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一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里,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二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接下來小編搜集了范仲淹漁家傲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2、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3、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5、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6、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8、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當作于是時。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這種復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于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采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并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并未被采納,終于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征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F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并說明范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三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四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是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漁家傲秋思范仲淹,歡迎閱讀。
漁家傲①· 秋思
塞②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③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把嗳晃蠢諝w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皻w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范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叭虑飦盹L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边@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后,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于生命個體而言,并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愿望和復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復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昂怅栄闳ァ笔恰叭虑飦怼钡目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落淚“征夫”?!安幻隆庇志o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五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漁家傲宋范仲淹朗讀,歡迎來參考!
漁家傲 記夢
作者: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寫夢游太空的情景。開頭兩句就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另一個世界。這里云層接天,有如波濤洶涌的海洋;霧氣彌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平常稱作銀河的星河,正隨著夜色將盡而回轉它的河床,好似有無數小帆船在銀河中隨波蕩漾。作者用“濤”、“轉”、“舞”幾個字,寫出了景色的動態。由銀河聯想到地面上的河流,進而設想有許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行,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這使我們想起唐代詩人李賀《天上謠》中的詩句:“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李賀想象云彩象水那樣在天河中流動,發出響聲,漂起群星。兩人的描繪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第三句我們得知,前面寫的原來是夢境,云濤、星河都是作者夢中在天宮所見?!暗鬯保瑐髡f中天帝的住所。這句說,我的夢魂仿佛是飛上了天宮。因為夢中的感覺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寫到這里,作者舍棄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描繪,只是說:我聽到了天帝關切地問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圖是突出天帝對她的詢問,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這個回答,正是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
下片一開始就是對天帝的回答。“報”,即回答?!班礫jiē]”,嘆息?!爸櫋?,是徒然的意思。她回答天帝說,我感嘆天色晚、道路長,前途渺茫;我白白具有寫詩的出眾才華,因為這毫無用處。天晚路長,不是寫實而是象征,并且化用了《離騷》的詩句。戰國時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長詩《離騷》中,曾用“日忽忽其將暮(日暮)”“路曼曼其修遠(路長)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象征當時楚國政治黑暗的現實,并表現自己追求光明理想的決心。李清照寫這首詞時,北宋已經滅亡,南宋朝廷權奸誤國,抗戰不力,她自己也飽經離亂之苦,精神上十分苦悶。在這兩句詞里,她用“天晚,路長”象征當時動亂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會現實;通過“學詩謾有驚人句”,表現了她感到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然而她也并沒有頹喪、消沉???,“九萬里風鵬正舉”,大鵬鳥正在乘著強勁的風勢向著九萬里的高空奮飛呢!作者在這里借助于《莊子·逍遙游》中的故事,描繪了大鵬鳥沖天而起,搏擊長空的雄偉形象,字里行間充滿了她對大鵬的無限欽仰之情,借以表現她昂然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下文又通過向往神話中的“三山”,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按等 保档降囊馑?。作者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樣隨風飄蕩的小船,借著這股強勁的風力,把她吹向那遠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 叭健?,指蓬萊、方丈、瀛洲。傳說那里住著神仙,有長生不老藥,有珍禽異獸,還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在傳說中,是一個極富有吸引力而又難以到達的神奇的世界。李清照說她向往三山,當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過是在現實社會中,看不到光明,借那虛無縹緲的仙山,作為一種理想境界的象征,來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罷了。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這也就表現了她對現實的一種否定。
李清照的許多詞給人們留下了她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印象??墒沁@一首卻迥然不同。它氣象開闊,風格豪邁,形象壯美,富于奇想而又有所寄托,表現了她的精神面貌的另一個方面,也表現了她的詞的另一種風格。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六
“大漠狐煙直,長河落日圓”。先者也是在此,發出這千古感嘆。是啊,無際的荒漠,無盡的狼煙,和,那無休止的淚。
邊塞,埋下累累白骨,灑遍殷紅熱血。這曾經令多少英雄馳騁不休,又令多少母親淚盡屋頭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鳳怒號著,翻卷著戰旗,鼓動著散出微光的青紗薄帳,也卷殘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煙,也將士們唯一的睡意帶走了。伴隨著發號施令的擂鼓,戰士們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漫無邊際的黑夜。
東邊,曙光微妙。這是極為短暫的邊塞日出。頭上,除了黑煙,就是密不透光的烏云;腳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將士的臉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為這邊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涼??墒窃谶@條血筑的長城之內,諸侯已在府里點上御賜的金燭。
勿而轉來陣陣鼓聲,將士們立刻登上城頂,抽出寶劍,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兒。望著批批遷徙的大雁,鐵鑄的臉上滿是淚痕。
城門早早地關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平息的過??墒?,角聲不斷,大雁不停,淚水不止。瀟瀟暮雨,打濕了黃土。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流下,卷盡畢生的滄桑,然后融入一杯濁酒之中,被戰士一飲而盡。轉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個角落。在此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春秋,從家帶來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時才可還鄉,可是還沒登上燕然山記敘功績呀。
漫無邊際的黑夜里不知從何處轉來悠悠羌笛聲,伴隨著若隱若現的圓月,和這滿地白霜,顯得格外凄涼。飄然的青紗帳內,將士們難以入睡,滿頭蒼發的將軍撫著母親送來的信件安靜地淌淚。在他心中有說不完的話,說不完的滄桑,說不完的邊塞人生!
這一天,正是中秋。
寫范仲淹漁家傲范仲淹漁家傲運用典故篇七
范仲淹
【注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衡陽雁去:相傳大雁飛至衡陽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邊聲:邊地的各種聲音。
④燕然未勒:無破敵之功。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作者簡介】:范仲淹簡介 。
【朗讀節奏劃分】: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寫作背景】: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边@首詞當作于是時。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翻譯二】:
邊塞的秋天來了,風景異乎內地,
雁群南歸,義無返顧地去了衡陽。
四面一片邊塞之聲,與號角互相呼應,
層層疊疊的群峰之中,晚霞映照,煙埃迷蒙,孤城緊閉。
在離家萬里的邊關端起渾濁的酒杯,
尚未刻石燕然,無法返回故鄉。
寒霜鋪滿大地,羌笛是那樣悠揚,
難以入眠呀,將軍白了頭發,戰士淚灑衣裳。
【賞析】
上片著重寫景?!叭隆倍涫紫赛c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皾峋埔槐倍洌茸允銘驯?,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扒脊苡朴扑獫M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