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老師的感人的事跡材料篇一
>通過學習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心。孩子的心靈最純潔,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孩子,愛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將愛心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吳邵萍老師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同時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好教師的共同點,有了這顆愛心,你才有資格去教你的學生,對學生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教師愛學生,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個孩子,用愛的火花去點燃每一個孩子的心燈。老師要獨具慧眼,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潛力和閃光點,鼓勵孩子不斷地、自主地探索,使他們的才華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說得多么好,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讓我們一起來愛我們的學生,愛我們的孩子吧!其次,作為一名教師還要有很高的學識水平,不斷地學習才能干的出色。吳邵萍老師從教27年來從不間斷學習,始終奮戰在教學第一線,這是我們所有老師學習的楷模。時代在進步,孩子在成長,對老師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積累教育教學工作經驗,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大膽創新,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老師的感人的事跡材料篇二
沈漢真,中共黨員,油車港鎮中學教務主任,區教學能手、后備干部人選。99年來到嘉興,曾任班主任、教研組長、教科室主任。他用拼搏與奉獻、愛心與信心詮釋著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一、樂于奉獻的呵護者
沈老師篤信每位學生都有才,并能成才。愛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他似兄長般地關愛學生,尤其在后進生、心理偏差生的轉化中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其育人為本、無私奉獻的態度受到家長和同行的高度贊揚,曾4次被評為校先進工作者,兩次考核優秀,08年被評為區教文體先進工作者。
二、勇于探索的研究者
沈老師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攜課題入課堂是他的教學特色。他的課題成果也因此獲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所任教班級中考成績的三指標連續五年列全區前茅。他還善于通過做課題、寫論文深入研究教學中的問題,近年來主持、參與了5項省、市級課題研究,撰寫的論文中6篇獲市一、二等獎或在《中小學教學研究》等省級刊物發表,獲得了市教科研標兵區教科研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三、恒于職守的服務者
他為人謙和,工作務實。任教科室主任,抓實教科研制度與文化建設,倡導教師真做課題,做真課題,學校教科研氛圍濃厚、效果明顯;任職期間學校取得區教科研先進集體等榮譽。任教務主任,任職來成功舉辦骨干教師展示周、家長開放日、校雙高課評比等活動,從課堂教學到學科教研;從青年教師培養到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的成長。
四、勤于實踐的收獲者
沈老師工作滿腔熱情,勇挑重擔。除做好教育教學等學校管理工作外,他還曾擔任校信息員、教研組長,并被聘為鎮通訊員。作為組長他帶領教師實踐新課標,主動上研討課;作為信息員他勤奮撰寫稿件,多篇信息稿在市、區教育網和《南湖晚報》上發表、獲獎,曾獲區積極信息員、鎮優秀通訊員稱號;暇余,他還積極參加鎮團委等組織的各類活動——鎮文藝匯演的主持、敬老愛幼教育和 金點子論壇等等。
老師的感人的事跡材料篇三
近期,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
相信在教育系統內部,每位教師對“張桂梅”這個名字都不陌生,對張桂梅的先進事跡都能說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對張桂梅先進事跡進行學習,我都發現自己對她又認識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扎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傳說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忠誠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說,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