創舉,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me們、新時代的me們,是不是應該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呢?所以me們要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為給世界作出貢獻打好厚實的基礎,讓me們一起努力吧。
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必看展品范文(17篇)篇十七
五月一日上午,我、方天一、章倚嘉、來彬和俞心蕾等5人一同去參觀了坐落于糧道山18號的杭州歷史博物館。
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琳瑯滿目的古董:有的形狀千奇百怪、凹凸有致;有的顏色一塊白一塊黑,十分奇特;有的雖然碎了,但這兒的人又把它們拼合了起來,摸起來十分光滑,就是還有些小破洞;有的完好無損,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有的好似是用陶泥做的,簡陋極了;還有的是雕刻出來的,特別精致、美觀。再走進去是一個大屏幕,上面是古代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周圍是一些知識、挖掘到的古代有名建筑物等。
這次杭州歷史博物館之行,讓我開闊了眼界,了解了歷史,學到了不了知識及仔細觀摩了一些大師的作品,真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